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理论与《红楼梦》第十七回翻译
——以杨宪益和霍克斯译文为例*

2016-03-16 02:29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贾政预设红楼梦

李 超 , 赵 明

(郑州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1)



预设理论与《红楼梦》第十七回翻译

——以杨宪益和霍克斯译文为例*

李超 , 赵明

(郑州大学, 河南郑州450001)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黄译本是翻译学研究的热点,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其中语用预设又可分为语境预设和文化预设。以《红楼梦》第17回的原文以及多个译本的译文为对象,通过分析不同预设对于翻译的影响,结果发现预设理论对于翻译具有相当大的指导和制约作用。

预设理论;《红楼梦》第十七回;语义预设;语境预设;文化预设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代表,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贵族家庭的兴衰,全面深刻地反应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特征,其艺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后来《红楼梦》译本之多也掀起了中国文学英译史上的高潮,其中以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合译本与霍克斯译本最广为流传。

“预设”概念最早是由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提出的,预设又称为前提和先设,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对背景信息做出的假设。随着20世纪60年代语义学的发展,语言学家将预设作为一种语义关系进行研究,从逻辑真值角度分析,预设成为一个命题成立与否的必要条件;20世纪70年代,预设又被引入语用学范畴,关注语言之外的因素对话语字面意义的动态改变。不管是用于语言学还是语用学,预设这一概念都具有一定的微妙的逻辑特征,都是暗含在现存话语中的预先设定的信息。从语义角度理解预设,它反映了语句的纯语义关系,仅与词语内部意义以及语法有关,即预设是句子本身具有的一层意义。从语用角度理解预设,它反映了语句受到交际背景的影响,往往涉及言语主体、客体、环境(时间、地点、语境甚至社会背景)等要素。

在《语用学与翻译》一书中有观点认为,尽管目前对该理论尚未有充分的认识和运用,但是除了语言学这一领域之外,预设理论仍有运用的范围,同时书中阐述了预设在翻译中的运用。预设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从翻译的角度考虑,认识到预设的复杂性,有助于准确把握原文的前提信息,透彻理解原文。如果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能够认识和掌握预设概念,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当的翻译手段传递译文给读者。按照近年来学者们的观点,预设可以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用预设又分为语境预设和文化预设,后者是预设在文化视域中的延伸,是影响读者理解原文的一个重要隐含因素。本文选取经典名著《红楼梦》第17回及其两个英文译本作为对象,对原文和译文展开具体分析,讨论语义预设、语境预设和文化预设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一、语义预设与《红楼梦》翻译

语义预设是把预设看做一个语义概念,指存在于句子本身的预设,即句子本身就有一层意义。通过分析各种语言成分,多位学者总结出了预设的“触发语”,即可能导致预设的词和结构,这一概念成为语义预设的一种标志。Levinson在前人的基础上,归纳出13种预设触发语,包括确定性描述(这个,那个等词语)、实情动词(后悔、知道、意识到等)、含蓄动词(忘记等)、表示状态改变的词(开始、继续等)、表示反复的词(又、再等)、表示判断的词、时间标志词、分裂句、表示比较或对比的词等等[1](P13)。能够准确地识别这些预设触发语有助于译者和读者分辨出说话者没有直说却包含在话语里的信息。只有正确的理解了原文的语义预设才能得出准确的译文。

例1 且喜今日天气和暖,大家去逛逛。[2](P133-143)

杨:“Verywell.Luckilyit'safinedayforastroll.”[3](P154-167)

霍:Astheweathertodayissowarmandpleasant,letusallgoandtakeaturnroundthegardennow![4](P112-118)

预设是说话人预先假设某些信息是听话人已知的。从译文分析,杨译的预设为astroll, 即听话人已知不管天气是否和暖,大家都要去逛逛。霍译则是遵循了因果关系的预设,即听话人已知天气和暖,所以今天适合去逛逛。所谓的语义预设就是指存在句子本身的预设。原文的触发语是时间标志词“今日”,即是今天暖和,而不是昨天或者明天暖和。说话人认为,今天恰好天气暖和,是大家已知的预设,那么就应该出去走走。语义预设指导翻译的原则就是翻译时要与原文保持一致的预设,因此,这里霍译更为恰当。

