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与工匠精神回归

2016-03-16 02:08王艳霞
工会理论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工匠供给培育

王艳霞

(天津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天津 300380)

供给侧改革与工匠精神回归

王艳霞

(天津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天津 30038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补齐“中国制造”的短板与瓶颈、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途径之一,改革的着力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抓手是人力资本的提升。而当前人力资本提升的核心则是培育大国工匠。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应具有传统“匠心”之外的创新和带动意识。当前我们应推动建立健全培育“大国工匠”的机制及途径,为“工匠精神”的回归成长搭建平台。

供给侧;工匠精神;市场环境

里约奥运竞技场,国产体育器材的装备严重缺位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体育用品生产的大国,自己的射击运动员却是一身“洋装备”;作为世界的加工厂,国人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持续的、抢夺性的“买买买”浪潮。这难道还不能凸显“中国制造”的短板与瓶颈?而“中国智造”恰恰是我国供给侧短板补齐与瓶颈破解的主要途径。中国经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参与国际竞争,打造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品牌,突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重重包围,亟需大国工匠的引领和带动。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是刺激短期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而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则是供给角度的劳动生产率,Y=AF(L,K,H,N) ,只有技术(A)、人口(L)、物质资本(K)、人力资本(H)、自然资源(N)、外部环境(F)的不断提高、优化才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的生产供给出现了瓶颈难题:一是我国进入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L)消失,自然资源(N)遭受破坏亟需保护,收益递减效应凸显,国际经济环境(F)不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必然之势;二是国内生产的产品由于质量差等原因不被国人认可,不能被及时购买消化,消费和供给出现结构偏差,GDP增长受限,成为“中国制造”的短板。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关键不再是单纯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去刺激消费,而是从供给角度提升K、H,尽可能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化,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本的提升,人力资本的提升是技术突破的基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是对经济组织生产管理、整合资源优化的改革,但更是对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重塑和发展,是对大国工匠的呼唤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因为任何改革最终是靠人来实现的。

在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重提大国工匠、重塑工匠精神,是企业生存、个人发展的必经之路。据统计,截至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就在于日本精益求精、德国专业、专注的“工匠精神”。而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而职业院校招生却步履维艰,技工劳动力市场存在需求增多但供给减少的矛盾。

二、新时期工匠精神内涵释义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工匠精神,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并上升为国家意志。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引领工匠的具体工作方式、方法。工匠精神至少是“大匠”和“匠心”的并蒂之花。

重塑“大匠”精神,全面迎接“匠心”回归。“工匠精神”即拥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对自己的产品及工作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理念,其根本价值诉求在于培育企业和工匠们“对工作执着、对职业忠诚、对事业敬畏”,追求对产品和服务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精品打造”,竭尽全力把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从 99%提高到 99.99%。富有创造价值的工匠,必须具有“敬业、勤业、精业” 的“匠心”。“敬业”(热爱岗位工作)是“匠心”的基础和核心,只有敬业,才会全力以赴,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勤业”(勤奋学习和工作)是成为工匠的条件;需要始终坚持勤奋学习和工作,日积月累,用一点一滴的努力,成就今天或将来。“精业”(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既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目标,也是工匠精神的最终体现。

精益求精的工匠,必须具有创新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亚力克·福奇认为工匠是用已存在的事物制造出某种全新的东西,其创造行为能够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对它的迷恋。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速度,工匠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益求精,更要有突破传统的勇气,在矫正非理性行为的基础上又能够不断推陈出新,抓住市场的新需求创新企业的新供给,促进新经济实现跨越式创新,促进传统经济增质、提效和转型。

工匠精神,要有带动周围人敬业奉献的意识。仅是个人出类拨萃的工匠精神过于狭隘,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大国工匠还应有精力进行“传、帮、带”,要有带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胸襟和气魄,应是带动周围人敬业奉献的领头羊。比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炼钢操作技能专家郑久强,为了带动身边的职工学技术、长本领,他带领着由研究生、本科生、技校生组成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郑久强炼钢创新工作室”,先后申报15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论文10余篇,总结出先进操作法12项,申报创新成果28项。把技术无私传送给公司员工,引领工匠精神传承繁衍。

