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平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五十九部宋玉研究著述解题(下)
吴广平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5年4月底,古今中外学者已撰写出版研究战国时期伟大辞赋作家宋玉的著述五十九部,可分作辑注类、音义类、论评类、考证类、资料类、创作类六类。古今中外学者运用文献学、训诂学、文艺学、神话学、民俗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宋玉及其辞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宋玉;辞赋;骚体文学
二、音义类
19.《屈宋古音义》,明代陈第撰。此书版本有明万历四十二年焦竑校刊《一斋著书》本、清乾隆三十二年徐时作重订本、清嘉庆十年(1805年)虞山张海鹏辑刊《学津讨原》本、清道光二十八年刊《明儒陈一斋先生全集》本、清同治二年长沙余氏刊《明辨斋丛书》本(仅录《屈宋古音考》一卷)、清光绪六年武昌张氏刻本、民国二十四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影印《学津讨原》本)、1985年中华书局重印《丛书集成初编》本。近有康瑞琮点校本,中华书局2008年6月第1版。康瑞琮后又对此点校者本进行了校订、调整,作为“音韵学丛书”之一种于2011年10月由中华书局再版。陈第(1540—1617),明代音韵学家。他反对宋人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毛诗古音考·自序》)的观点。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条分缕析,主次分明。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陈第既撰《毛诗古音考》,复以《楚辞》去风人未远,亦古音之遗,乃取屈原所著《离骚》等二十五篇,除其《天问》一篇,得二十四篇。又取宋玉《九辩》九篇、《招魂》一篇,益以《文选》所载《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四篇,得十四篇。总共三十八篇。全书除卷首“凡例四则”和卷末“跋”外,正文分为三卷。第一卷取屈宋辞赋三十八篇中之韵,其中韵与今殊者二百三十四字,各推其本音,与《毛诗古音考》互相发明。第二卷收录屈原赋二十四篇,包括《离骚》《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未收录《天问》);第三卷收录宋玉赋十四篇,包括《九辩》(9篇)、《招魂》、《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各篇作品用王逸《楚辞章句》、朱熹《楚辞集注》参校,主要依据《集注》。每篇作品末有“题辞”,对作品进行解说。屈宋原文以韵分章,于各韵脚下注明古音,注释则综采前人旧注,并申以己见。
20.《屈宋方言考》,李翘著,有民国十四年(1925年)季夏芬熏馆刊本,民国十九年(1930年)瑞安陈氏《湫漻斋丛刊》本。李翘(1896—1970),字梦楚,一作孟楚,浙江瑞安云江人,浙南名流李芑长子。幼承家学,就读瑞中,初出任瑞安中学、温州中学执教国文,后相继出任中山大学、安徽大学、河南大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被推举为瑞安县政协委员,旋被聘为浙江省文编纂国史机构馆员,一生致力于楚辞研究。作者在此书《叙》中说:“屈宋文辞,非唯惊采绝艳,为词赋之宗已也。览其辨物敷词,多属楚语。”《屈宋方言考》共列出楚语凡68条,其考释的范围超过《楚辞》一书,将宋玉赋中的楚语也包括其中,如《小言赋》中的“蝇”“蚊”,《风赋》中的“堁”“楗”,《神女赋》中的“嫷”“嫕”,《登徒子好色赋》中的“窥”,《高唐赋》中的“掩”等,这是前人未曾做过的工作,颇有开拓意义[6]。
21.《宋玉辞赋语法修辞研究》,姚守亮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25万字。姚守亮(1963— ),湖北省宜城市板桥店镇中心学校文科教研员。全书首为“绪论”,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宋玉其人其作;二、宋玉研究的内容、成果及广阔空间;三、宋玉辞赋语法与修辞研究的现状;四、宋玉辞赋语法、修辞研究的主要内容。书的正文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宋玉辞赋语法分析”部分,下编为“宋玉辞赋修辞初探”部分。上编共五章,第一章“宋玉辞赋的词类与句类”;第二章“宋玉辞赋叠音词研究”;第三章“宋玉辞赋联绵词浅说”;第四章“宋玉辞赋特殊虚词及相关句法”;第五章“宋玉辞赋复句研究”。下编共六章,第一章“宋玉辞赋修辞举要”;第二章“宋玉辞赋的辞格运用(上)”;第三章“宋玉辞赋的辞格运用(中)”;第四章“宋玉辞赋的辞格运用(下)”;第五章“宋玉辞赋的选词与炼句”;第六章“宋玉辞赋的审美思考”。接着是“本书主要参考文献”,然后是三个附录:附录一:宋玉作品入选语文教材的可行性分析;附录二:毛泽东笔下的宋玉典故探微;附录三:试论宋玉的平民意识及其思想渊源。最后是“后记”。该书是作者主持的2013年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是在程本兴教授的支持和指导下完成的,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对宋玉辞赋语法、修辞进行专题研究的论著。
三、论评类
22.《鹿溪子》,战国宋玉撰,旧题归有光辑,见旧题归有光所辑《诸子汇函》卷九,明天启五年(1625年)刻本,上海图书馆善本书室藏。归有光(1507—1571),明代散文家。《鹿溪子》录宋玉作品两篇,即《九辩》《对楚王问》。书名“鹿溪子”下有小序,云鹿溪子:“姓宋,名玉,字子渊,楚大夫屈原弟子也。闵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世传云伤秋宋玉,盖因《九辩》云。”书中先录宋玉作品正文,每节用夹注双行小字为之注解,多节朱熹《楚辞集注》与洪兴祖《楚辞补注》为之,亦偶有增益。两篇均辑录各家论评作为眉批和尾批。《九辩》分为九章,每章后亦均有尾批。眉批为点评,尾批为总评。《九辩》的眉批辑录了陶主敬、王凤洲、顾东江、陈明卿、魏庄渠、李石麓、解大绅、沈君典、陆贞山、沈霓川、孙季泉、李西厓、罗念庵、杨碧川、陶兰亭、宋潜溪、王槐野十七人的评语二十三则,尾批辑录了陈明卿、方初庵、杨升庵、罗念庵、王凤洲、唐荆川等六人的评语九则;《对楚王问》的眉批辑录了真西山、何燕泉、董浔阳、康砺峰、沈几轩五人的评语五则,尾批辑录了邹东郭、唐荆川两人的评语两则。据陈炜舜博士、罗剑波博士考证,旧题归有光所编《玉虚子》和《鹿溪子》均为伪作。参陈炜舜《归有光编〈玉虚子〉辨伪》,《汉学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第449-482页;罗剑波《关于〈诸子汇函〉所收〈楚辞〉作品的评点问题》,《齐鲁学刊》2008年第2期第114-118页。
23.《宋玉》,陆侃如著,上海亚东图书馆,民国十八年(1929年)8月出版。陆侃如(1903—1978),作家,学者。全书首为“序例”。正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宋玉评传》,包括:(一)引论,(二)宋玉的生平,(三)宋玉的作品,(四)余论,附录“宋玉年表”、“参考书目”;第二部分为“宋玉集”,包括:(一)宋玉集序,(二)九辩,(三)招魂;第三部分为“附录”,包括:(一)校勘记,(二)古音录,(三)著者可疑的作品:1、风赋,2、高唐赋,3、神女赋,4、登徒子好色赋,5、对楚王问,6、笛赋,7、大言赋,8、小言赋,9、讽赋,10、钓赋,11、舞赋,12、高唐对。书中的《宋玉评传》,1923年发表于《努力周报》十七期。这是第一篇宋玉传记,也是第一篇具有现代色彩的宋玉研究论文。这篇评传考证宋玉的生平,得出如下八点结论:(1)他生年与屈原卒年相近。(2)他与威、怀、襄三王无君臣关系。(3)他与屈原无师生关系。(4)他做过小臣,与荀卿仕楚时相近。(5)他不久失职,作《九辩》。(6)他作《招魂》当在楚徙都寿春以后。(7)他穷得很。(8)他卒年与楚亡时相近。对传世的宋玉作品,陆侃如认为只有《九辩》《招魂》两篇真是宋玉所作,其余均有伪托的嫌疑。此篇评传论述宋玉的文学成就就只依据这两篇作品。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宋玉在作品中的自述,陆侃如推定:宋玉生于顷襄王九年(公元前290年);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为小臣,不久失职,作《九辩》;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作《招魂》;卒于负刍五年(公元前222年),享年69岁。此评传对宋玉生平的考证成果,至今仍常为学界所引用。