例2 贾政笑道:“这是套的'书成蕉叶文犹绿',不足为奇。”[2]

杨:JiaZhenglaughed. “Yougotthatfromtheline‘Writeonplantainleavesandgreenisthewriting.’Thisismereplagiarism.”[3](P154-167)

霍:“Weallknowwhereyougotthatfrom,”saidJiazheng:“ComposingmidsttheplantainsGreenshallmyversesbe.”[4](P112-187

根据格莱斯的会话原则,有效的表达都包含信息焦点,新的信息即为焦点。而预设是已知的信息,所以,焦点不同,预设也不同。说话人可以用分裂句等其他句式结构,以强调信息焦点,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原文中,宝玉的灵感来自于“书成蕉叶文犹绿”,这句诗也就是该句本身存在的语义预设,即大家都知道这句诗,也知道宝玉是借诗发挥。“不足为奇”与前文的预设断开,是贾政有意使之成为句子的焦点。所以杨译对预设的结果进行了补充,即贾政得出结论宝玉的诗是mereplagiarism。这样不仅使译文更加完整,也使被强调的部分突显,与原文的信息焦点相符。而霍译文的断句,则使“composingmidsttheplantains,Greenshallmyversesbe”成了句子的焦点。

二、语境预设与红楼梦翻译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预设是言语交际双方(或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用信息,至少是能够根据语境判断出来的信息。它往往被包含在语句意义之中,不一定表现在字面上。因此预设与语境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语境预设了交际的不同类型和方式。语境预设可以指在语言环境下从上下文获得的已知信息和涉及到时间、地点、对象等发生互动的一切非语言的外部因素所产生的预设。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仅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信息,还要注意原文的文体、题材和创作背景等方面知识。在《红楼梦》第17回中,贾政试探宝玉的学识,令其题词作诗。但是贾政的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较大,尤其是他对宝玉的训斥,可以反映出当时封建体制思想的腐朽和禁锢这一大的时代背景。笔者选取了17回中贾政对宝玉的一系列谩骂原文和译文,分析译者如何结合语境做出恰当的语境预设,使得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原文及中心思想。

例3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2](P133-143)

霍:JiaZhengnoddedandabarelyperceptiblesmileplayedoverhisfeatures.[4](P112-118)

例4 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是个轻薄东西。”[2](P131-143)

霍:'Healwaysinsistsoncriticizingeveryoneelse'ssuggestionsbeforehewilldeigntomakeoneofhisown,'saidJiaZheng.'Heisaworthlesscreature.'[4](P112-118)

例5 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2](P131-143)

霍:JiaZhongnoddedandtriednottolookpleased.'Youngidiot!----A“smallcapacitybutagreatself-conceit”,[4](P112-118)

例6 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畜生……”[2](P131-143)

霍:ButtheircriesofadmirationwerecutshortbyanangryshoutfromJiaZheng:'Ignorantyoungpuppy![4](P112-118)

从例3到例6贾政对宝玉的态度变化极大,从开始的点头微笑到后面的一声断喝,从“轻薄东西”到“无知的畜生”,训斥越来越厉害,但是不管贾政表面是什么表情,他对宝玉的基本态度是冷酷的,怒其不争的。根据这样的上下文信息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译者要作出正确的语境预设,并将其表现在译文中,有助于读者理解情节和人物态度。

