袁仕勋, 江星敏
(1.凯里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2.凯里市第十六小学,贵州 凯里 556011)
明清时期书院的经费筹措与管理初探
——以黔东南书院为例
袁仕勋1, 江星敏2
(1.凯里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2.凯里市第十六小学,贵州 凯里 556011)
黔东南书院在清代发展达到顶峰。书院的经费筹措是书院面临的重大问题,关系到书院的兴衰。黔东南书院的经费来源是多渠道的,既有政府拨给的学田,又有各级地方士绅的大力支持,更有书院自身的经营管理等;此外,经费使用与管理制度的完善,对保障书院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黔东南书院;经费筹措;经费管理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在教育史上对人才培养、社会教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始于唐朝并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无论是古代书院教育还是当代教育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为依托,而教育经费的筹集始终都是困扰着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件大事,因此加强对古代书院经费筹措与管理的研究,将对解决今天学校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具有借鉴作用。
书院发展需要大量的经费维持,而经费筹措成为书院发展的头等大事。所谓的书院经费,是指“为了保证书院正常的活动而投入和消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它是书院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所书院的创建和修复以及日常开销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经费是书院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与书院的兴衰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如“锦屏县娄江‘萃文书院’,乾隆五十二年由民众捐献白银23两修建前厅3间;道光十四年间,又有杨姓5人捐献白银30多两、地基8间、田6丘、……,来加修3间后堂、3间耳房等等,到1842年民众再次筹资扩建前厅及耳房。”[1]又如于克襄《重建榕城书院碑记》中提到:榕城书院“脩脯由地方官捐助,士子亦只有奖赏而无膏火,皆可以一时,而不可以经久”[2]。因此,经费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书院的发展。有充足的经费,书院的各项教育活动就能很好的开展。但如果经费匮乏,维持生活都成为一大问题,更别说复兴和创建新的书院了。经费对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经费,不但连最基本的生活费用都不能保证,而且也会导致书院的资源匮乏、缺少专项经费,从而书院的正常运转也会受到重大影响。因而经费是书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经费筹措是书院发展的头等大事。
(一)朝廷和地方政府拨置
朝廷拨付经费有两种方式:一是拨给土地作为学田,由书院经营。如“明万历二十五年间朱梓任知县时创办的‘开化书院’,当时就置田55.7亩,收取田租30石。每年的生息,用来资助贫困士子的膏火费用”。二是直接拨给钱粮。如“黎阳书院,在道光二十二年间朱德璲任知府时,改拨育英堂积谷200挑以及各处的田亩给书院。在咸丰元年,陶履诚任知县时,将马狮山佛祖庵充公田产,大约岁入得谷二百数十挑,内有谷六十挑。现在除各16挑作为庵僧香火之外,其余悉数作为书院肄业子弟的课堂‘花红’。光绪三年,袁开第任知府时,又将潭溪沈团之绝户冲公田,和三成拨入书院;”[3]福江书院,光绪十六年知县黄大仟“拨考费田添作膏火,并旧置每年约共收租谷二万斤”[4]。尽管朝廷和地方政府利用手中的职权为书院添加经费,但书院经费主要还是靠地方官员或乡绅民众的长期自动捐款。
(二)地方官员或乡绅民众的捐款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地方各级官员的奔走呼吁,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捐赠办学氛围。有众多官员和学者积极捐资开展书院教育活动。其中有的捐献钱财,有的捐献田亩,有的捐献珍贵图书等。如:乾隆时期,有向姓人家62户捐献白银48两建设高柳书房; 锦屏县钟灵乡地娄村有27户人家出钱23两白银建设萃文书院,而在1834年又有杨姓5人捐钱白银30两,地基8间、6块田……,来扩建萃文书院;1947年,亮司人龙任远捐田22石帮助双樟书院办学;知县高宗谋在道光七年协邑绅田诏金创建的屏山书院,“膏火由地方官筹给”。书院在建立以后,有的地方得到官员的重视和大力扶持。如:1725年,锦屏里人张应诏重建龙标书院之后,以御赐之书并家藏经史子集及农圃、医卜诸书共60余种、2370多卷捐作龙标书院藏书。虽然个人捐款数额不多,但久而久之,积流成河,这些捐款也就成了书院经费的主要支柱之一。
(三)继承原有的产业
书院在创建时一般都设有学田来作膏火之费。“如黄平的龙渊书院和星山书院,分别有学田年租334石,钱5千文和有学田年租540石,银450两。”[5]另外,清康熙年间,远口吴万年捐田60亩创建延陵书院。然后逐年收取田租,以供师生修脯膏火诸费。对其继承原有产业的经营所获得的收入也是书院经费来源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书院的大部分产业都比较小,有的书院甚至没有自己固定的产业,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小的资金来源。
(四)其他筹资渠道
书院为取得长足的发展,想方设法通过其他渠道来增加收入。书院将闲置的资金用于经商生息,作为书院经费。如古州榕城书院,于克襄、同知徐宏倡建后,除了厅署筹银存盐典生息为修脯膏火费,还“广劝殷实之户,不数月间,共得钱合银二千五百两有奇,交盐埠、当铺、会馆诸处,生息修脯,膏火绰绰有余”。劝捐银两,除了修理书院,置买硚头田三十石以外,将闲置的资金一千五百两发商生息,每年收息银二百一十六两,用作束脩膏火之费。[6]
通过各渠道筹集经费而使书院教育经费得到扩充,极大地改善了书院的办学条件,并为书院的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书院经费筹集十分不易,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经费的管理与使用。
(一) 政府与专人管理经费
政府规定各府、州、县的书院,不管是政府拨公款经营的,还是绅士捐资倡建的,书院制定的规章制度只有得到官府的批准后才能实行。因此书院的经费,都安排专人管理。如清平炉峰书院,“学田除按规定纳粮之外,其它的收入都交给相关人员自己管理和经营”;又如天柱县的凤山书院,知县俞汝本参与制定的《凤山书院条议章程》中,关于书院的经费管理就有十款。如“各里田谷,俱经总理首士钉明界址,估定时价各具,如虚坐赔甘结。卷存礼磅一切契据存县内,由县署官执掌。每任交代,务必核清一遍。”;“各里田册,照里分卷,分散给各里首士执掌。账目分二本,一本交书院值年总理执掌,一本由县署执掌。”[7]
(二) 建立规章制度
在明清时期黔东南比较大的书院都有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如天柱的《凤山书院条议章程》,其中规定:“总理即斋长。凡生童在斋的事务,如:考课请题、散卷、收卷、发给膏火等事务,均由斋长管理”;“书院的全部财产契据均由县署掌管,账薄必须备二本,一本由县署掌管,一本由书院负责人掌管”。[7]
当时书院经费管理不管是在管理人选还是在管理制度方面都十分严格,既强调管理者的能力和道德素质,又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措施,保证了书院经费的合理使用。
(三) 书院经费的主要开销
书院的正常开销主要有如下方面:
1.薪金及办公开销
在《凤山书院条议章程》规定有:在薪金方面,山长束修钱每年一百二十千文,伙食钱四十千,而其它的费用;如关聘、贽敬、节敬等费用四十千文;书院的值年首士四人,每年伙食钱共有三十千文。办公开销方面,如:试卷:岁试县汇院考文武卷资钱六十千文;科试县汇院考卷资钱三十千文;县汇门印、火把、蜡烛等费用三千文等等;此外,还有官课写榜纸笔等项费礼房钱每月一千二百文和购买各种书籍等正常开销。[8]