24.《屈原与宋玉》,陆侃如著,收入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丛书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九年(1930年)10月第1版。后又收入“百科小丛书”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月第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收录了本书。陆侃如(1903—1978),作家,学者。全书凡六章:第一章“引论”,第二章“屈原的生平”,第三章“屈原的作品”,第四章“宋玉的生平”,第五章“宋玉的作品”,第六章“余论”,后附“参考书目”。陆侃如认为宋玉的作品只有《九辩》《招魂》两篇是可信的,其余都是伪作。作者认为:“谁是中国文学之祖?我毫不迟疑的说:屈原与宋玉。他们不但给予楚民族文学以永久的生命,并且奠定了中国文学稳固的基础。”“古代若无屈、宋,则文学史决没有那样灿烂;而楚民族若无屈、宋,则楚文学也决占不到重要的地位。所以,凡研究中国文学的人——尤其研究古代文学的人——都不可不从屈、宋下手。”
25.《楚国大诗人宋玉》,张端彬著,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10.9万字。张端彬(1948— ),福建省长乐市人。此书除“引言”和“后记”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宋玉的生平”,下分四节,第一节“穷困潦倒的一生”,第二节“屈原与宋玉”,第三节“一副傲骨”,第四节“不朽的爱国诗人”;第二章“楚辞——巫史文化的产物”,此章章下没有分节;第三章“宋玉的作品”,下分三节,第一节“《九辩》”,第二节“《招魂》”,第三节“赋”(此节分六点,分别论述了赋之生成、《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第四章“宋玉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下分两节,第一节“遗爱人间”,第二节“永恒的怀念”。作者认为《楚辞章句》中所录的《九辩》《招魂》,《文选》中所录的《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这七篇作品确是宋玉所作;认为郭沫若说“宋玉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文人”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屈宋并称,并不单单指文章,也指他们的品德与节操”;宋玉“一副傲骨”,是有节操的文人,是“不朽的爱国诗人”。此书是较早对郭沫若贬宋观点进行全面驳斥的学术著作,也是较早全面探讨分析宋玉辞赋的学术著作。作者是一位卖花的个体户,自学成材,刻苦钻研宋玉辞赋,精神可嘉。
26.《宋玉风采录》,余建东、何全国编著,中共宜城市委宣传部、宜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02年内部铅印本。“楚都文化通俗丛书”之一。全书由四个部分组成:一、图片,共有18张与宋玉有关的图片;二、宋玉小传,由五部分组成;三、宋玉作品,包括《九辩》《招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御赋》十三篇作品的原文和译文(译文采自吴广平《楚辞全解》)和《舞赋》《微咏赋》《高唐对》《郢中对》《宋玉集序》五篇作品的原文(没有译文);四、宋玉及其作品的评论资料,系摘自吴广平编注《宋玉集》之“宋玉及其作品的评论资料”。书末附录余建东的《宋玉故里缅宋玉》和余建东与何全国的《宋玉浅议(代后记)》两篇文章。
27.《宋玉研究》,吴广平著,岳麓书社2004年9月第1版,29.3万字。本书首为“内容提要”,对宋玉的生平、作品真伪、思想与艺术渊源、文学成就与地位以及本书的研究方法作了简要说明。末为“附录一:宋玉研究论著索引”(收录1900年至2004年6月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撰写出版的宋玉研究论著35部、撰写发表的宋玉研究论文619篇)、“附录二:参考、引用文献举要”和“后记”,“后记”指出本书是与作者校注的《宋玉集》配套的学术著作。正文包括:上编“生平与著述”,分为“姓名与字号”“诞生与死亡”“故宅与坟墓”“行止与交游”“著述的真伪”五章,并附录“《宋玉集序》与《报友人书》综考”;中编“继承与融会”,又分为“宋玉与儒家文化”“宋玉与道家文化”“宋玉与纵横家文化”“宋玉与神巫文化”“从屈原到宋玉”五章;下编“成就与地位”,分为“赋祖与赋圣”“伤春与悲秋”“性梦与艳情”“美女与丑妇”“巫山与巫峡”“大言与小言”六章;结语为“宋玉研究的反思与前瞻”。本书认为:宋玉是中国赋体文学的开山祖师和创作圣手,驳斥传统的荀况是“赋祖”、司马相如是“赋圣”的看法;宋玉通过对自然与人生之双重感伤,最早明确提出和成功实践了“伤春”和“悲秋”的主题,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传统;宋玉是中国艳情文学和梦幻文学的开山祖师,《高唐赋》中高唐神女的原型就是性爱女神的瑶姬——其身份就是献身的神妓或圣娼,而《神女赋》写的是襄王梦神女而不是宋玉梦神女;宋玉是我国第一位全方位地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家,既有理想化的高唐神女和东家之子,又有妖魔化的登徒子之妻;《高唐赋》堪称中国山水文学之祖,宋玉则堪称中国第一位山水文学作家;宋玉以游戏之笔创作了《大言赋》和《小言赋》,成为中国游戏文学之祖。“本书在其《宋玉集》的基础上对宋玉及其作品做了进一步研究,但思辩更为严密、材料更为翔实、结论更为圆融,是目前宋玉研究的必读书和入门书。”*遗珠网:《探骊格》,见yizhuone.blog.hexun.com/36539301_d.html 125K 2009-9-17。“引证详密,视野开阔,对宋玉研究领域中的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见解。”[7]
28.《走近宋玉》,程本兴著,中国年鉴社2004年9月第1版,13.7万字。此书系“宋玉研究会丛书”之一。程本兴(1942— ),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首为“自序”,称“这是一本宣传宋玉及相关楚文化知识的、带有‘学术论著普及本’性质的通俗读物”。此书的正文部分是一篇长文,即《宋玉立身本高洁、风流儒雅善讽谏——质疑郭沫若先生的〈关于宋玉〉》,这是此书的主体部分,包括六个部分:一、问题的提起;二、关于司马迁论及宋玉的几句话;三、关于宋玉的作品;四、关于宋玉的故事;五、民间关于宋玉的传说;六、问题的实质及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作者认为:“郭老《关于宋玉》一文中论及宋玉‘人品’和‘文品’的论点、论据和论证都是大有疑问、站不住脚的。”书末附录郭沫若的《关于屈原》和《谈〈屈原〉剧本中的宋玉》两篇文章和丁力给《人民日报》转郭沫若的信。本书针对郭沫若的宋玉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轻薄的风流才子”的观点,作了最细致、最彻底、最有说服力的反驳。
29.《屈宋论考》,金荣权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20万字。金荣权(1964— ),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此书首为潘啸龙的“序”,正文由六章与附录组成,末为“后记”,收录屈原与宋玉研究论文25篇,其中宋玉研究论文9篇:《宋玉生平论考》《关于〈九辩〉》《〈招魂〉论考》《〈文选〉所载题名“宋玉”的五篇赋作是真实可靠的》《〈古文苑〉六篇宋玉赋真伪辨》《〈御赋〉及其他》《宋玉对屈作继承与发展》《宋玉辞赋的表现手法论》《宋玉历史地位的沉与浮》。潘啸龙在“序”说:“最精彩的是本书对‘宋玉历史地位的沉与浮’的论断。这篇文字深入考察了‘从西汉至今两千多年’,不同历史时代人们对宋玉的评价,如何受到当时社会心理、文人心态和思想主潮以及道德标准变化之影响,由‘屈宋并称’、‘文学宗师’,滑向‘云雨圣手’、‘风流才子’,甚至被斥为‘封建帮闲’、‘无耻文人’,而终于又确立为‘文坛圭臬’的历史过程。荣权师弟撰写此文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其时西方的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等新说才传入不久,他即能运用得毫无形迹,以对各朝各代评价宋玉文献资料之充分把握,提供了一部简明扼要的‘宋玉接受史’,并对其‘接受’状况作出精当的‘阐释’,这正是荣权不断拓展自身学养的体现,亦即其研究中富有创造灵气的显示。”