例3中,贾政是微笑,但对于道貌傲然的封建政客,他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不愿直接表露心迹,所以他的笑是勉强的,霍克斯捕捉到了这一社会语境信息,将“点头微笑”译为“abarelyperceptiblesmile”,又加译“playedover”还可以表现出原文暗含的对贾政这样的人物的讽刺意味。例4中,贾政说“轻薄东西”是因为宝玉尚未作诗,只是“妄加评论”了一番,他此时没有动怒,霍克斯观察到这一点,所以只译为“worthlesscreature”, 相比之下,体现出贾政此时使用的词语尚平和。但是例5和例6中,贾政都骂了宝玉“畜生”,译文却有所差异(分别是idiot和puppy),用词越来越难听,表现出贾政越来越气愤。另外,联系当时游园的情形,陪着贾政的清客都年岁较大,都是宝玉的长辈,论理才华卓越,远胜于宝玉。宝玉在这些老先生前的卖弄是不自量力,是对老者的不尊。所以,霍克斯在两句话中都使用了“young”,将这种暗含的语境预设诉之于读者,体现出译者对原文深刻的理解。从例3到例8的译文来看,充分体现了译者对语境预设的准确把握,用词的变化反映出贾政的心理行为变化,使读者体会到了贾氏父子之间的矛盾激化过程。

三、文化预设与《红楼梦》翻译

文化预设是语用预设的一种,是预设在文化视域中的延伸。奈达指出:“文化预设指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但以潜在假设形式存在的信条和理念。这种潜在形式为生活在同一社会的群体所接受与共享。”[5](P14)换言之,它指的是长期以来人们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化意识。同一民族之间拥有共同的文化,因此在交际的过程之中不容易出现理解错误的问题。然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原作者的意向读者一般不包括外国读者,尤其不包括异族语言和文化的读者。此时,本族语言交际双方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背景,在异族语言文化的读者看来往往不知所云。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读者是输入了信息,却无法激活预期的语境空位,无法激起文化预设下的读者模式,因为读者的长期记忆中甚至根本不存在作品预设的某种文化。

如果某异族的部分文化已然被接受,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则可采用直译。例如,汉语中的磕头、功夫、豆腐如今已经称为西方人所熟知的文化,在翻译过程中音译为kowtow,kungfu,tofu。以上情况现属于文化预设中的共有知识。但是,有些特色民族文化是译文读者所不能理解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站在读者的立场进行思考,做出正确的文化预设,找出可以让读者接受的文化或者是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以保证某些表达手段得以实现。这一观点在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在《红楼梦》中的译文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例7 黛玉被宝玉缠不过,只得起来道:[2](P133-143)

杨:UnabletoshakeBaoyuoff,Daiyugotup.[3](P154-167)

霍:FindingherselfunabletoshakeoffBao-yu'sattentions,Dai-yugotupfromthekang[4](P112-118)

原文的情景是宝玉和黛玉在打闹,此时黛玉从炕上起身说话。“炕”是北方人的暖床,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设施。翻译此句的时候,要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译者首先要做出文化预设,如果某种文化特色已经被西方人接受,则可以直接翻译。如果译入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词语,需要采取其他手段表达。杨译是按照原文的语句结构进行直译,省略了地点,避免了文化空缺带来的读者误读;霍译则是考虑到“炕”已被西方文化接受,此处采取音译,补充了地点状语,符合英语重视“形合”的特点。

例8 贾政先秉正看门,只见正门五间,上面筒瓦泥鳅脊……[2](P133-143)

杨:abuildinginfivesectionswithanarchedroofofsemi-circulartiles.[3](P154-167)

霍:Itwasafive-framegate-buildingwithahump-backedroofofhalf-cylindertiles.[4](P112-118)

筒瓦:用于大型庙宇,宫殿,的窄瓦片,制作时为筒装,成坯为半,经烧制成瓦。一般以粘土为材料。泥鳅脊:屋面两坡筒瓦瓦垅过脊时呈卷棚式,状如泥鳅,故称。多见于皇家苑囿建筑中。筒瓦和泥鳅脊都属于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如果硬译为imbrex和loachridge,会造成读者的理解困难。因此,杨译和霍译首先做出文化预设,即西方读者不能理解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于是均采取了释译的方式向读者描述房顶的样子,可以保证读者了解到原作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

例9 禁不住宝玉上来“妹妹”长“妹妹”短赔不是。[2](P133-143)

杨:Pao-yuleantoverherbegging, “Dearcousin,dearkindcousin,doforgiveme!”[3](P154-167)

