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海 王安琪
[摘 要] 早在12至13世纪,欧阳修及其作品就传入了朝鲜,在当时朝鲜朝的文人士子中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秋声赋》更成为朝鲜朝文人士子们竞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尤其是以金麟厚、沈义、金絿、金驲孙、李瀷等为代表的朝鲜朝文人,分别从作品形式、艺术手法、思想内容等方面对欧阳修的文学创作进行模仿,同时还学习他的生活态度和意志品质等。
[关键词] 欧阳修;朝鲜朝;辞赋;影响
[中图分类号] I312-0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5)01-0036-05
[收稿日期] 2014-07-10
[作者简介] 1.于春海,男,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易学;2.王安琪,女,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延吉 133002)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是唐宋古文运动的领导者,被公认为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古文创作方面,他主张文道并重,反对文章辞采艳丽、华而不实。因此他的散文风格以清丽典雅为主,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是其主要特点。欧阳修的文体改革以及创作实践不仅在中国古代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还在朝鲜朝文坛上掀起了巨浪。
欧阳修在朝鲜朝文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文体改革功绩在《朝鲜王朝实录》中有不少记载。朝鲜朝在匡正绮靡文风的时侯,常常援引欧阳修的这些功绩,以便警诫浮艳典丽、辞采华丽的文风。[1](51)中宗(1506-1544)时期,朝鲜朝科举考试也曾以欧阳修的文学主张为主要内容,以选取“敦朴之士”。可见欧阳修的地位之高,影响之深。其代表作《醉翁亭记》、《秋声赋》在朝鲜朝更受到了热切的关注,被广大文人们所称颂,并竞相模拟,除了金麟厚(1510-1560)、沈义(1475-?)创作有同名赋作《醉翁亭赋》外,金驲孙(1464—1498)、金絿(1488—1534)、 李瀷(1681-1763)等人创作的咏秋赋作对欧阳修《醉翁亭记》、《秋声赋》借鉴模仿的痕迹也较为明显。
一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格调清丽、语言质朴并富有诗情画意的散文。开篇“环滁皆山也”道出了四面青山环绕的大背景,将绵延不断的山峰推到读者眼前。但这只是一个铺垫,“西南诸峰”虽景色秀丽,树木最繁茂,但景色最深秀的却是琅琊山。自古有山有水之处才能景色宜人,接下来描绘的便是流于两峰之间的酿泉,其水声潺潺、奔流不止,清凉之感扑面而来。当读者还留恋于这山水之间时,作者却峰回路转,忽见一亭,此亭“翼然临于泉上”,仅此一句,就将亭子的位置、姿态展露无遗。于是,一幅山、水、亭相映成趣的秀丽画卷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作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写作手法将醉翁亭以及周围的环境展现得一览无余。随后,作者用两个设问句增强语气,道出是太守将其命名为“醉翁亭”,又以“太守与客来饮于此”交代游此亭的目的,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道出了作者的心声。之后作者描绘山间的朝暮和四时的不同景象,如此美景,着实让人“乐亦无穷”。接着作者又运用简洁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游人百态——前呼后拥的人们络绎不绝,唱着歌的,树下休息的,千姿百态,极度悠然。太守宴更是体现出一种原始的自然状态,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曲水流觞等无一不体现出众宾客愉快畅意。此时苍颜白发的太守也醉了,:颓然乎其间”,如此种种,体现出太守与宾客们平等、自然的状态。而在极尽欢乐的描绘中,也透露着太守欢喜亦悲伤的微妙心理。最后,太守与宾客回归,以“禽鸟不知人之乐”说出太守之乐即是“与民同乐”,“醉能同乐,醒能述文”是太守欧阳修独有的性格特征,如此简单洒脱的生活态度,恐怕除欧阳修外,也没有几人可以达到了。