30.《珠联璧合说宋玉》,纪连海、丁华明著,农村读物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35万字。纪连海(1965—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丁华明(1967— ),中央电视台《聚焦三农》策划、编导。此书首为纪连海的“我和丁华明先生不得不说的故事(代序)”,末为丁华明的“我写宋玉的前前后后”。书的正文为纪连海撰写的二十则有关宋玉的文化随笔和丁华明创作的二十集电视文学剧本《宋玉传奇》。纪连海撰写的二十则有关宋玉的文化随笔篇目如下:《宋玉生平之谜》《宋玉与屈原的关系之谜》《屈原两次被逐放之谜》《屈原被逐放后宋玉的命运之谜》《宋玉〈风赋〉之谜》《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典故的由来之谜》《阳春白雪的词典作者和歌者之谜》《楚乐楚舞流芳千古之谜》《楚文化(巫风文化、凤文化)之谜》《楚国饮食文化之谜》《宋玉学钓之谜》《巫山神女客于高唐之谜》《白起拔郢之谜》《宋玉与登徒子好色之谜》《宋玉五月十五祭屈原之谜》《春申君受宠发迹之谜》《宋玉得罪春申君之谜》《宋玉被逐放之谜》《宋玉悲秋之谜》《宋玉死之谜》。丁华明创作的二十集电视文学剧本《宋玉传奇》各集的名称为:第一集“汉水孕育了宋玉”,第二集“少年宋玉师屈原”,第三集“屈原逐放沅湘间”,第四集“一篇《高唐赋》宋玉事襄王”,第五集“宋玉给风分雌雄”,第六集“阳春歌白雪 流水遇知音”,第七集“莫愁进宫展才艺”,第八集“人道楚宫好 楚宫多险境”,第九集“子兰设计害宋玉”,第十集“楚都盘鳝惊秦使”,第十一集“宋玉和登徒子论钓技”,第十二集“巫山神女客于高唐”,第十三集“白起拔鄢郢 屈原跳汨罗”,第十四集“登徒子说宋玉好色”,第十五集“五月十五宋玉祭屈原”,第十六集“春申君用计 太子完回国”,第十七集“宋玉受重用 黄歇使阴招”,第十八集“黄歇执大权 宋玉被逐放”,第十九集“宋玉悲秋心啼血”,第二十集“郢都迁寿春 宋玉去招魂”。此书在排版方面颇有新意:每页均分为双栏,左栏是丁华明创作的二十集电视文学剧本《宋玉传奇》,右栏是纪连海撰写的二十则有关宋玉的文化随笔。左栏占版面三分之二的篇幅,右栏占版面三分之一的篇幅。
31.《徜徉宋玉城》,吴广平、史新林主编,“安福临澧文化丛书”之一种,湖南人民出版社于2011年11月第1版,50万字。吴广平(1962—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史新林(1946— ),湖南省临澧县图书馆副研究员。据史载,宋玉曾贬谪到今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望城乡宋玉村,当地有“宋玉城”、“宋玉村”、“宋玉墓”等与宋玉有关的遗迹。书首为名家题词、临澧宋玉遗迹照片、涂绪德的“序”和吴广平的“前言”,书末为编者的“后记”。全书正文由“宋玉赋今译”、“先贤评宋玉”、“名家咏宋玉”、“宋玉新探索”、“宋玉与临澧”、“宋玉城怀古”、“宋玉城开发”七个部分组成。“宋玉赋今译”收录了《九辩》《招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微咏赋》《御赋》《对楚王问》十四篇宋玉赋的译文;“先贤评宋玉”辑录了历代学者、作家评宋玉的39则资料;“名家咏宋玉”辑录了历代诗人吟咏宋玉的诗歌47题54首(有的一题两首或多首);“宋玉新探索”收录了12篇论文,包括金荣权的《百年宋玉研究综论》、彭隆治的《关于宋玉一些问题的考析》、杨绪穆的《赋圣宋玉研究三题》、江从镐的《宋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职业文学家》、吴广平的《宋玉著述真伪续辨》、程本兴和张法祥的《不宜把〈九辩〉定为宋玉的唯一代表作》、覃柏林的《宋玉〈九辩〉〈招魂〉结构新议》、侯文学的《宋玉赋的山水描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关捩地位》、刘刚的《宋玉辞赋对春秋战国“引诗”“赋诗”的接受与文学化移植》、艾初玲的《论宋玉及其作品的接受在六朝的演变》、苏慧霜的《宋玉〈风赋〉对咏风赋的启示与影响》、陈隆财和颜家庆的《毛泽东与宋玉赋》;“宋玉与临澧”收录了16篇论文,包括王永彪的《宋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探讨》、史新林的《宋玉城周边地名文化蕴涵漫笔》、张荣锦的《从方志、家谱的史学地位来看宋玉遗迹群的可信性》、尹远的《楚襄王流都与宋玉城之我见》、姚长善的《千工坟初探》、冀凡的《关于临澧宋玉城与宋玉墓之思考》、应国斌的《宋玉终于临澧考》、于是的《宋玉卒于临澧考》、张荣锦的《宋玉是临澧人,他的主要辞赋就创作在这里》、史新林和杨绪穆的《临澧:楚襄王之新郢都,宋玉辞赋创作地》、史新林和杨绪穆的《从〈高唐赋〉再考临澧是宋玉作品创作地》、江从镐的《鹿溪子·宋玉·临澧人》、于是的《论宋玉赋的临澧民间文化情结》、史新林的《从鹿溪子看宋玉人格之完美》、颜家庆的《从〈白雪初唱集〉看宋玉与临澧》、邓绪明、汪新平和邓春风的《黄花鱼儿为什么会朝拜宋玉》;“宋玉城怀古”收录了当代作家、诗人歌颂与怀念宋玉的诗文39篇;“宋玉城开发”收录了4篇文章,包括史新林、陈春生和丁家明的《宋玉城楚风文化主题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尹德立的《开发宋玉古城 抢占发展高地》、梅轩的《宋玉研究搭台 县域经济唱戏——关于临澧县宋玉研究及人文旅游经济开发的设想》、临澧宋玉学会的《当春乃发生——临澧第四次重修宋玉墓纪略》。该书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图像学等角度对临澧宋玉城的性质与功能、宋玉与临澧的关系、宋玉城的开发建设进行了探讨,收集整理了几千年来流传于临澧县的有关宋玉民间传说故事,较为集中地展示了研究宋玉与临澧关系的成果。
32.《宋玉研究荟萃》,张荣锦著,华夏文艺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6.9万字。张荣锦(1932— ),湖南省临澧县史志办研究员。这是一部宋玉研究论文集,共收录宋玉研究论文10篇,包括《宋玉初探》《为宋玉正名》《宋玉生平考析》《认识宋玉,还宋玉文学的本来面目》《宋玉作品真伪辩及作品的艺术成就》《从方志、家谱在史学中的地位来看宋玉遗迹群体的可信性》《再论“宋玉辞赋真伪”与“宋玉生平”》《宋玉〈舞赋〉是亲作,傅毅〈舞赋〉乃是衍品》《善长辞赋、通晓音律的文学巨匠宋玉,岂能丑化成背离屈原的无耻小人?》《宋玉本是临澧籍人,他的主要辞赋就创作在这里》。书末有附录,收录作者创作的歌颂宋玉的诗词6首。《从方志、家谱在史学中的地位来看宋玉遗迹群体的可信性》是此论文集的代表作。作者长期从事地方史志的组织编写工作,熟悉方志、家谱的理论与价值,因而从此角度研究宋玉颇有见地。
33.《宋玉传》,历史人物传记,王瑞国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12月版,14.5万字。此书系“襄阳文库·人物传记”第一辑之一种。王瑞国(1951— ),湖北省襄阳市艺术研究所国家一级编剧。全书除“自序”和“后记”外,正文分为二十七章。作者在“自序”中介绍了此书的写法:“本书所采用的史料史据,重要的都予以注明。对于有争议话题,根据自我有限的判断的判断能力取舍,无意引起宋玉研究、楚郢都研究新一轮的争论。在文风上尽量顾及当代读者的欣赏阅读,避免大篇幅引用古人诗赋原文,为追求《宋玉传》的完整性、可读性,在忠实史料的前提下,对宋玉的家人和身边人做了部分文学创作。但这部分文学创作是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的,比如宋玉的东邻之女,再比如宋玉的父母双亲、得意门生。”该书还原了中国赋体文学的开创者、与屈原并称“屈宋”的辞赋家宋玉的真实形象。但此书校对不够细致,如“顷襄王”均误排为“倾襄王”。
34.《宋玉考释》,江从镐著,岳麓书社2014年3月第1版,20万字。江从镐(1938— ),湖南省临澧县一中语文特级教师。书前为车攻所作序“当年摇落异代知”,书的内容除“前言”和“后记”外,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宋玉生平点滴”,包括:“一、宋玉是临澧籍宋人”,“二、宋玉不是亲聆屈原教诲的弟子”,“三、宋玉不是流放”;第二部分“宋玉作品浅见”,包括:“一、宋玉为复兴楚国而奋斗的一生”,“二、屈宋并称,共为中国文学之祖”,“三、《招魂》不是宋玉所作”;第三部分“宋玉辞赋译析”,译析了《九辩》《大言赋》《小言赋》《钓赋》《御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讽赋》《对楚王问》《高唐赋》《神女赋》《舞赋》《笛赋》13篇作品。
35.《先秦辞赋大家宋玉》,张端彬著,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2014年8月第1版,11.6万字。书前收入潘颂德的《全面地恢复楚国大诗人宋玉的本来面目——简评张端彬学术新著〈楚国大诗人宋玉〉》,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招魂今绎”,包括“招魂绎文”“招魂原文”;第二部分“九辩今绎”,包括“九辩绎文”“九辩原文”;第三部分“论文汇编”,包括12篇论文:《宋玉作品中的美女形象来龙去脉》《再谈郭沫若〈屈原〉中的宋玉形象——评王金华“关于郭沫若〈屈原〉中的宋玉形象”》《谈〈高唐赋〉与〈神女赋〉的序》《谈〈高唐赋〉》《谈〈神女赋〉》《谈〈招魂〉中的“朕”字》《谈屈宋并称》《谈宋玉的悲秋》《谈〈招魂〉的“序”和“引言”》《要有一杆公平秤——评〈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1)关于〈登徒子好色赋〉的说明》《为宋玉说些话——评评〈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1)对宋玉的说明》《要有正确的理解——谈司马迁对宋玉的评述》;第四部分“大招今绎”,包括“大招绎文”“大招原文”。此书继续发挥了作者1990年出版的《楚国大诗人宋玉》的观点,但论证得更具体,更细致。
