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的启迪
——由《中国的圣人们红起来了》想到的

2016-03-16 01:39何东平
文化软实力 2016年1期
关键词:德语圣人话语权

何东平,贾 宇

圣人的启迪
——由《中国的圣人们红起来了》想到的

何东平,贾 宇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央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中国话语、中国价值观正走出国门,逐渐影响到遥远的国度。光明日报原记者、现旅居德国的作家程丹梅女士通过在德国的切身体察发现:"中国的圣人们红起来了"。这既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和对外话语权的增强,也源于其内在的思想文化特质。中国圣人的走红,为我们更好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带来了启迪。

中国;话语权;国际影响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

在中央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中国话语、中国价值观正走出国门,逐渐影响到遥远的国度。数字可以提供一个参考——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2014年我国电视剧出口100多个国家(地区),出口总量1万多集。

对于对外传播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来说,国外普通民众对中国话语、中国价值观的接受,从被动到主动,直至日用而不知、习焉而不察,是最高境界。

既熟悉中国本土,又置身文化他者的日常感受,也许最具洞察力和说服力。

光明日报原记者、现旅居德国的作家程丹梅女士就具有这种跨文化的视野。在201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上,她和读者分享了在德国的见闻:许多教材里,人们都很用心地用德语翻译孔子庄子老子的只言片语,朋友聚会也会引用一二,甚至,德国学生还用中文上演了话剧《庄周梦蝶》。总之,“中国的圣人们红起来了”——那些古老的教诲和充满哲理的故事,成了时下德国人社交中的时尚标签、谈吐间的文化标榜。正如上世纪80年代我国文化热潮中,国人以引用黑格尔、康德、萨特为时髦。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中国圣人的走红,有大的时代背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和对外话语权的增强,外国人正逐渐改变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2015年年初,《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4》发布。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华通明略和Lightspeed GMI关于国家形象的第三次全球调查显示,相比2013年,中国整体形象得分高出0.8分,中国国家形象国际认可度稳步提升。顺理成章地,中国的圣人们乘桴浮于海,实现了列国周行。中国圣人的走红,也源于其内在的思想文化特质圣人之言、哲人之思具有普世性。它们揭示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道德准则、生命理想,试图解决人类普遍存在的困惑、迷茫、焦虑,也就更易抵达不同国度人们的心灵隐秘之所,成为不同话语体系、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世界语言”。所谓“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圣人之言、哲人之思又具有独特性。它们孕育自独特的风土,携带了独特的基因,散发着独特的气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应该说,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最直接鲜明的表达,中国的圣人之言、哲人之思至今依然为世界贡献着东方智慧。

在德国,程丹梅感受到的是,“中国的圣人们在西方很受欢迎,似乎比本地区的黑格尔、康德还更多地被提及”,作为中国人,我们当然与有荣焉,但如果因此骄矜自满、止步不前,倒真应了庄子的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了。就我国目前对外传播的整体态势而言,中国价值、中国话语尚无法成为国际主流,还存在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面貌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等现象。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对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机构来说,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中国圣人的走红,带给我们一些启迪:向国外受众传播中国文化,讲清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讲好中国故事,要有信心、有底气。既要善于运用国外受众能够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国际舆论场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又要善于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高度放大中国声音的独特价值。要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切实承担起“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和使命。

附:中国的圣人们红起来了

程丹梅

最近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圣人们在西方很受欢迎,似乎比本地区的黑格尔、康德还更多地被提及,弄得我脸上似乎也跟着有光起来。包括孔子学院在内的许多教材里,人们都很用心地、一段段地用德语翻译孔子庄子老子们的只言片语,很让大中学生们受益,也让汉语老师们省却了不少气力去找课外辅导材料。

在一次德国朋友聚会上,有人叨咕了一句话,然后说这话来自孔子,并把目光转向我。我张口结舌了半晌,在脑子里过了好几遍才发现是那句“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的德语版!这句话对于中国人来说无人不知,但是用德语一说,好像变成了另外的意思,有些怪怪的。

当然,引用哲人的名句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爱好。

西人最喜引用中国孔子庄子老子的语录。汉堡有一个叫Ida-Ehre Schule的学校,设有中文专业,那儿的德国学生愣是用中文演了一场话剧版《庄周梦蝶》!而在一个音乐会的开幕式上,我听到德国一个长官模样的人致辞时引用了大段孔子的话,然后介绍说他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如何如何。因为是用德语说的,我寻摸半晌也没对上号。咳,我脑子里没有那个词条。惭愧!

中国人也擅用西方哲人的思想来给自己佐证或者显示自己的博学,如康德、黑格尔等。有了他们,似乎论证更像论证了,哲学也就更像哲学了。据说法国的高考试卷里曾有让学生分析哲学家思想的题目,让考生很头疼,也引起很强烈的不满,觉得那些深奥的理论连教授都难以论述,竟然用来为难孩子。

有趣的是,我在法国北部的布列塔尼一个被称为保留得最完整的中世纪城市里,惊奇地看见了在一家名为Le Centere的饭馆外墙上,张贴着的一段落款为“孔子”的广告:“人有两条命,发现只有一条时,第二条就开始了。”这是用法语写的,我先生给我做了翻译,我立即拍发到微信群,说:“我无知,寻遍大脑无果。谁能找到原文?是法国人编的吗?”最终没得到回答,至今无解。

一个晚上,坐在法国贝诺代海湾边的一条长椅上,我突然看到了有鱼儿跃出水面,划出了一个弧线。我急忙对身旁的先生说:“瞧啊,鱼儿跳出来了,肯定是高兴了!”先生眯着他的蓝眼睛说:“你怎知鱼儿的快乐?!”

随后他告诉我说,那是庄子和他学生有过的对话。

我被吓了一大跳!

这一系列的中国哲学现象让我忆起一件事来:若干年前,一所德国学校要做纪念册,因为该校和中国有交流,所以领导找来自己喜爱的,跟教育有关的德语孔子语录来,希望能被翻译成汉语印在纪念册的扉页上。这事落到了一个中国人身上,真是害苦了他。这位先生翻遍了《论语》,搜寻了网络,就是找不到和那段德语相对应的中文原文。如何是好呢?这人也聪明,反正他们德国人既不认识中文,也无从证实,不就是找段话做做样子吗?人家老先生自作主张编了一段话,还是文言文的,算是完成了任务。我最后没看到那本纪念册,不知那段“现代文言文”下面是否带了破折号外加“孔子”的字样。

若是我,一定不敢这么做。谁敢冒充孔圣人呢?!

(原载201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15版)

何东平:光明日报社总编辑,高级编辑。主持策划的报道、评论、版面、栏目多次获中国新闻奖;贾宇:光明日报社编辑,曾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多次获报社年度好新闻奖。

猜你喜欢
德语圣人话语权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