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总工会基层工作部
(上海市总工会,上海 200002)
弘扬工匠精神 培养上海工匠助力科创中心建设
上海市总工会基层工作部
(上海市总工会,上海 200002)
文章充分阐述了在提升中国制造品质和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社会风尚、培养选树千名工匠和精心规划扶持“上海工匠”三个方面总结了上海在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中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对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提出了独特的思考和建议。
工匠精神;上海工匠;科创中心建设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的总体部署,上海市总工会全面启动实施“上海工匠”培养选树千人计划,充分发挥工会在高技能领军人才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大学校”作用,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人物”,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实现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做贡献。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各级政府、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树立崇尚劳动新风尚,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更好地贯彻发展新理念。
第一,“工匠精神”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生动演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而“工匠精神”又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生动诠释。具有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高超技艺,追求完美、创造极致的职业精神,攻坚克难、创新超越的优秀品质的“工匠人物”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代表。宣传“工匠人物”有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树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理念,让一切劳动和创造都能得到全社会应有的尊重和鼓励。
第二,“工匠精神”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中国制造”短板、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推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工匠精神”缺失、工匠人物匮乏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重要原因。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把提升质量作为推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因此,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需要一大批“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劳动者。
第三,“工匠精神”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保障。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既需要科技精英、科研人员的引领和带动,也离不开普通劳动者、广大一线职工的广泛参与。培养一支能够承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正是上海工会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因此提炼“上海工匠精神”,打造“上海工匠”,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广大职工的岗位责任感、职业荣誉感、企业归属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助于增强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职工创新创造能力,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力资源、智力支撑和舆论引领。
第一,树立工匠偶像,传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社会风尚。2015年5月,《大国工匠》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上海市总工会迅速行动,及时制定、策划“工匠人物”“工匠精神”的宣传方案,为“上海工匠”的选树预热造势、营造社会氛围。一是运用工会新媒体,大力颂扬“大国工匠”。《大国工匠》播出后,上海“申工社”“松江工会”“上汽职工之家”等多个工会微博微信迅速行动,及时转发、推介《大国工匠》,传播工匠故事,通过制作短片、漫画等形式广泛宣传,在职工中推动形成学习工匠精神的热潮。二是打造“工匠偶像”,传承“工匠精神”。借鉴《大国工匠》成功经验,上海市总工会与东方卫视联合制作由《逐梦》《匠心》《味道》《打磨》《锤炼》《坚守》《掘进》《跨越》等8个篇章组成的电视纪录片《上海工匠》,通过挖掘16位工匠人物成长成才故事,展示、弘扬他们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高超技艺,追求完美、创造极致的职业精神,攻坚克难、创新超越的优秀品质,倾力打造“工匠偶像”。三是借助“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平台,放大“工匠效应”。去年,上海市总工会与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联合开展“劳模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成立组建劳模讲师团、设立劳模育人实践基地、开展“走近劳模”等活动,在本市大专院校、中小学中广泛开展劳模精神教育。同时借助该平台,与市教委合作推进纪录片《上海工匠》光盘、绝技高招视频课件进班会、进课堂、进教材,面向青少年群体广泛宣传工匠事迹、讲述工匠故事,引导他们从小就播下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种子,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第二,认真组织、广泛发动、培养选树千名工匠。市总工会从2016年起实施“上海工匠”培养选树千人计划,每年将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市级层面培养选树100名具有突出工艺专长、掌握高超技能、体现领军作用、做出突出贡献的“上海工匠”,到2025年将形成1000名“上海工匠”。同时,推动全市各行各业培养选树一大批“行业工匠”。一是借助上海职工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举办首批“上海工匠”培养选树活动启动仪式,邀请劳模代表、工匠人物代表和各级工会组织负责人共同见证活动正式启动。二是加大对浦东新区、杨浦区、闵行区、崇明区、国网电力、船舶、上汽、移动、电信、城投等各级工会组织和职工的服务指导力度,结合区域、行业发展实际开展各自领域或系统的工匠培养选树活动,为“上海工匠”培养选树工作顺利开展奠定扎实的人才支撑和工作基础。三是严格履行程序培养选树“上海工匠”。设立上海工匠选树活动评审委员会,邀请高校专家教授、知名劳模代表、相关委办局领导和行业专家、市总工会评选表彰监督协调小组成员、相关媒体代表等担任评委会成员,对选树工作进行总体指导、统筹协调、审核把关、监督检查和评选答辩等,规范申报程序、严格选树流程。