36.《九辩研究》,王家歆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13.5万字。王家歆(1953— ),台湾台中商专教师。本书是研究《九辩》之专书。全书分为总论、本论二部分。总论分四章:第一章“《九辩》作者考”,第二章“句法研究”,第三章“分章问题研究”,第四章“《九辩》疑义考”。作者考定《九辩》为宋玉所作。本论为全书重心,就《九辩》本文注解、释义、语译,务求讲明字句,阐发隐晦,使《九辩》易读易解。末复附宋玉参考资料(16则)、主要参考书目(29种)。
38.《悲秋:中国古典诗学研究》(TristesAutomnes:poétiquedel’identitédanslaChineancienne),(法国)郁白(Nicolas Chapuis)著,巴黎:友丰出版社(Libraire-éditeur You Feng),2001年1月第1版。郁白(Nicolas Chapuis,1957— ),法国外交家兼汉学家,现为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公使。全书由“引言”与七章组成。第一章“悲秋与圣人的漠然”,第二章“自然的不幸”,第三章“诗学语言”,第四章“从道德到感情”,第五章“由感及情”,第六章“《秋兴》(八首)”,第七章“毒曲”。末附“参考书目”。此书受中国钱钟书、美国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法国弗郎索瓦·朱利安(Francois Jullien)的影响,融史学、文献学、哲学、诗学和比较文学为一炉,从主题学角度认为中国古代诗歌几乎永远是以同一季节秋天为背景来表达自我认同,秋天是中国思想中的一个象征形象。郁白进而认为中国人的思想排斥二元论,将自我认同和整体意识混为一谈,在“自我”与“他者”关系上,中国人生哲学是“极权自我论”,不尊重“他者”,患有“恐他症”。《悲秋》是西方学者所著的第一部宋玉研究专著,它以悲秋诗歌作为研究的核心,着重比较了中西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得出了作者自己的结论。按:此书已由叶潇、全志刚译成中文,书名译作《悲秋:古诗论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此中译本误译很多,相当糟糕。以人名及书名误译为例:如《楚辞全译》的作者“梅桐生”被误译为“梅东生”(第33页脚注)、《楚辞章句》的作者“王逸”被误译为“王益”(第51页)、《乐记译注》的作者“吉联抗”被误译为“嵇连康”(第59页脚注)、《中国早期的文学批评》的作者“黄兆杰”被误译为“翁休戚”(第66页脚注)、“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被误译为“程章闲《魏晋南北朝赋诗》”(第115页脚注)、“王瑶《陶渊明集》”被误译为“王尧《陶渊明文集》”(第138页脚注)、《杜甫评传》的作者“陈贻焮”被误译为“陈贻欣”(第165页脚注)、《李商隐诗集疏注》的作者“叶葱奇”被误译为“叶璁奇”(第179页脚注)、《春秋左传注》与《论语译注》的作者“杨伯峻”被误译为“杨伯骏”(第204页)、《古诗十九首集释》的作者“隋树森”被误译为“随树森”(第207页)。这些人名或书名如果虚心问问中文系任何一位稍微优秀一些的本科生都是知道的,或者认真翻书查阅一下也是不会弄错的。但译者好像不愿为此耽误任何时间,因而常常弄错。不知道北京大学的王瑶、陈贻焮,本来就很荒唐;但译者本身是南京大学的,其中叶潇还是南大中文系的,居然将同事程章灿的人名与书名都译错了,就真有点无语了。另外,作者将书名“TristesAutomnes:poétiquedel’identitédanslaChineancienne”(悲秋:中国古典诗学研究)译作“悲秋:古诗论情”,也有点弄巧成拙。
39.《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学中的爱与美主题》,叶舒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35万字。叶舒宪(1954—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此书考察了存在于中西文化中爱与美主题的原型形象高唐神女和维纳斯,由此论述和探讨了爱与美主题的原型发生和文化置换。全书由十三章组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美神由来——爱与美主题的原型发生史”,包括第一至六章,第一章“原母”,第二章“地母”,第三章“爱神”,第四章“爱神及其配偶(上)——维纳斯与阿都尼斯神话考源”,第五章“爱神及其配偶(下)——社稷本义发隐”,第六章“美神”;下篇“美神幻形——爱与美主题的文化置换”,包括第七至十三章,第七章“神女——爱神在中国的隐形和置换”,第八章“云雨——欲望与幻想的比较神话学”,第九章“昼寝——宋玉的幻想心理学”,第十章“幻梦”,第十一章“补偿——《聊斋》神话解读”,第十二章“色与美——《金瓶梅》性爱主题的复调变奏”,第十三章“孝与鞋——俄狄浦斯情结与反俄狄浦斯情结”。最后为“后记”。此书陕西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5月出版了新版,新版增加了大量插图。此书作者运用语源学、神话学、原型批评、精神分析学说、民俗学、文化学进行跨文化研究,详细考察了存在于中西文化中爱与美主题的原型形象高唐神女和维纳斯,由此论述和探讨了爱与美主题的原型发生和文化置换。全书构思新颖,资料丰富,论证严密,文字清新,给人以多方面的启发。这是运用比较文学、比较神话学来研究宋玉辞赋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书中第八章胪列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运用宋玉《高唐赋》中的“云雨”典故的45种变体表达方式,第十章胪列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以高唐幻梦为原型、以“梦”字直接显示原型联系的22种典故措辞,几乎囊括了这方面的所有资料,很有参考价值。
40.《巫山神女论·巫山文化论》,程地宇、任桂园著,重庆三峡学院三峡文化研究所内部铅印本,2000年。程地宇(1945— ),重庆三峡学院三峡文化研究所教授;任桂园(1945— ),重庆三峡学院三峡文化研究所教授。首为王超“序言”。书的正文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程地宇的“巫山神女论”,第二部分是任桂园的“巫山文化论”。另有附录,收录石一(程地宇笔名)的“阳台下神女 朝云为谁起——半个多世纪来巫山神女研究扫描”。程地宇的“巫山神女论”首为“弁言”。正文分为九个部分:一、《九歌》神谱与巫山神女;二、山林之神与社稷之神;三、祭社尸女与模拟巫术;四、云雨意象与神女之谜;五、神女之变异:道教精神与教化作用;六、神女之变异:文化变迁与神话衍化;七、神女原型:“阿尼玛”心象与女性美范式;八、神女原型:补偿心理与追求意识;九、云雨意象与心理模式。末为“附记”。附录“阳台下神女 朝云为谁起——半个多世纪来巫山神女研究扫描”[8],认为巫山神女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31年前后到1962年前后的三十多年间,第二个阶段即新时期的十余年(指从1977年后到作者写此文时)。第一个阶段关于巫山神女的讨论,作者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一是高禖郊社制度的源流;二是祭社尸女与祈年求雨的关系;三是基本材料的蒐集及订正,包括:1、究竟是谁梦见了神女?2、神女所居之巫山在哪里?3、巫山神女传说的寓意何在?第二个阶段即新时期的十余年,作者认为巫山神女的研究在第一个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朝纵横两个向度拓展:一是关于神女神格的新一轮论证,主要围绕如下方面展开:1、楚民族高禖神新证,2、社神及神社尸女说,3、复合型神性论,4、中国式爱神美神论;二是关于神女的心理学视角研究,如程地宇《巫山神女论》认为巫山神女是心理补偿型的爱神,傅绍良《爱神的失落与回归》认为以巫山神女为源头和典型的神恋故事,其基本内核就是神恋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忧患与自慰;三是关于巫山神女的文学视角研究,如钟来因的《〈高唐赋〉的源流与影响》、叶舒宪的《中国文学中的美人幻梦原型》、章惠垠的《神女神话与林黛玉——黛玉原型初探》等。作者在“思考与展望”中认为,巫山神女“书证型”的研究已临近终结,这一论题新的一页,将以考古发现和田野调查提供的新资料为依托,由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来翻开。程地宇的巫山神女研究既重视引进西方理论,又重视证据的拓展,具有理论的自觉与方法的自觉,因而颇多新见。