我国悠久历史长河中工匠精神层出不穷,既有黄道婆、庖丁、鲁班、欧治子等技艺工匠,又有《诗经》“如切如磋”及朱熹“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的工匠理念,还有编钟、唐三彩、汝瓷、丝绸等工匠成果,更有铁杵成针、熟能生巧卖油翁等的工匠传说。这些热情、坚毅、勇敢、执着的工匠精神创造了我国伟大的历史传奇,成就了熠熠生辉的华夏物质文明。然而,进入近代工业文明以来,机器化生产的工业制度严重削弱了工匠理论,工匠技艺逐渐走向衰落;此制度下众人的价值理念不断变迁,一度追求“短、平、快”的物质利益,工匠地位不断下滑,工匠精神被逐步淡化。工匠精神的缺乏和式微,不仅恶化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更是阻碍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瓶颈。所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工匠精神已是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三、工匠精神回归的培育途径

第一,搭建创新培训平台,提升职工技能。我国目前面临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重点产业、新型产业、科技前沿领域人才不足等问题。职工素质培训工程是实现职工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只有为职工创建培训平台,才能搭建“大匠”楼梯,才能有效地把队伍的智慧潜能挖掘出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在职工技能培训中,一是要重视职工培训基地建设,更新培训内容,在“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基础之上,加大技能和学习力的培训,传授先进技术与方法。二是要注重创新培训形式,开展技能比武、师徒结对、专家宣讲、岗位轮换,打造职工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大讲堂等平台形式,培训复合型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岳为,中原油田采油二厂准备大队质量监督组组长,曾获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石化劳模等荣誉称号,在经过培训和自我学习突破的基础上,实现了从“草根”工人到创新“大咖”的华丽转变。其创建的工作室截至2016年2月,先后完成课题178个,提出改善经营管理建议100余条,累计创效1800余万元。

第二,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培植工匠成长沃土。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打假冒伪劣,防止劣币驱逐良币,让职工和企业安于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品牌建设。反之,若某工厂辛苦研发,未等产品申请(或已申请)专利,山寨产品却早已成为他厂的摇钱树时,当一个企业不用创新也能做大做强时,大家凭什么还去创新,用匠心维护自主品牌?

第三,高扬“工匠精神”,树立社会、国家对技术工人的尊重意识。技能型劳动者数量和质量是先进制造业竞争的最重要因素,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观念的转变虽不能一蹴而就,但树立尊重工匠的意念导向是培育和坚守工匠精神的重要前提。

如何树立尊重工匠的观念呢?一是政策鼓励。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其实质就在于强化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亦表明了国家层面上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价值诉求。二是教育配合。培养工匠精神,还要对学生和家长宣传教育,不要片面追求高学历,追求短平快,而忽视学生本身优势;其次对技工院校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建设培育大国工匠的摇篮。三是企业认可。企业可通过评选“工匠”活动等多种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方式,合理组织劳动竞赛,及时鼓励高技术工人认可和融入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爱集体、爱国家的家国情怀,以提高职工的精神素质,以更高的人文情怀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第四,发挥工会各项职能,落实工人各项权益。落实工人物质利益,引导职工主动磨炼成为大国工匠。积极推广和完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稳固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实现职工间、职工和企业间收入的合理公平,构建职工利益维护体系。

一是提高职工就业质量,创造和谐稳定的劳资环境。积极贯彻《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实现工人体面劳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加强劳动保护,提高职工职业安全健康水平。优化职业环境,创新职工服务体系。

二是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基层职工首创精神。各企业要不断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投入,拓展职工职业发展空间。给予职工充分的信任和工作平台,给予职工及时、精准的关爱,令职工能在有利的环境下主动提高创新产品的意愿和能力,增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三是创新职工民主管理,畅通职工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通过职工和企业间的有效沟通,兼顾企业利益与职工意愿,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是以创新为理念来实现提高供给质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升级需求的根本目的。当前我们正在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推动更多“大国工匠”式的技能人才不断涌现,这既是工会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推进工会工作改革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更是培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坚实力量、社会基础。各级工会组织要推动建立健全培育“大国工匠”的机制,为“大国工匠”成长搭建平台,为他们提供全方位支持。

[编辑:牛雪峰]

D648.1

A

ghllyj.2016.05.004

2016-08-31

王艳霞(1980-),女,河北新乐人,天津工会管理干部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工会经济技术工作、集体协商。

猜你喜欢
工匠供给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工匠赞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