霍:ButBao-yugotupbesideher,andwithmanysoothingwordsandaffectionateendearmentshumblyentreatedherforgiveness.[4](P112-118)

中国古代礼教规定男女之间不能直接接触、言谈或授受物件。男女之间表达感情,不要那么直接,而是委婉含蓄。无论是赠予物品或者是接受信物的都应保持一定的礼节,尊重对方,不让对方难做,也不让自己难堪。然而西方人表达情感时会较为直接,这是中西方礼教文化的差异。杨译和霍译都能体现出译者对这种差异的文化预设,所以杨译采取了西方文化能够理解的表达方式,使用了动作“beantover”描述和直接引语,既方便读者理解又能达到功能对等;霍译则是采用了释义的方式,将中国古代礼教文化描述出来,尊重了汉语文化也使西方读者有了文化体验。

例10 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2](P133-143)

杨:Alongthreepathswhiteangelicascentsthebreeze,Inthecourtabrightmoonshinesongoldenorchids.[3](P154-167)

霍:Downgardenwalksafragrantbreezecaressesbedsofmelilot.Bycourtyardwallsabrilliantmoonilluminesgoldenorchises.[4](P112-118

汉语中“兰”是“蕙”的一种,在古诗词中,讲究对仗,因此兰跟蕙是不合适同时作为楹联出现。宝玉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在后文说“若要这样着迹说来,就题二百联也不能完。”事实上是讽刺了这些清客们早已才思枯竭。但是由于“蕙”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在英语中没有对等的词汇,杨译的angelica(当归)和霍译的melilot(草木犀属植物)均与原文的“蕙”有差异,这可能会影响到西方读者体验中国楹联讲究的修辞技巧,也有可能会使读者无法理解下文宝玉所说的观点。因此,纵然译者做出了正确的文化预设,有时也难免因为文化空缺而不能实现等效翻译。此时,译者只能做到尽量与原文意思接近,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完整性。

四、结 语

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地尝试创新,才能使翻译学有进一步的发展。预设从最开始作为逻辑术语被提出,后来渐渐被用于语言学进而用于语用学的研究。现将预设理论引入翻译实践中,分析不同预设对翻译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这也体现了翻译学研究的多维视角。《红楼梦》是艺术珍宝,其译文现今也堪称空前绝后的艺术成就。预设理论与翻译的结合是一大创新,将其用于指导研究《红楼梦》翻译也会促使翻译学研究的发展与进步。

[1]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2]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HSIENYIYandGLADYSY.ADreamofRedMansions(inthreevolumes)[M].Beijing:ForeignLanguagesPress,1978.

[4]HAWKESD&MINFORDJ.TheStoryoftheStone(infivevolumes)[M].London:RichardClayLtd.,1986.

[5]NIDA.EUGINE.MeaningAcrossCulture[M].NewYork:Otbi’sBooks,1981.

PresuppositionTheoryandTranslationof17thChapterofADreamofRedMansions——ACaseStudyofYANGXian-yiandHawkes’TranslationVersions

LIChao,ZHAOMing

(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AsatreasureofChineseclassicalLiterature,ADreamofRedmansionstranslationversionshavebecomeahotspotofresearchontranslation.Presuppositioncanbedividedintosemanticpresuppositionandpragmaticpresupposition,pragmaticpresuppositioncanbedividedintocontentpresupposition,andculturalpresupposition.TakingtheoriginaltextoftheseventeenthchapterofADreamofRedMansionsandtheoriginaltextofvariousversionsasobjects,andanalyzingtheinfluenceofdifferentpresuppositionsontranslation,itisfoundthatpresuppositiontheoryhasconsiderableguidanceandrestrainingeffectfortranslation.

presuppositiontheory; 17thchapterofADreamofRedMansions;semanticpresupposition;contextualpresupposition;culturalpresupposition.

2015-07-19

李超(1989-),男,河南许昌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赵明(1988-),女,河南郑州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语笔译学研究。

H315.9;I046

A

1672-2388(2016)01-0069-04

猜你喜欢
贾政预设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红楼梦后四十回贾政形象的转变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贾政也有温情时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也说贾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