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 斯 威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互联网+”助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多元化*
费 斯 威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湖州313000)
“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改核心在高职院校已践行多年,然而,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课程结合形式单一固化,严重制约了许多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对高职工学结合本质的再认识,以旅游管理专业教改实践为例,倡导“互联网+”时代与课程相适应的多元化工学结合方式,真正坐实“四个结合”。
互联网+;高职教育;工学结合; 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在各高职院校已实践多年,由于受传统思维惯习和区域性产业制约,许多高职院校在致力于推进工学结合过程中面对颇多的实际困难,状态也不尽如人意。全面理解和把握工学结合本质,解决形式替代内涵的问题依然是高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高职教育推行工学结合就其教育理念而言并非首创,也不是国内职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思想自由的大教育家、哲学家,北宋理学第一人胡瑗曾在吴兴(浙江湖州)创办了安定书院并讲学十三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在他倡导的“明体达用”,实行分斋教学中早就得到体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思想指导下的“半工半读”;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学校盛行的“学工学农”,直至如今职业引领下的高职“工学结合”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脉相承。在国外,英国职业教育实施的“三明治” 教育模式和美国的 “合作教育” 模式也均有百年之余。
进入本世纪,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的外在压力和经济推动下得到超常的发展,为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和社会生产技术发展相一致,必须通过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来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转变,特别是作为国内职教改革的主要学习借鉴,一些职教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 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等被学界所推崇,“工学结合”再次成为近年来实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所谓新动向、新模式。由于人们习惯于先从外部形式来认识事物,当我们重拾这一教育理念,许多人顺流而动,自然就更多关注工学结合的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工学结合的本质。在认识上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人才培养创新,在行动上往往把这一早已存在的教学表象视作新的理念下的教学改革而广为铺展,开展了“工学结合”就等同于落实了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事实上国内经常借鉴或引证的一些国外职教经验和方式无不秉承职业教育理念,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社会竞争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因切合本国实际环境而成功。面对国内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形式单一固化、时效差,同时伴随实践过程中显现出的因缺少相应的基础理论对实践指导而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等诸多问题,需要引起各高职院校的反思和高度重视。
中国古代哲学、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1472-1529年)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说,他认为知行是一回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能分为“两截”。 知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实践,“知”和“行”是同一个行为不同的两个方面。“知行合一”观为当下实施工学结合,实现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依据。
目前许多高职专业课程的工学结合只见其形不见其神,学生在企业常常缺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习岗位。笔者通过对旅游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后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按高职教育目标,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应体现其具有的教育层次和个能发展,然而,当学校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时往往轻视了实习内容与课程内容的合一性,忽略了实习任务与培养目标的统一性。
综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一些管理类课程,如《旅游景区管理》、《旅行社业务管理》,除了冠名管理,教学内容还是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导游服务技能,这种单一技能导向性教学使得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本应具备的理论基础弱化,加上旅游企业可批量接受学生实习的岗位又大多属于一线服务岗,真正的管理程序和节点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很难得到亲身体验。就目前的工学结合过程而言,由于学校教学要求和企业工作需求存在着一定矛盾,学校希望学生通过多岗实习,尤其是对重点经营环节或管理过程的熟悉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作为企业必然追求生产效益和服务质量,一般总是根据其生产运营需求来安排学生实习岗位,这显然不可能完全满足学校的课程实习需要,即使少数学生在某一管理岗位实习,通常也只是重复性的操作业务管理链中的一环而达不到课程实习的总体要求。
调查显示,目前高职学生参与的实习一般呈现为阶段性实习和终结性实习,作为整体教学实践的一部分无可非议,但是许多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工学分离,甚至缺失。大部分学生实习期间仅限于某个固定岗位,能够按课程要求进行多岗位轮习几乎没有。这种碎片化的结合因无法对所学的课程理论作全面有序的检验,仅依赖单一岗训式的工学结合既无助于学生的理论提升,又无法加强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也有悖于“知行合一”的教育观和国家倡导工学结合的初衷,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理论没学好,实践又跟不上,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本质是理论联系实际,精髓是合二为一。它要求教学者处于相应课程场域,呈现“四个结合”,即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结合、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结合、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的结合、职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结合。如果没有这些内在结合,就很难达到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的统一;如果只是出于教学管理的过程要求,过分看重外在形式而忽视课程的性质和内在要求,那么职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就不大可能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最终目标。