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责任重大

2016-03-16 01:39
文化软实力 2016年1期
关键词:实力大学国家

宁 滨

大学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责任重大

宁 滨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大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责任重大。大学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重镇,不仅具有教育、聚集、研究、创造、继承、传播、展示、辐射等方面的独特功能,而且能够从无形的动力和有形的载体两个方面有力支撑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本文从无形的动力和有形的载体两个方面论述了大学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责任和作用,从而表明大学应该主动担当,把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结合时代背景和自身特色,不断改革创新,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做出新的贡献。

大学;文化软实力;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大学作为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不仅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更是文化教育和研究的生力军,还是对外文化交往的重要平台。大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责任重大。

一 大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重镇

国家“软实力”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主要是指国家综合实力中除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技术力量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之外的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方长平,《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很难被直接指标化、具体化和市场化。

在综合国力增强过程中,软实力的作用往往要比经济、军事和技术力量的作用更加独特和久远。“孔子、柏拉图时代曾经最为强盛的国家的军事、经济和技术力量如今早已不值一提了,但那时文明古国所创造和拥有的文化力量,至今仍是一些国家在世界上影响力的一部分。”*项贤明,《教室里的强国动力——教育在近现代世界主要国家崛起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当今时代,世界强国竞争也越来越关注软实力的提升,国家间文化和教育竞争的态势也日趋激烈,国家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点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大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中心,凭借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强大的影响力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景观。大学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和教育组织,通过其对文化“教育、聚集、研究、创造、继承、传播、展示、辐射”等功能,责无旁贷地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策源地。

(一)教育:大学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也是大学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魅力所在。大学通过课堂讲授、文化活动开展等专业化的教育,向国家的未来——广大青年学生传播文化知识和世界文明成果,使其受到先进文化的浸润和熏陶,进而向社会播撒文化的种子,成为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和最高殿堂。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贡献突出。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不仅标志着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目前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24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508/t20150811_199589.html.2015-8-11.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中国大学始终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走在时代前列引领和创造思想文化,并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仅以2015年为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达到749万,*同上.这些优秀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包括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力量。

(二)聚集:大学是吸引高端人才的磁场

不论是增强国家硬实力,还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归根结底都要靠人才的实力。大学除了为国家培养输送未来的人才外,更是成为聚集优秀人才资源的磁场,吸引汇聚了社会相当一部分杰出人才和智力精英,集结了文化软实力最核心的高端人才资源,成为国家高端人才的聚集高地。目前,我国大学仅专任教师就达到150多万人,拥有80%以上的社科力量,聚集了包括近半数的两院院士、约60%的“千人计划”入选者、近三分之二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端人才。同时,还拥有规模庞大的研究生本科生队伍,其中在读研究生总数达到180多万人,包括30多万在读博士生。*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508/t20150811_199589.html.2015-8-11.可以说,这些高层次人才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研究:大学是学术研究的主力军

大学的学科门类齐全,有利于解决横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多个学科的综合问题,是学术研究的主力军。大学的科学技术研究既是国家硬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数据显示,大学已成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和国家攻关项目的重要力量。同时,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贡献也非常突出。大学通过不断向党和各级政府提供政策参考、决策咨询服务,成为社会发展的智库和咨询服务基地。2011至2013年,大学社科界为党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报告26530份,累计有14043份被采纳。*袁贵仁,《建设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人民日报, 2015年1月23日。大学还是直接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重要力量,如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湖南大学牵头组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都已经成为研究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水平研究平台。

(四)创造:大学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摇篮

思想文化创新为整个社会创新提供精神支撑,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必然要推动思想文化创新。大学拥有庞大的学术资源优势,蕴藏着开发与创造的巨大潜能,其创新效应明显要高于其他组织,是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摇篮。毋庸置疑,创造精神和品格是现代大学的文化特征,大学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追求真理的学术氛围、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为创新创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学师生是一个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群体。一直以来,中国大学在思想文化创新方面作用突出,创造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民族特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精品,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如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教师和大学生创作演绎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通过师生演校友、师弟演学长的方式,分别展现了邓稼先、茅以升等科学大师作为共和国脊梁的崇高形象,成为校园文化的经典品牌,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五)继承:大学是传承社会文化的核心载体

文化传承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通过对社会文化进行学科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梳理,不断推进思想理论和先进文化的整理、保存、传递和创新,与生俱来就是国家文化建设的主体,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一方面,大学通过相关专业与课程设置,让大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华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另一方面,大学凭借强大的学术研究机构与研究力量,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提炼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向社会广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如北京大学正在开展儒家典籍《儒藏》的收集整理工作,这项工程将使中国拥有一部最齐备和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总汇,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六)传播:大学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