第三,精心规划扶持培养“上海工匠”,引领职工技能登高。市总工会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各单位和各级工会对“上海工匠”的再培养、再锻炼和再提升,进一步激发全市职工爱岗敬业、钻研技术、攻坚克难、创新超越,为上海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做贡献。一是以培养扶持为源,助推“上海工匠”职业发展。鼓励各单位和各级工会注重对“上海工匠”的再培养、再锻炼和再提升,帮助“上海工匠”制订个性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一步发掘潜力、激发潜能、发挥作用,在综合分析“上海工匠”的个人特点、兴趣、需求和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行业乃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有针对性地帮助其获得更好、更长足、更全面的发展。二是以学习交流为本,提升“上海工匠”综合素质。积极创造、提供培训交流机会,为工匠搭建并提供各类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展示技能、提升素质、培训锻炼和研修深造的机会,让“上海工匠”拥有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创造更多的奇迹和智慧。三是以传承带动为要,引领职工技能登高。鼓励各区县局(产业)工会结合区域、行业发展实际开展各自领域或系统的“某某工匠”培养选树活动,推动工匠所在单位建立以工匠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引导工匠积极参与“高师带徒”活动,并通过技能分享会、技艺研习班等多种形式,使工匠技能得以传授、经验得以传递、精神得以传承。
第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必须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当今中国,相对于资金、设备、技术等要素,中国制造更缺的是“质量为先”的理念,更缺的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日本通过“质量救国”战略,促进了制造质量的蜕变。因此,“工匠精神”的重塑,首要的是树立“质量为先”的理念,既需要企业的参与和引领,更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推进,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第二,要切实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斌、许振超、王钦锋、徐强、高凤林五位大国工匠呼吁,“要激发职工的工匠精神,首要的是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然而根据市总工会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本市一线技术工人收入水平还不高;同时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只有1%的受访者不介意当工人。反观在日本,匠人意味着行业的佼佼者,会受到社会极大的尊崇。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研究本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举措,切实提高技能人才和一线技术工人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使工匠人物在政治上得到尊重、职业发展上得到关心、工作上得到重用、经济上得到保障。
第三,要全面加强“工匠队伍”建设。技术工人队伍是工匠的基石。根据市人社局的统计数据,上海目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已达到30%,但与美、德、日等国家高技能人才40%的比重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工匠人物的培养上要更加注重“种苗圃而不是做盆景”,借鉴一些制造业发达国家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如政府统筹各方并给予财力支持,在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分配使用中,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工匠人物的培养;职业教育体系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并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引导企业参与并使实训环节成为教学主体;发挥行业协会在职业资格鉴定和企业准入等方面主要作用等。
第四,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培养上,要建立完善现代职工培训制度,落实职工教育经费,大力推行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在使用上,充分发挥工匠人物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建立以工匠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通过工匠人物“高师带徒”、技能分享会、技艺研习班等形式,使工匠技能得以传授、经验得以传递、精神得以传承;在激励上,完善以工匠岗位工资为主、根据技能等级和贡献大小确定工资收入的分配制度,有条件的可探索对优秀工匠人才实行企业股权激励、津贴奖励。
第五,要强化典型引领和社会宣传。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对以“上海工匠”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真正体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同时通过各种传媒和宣传阵地,设立工匠人物公益性电视节目,创作宣传工匠人物的文艺作品,在职工中树立“工匠偶像”,在社会上颂扬“工匠精神”,使人们的求学观念、就业观念以及单位的用人观念随之转变,使“工匠精神”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
[编辑:周正言]
D648.1
A
ghllyj.2016.05.003
201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