41.《圣婚与圣宴——〈高唐赋〉的民俗神话底蕴研究》,鲁瑞菁著,曾永义主编“古典文学研究辑刊”丛书第八编第22册,台湾新北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30.6万字。鲁瑞菁(1961— ),台湾静宜大学中文系教授。本书初稿是作者1995年毕业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的博士论文,原题《〈高唐赋〉的民俗神话底蕴研究》,内容约有四分之一的差异。本书的研究主题集中在高唐巫山神女的神话与文化底蕴。高唐巫山神女的神话与文化研究既为上古神话、宗教、习俗、文化研究的核心课题;高唐巫山神女的典故亦是后世文学作品因藉发挥的重要范式。本书受到英国弗雷泽(James Frazer)大著《金枝》的启发,尝试从上古“圣婚”与“圣宴”两种习俗仪式的角度,结合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资料、新近出土的考古文物文献、中西民俗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报告,以及中西方文化人类学家所建构的理论等,广泛运用文献学、神话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跨学科、多维度、多视角的方法,掘发冥晦难晓的中国上古时代神话、风俗与宗教底蕴。正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下分两节,第一节“论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的思考”,第二节“前人对《高唐赋》创作时代与创作目的所提意见检讨”;第二章“原型与仪式”,下分两节,第一节“梦游高唐与香草巫术原型”,第二节“追踪神女的仪式——登高望远与临水远望”;第三章“圣婚仪典”,下分三节,第一节“云、雨、风、气所具有的生殖象征”,第二节“高唐与高禖——掌管生殖的大母神”,第三节“瑶姬、巫儿——神圣处女与丰产仪式”;第四章“圣宴礼典”,下分三节,第一节“原始狩猎巫术仪式”,第二节“神女与农业的关系——寒食改火起源探究”,第三节“图腾宴与人头祭风俗考察”;第五章“永恒回归的神话底蕴”,下分两节,第一节“神圣且神秘的空间场所”,第二节“永恒回归的仪式与神话”;第六章“结论”。接着是“主要引用及参考书目”,然后是“附录一 圣婚与圣宴:《高唐赋》的文化仪式解析”、“附录二 高唐神女传说之再析——一个冥婚习俗观点的考察”,最后是“后记”。
42.《九歌天问二招的成立背景与楚辞文学精神的探讨》,施淑女著,国立台湾大学文史丛刊,1969年。施淑女(1940— ),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此为作者1968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的硕士论文,原名《楚辞探微》,出版时改名为《九歌天问二招的成立背景与楚辞文学精神的探讨》。全书共分六个部分:(一)《九歌》——从仪式到仪式剧;(二)《天问》——瞽史之歌;(三)《招魂》与《大招》——作者与被招者;(四)楚辞文学技巧的传承;(五)《九歌》对楚辞的影响;(六)神话、历史与个人。前三部分是关于《九歌》《天问》《招魂》《大招》的形成问题,后三部分是直接关于文学技巧、风格、精神、作者的思想与人生观的剖析。著者“希望以一个比较上略为新鲜的视野,探讨战国楚辞的成立条件、内容的来源及艺术上的成就”(《自序》)。例如:此书首次运用西方的神话基型批评(大陆通称为神话原型批评)来研究楚辞。作者尝试用英国詹姆斯·乔治·傅来采(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大陆译为“弗雷泽”)《金枝》中的“圣婚”观念来解释《九歌》中的意识形态和神巫关系,并指出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昆仑山向往”正好符合瑞士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古斯塔夫·容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又译作荣格)的“乐园型”基型(archetype,大陆译为“原型”)。作者又引用英国汉学家阿瑟·戴维·韦利(Arthur David Waley,1889—1966)《九歌:中国古代巫文化研究》(The NineSongs:A Study of Shamanism in Ancient China)一书中提及的日本神道教举行祭典时的角色——“一夜嫔妃”(hito-toki-jorō,single-time concubines),来解释《楚辞·九歌》中巫与神的关系。
43.《申论楚辞九歌二招之存疑》,郑坦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9月第1版。郑坦,生平不详。此书是研究《九歌》与二《招》(《招魂》与《大招》)的专著。作者认为屈原的《九歌》所祀为天、地、日、月、山川之正神,乃顷襄王四至七年间作于沅湘之地。其中《国殇》“不类礼神之歌词,且国殇乃指夭亡者,非神属也”,《礼魂》则“文字残缺过多,无以决其究竟,俗称之为祭鬼魂之歌,神、鬼异类,岂可供于一堂”,二篇“或系九歌之名既定之后,而属缀者”。作者认为东皇太一为天帝,乃创造之神。东君是为日神,其位仅次于东皇太一。云中君是为月神,其位仅次于东君。大司命、少司命皆为星神,“大司命主寿夭生杀,善恶果报之事。少司命有憎恶乖戾之特性及保护婴稚之职司”。湘君、湘夫人同为区域之地祗,社神之属,“湘君为土地之神,湘夫人为水神,俱为民间保护之神也”。湘夫人为女性,主灌溉事。“河伯为一般之河神,与湘夫人俱为水神。”山鬼为山神,其职位最低,故称“鬼”。《国殇》一篇“未及祭祀之语言,显非祭祀之歌词也”,“为叙述战死之惨烈,用以激发士气,伸扬国威,与哀悼战死者之作”,当作于怀王十八年。《礼魂》一篇“为祭祀一般人鬼乐舞之歌词”。或谓“怀王之世,屈原为时君祭祀太庙而作,其说是否,当无确据,惟自篇中仅存之字句观之,当在怀王十一年至十七年间,屈原为左徒时作于郢都”。作者认为《招魂》《大招》乃宋玉、景差所作,“非出屈原之手”。
44.《楚辞招魂与大招研究》,徐泉声著,台湾真义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徐泉声(1954— ),祖籍江苏无锡人,台湾省花莲师范学院第四任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教授。全书共四章:(一)招魂习俗的由来与《招魂》《大招》产生的背景;(二)《招魂》的作者及其写作的时地;(三)《大招》的作者及其写作的时地;(四)《招魂》《大招》内容的探讨。著者认为《招魂》是屈原所作,《大招》是屈原作《招魂》时楚国的朝中之士所作,《招魂》和《大招》所招的对象都是楚怀王的亡魂。《招魂》是屈原在梦地(今华容县巴丘湖)听到怀王的死讯,采用民间相沿成习的招魂仪式所创作的招魂词。屈原担任了招楚怀王亡魂仪式的主招人,所有才有《招魂》篇首“巫阳下招”的一番话。《大招》是楚国当时的朝中之士依官方的招魂惯例来撰写的招魂词,所以才有篇末“雄雄赫赫,天德明只。三公穆穆,登降堂只。诸侯毕极,立九卿只”等等极为冠冕堂皇的一套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论,由于是出于官方之手的官样文章,所以才称为《大招》。
(一)体育教学目标与评价形式不同步。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促进初中生获得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学目标就必须围绕这个方面出发,包括体育教学评价。但是从实际角度来说,传统初中体育教学评价的形式过于单一,不乏“一刀切”的现象出现。这也使得不少学生在评价中,处于一种劣势的局面。不公平的评价,也使得学生对于体育丧失了积极性,这在很多时候都会影响到初中生的成长。为此,体育教师在反思教学评价上,就必须重视评价形式的有效拓展,让体育教学目标与评价形式高度融合。
45.《〈楚辞·招魂〉新解》,金式武著,文汇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金式武(1932— ),上海吴泾中学退休教师。此书正文前有“作者简历”、作者给父亲的献辞、作者像、洪丕谟“序”、“信件汇编”。正文部分凡七章:第一章“关于《招魂》的作者,王逸的意见同司马迁的话没有矛盾——谈一种三百年来的误解”,第二章“招魂研究”,第三章“《招魂》三论”,第四章“《招魂》头两段文字如何解释?”,第五章“《招魂》乱辞中的几个问题”,第六章“《招魂》是招楚怀王死魂”,第七章“《招魂》究竟是谁著的?”正文后附作者《招魂》注释、杜华林《〈招魂〉试译》、李建毛《也谈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主题思想——兼质疑“引魂引天”说》。末为作者“跋”。针对金式武此书的一些观点,潘啸龙在《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发表《关于〈招魂〉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提出疑问:先秦“复”礼是庶其“复生”还是安其“亡魂”?《招魂》所招是客死于秦的“楚怀王死魂”吗?《招魂》的开头所述,能证明作者是屈原吗?