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本身不存在“工”与“学”两者孰重孰轻,只有教学内容和技能实践结合得密切不密切、效果好不好的问题。由于在管理和实施过程中,对“工学结合”的一些形而上学理解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仍以旅游专业课程的工学结合为例,几年来国内旅游专业主体建设借鉴了以洛桑模式为代表的欧洲旅游教学,以康奈尔模式为代表的美国旅游教学,以TAFE模式为代表的澳大利亚旅游教育等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逐步形成了以“旺入淡出、顶岗实习”为主的阶段性和终结性工学结合,检验这种工学结合模式及其成效,还存在实践的局限性和时效不足,缺乏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实习过程中除了象《导游业务》《餐饮服务与管理》一些需要语言行为支撑的硬技能课程,有较多的机会在企业环境得到更好的强化锻炼。许多软技能课程,如《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等很难在企业获得可延续的、系统的教学实践。这些软技能课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工学结合体现,势必回归单纯的传统理论教学惯习。由此,学生在课堂上一方面对专业理论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怠卷被动,降低了理论学习的能动性;另一方面 从就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核心能力培养需要而言,缺少这些课程的工学结合将薄化学生专业理论应用能力,进而弱化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众所周知,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强调简单技能训练所导致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积累过于单薄、逻辑思维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已有所显现。培养只会从事简单的岗位技能和重复性工作的学生不符合高职教育设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层次目标。研究表明,不同课程的工学结合具有共性的同时还存在各自的特殊性和时效性,只有加强工学结合内涵建设,切实采取相应措施,着力打造支撑高职软硬课程的实践平台才能适应不同的课程。
伴随着高职教育倡导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改革,课程模式从学科导向走向实践导向,基于高职院校所在地区的环境和办学条件差异,学校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的选择趋向多元化[1](P19)。根据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相应强化“三层对接”,即学校对接地方产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具体到专业和课程实践,依据不同课程性质和特点以及可行性,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实施多元的工学结合方式,区别对待。如旅游专业的课程,除了《导游业务》和《餐饮服务》类课程坚持通常的企业顶岗“实习周”,针对《旅游业务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等课程则借力现代信息技术,实行互联网+的教学实践模式,通过联合旅游企业制定课程标准并开发业务操作性强的教材,构建与企业市场经营同步的网络平台和教学评价体系,并根据企业旅游营运管理程序形成可链接的业务或商务据点教学,将每一个“据点”作为一个教学能力模块,从能力单元、项目类型、实际业务三个层次进行细化,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及时对学生进出“据点” 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估鉴定[2](P424)。尽管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没有进入企业,却同样实现了工学结合,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联系实际,工学合一。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有内涵的工学结合不仅强化了学生专业市场经营管理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学校教师也因得益于市场前沿信息而丰富了教学内容,厚实了理论。
从上所述,“互联网+”助力职业教育,突破了原来许多专业课程的工学结合时空限制,课程实践活动不再仅局限于传统的企业场域或拘泥于某种固化形式,使工学结合多元化在客观上已成为可能,既可以在企业工作环境,也可以在与企业相同的在线生产运行环境;既可以选择分散的顶岗式工学结合,又可以实施集中统一的课堂式工学结合。总之,围绕职业工作过程和发展目标,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工学结合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明确结合点,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均可取而用之。
[1] 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安民.基于“在线旅游商务据点”的“工学合一”教学模式研究----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5(3).
Network-plusHelp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theDiversePatternsforthePracticeofWork-studyCombination
FEISi-wei
(SchoolofTourismandPublicManagement,HuzhouVocationalandTechnologicalCollege,Huzhou313000,China)
Thecombinationofworkandstudy,asthekeyteachingmode,hasbeenimplementing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ofChinaforyears.Thequintessenceofthework-studycombinationliesinitsinnerratherthantheexternalform.Affectedbymetaphysics,thequintessenceisoftenfiltratedoutduringtheteachingpracticeinsomespecializedcourses,andso-calledwork-studycombinationusuallypresentsthesituationwithoutcorrelation.Todeepenthereformofvocationaleducationandachieveactualeffects,weshouldhaveanextensiveandfurtherunderstandingoftheCombination.Thethesisexplainsthepracticeofwork-studyinthepastandstressesitsessenceagain.Ittakestourismspecialtyasanillustration.Withthehelpofnetwork,weshouldtrytoexplorethediversepatternsforthepracticeofwork-studycombinationtomatchdifferentcoursesandtrulyrealizedrealized“fourinnercombinations”duringtheprocessofwork-studycombination.
network-plusstyle;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work-studycombination;teachingreform;
2016-01-08
本文系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基于在线旅游商务据点的“工学合一”教学改革研究》 (JG2013324) 的研究成果之一。
费斯威(1956-),男,浙江湖州人,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G712
A
1672-2388(2016)01-0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