朝鲜文人沈义、金麟厚等人在读过《醉翁亭记》之后,纷纷创作同名赋作以表达对欧阳修崇敬和喜爱之情。在他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对欧阳修的模仿之处,但也不失自己的风格,模拟情况如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沈义《醉翁亭赋》 金麟厚《醉翁亭赋》
山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嵬琅琊以特起兮,控山水之幽秀。 乃放志乎山阿。
水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咽溪水之琤琮。
酒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泉甘兮可酿,乃贤兮乃圣。
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爰有亭其翼然兮。
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混鱼鸟之忘机兮。
游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棋奕散以错落。宾僚迭其酬酢兮。 乱射弈兮觥交筹。
醉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固难于得真兮。 兀遗形而颓卧兮。枕溪石兮屛岩扄。
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孰能知余之至乐。 共自乐其天趣。
通过上表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在描写景物上,或是用词、抒情上,沈、金所作《醉翁亭赋》中处处可见欧阳修创作的影子。写琅琊山之高耸巍峨,沈义用“特起”来突出;写酿泉之潺潺,他用“琤琮”来表现;酿泉为酒,泉甘酒洌,金麟厚称其“泉甘兮可酿”;在描写醉翁亭时,作者们也都抓住了“翼然”这一特点;在游乐之间,下棋、酬酢、畅饮必不可少;在描写醉态时,金麟厚抓住了太守不顾形象的“兀遗形而颓卧兮”,而沈义却用了一句“醉固难于得真兮”表现出更深层的内心世界。在突出“乐”时,欧阳修重在与民同乐,共乐至上,沈义用“至乐”表现出这种饮酒下棋酬酢之乐是人生一大快事,金麟厚则用“鱼鸟之忘机之乐”反衬“人乐”亦是“天趣”。受欧阳修文风的影响,清新朴实、恬淡雅致也是两篇赋作的可贵之处。然而,欧阳修对其影响绝不仅仅停留在文体与文风上,其在思想内容等方面更是深受欧阳修的影响。
表面来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清丽典雅的散文,但其深处隐藏着作者深刻且复杂的情感。欧阳修因支持新政而屡次遭贬,后被流放到滁州,担任滁州太守,空有一番爱国热情却无处施展,只得寄情山水之间。但欧阳修的寄情山水并非单纯享乐,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屡次遭贬后却愈加旷达,纵使是贬谪,也要为民造福;即便是游乐,也要与民同乐!欧阳修的这种独乐不如众乐的豁达也深深地感染着金麟厚、沈义这些古代朝鲜文人。除此之外,醉翁年迈遭贬,抱负不得施展,只能寄情山水的遭遇也得到了古代朝鲜文人的理解和同情。金麟厚《醉翁亭记》的结尾抒发了类似的感情:
醉醒兮朝暮,开落兮春秋。优哉兮游哉,卒岁兮以休。念陶阮之逸轨兮,世虽称其偃蹇。然事物之累前兮,苦纷纶于方寸。固有托于曲糱兮,岂徒尙乎沈冥。望北斗兮何许,悲草木之凋零。待赐环兮无期,抚斑鬓之星星。[2](22)
作者感慨朝暮只在醉醒间,惋惜自己在卒岁之际被贬,同时想起陶渊明和阮籍的高洁情操。但苦于被俗物所累,只能在方寸之处忙忙碌碌。而“赐环”(遇赦召还)遥遥无期,只能无奈地抚摸双鬓的白发。赋文最后写道,“安得如好奇之沈遵兮,写三疉于鸣琴”。“鸣琴”即称颂地方官简政清刑,无为而治。卒章显志,表达了作者对欧阳修与民同乐、自然洒脱的肯定。但是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对欧阳修被贬的遭遇是颇为同情和不平的,也许这正是作者自身遭遇的写照。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作者赞同欧阳修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法,并带有深深的敬佩之情。