46.《宋玉辞赋的美学解读》,江柳著,长江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11万字。江柳(1928— ),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全书首为邹贤敏的“序”和作者的“自序”,末为“跋”。正文部分除“绪言:关于美的知识”外,另分“正编”和“副编”,“正编”包括八个部分:一、悲愤狂放的自由襟怀,二、神游六合的瑰丽幻想,三、赞扬郑卫的民间歌舞,四、荆楚壮丽山水的赞歌,五、巫史遗风的神人之恋,六、生命之美的永恒赞歌,七、藏理于象的《风赋》美论,八、余论;“副编”包括论文4篇和附图两张,4篇论文为:《〈文选·舞赋〉系宋玉所作》《楚国之美的赞歌——〈招魂〉解读》《解读宋玉辞的历史文化背景》《巫术文化传统与屈宋辞赋》,附图两张为:《东夷三苗楚苗蛮蚩氏族西迁南下示意图》《楚国极盛时期疆域略图(公元前318年)》。这是一位年逾八旬的离休老教授抱病用心血撰写的著作,全书有开阔的视野,有澎湃的激情,有纯粹的思辨,有独到的见解,认为“给宋玉影响最深的是巫术文化与神话;是鄂西北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是庄子散文那种浪漫的自由思想;是郑卫激情的民间歌舞;更有楚人不拘传统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
47.《楚骚赋——屈宋辞赋的抒情精神与生命美学》,苏慧霜著,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年1月出版,全书24万字。苏慧霜(1966— ),台湾“国立”彰化师范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副教授。全书首为“序”,正文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屈原诗学”,下编为“宋玉诗心”。下编“宋玉诗心”,首为“前言:赋梦高唐”,下分两个主题:“壹、抒情与讽谏的情志叠影”、“贰、虚梦高唐的激情余音”。“壹、抒情与讽谏的情志叠影”主题下分三章:第一章“主文而谲谏:《对楚王问》《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的曲谏之情”,第二章“言志与尚美:《高唐》《神女》以色相寄精神”,第三章“幻设与奇崛:《招魂》的人文精神”。“贰、虚梦高唐的激情余音”主题下分三章:第四章“作赋以讽谏:士大夫文学情怀”,第五章“高唐以说梦:宋玉赋对诗词赋中纪梦意象的启发与影响”,第六章“抒情与讽谏:宋玉《风赋》对咏风赋的启示与影响”。下编另有“结语:屈宋后语——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附录:见说兰台宋玉——宋玉生平与著述”、“参考资料”。这是作者出版的第四部楚辞学研究著作。书中的许多章节都在中国大陆、台湾的国际屈原与宋玉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过,在一些学术刊物发表过。作者从抒情精神与生命美学角度来解读屈宋辞赋,与江柳教授的解读有殊途同归的感觉。
48.《楚瓶贡酒文化研讨会暨宜城宋玉研究会2005年会论文集》,湖北楚都酒业有限公司、宜城宋玉研究会编,2005年10月内部铅印本。总策划:程本兴;主编:曾庆全、龙彩葆;副主编:余建东、唐国华、王万年。此书共四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为宋玉研究论文,共收录论文9篇:杨斌庆和程本兴的《宋玉立身本高洁——对郭沫若先生〈关于宋玉〉的质疑》、张正明的《问对式散体赋始创者辨析》、吴广平的《宋玉故里考辨》、李伶甫的《宋玉生年考》、何志汉的《且从〈九辩〉看宋玉》、余建东的《宋玉行踪考》、李伶甫的《从宋玉作品中汲取构建和谐社会的营养》、陈子成的《网罗天下资料 精雕细琢文集——漫谈吴广平先生校注的〈宋玉集〉》、何志汉的《诅咒“秋气” 渴盼“阳春”——宋玉代表作〈九辩〉对和谐社会的呼唤》。除张正明、吴广平外,其他宋玉研究论文的作者都是宋玉故里宜城的学者。因此,这些论文展示了宋玉故里学者当时研究宋玉的热情与水平。
49.《宋玉及其辞赋研究——2010年襄樊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程本兴、高志明、秦军荣主编,学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63万字。程本兴(1942— ),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高志明(1972—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秦军荣(1973—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首为李儒寿“序”,正文分为“宋玉的生平与思想研究”“宋玉作品研究”“宋玉的文学成就与地位研究”“宋玉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宋玉辞赋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点汇编”六个部分,共收录中国大陆、香港、台港、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学者的论文53篇,论点汇编12则。53篇论文的作者与题名如下:魏平柱的《〈襄阳耆旧记》及所载宋玉小传考辨〉》、吴广平《宋玉故里考辨》、杨斌庆和程本兴的《宋玉立身本高洁——对郭沫若先生〈关于宋玉〉的质疑》、江柳的《魂兮归来反故居——宋玉辞赋中的生命美学思想》、石峥嵘的《宋玉音乐美学思想钩沉》、史新林的《从鹿溪子谈宋玉人格之完美》、陈丽平的《也谈谈宋玉“终莫敢直谏”——从宋玉身份谈起》、李学勤的《〈唐勒〉、〈小言赋〉和〈易传〉》、谭家健的《〈唐勒〉赋残篇考释及其他》、汤漳平的《出土文献对宋玉研究的影响》、郑良树的《论〈宋玉集〉》、稻畑耕一郎的《〈宋玉集〉佚存钩沉》、朱碧莲的《唐勒残简作者考》、高秋凤的《宋玉作品真伪考》、黄灵庚的《〈九辩〉“悲秋”首章校勘》、林家骊的《宋玉〈九辩〉注译》、力之的《〈招魂〉作者之再探讨》、黄震云的《〈文选〉宋玉赋十一篇语体与真伪考订》、莫道才的《宋玉赋的作者问题及其文学史处理的思考》、金荣权的《宋玉〈微咏赋〉真伪辨》、王洲明的《应该充分认识和评价宋玉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罗漫的《宋玉的文学与文学的宋玉》、刘玉堂和刘保昌的《开启文学自觉时代——宋玉及其创作综论》、何念龙的《继承、发展、开拓——论宋玉在辞赋发展史上的地位》、周秉高的《〈九辩〉层次研究》、李倩的《宋玉〈九辩〉论略》、高志明的《〈九辩〉“悲秋”认知模式的修辞学略释》、潘啸龙的《论〈高唐赋〉的山水描写艺术》、刘伟生的《宋玉〈高唐赋〉、〈神女赋〉赋首的结构意义》、叶舒宪的《高唐神女的跨文化研究——爱神在中国的隐形和置换》、鲁瑞菁的《高唐神女传说之再分析——一个冥婚习俗观点的考察》、蔡靖泉的《巫山神女与盐水神女的关系浅析》、刘不朽的《宋玉〈神女赋〉解读——巫山神女传说之原型与演变》、程地宇的《一自高唐赋成后 楚天云雨尽堪疑——关于巫山神女文学现象的互文性探讨》、毛庆的《摇落深知宋玉悲——六十年文学史宋玉评介简议:以六本文学史为参照系》、何新文的《“止乎礼义”与“礼法罪人”——从洪迈、朱熹对〈高唐赋〉、〈神女赋〉的评价差异看宋玉赋评论的标准与方法的把握》、徐少舟的《摇落深知宋玉悲——中国传统士人的悲秋母题》、程本兴的《宋玉文化——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刘刚的《南宋与明清宋玉作品真伪学案与其对宋玉批评的影响》、张法祥的《宋玉含才 惊采绝艳——〈文心雕龙〉论宋玉》、李立信的《杜诗中的宋玉情结》、曾亚兰的《略说杜甫与宋玉的诗歌承传关系》、彭安湘的《试论李白抒情赋的主题和意象及其与宋玉赋的传承关系》、秦军荣的《论元代戏曲中的宋玉形象》、张祝平的《杨慎、顾炎武考据学对贬宋论的推衍》、胡小林的《堪透赋心——论清初词人对宋玉及其辞赋的体认与反思》、费康亮的《论〈红楼梦〉对〈高唐赋〉〈神女赋〉的接受》、苏慧霜的《高唐说梦——宋玉赋对诗词赋中纪梦意象的启发与影响》、方铭和唐元的《宋玉研究的新高度——读刘刚教授〈宋玉辞赋考论〉》、吴广平的《孙大雨先生英译宋玉〈高唐赋〉〈神女赋〉指瑕》、王慧的《许渊冲、卓振英英译〈九辩〉比较研究》、杜汉华和杨顺适的《为宋玉“辩诬”与〈宋玉悲秋〉》。“论点汇编”部分汇编的论点作者及其标题如下:张崇琛的《风流·牢骚·隽才——也谈宋玉的人格》、刘生良的《宋玉〈九辩〉的继承与创新》、顾久幸的《宋玉赋中所见玉石》、晋宏忠的《略论宋玉文化》、胡小林的《宋玉〈舞赋〉真伪补考》、汪碧涛的《宋玉与楚人的养生观》、梅良勇和林于良的《宋玉的和谐思想研究》、余建东的《宋玉与中国文学审美》、何全国和杨学青的《〈九辩〉——一篇爱国主义诗篇》、何志汉的《宋玉研究中应当形成共识的若干问题》、陈子成的《我是怎样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宋玉〉的》。
四、考证类
