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社会科学研究:以香港问题为例

2016-03-16 00:45徐拓倩
港澳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移民香港一带一路

钟 华 徐拓倩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社会科学研究:以香港问题为例

钟华徐拓倩

[提要]“一带一路”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区域化经济整合的过程,为此,社会科学的研究者还必须要深入分析“一带一路”沿线所涉及国家和地区的复杂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基于学界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理论的批判,本研究分别从“文明的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中衍生的不平等问题”“人口变化及移民”和“现代传媒的负面作用”等四个理论层面,尝试剖析当前内地与香港两地矛盾的前因后果。期望以对香港问题的研究为例,初步搭建起一个比较研究的框架,以便研究者们从以上四方面着手去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其他社会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把握好“一带一路”这一难得的契机,解决好香港面临的问题,可以为“一带一路”战略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推进,提供有益的经验。

一带一路文明多样性社会不平等移民现代媒体

一、全球化、区域化及本土化

学术界普遍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包括了经济、科技、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蔓延和整合,其影响超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①但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提出著名的“文明冲突论”时,倾向于认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全球化仍然主要是指生产力角度的全球化,即以市场体制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世界某些地区的经济区域化程度的不断扩展。由于在空间上地缘接近,同时又存在相类似的社会文化因素,邻近国家和地区较容易在经济上深度整合,推动区域内贸易的增长以及资源的快速流动。②目前,世界上已涌现出数个较成功的经济区域化案例,这些成功的经济区域化大多根植于共同的文明基础,如欧盟即是建基于较高认同度的欧洲文明和西方基督教传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背后则是渐渐趋同的北美文化;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主要是伊斯兰国家;而东盟各国则共享独特的东南亚文化。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文明基础被认为是成功的经济区域化的前提,而由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所组成的经济区域化尝试则面临较多困难,比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中的亚洲国家和西方国家一直在激烈争夺话语权。

根据上述论述,亨廷顿曾预测大中华地区(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甚至新加坡及分散在其他亚洲国家的华裔群体)因为存在地缘以及文化上十分接近等前提条件,必然会出现强力的经济整合及区域一体化。③经济学家默里·韦登鲍姆(Murray Weidenbaum)也曾指出,基于中国大陆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台湾强大的技术及制造业实力,香港杰出的企业家精神、成熟的市场经济及高水平的服务,新加坡广泛的沟通网络,以及后三者大量的金融资本等因素,整合后的大中华地区将取代日本成为东亚经济新的支柱。④然而,大中华地区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似乎并不像设想的那样一帆风顺。伴随着中国大陆的进一步崛起,特别是在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开始具备世界影响力的时候,中国大陆之外的其他大中华地区却出现了鲜明的本土化倾向甚至是极端主义思潮。例如,台湾的部分团体和学生在2014年3月发起了所谓“反服贸抗争”,以抗议旨在促进两岸经济合作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而香港自1997年回归祖国以来,尽管在经济领域和内地的实质联系不断紧密,但香港社会却对进一步的两地整合表达出较强的抵触情绪,近年来关于两地矛盾的话题层出不穷;即使是在经济层面,香港都存在抗拒粤港进一步融合的趋势,比如新界东北(临近深圳)的开发和港珠澳大桥香港段等工程都受到香港本地部分人群的持续干扰和阻挠。

为何大中华地区的经济整合并不如预言的那样顺利?是亨廷顿及其支持者的理论框架出现了偏差,还是全球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新阶段以致某些新的影响因素出现?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此战略本身也侧重于全球化中的经济区域化,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的进一步整合,以达到互利互惠、提振经济的效果。基于目前大中华地区内部经济整合的经验和教训,如果我们意欲成功地推行“一带一路”战略,仅仅考虑地缘接近的因素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科学家们还必须要深入分析“一带一路”涉及国家和地区复杂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否则港台地区发生的逆全球化、区域化潮流的本土化问题也很有可能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现,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文将以香港问题为例,基于学界对亨廷顿理论的批判,分别从“文明的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中衍生的不平等问题”“人口变化及移民”及“现代传媒的负面作用”等四个方面剖析内地与香港矛盾的前因后果。从这四方面着手的社会科学研究也将有助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在沿线各地区的顺利推行。