2.学生的膏火费
学生的“膏火”,是指书院给学生学习用的津贴费用。据《凤山书院条议章程》中的记载:规定生员正课五名,每名给膏火钱一千二百文,副课生员十名,每名给膏火钱六百文。童生正课五名,每名给膏火钱五百文,副课十名,每名给膏火钱三百文。光绪二十一年间,又制定新规条:每月官课一次,给膏火钱一十四千四百文。生员正课六名,每名给膏火钱一千。副课六名,每名给膏火钱六百。童生正课四名,每名给膏火钱八百。副课四名,每名给膏火钱四百。共计十个月,给钱一百四十四千文。[8]
3.给学生的奖励
当时对于考课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了鼓励他们更加努力的钻研学习,就发给一定的奖励金,以示嘉奖。但只是少数书院制定奖励金制度。所以,对优秀学员的奖励支出的经费也是书院正常开销的一部分。乾隆时黎平的黎阳书院就规定有“原定山长堂课十六次,每次生员正课五名,每名奖励二百四十文;副课五名,每名奖励一百六十文。童生正课五名,每名给钱一百六十文;副课七名,每名给钱一百文。”光绪初年时期,由于农业收成较好,除原有的规定以外,还另外奖赏谷物二十觔。书院的正常经费开销除山长的薪金和生徒的膏火费开支占的比例较大之外,其他费用开支则很少。[9]
从黔东南书院经费筹措与管理的诸多制度和措施中,对我们现代的教育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政府高度的重视为学校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书院的兴盛发展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在社会上形成了重教兴学的良好氛围,这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尤为可贵。而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更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增加教育投入与完善体制机制结合起来,支持引导改革,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学校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
(二)积极鼓励民间人士捐资助学
古代书院的发展与政府重视分不开,也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慷慨资助密切联系。学校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所以应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学上,而办学的经费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支持。这样学校就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办学上,提高教育质量。民间捐赠对教育经费的改善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因此要加大经费的筹集力度。我国政府必须要制定比较完善的捐赠制度,如:在政策上给予各种支持,对学校捐款的个人、社会团体和企业进行鼓励,并在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也可以为捐资助学者立碑立传,用资助者的名字来命名学校建筑物,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鼓励民间捐款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人捐资办学。
总之,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投入,只有不断的加大投资来确保教育的经费充足,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的发展。古代书院经费的筹措与管理方面成功的方式方法对今天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现代的教育可借鉴其成功之处,从而保证教育事业得以正常运行。
[1]锦屏县志编纂委员会.锦屏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2]《贵州通志》学校志三 民国刊本.
[3]吴军.清代侗族地区的书院教育[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8):303.
[5]黄平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黄平县志·教育志[M].2009.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清实录》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天柱县志编纂委员会.天柱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781.
[8]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教育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9]凯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凯里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彭雷生
On Fund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Academi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 Case Study of Southeast Guizhou Academy
YUANG Shi-xun1, JIANG Xing-min2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Kaili University, Kaili Guizhou 556011; 2.The 16thPrimary School, Kaili Guizhou 556011, China)
The Southeast Guizhou Academy reached its peak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fund collection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which related to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cademy. The southeast guizhou academy has various sources fund raising, such as governments study field, full support of the local gentry and academy’s ow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etc,. In additi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of funds use and management ensures the normal operation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its healthy development.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outheast Guizhou academy; fund raising; funds management
2016-09-10
袁仕勋(1965-),男,侗族,贵州天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江星敏(1991-),女,穿青族,贵州清镇人 ,凯里市第十六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G529
A
1674-344X(2016)12-0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