50.《宋玉作品真伪考》,高秋凤著,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3月第1版,36万字。高秋凤(1951— ),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该书首为“自序”“绪论”,末为“结论”“参考书目”。正文部分凡四章:第一章“《楚辞章句》所收宋玉作品真伪考”,下分两节,第一节“《九辩》作者考”,第二节“《招魂》作者考”;第二章“《昭明文选》所收宋玉五赋真伪考”,下分两节,第一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真伪考”,第二节“《对楚王问》真伪考”;第三章“《古文苑》所收宋玉六赋真伪考”,下分五节,第一节“《笛赋》真伪考”,第二节“《大言赋》《小言赋》真伪考”,第三节“《讽赋》真伪考”,第四节“《钓赋》真伪考”,第五节“《舞赋》真伪考”;第四章“论御残篇、《招隐士》与《微咏赋》作者考”,下分三节,第一节“论御残篇作者考”,第二节“《招隐士》作者考”,第三节“《微咏赋》作者考”。作者从文体、押韵、称谓、仿托、流传及其他方面论证传世的宋玉作品,《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十一篇都确是宋玉的作品;《招魂》《舞赋》《招隐士》三篇都不是宋玉的作品,《招魂》应是屈原的作品,《舞赋》应是傅毅的作品,《招隐士》应是淮南小山的作品,《微咏赋》为刘宋王微的《咏赋》之讹;赞成将银雀山出土的论御残篇定名为《御赋》,其作者定为宋玉。此书充分吸收了汤漳平、谭家健、李学勤、郑良树等学者的考证成果,并补充了大量证据,可以说是考辨宋玉作品真伪的集大成之作。
51.《宋玉辞赋考论》,刘刚著,辽海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26万字。刘刚(1951— ),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教授。这是一部论文集,共收入22篇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品真伪考论”,包括8篇论文:《宋玉作〈招魂〉说新证》《宋玉赋——〈高唐〉、〈神女〉二三考》《〈笛赋〉为宋玉所作说》《重论宋玉大小言赋之真伪》《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比较研究》《关于宋玉〈舞赋〉的问题》《宋玉〈微咏赋〉辨识》《〈宋玉集序〉考与宋玉对问体散文的真伪》;第二部分“作品主旨考论”,包括5篇论文:《从战国谋臣策士的进谏策略看宋玉〈风赋〉由谀入讽的创作命意》《宋玉〈高唐〉〈神女〉二赋之主旨新论》《宋玉大小言赋寓意探微》《宋玉〈钓赋〉与〈庄子·说剑〉和〈荀子·强国〉》《宋玉〈舞赋〉的语境与其语境下的意蕴》;第三部分“作家生平思想考论”,包括3篇论文:《宋玉年世行迹考》《论宋玉的人格》《论宋玉的思想》;第四部分“作品地理考及其他”,包括6篇论文:《衡山考——宋玉辞赋地名考之一》《庐江考——宋玉辞赋地名考之二》《巫山考——宋玉辞赋地名考之三》《南京图书馆藏〈宋玉集〉综考》《〈宋玉集校注〉序》《鲁迅的宋玉批评实践及其文学史学的思考》。末为《后记》。赵敏俐在为此书所作的《前言》中说:“刘刚教授的这本论文集内容十分丰富,共分为四个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部分——有关作品的真伪考论。”“刘刚教授对宋玉作品真伪问题的研究,在学者们根据《唐勒赋》为参照对宋玉作品的认识所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对其中的重要作品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考证,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五、资料类
52.《景宋诗抄》,金光定、杨兆明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15万字。金光定(1947—2009),原湖北省宜城市文化馆馆长,已逝世;杨兆明(1947— ),原湖北省宜城市政协秘书长。此书是“楚都宜城文化丛书”之一,“收集了一部分尤其是唐以前的吟赞宋玉、与宋玉有关的诗词”,共112题134首(有的一题有两首或多首),每首诗词包括原文、简介、简析、注释四个部分。此书为研究宋玉接受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53.《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临澧宋玉的传说”申报材料》,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文化局编,2006年4月10日内部铅印本,6.8万字。此申报材料编号:43072402200017。内容包括: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项目临澧宋玉的传说简介;二、关于申报“临澧宋玉的传说”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请报告书;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临澧宋玉的传说”申报书(附表一:县级专家论证意见;附表二:市级专家论证意见;附表三:省级专家论证意见);四、关于“临澧宋玉的传说”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授权书与授权书面证明;五、辅助材料(包括:1、“临澧宋玉的传说”调查报告;2、“临澧宋玉的传说”调查登记表;3、“临澧宋玉的传说”分布图;4、有关“临澧宋玉的传说”的史料照片及绘图;5、与“临澧宋玉的传说”相关的文献资料复印件;6、“临澧宋玉的传说”九则;7、“临澧宋玉的传说”近年保护情况;8、“临澧宋玉的传说”专题片制作文案;9、“临澧宋玉的传说”专题片;10、“临澧宋玉的传说”电子文本);六、其他相关资料(包括:1、常德市人民政府文件;2、中共临澧县委办公室、临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3、临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名单;4、临澧县文化局关于做好“临澧宋玉的传说”“九澧渔鼓”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5、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临澧宋玉的传说”整理和保护计划;6、申遗工作简报)。据调查发现,在临澧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宋玉传说故事,如:《放舟湖的由来》《龙家桥的传说》《泛舟湖里酒飘香》《看花山麓著〈九辩〉,泛舟湖旁编〈楚辞〉》《宋玉托梦劝学,农夫庙中教子》《天葬宋玉》《穷书生募捐修书院、宋玉显灵助“八樵”》《乾隆戏水放舟湖,宋玉魂惩赵美人》《宋玉城的传说》,等等。
54.《宋玉城遗址》,湖南省文物局编,2010年5月10日内部铅印本,系“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材料”,2.3万字。内容包括:一、湖南省文物局关于推荐宋玉城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报告;二、关于推荐宋玉城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评估意见书;三、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澧州古城笔架城等46处文物单位确定为我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四、“宋玉城遗址”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包括:1、“宋玉城遗址”简介;2、“宋玉城遗址”文物构成清单;3、“宋玉城遗址”自然与人文环境;4、“宋玉城遗址”文物本体状况;5、“宋玉城遗址”历史沿革;6、“宋玉城遗址”价值评估;7、“宋玉城遗址”研究情况;8、“宋玉城遗址”调查、考古、保护、展示工作;9、“宋玉城遗址”保护管理机构、保护范围、保护标志、保护档案情况;10、“宋玉城遗址”安全保卫情况;11、“宋玉城遗址”下一阶段保护、管理、使用计划;12、图纸,包括《临澧县在湖南省的地理位置图》《宋玉城遗址在临澧县的地理位置图》《宋玉城遗址地貌图》《宋玉城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图》《宋玉城遗址平面图》;13、照片,包括宋玉城遗址保护标志牌照、宋玉城遗址保护说明牌照、宋玉城遗址全景照、宋玉城遗址近景照、宋玉城遗址内环境照、宋玉城遗址东面城河照、宋玉城遗址南面城河照、宋玉城遗址北面城河照、宋玉城遗址西面城河照、宋玉城遗址西面城堤照、宋玉城遗址南面城堤照、宋玉城遗址内器物残片照。