二、文明的多样性

根据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于冷战结束之后的世界来说,以政治和经济体制或者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将世界各国划分类型已经没有意义,以文明的类型区分不同的国家才符合时代特征。亨廷顿认为定义一个文明既要从一些客观的因素出发,如语言、历史和宗教等,又需要考虑到人的主观自我认知。一个人属于何种文明取决于他对自己最广义上的那一类认知。据此,亨廷顿将当今世界区分为八大文明,包括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他认为世界未来的主要冲突将会发生在这些文明之间的分界线上。然而,世界上现存的文明远远不是这八大类理想型所能涵盖的,或者说,使用过于宽松的标准将世界文明进行简单的划分是不妥当的,无助于我们理解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和分析世界各地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尽管要精确地定义一个文明或是一种文化十分困难,但我们仍然可以较直接地观察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各地的文明异常丰富多彩,有繁杂的因素影响到文明的形成、演变和发展。文明或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同样不可忽视,很多文化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外来精华,同时又对其他文化产生了影响。因此被冠以同一名称的文明,其经历前后较长的一段历史之后可能也已是面目全非。甚至被亨廷顿认为已过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因素,同样会影响到一个文明的发展路径,形塑一个文明的内在气质和外部特征。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碰撞都是自然的,但又存在共性或相通之处。⑤因此,将世界各地冲突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为文明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上述八个最高层次的文明实体之间的差异,这必然是一种理论解释上的懒惰。如果要用文明的差异去解释冲突的根源,仅仅从高层次文明实体之间的差异出发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对高层次的文明实体进行更细致地“解剖”,区分文明实体内部更为具体的亚文明实体和文明内部的变异。此外,在探讨冲突根源时仅仅考虑文化差异这一点在逻辑链条上也是很薄弱的,我们还是需要将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因素纳入进来,探讨它们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香港与内地同属华人社会,同属大中华儒家文化圈,也同属于一个主权国家。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香港与内地有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所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也不同,造成的结果就是两地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这种文化差异性,是两地“需要尊重的历史和政治现实”⑥。自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以来,香港逐步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在150多年的殖民统治时期,香港一方面保留着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又在法律、社会制度、语言等诸多方面受到英国的深刻影响。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经济体与开放社会,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丰富着香港的文化、宗教与民族构成。自20世纪70年代实现经济腾飞后,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进一步融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形成了如今这个中西结合、内部文化多样性异常丰富的社会。虽仍保留着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但由于其更早并且更深入地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接触和交流,香港业已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内地的独特的文化体系。今天很多普通的香港市民,在语言、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内地居民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甚至有部分人在身份认同上对国家的认同感趋于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也颇为不足。⑦在所有年龄层的香港人中,年轻一代生于斯长于斯,与内地的社会亲属网络联系最弱,回归后取消中国历史必修课⑧也使他们在知识结构上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结果是与内地更为疏离,与“爱国”渐行渐远。

这些差异在回归之前由于两地互动相对较少,更多地体现在两地民众对另一个不同社会的想象上。而在回归特别是“自由行”政策之后,两地经济互动和社会交往不断增加,这些差异有时会被放大。两地有过互动经历的民众会逐渐认识到彼此的差异,认识到两地在社会领域实际上存在着很多不同,这有可能会强化民众的本土意识,特别是一部分香港民众的本土意识。在未来的沟通中,我们应该尽量寻找和强调两地的共性(如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反思、对社会平等的共同追求以及注重人才的国际化视野),避免过多突出差异性。因此,加强对香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深入研究,对于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沟通是有积极作用的。涉及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因而格外重要,两地的社会科学家应在正视两地文化差异、寻找文化共性以促进两地融合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两地政府应对跨文化研究给予支持,同时鼓励民间力量,如负责任的非政府组织等,在两地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三、社会发展过程中衍生的不平等问题

亨廷顿的观点只是从文明实体之间的关系层次上思考问题,却忽视了文明内部在文明间互动的过程中受到了怎样的影响。与“文明冲突论”不同,沃勒斯坦的世界不平等体系理论得到了更多学者的支持。⑨沃勒斯坦认为不同社会之间的冲突往往是由于彼此政治经济地位不平等引起的。国际社会围绕政治经济利益展开的博弈,会加剧某些社会内部的不平等问题,使之易滋生犯罪行为,或者酝酿出极端主义思想。文明本身是一个抽象的实体,它不具有思考和行动能力,文明的扩张和收缩以及文明之间的冲突归根结底是不同文明的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冲突。当今世界的许多恶性冲突实际上是发生在不同文明背景的极端主义者之间,而不是发生在不同文明背景的最广大民众之间。因此,研究极端主义和本土意识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关系,是个重要的课题。

香港本来属于亚洲非常发达的社会,1997年回归祖国之时,香港以不到内地千分之六的人口与约万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相当于内地20%左右的GDP。然而到了2015年,伴随着内地经济的开放与腾飞,加之自身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香港经济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香港的经济总量已不到内地的3%。一河之隔的深圳,其2015年的经济总量已接近香港,与香港在人均GDP上的差距也在快速缩小。⑩如今的香港,相对于飞速发展的内地来说,在经济活力上已有所失色。