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一种文化只有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才能不断获得新生和发展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是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汇集地,是吸收外来文化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阵地。大学可以通过学术讲坛、国际学术会议、互派研究学者等多种形式,在积极接触新思想、新知识、新观点的同时,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把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深处的和谐共赢思想与和平发展理念传递给全世界,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服务。比如,大学作为主力军建设的孔子学院,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我国已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学员总数达190万人[EB/OL]. http://news.cnr.cn/native/city/20151207/t20151207_520709894.shtml.2015-12-7.成为中国对外推广汉语与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有效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七)展示:大学是标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重要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中国大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首先,大学利用学科和专业优势,以其优秀研究成果,把中国科学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通过内容调整、表达形式创新、传播方法的与时俱进等,转化为国外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其次,大学师生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或积极主动,或潜移默化地向国际同行传递正能量、展示中国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再次,中国已经成为继美英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大国,2014年,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了37.7万人。*2014年来华留学调查报告[EB/OL].http://www.eol.cn/html/lhlx/content.html.2015-3-18.大学在留学生教育过程中可以凸显中国价值观,培养理解、认同中国价值观念和中华文化的留学生。毫无疑问,这些努力对于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战略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把道德传承和实践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时至今日,大学因其有大德、有大道、有大师、有大精神,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道德高地”,成为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因而大学对整个社会道德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同时,大学在利用先进文化的辐射和导向作用,提升文化品位、促进文化繁荣、推动社会进步方面也具有示范效果和积极影响。如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大学精神,包括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人文精神等,对社会具有辐射作用。大学师生构成了道德共同体,作为具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其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高于其他社会组织成员,其个体中更不乏道德模范,如“布衣院士”北京师大教授李小文老师引发的社会思考,对整个社会都起到了辐射效果,有效的引领了社会风尚,提升了社会凝聚力,形成支撑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形象标杆。

以上七个方面是大学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和一些历史原因,我们对大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大学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教育、聚集、研究、创造、继承、传播、展示、辐射”等作用发挥还不够。如:在教育与聚集方面,大学的教育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还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钱学森之问”还未找到有效的破解之道;大学对高水平人才资源的潜力发挥和结构优化不够,服务国家智库建设的人才利用机制还有待完善。在研究与创造方面,低水平、重复性研究还比较多见,原创性的成果少,服务国家文化主战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水平研究有所不足,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够。在继承与传播先进文化方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有待提升,传播国家好声音、提升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力度还需加强。在展示与辐射方面,大学主动承担阐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培育主流价值导向和引领道德风尚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有待提升,等等。特别是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中国大学在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贡献度和支撑力方面还有较大差距。201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仅有7所大学入选前200名,排名最好的清华大学也仅排名第25位,位列前十的清一色是美英大学。*2015QS世界大学排名大全[EB/OL]. http://www.cnrencai.com/easy/87003.html.2015-1-26.大学的排名与我国综合国力的地位还很不相称。可以说,大学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能量还未充分释放,作用发挥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 大学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要路径

大学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必须主动作为,依托其“教育、聚集、研究、创造、继承、传播、展示、辐射”等方面的优势,从激发人才资源活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等方面挖掘自身潜力,积极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

(一)发挥大学“教育、聚集”优势,激发人才资源活力,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人才资源支撑

一是要着力培养体现文化软实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如前所述,大学之作用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不仅通过大学对社会的支撑、引领和辐射作用来直接实现,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的一批批高素质人才,通过其传承创新先进文化来间接实现。为此,大学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备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要面向全体学生,牢固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探索和实践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打牢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仅具备专业素质并不能满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要切实把好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夯实政治、思想、道德、人文、法律、心理、身体等综合素质。

二是努力建设服务学校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大学要主动担当,紧紧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宽广的视野胸襟、完善的政策待遇、创新的体制机制,引育并举,努力形成“揽得天下英才”的良好局面。既要从人才结构优化和实际需要出发,用好国家各类人才计划,重点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特别是学术大师和优秀拔尖人才;又要从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出发,加大支持力度,重点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大学要站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有关专业教师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做出贡献。

高水平智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之一。研究表明,美国75%的智库设在大学。我国大学作为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高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具备建设高水平智库的良好条件,理应成为建设国家智库的主力军。大学要依托强势研究领域与优势学科基础,坚持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完善智库建设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汇聚一批立场坚定、理论深厚、视野开阔、熟悉情况、掌握政策、联系实际的智库型专家学者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长期坚持研究国际国内事务发展动态,把握规律,及时为国家决策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二)发挥“研究、创造”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强劲动力