虽然同受欧阳修影响,但比起金麟厚的感慨和惋惜,沈义在表达感情方面则略显不同,他在文章中表现得更多的是与欧阳修相似的豁达胸怀:
全纯和于一区,盖将往追乎羲皇兮。夫岂俗士之与俦也,陶尧舜以糠粃兮。又奚一郡之足忧也,揭亭号以醉翁兮。蔼香名之可饮,苦宦务之缠缚兮。微斯人孰发余寝也,遂为之歌曰:“翁之来兮亭之上,麋鹿闲闲兮欢以迎;翁之归兮城之中,烟火熙熙兮凿以耕。来不知兮归不知。翁何心兮于其行?”[3](115)
上述引文的大意是说欧阳修将全部精力集中在滁州之地,这一郡之事物足以使他忧愁,虽苦于奔走官场的繁务,但仍然为亭子命名为醉翁亭,并在其中品味香茗。“微斯人孰发余寝也”表达了作者对欧阳修的无上赞美,除了这个人,还有谁能感染我啊!于是作者写歌赞叹:“翁何心兮于其行!”仅此一句,不仅写出了欧阳修的复杂心情,也表现出作者对欧阳修内心探求的渴望。
二
欧阳修晚年所作《秋声赋》,同样受到朝鲜朝诸多文人的追捧。朝鲜朝时期,欧阳修散文研究专家金昌协对欧阳修散文进行了总体评价:“欧公之风神纡馀”,“欧文咏叹读之使人心醉”,“欧得风骚太史之旨”[4](119),指出欧阳修散文具有委婉深情、边咏边叹、情志飘逸洒脱、扣人心弦等特点。所以,无论是从赋题上还是形式上,朝鲜朝咏秋类赋作层出不穷,朝鲜朝文人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欧阳修进行学习模仿,并能自出新意。其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金驲孙的《秋怀赋》、金絿的《秋声赋》和李瀷《秋声赋》等。
宋朝互相掣肘的官僚体制使文人志士们不得施展抱负,只能修己以求得一份内心的平静。欧阳修的《秋声赋》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回忆其一生的起起落落,有感而发。此赋以立意新颖、描写独特,通篇语辞典雅,大量运用比喻与对偶,使其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同时,作家一扫前人悲秋的颓靡之气,更多地关注人心,关注自己。在抒发感情上,不再是单一的感时伤事,而是注重内省,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人生起伏,在境界上较以往题材有很大的提升,不仅开阔了“悲秋”境界,并因其真情实感而被广泛传颂。朝鲜朝文人对其借鉴主要体现在艺术手法、思想内容、精神实质等方面。
一篇优秀的抒情赋除了感情真挚外,表现形式必定要有过人之处。欧阳修在其文章中分别从秋色、秋容、秋气、秋意描写秋之状,总结出秋即为惨淡、清明、栗冽、萧条,并以此作为铺垫引出秋声: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5](208)
朝鲜朝作家效仿欧阳修,对“秋”展开了描写。金絿和李瀷的《秋声赋》分别是这样描写的:
当岁行之向暮,值蓐收之司节。洞玉宇之寥泬,淡万象之萧索。[6](263)
原野鏖青,浦海驱白,月澄澄而净辉,天皬皬而顿廓,此秋之见于色者耶?憭栗兮惨惔,霜薄兮云舂,亭皋则落叶归根,陇陌则嘉实呈功,此秋之着于容者耶?[7](50)
由此可以看出,金絿的描写较为简洁,“萧索”一词概括了秋的一切特点,同时也抓住了欧赋的精华所在。李瀷的赋则分别描写了秋色与秋容,而且用反问句加强语气,突出了秋的“惨淡”。其中对景物的描写,诸如烟云、山川、天空、日月等也大致相同,并以秋状作为铺垫,然后描写秋声。
欧阳修在描写秋声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将秋风比喻成淅沥的雨声,萧瑟的风声。后又将它比喻成夜里惊人的波涛声,疾风骤雨突然降落之声。至此,秋风由弱到强、由远到近的特点便被描绘出来,也展现出秋声的复杂多变以及惊人气势。在金絿的赋中,比喻和排比的并用使全赋气势更加磅礴,“讶风雨之骤至,怳波涛之夜惊,散似矢石之崩腾,喧若万马之驰突,倏若大鹏之运海,划若龙门之溃裂”。[6](263)金絿将秋声比喻成峻山巨石的崩裂,万马驰突之响,大鹏展翅之音,忽然又像龙门将溃之烈。相比于金絿急于突出秋风猛烈之特点,李瀷对欧斌的学习显得恰到好处,他拓宽了对秋声的描写范围,分别写砭入肌肤的虫声,啾哳叮咛的鸟声,淙琤淅沥的水声,最后写风声:
山吟而谷响,林振而柯斗。始旋蓬以交回,终卷穹以骤走。匪惊涛之乱蹙,若磤雷之纷吼者,吾知为风声也。[7](50)
在这简短的描写中,将秋声比喻为咆哮的雷声,更突出了秋声强烈的特点。其总体风格与欧阳修十分相似,都是用一种清新婉丽的笔调,平淡自然却又富有情感地表现出秋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