55.《宋玉研究资料类编》,刘刚、单良、金鑫、胡小林、李骜编,商务印书馆2015年1月第1版,53万字。刘刚(1951— ),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教授;单良(1979— ),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金鑫(1963—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胡小林(1976—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李骜(1973—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此书系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和湖北省重点学科建设立项学科成果。首为“凡例”,说明:“本编所收起于汉,迄于清,凡于宋玉研究可资参考者,如作家作品批评、接受、传播、人物事迹、遗迹、传说等,均在辑录之列,力求完整全面地反映宋玉研究的历史面貌。”全书将宋玉研究资料分为九类:一、生平事迹,下分五类:(一)史书类,(二)方志类,(三)杂记类,(四)诂训类,(五)类书类;二、遗迹传说,下分二类:(一)与宋玉有关的遗迹传说,(二)与宋玉作品有关的遗迹传说;三、作家批评,下分五类:(一)风格与主旨,(二)传承与语境,(三)成就与地位,(四)影响与接受;四、作品批评,下分十二类:(一)综评,(二)《九辩》,(三)《招魂》,(四)《风赋》,(五)《高唐赋》,(六)《神女赋》,(七)《登徒子好色赋》,(八)《对楚王问》,(九)《笛赋》,(十)《大、小言赋》,(十一)《讽赋》,(十二)《钓赋》;五、作品集与作品辑录,下分四类:(一)佚本《宋玉集》与辑本《宋玉集》,(二)今存全文著录宋玉作品的文献及目录,(三)著录宋玉作品的佚书,(四)作品语句、语段摘引;六、作品考辨,下分四类:(一)综考,(二)作者考,(三)内容考,(四)《宋玉集》考;七、词语释读,下分两类:(一)词语考释,(二)语汇传播;八、拟托宋玉及其作品的文学创作,下分两类:(一)托宋玉口吻,(二)拟宋玉作品;九、涉及宋玉与其作品的文学创作,包括六类:(一)诗,(二)词,(三)曲,(四)赋,(五)小说,(六)戏剧。另有附录两种。附录一,包括:(一)《史记·楚世家》,(二)楚怀、襄二王在位事迹考;附录二,包括:(一)人名索引,(二)书名索引。书末为“后记”。此书是宋玉研究资料汇编的集大成之作。
六、创作类
56.《宋玉》,长篇历史小说,何流著,2004年10月内部铅印本,33.8万字。“宋玉研究会丛书”之一。何流(1949— ),本名何志汉,湖北省宜城市文艺创作室国家二级编剧。书首为王宇波的“序”。小说共十八章。这篇长篇历史小说以曾经问鼎中原的强大楚国走向衰落、屈原等贤达离朝、楚国朝野上下言路蔽塞为背景,以出身寒门的宋玉读书、入仕到退隐的人生历程为经线,以宋玉对楚王的曲谏、直谏,对佞臣群小的反击和周旋,对老百姓疾苦的倾心关注,他的诸多不朽著作的创作过程,以及他和恋人春蕙的离合悲欢等故事为纬线,多侧面、多角度地描述了才华横溢、卓尔不群、风流儒雅的辞赋名家宋玉的坎坷人生。小说成功地塑造“立身本高洁”的宋玉形象,从艺术形象上对贬损宋玉人格、品性、道德的言论作了一个有力的反驳。
57.《宋玉》,长篇历史小说,陈子成著,2004年12月内部铅印本,20万字。“宋玉研究会丛书”之一。陈子成(1946— ),湖北省宜城市信用联社办公室干部。此书首为“十年心事十年灯(代序)”,末为“跋”。小说共八章,第一章“奔楚寻亲”,第二章“拜友见王”,第三章“潜心音乐”,第四章“悦王谏王”,第五章“善辩解诬”,第六章“谏王兴楚”,第七章“郢都沦陷”,第八章“殒落千古”。这是一部全方位展示宋玉生平事迹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以尊崇的心理、饱满的激情、流畅的文字,深刻地描述了赋圣宋玉曲折坎坷和灿烂辉煌的人生经历,展示了一代先贤忧国忧民、善于曲谏和热忱于诗赋、音乐、舞蹈创作事业的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作者描述的是文学艺术家的人生,展现的却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历史时代。政治舞台上的真善美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在这部作品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58.《宋玉》,连环画,何流撰稿兼画面构思,胡坤、胡香强绘画,2006年11月内部铅印本,属于“宋玉研究会丛书”和“楚文化普及读物”之一。全书由94幅连环画组成。主要内容为:和屈原齐名的宋玉,出身贫寒,但发奋攻读,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功底。入朝后,为了国计民生,他克服重重困难,以佳辞妙赋等独特方式智谏君王,表现了高洁的志向和过人的才华。离朝后他仍致力于赋体文学的研究和创作。后人誉其为“赋圣”。此书构图精美,语言通俗,有利于宣传和普及宋玉知识。
59.《赋圣宋玉》,二十六集电视连续剧剧本,何流编剧,2014年10月内部铅印本。何流(1949— ),本名何志汉,湖北省宜城市文艺创作室国家二级编剧。该剧以辞赋大家宋玉坎坷的一生为主体,以宋玉与朝庭佞臣的明争暗斗为主要戏剧冲突,在战国时期楚国波谲云诡的历史背景下,塑造了宋玉这一高大伟岸充满智慧的正义形象,展示了楚文化绵亘千年的不绝魅力。该剧出色地表现了宋玉文质兼美、忧国忧民和敢于进谏的精神风貌,深入挖掘了楚文化的深厚内涵。剧本中既有对当时楚国波谲云诡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鸟瞰,又有对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的管窥;既有文人雅士出口成诵的谐趣,又有对不学无术之辈附庸风雅的嘲弄;既有对追情逐恋、铭心刻骨、生死相许的爱情礼赞,又有对声色犬马、贪淫享乐、狎男浪女的讥讽;既有对楚风民俗的展示,又有对宫廷奢华的浏览;既有对正人君子、庶民百姓的同情和讴歌,又有对贪官污吏、龌龊小人的揭露和鞭挞……剧情引人入胜,矛盾起伏跌宕,人物栩栩如生,主题颇具张力,能让人在笑过、愁过、惊过、叹过之后,留下深深的回味和思索,感受艺术的魅力和崇高,避免了时下一些历史题材剧的“戏说”和媚俗倾向。
参考文献:
[1]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霍松林.辞赋大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3]胡念贻.宋玉作品的真伪问题[J].文学遗产增刊:第一辑,1955.
[4]金荣权.百年宋玉研究综论[J].江汉论坛,2009(2):90-94.
[5]汤漳平.出土文献对宋玉研究的影响[J].中州学刊,2012(2):167-171.
[6]汤漳平.《楚辞》中之楚语研究述略[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0-76.
[7]方铭,牟颖,余霞.2008—2009年屈原及楚辞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2011(3):49-62.
[8]程地宇.阳台下神女,朝云为谁起——半个多世纪以来巫山神女研究扫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陈道斌)
Explanation of 59 Pieces of Research Works on Song Yu
WU Guang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Abstract:Up to the April of 2015, there are 59 pieces of works on Song Yu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6 types: the edition and annotation one, sound-meaning one, discussion one, textual research one, data one and creation one. Chinese and overseas scholars widely study Song Yu and his Cifu via philology,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theory of literatue and art, methology, folklore, anthropology, etc, with abundant achievements.
Key words:Song Yu; Cifu; Literature in the style of Lisao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6)01-0014-13
作者简介:吴广平(1962— ),男,湖南汨罗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1A038);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1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