一是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大学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协助国家从战略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着眼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实施“组织大团队、构建大平台、争取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战略,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建设和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多产生基础性、原创性和战略性成果,实现从支撑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逐步过渡到引领的跨越,在服务国家硬实力的同时,助力国家软实力。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要工具,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特别是软实力的重要依据。大学要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瞄准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人类社会面临的热点问题做好研究阐释。要出台政策和措施,改革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要积极探索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学、决策咨询、社会公众、文化产品转化的有效机制和路径。要加强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构筑中国特色国家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

二是要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大学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2011计划”的机遇,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充分释放自身人才、知识、信息、技术、文化等要素活力,有效集成创新资源,持续凝练研究方向,推动大学与企业行业、研究机构协同合作,努力形成多元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体系。要突破壁垒实现深度合作,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可持续合作和共赢发展。要在“顶天立地”上下足功夫,既要加大培养培育力度,推进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原始创新,又要善于使前沿科技和文化接地气,把科技和思想文化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相关产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繁荣。

三是要营造创新创造文化氛围。现在我国大学的一些考核和评价过于急功近利和量化,对研究工作和创新精神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必须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研活动分类考核,完善科研评价标准,特别是完善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坚持将评价重点从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要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鼓励学者凝神静气,清心笃行,有“十年磨一剑”,甚至“终生磨一剑”的精神,在重大问题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要探索建立鼓励创新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科技创新、思想文化创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完善政策,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师生主动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不竭动力。要创新开展高校文化建设,打造新的文化品牌,涵养特色校园文化。

(三)发挥“继承、传播”优势,不断展示优秀文化的魅力,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品位夯实基础

一是要不断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大学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体现在通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途径,传播、传承和创新思想、学术观点和专业知识,又体现在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色。特别是基于后者形成的大学文化软实力,在大学育人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大学要注重挖掘和凝练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校训等精神文化;精心设计和建设校园名师和校友故事,校园雕塑、景观、花园、名言、道路楼宇等显示出的物质文化;制定和完善各种考核奖惩规章等彰显的制度文化,以及规范师生在礼仪交往、体态举止、各种活动中体现出的行为文化,达到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切实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通过第一课堂讲授和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传统文化经典浸润师生,增强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是要在国际交往中传播中华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大学间的往来日趋频繁,对外交流合作日渐成为大学新的职能,大学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此过程中,大学通过文化传播不断拓展国家和学校的世界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的提升又助推大学的国际形象。对于我国大学而言,要牢固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合作办学、人员互访、互派留学生,不断提升大学的国际化进程。要通过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研究前沿接轨,吸收世界最新学术成果,促进自身学术水平提升。要努力使我国的学术研究成果“走出去”,获取更大范围的学术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提高国际学术话语权。要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办孔子学院,将中国的语言、文化、传统和建设成就主动展示给世界,主动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

(四) 发挥“展示、辐射”优势,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要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引领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大学要坚持价值引领、铸魂为根,密切结合师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坚持教育教学、宣传引导、示范引领、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精神追求,落细落小落实到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引导师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筑牢核心价值观精神基础,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风尚,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二是要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展示良好道德风尚。作为社会中最具文化素质和理性观念的群体,大学教师的角色地位、社会责任更高于其他职业,其言行举止、精神风貌和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其教育对象和社会公众。大学要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坚持制度约束和正面引导相结合,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建立完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六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鼓励教师以培养杰出人才、引领先进风尚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成为大学乃至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坚力量,辐射带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三是要以完善大学章程为核心,营造民主法治氛围。大学章程是指导和规范大学办学的“根本大法”,也是推进依法治校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大学要以章程为统领,切实落实规章制度“立改废释”工作,完善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整套制度体系,形成依法治校、照章治理的长效机制。要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健全民主管理和决策机制,加强信息公开,扩大民主监督,营造民主法治氛围,让法治成为办学治校的基本方式。要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养成师生知法、守法、用法的理念与习惯,浓郁学校法治文化氛围,以大学依法治校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校园环境,展示其影响力和辐射力,为其他机构完善机制提供示范,充分发挥现代法治文明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提升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重镇,不仅具有其他组织不可比拟的教育、聚集、研究、创造、继承、传播、展示、辐射等独特功能,而且能够从无形的动力和有形的载体两个方面有力支撑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的新常态下,我国大学更应该主动担当,把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自身特色,在理念、政策、机制和措施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做出应有的新的贡献。

宁滨:北京交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会长,中国交通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铁路信号工程师协会(IRSE)会士(Fellow),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会士(Fellow),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Fellow)。国家高速列车运行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控制和智能交通领域的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铁道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多项。

猜你喜欢
实力大学国家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实力抢镜
大学求学的遗憾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把国家“租”出去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