香港经济除了在整体上增速放缓以外,其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国际新形势。但是转型并非易事,在探索转型之路的过程中,衍生出了一些社会不平等的问题。这与香港经济结构的固化有关。在香港回归前夕,随着英资的淡出,华人资本开始成为香港经济真正的实力派。这对于香港的顺利回归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保证了香港在回归前后的经济稳定,在英资大规模撤出香港的情况下保存了香港的经济实力。在香港回归后,香港的工商业发展更快,但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香港的经济结构逐渐产生了一些固化的现象,除了地产和金融以外,香港的其他产业出现了一些空心化的趋势,经济的空心化使得香港经济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这导致经济严重缺乏活力,底层民众也缺乏通过创业提高收入改变命运从而进入中产阶级的机会。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所公布的各项统计指标来看,香港目前的贫困人口达到131万左右,占总人口的18.5%;另有20%左右属于所谓“夹心层”,既无法享受到政府的房屋政策福利,无法租住公屋或是申请到居屋,也无法通过个人收入购买住房。年轻一代虽然绝对人数及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减少,但年轻人的失业率是各年龄层中最高的;即使是对于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来说,就业形势也十分严峻。⑪

在这种背景下,某些极端主义情绪便易于滋生。对此,应认真分析问题之所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香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等问题,以消除极端思潮滋生的土壤。

四、人口变化及移民

亨廷顿将文明之间的冲突归结为文明实体之间的冲突。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全球移民的增多,不同文明实体之间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文明实体之间的地理界限其实已经难以区分,更不可能像亨廷顿那样简单地用一条曲线标示出来。这些跨越文明地理界限的移民身上必然带有来自家乡的文化烙印,与本地社会的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移民与当地人互动和接触得越多,并不一定会直线型地达到最终的族群融合,反而有可能强化不同族群之间的差异,造成更严重的族群隔离甚至暴力冲突。⑫此外,人口迁移的一个普遍的模式是相对贫困社会的移民迁移至更为发达的社会,但在该发达社会,外来移民通常是弱势群体,缺乏渠道表达自己的文化和宗教认同,甚至在经济上也难以得到平等的接纳。因为互动的增多、对有限资源的争夺以及本土右翼政治力量的刻意挑拨,移民只能任由本地人不断妖魔化,传统的族群偏见在今天甚至更为严重,新种族主义甚嚣尘上。人类如今面对的冲突隐患,其实往往在移民接收地本土而非不同文明实体之间,欧洲当前的难民危机已经深刻地揭示出这种危险。

香港也是移民问题丛生的一个典型地区。由包括香港保安局和入境事务处在内的多个政府部门于2015年11月向立法会联合提交的报告披露,自1997年回归后共有约87.9万内地新移民通过单程证来港定居与家人团聚,这一类新移民已经占到目前香港总人口的12%以上。而成功通过单程证制度来港定居的人士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香港男性居民生活在内地的妻子。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1年,持单程证抵港的新移民超过31万,其中73.7%为女性,即所谓“内地新娘”。⑬上述报告也指出,2014年全港婚姻登记中有大约40%属于跨境婚姻,表明这种趋势并没有显著减缓。按照香港通行的法规,这一类新移民只要来港居住满7年同样可以申请转为香港永久性居民,也可以享受到同等的各项社会福利。作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典范,香港在历史上对于移民问题都是给予极大包容的,事实上香港的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在过去的一百余年中从世界各地,特别是内地,逐步移民过去的。然而近年来,自由包容的观念受到了区分“本地人”与“新移民”现象的冲击。大量增加的移民人口被认为是香港房价、房租和物价不断高涨的原因之一;本地居民亦会责怪新移民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占用了本地有限公共资源,并认为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使得失业率持续上升。

近来讨论最激烈的话题莫过于“水客”问题。香港新界北存在大量每日多次来往于深港两地从事“水货”交易和运输的所谓“水客”,其中有很多是新移民。相当比例的新移民由于在港正式就业的困难,往往不得不通过从事“水客”的工作以维持生计。“水客”的暴增严重扰乱了香港新界北地区的社会秩序,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乃至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引起了部分普通香港民众的不满。2014年与2015年,新界地区的多个商业区,如上水、粉岭、大埔、沙田和元朗等地,都发生了不同规模的“反水客”抗议活动。有少数人士冲击店铺,围堵并辱骂带着行李箱的顾客(实际上这些顾客中有相当比例是正常来港旅游的游客而不是“水客”),或是在地铁公交站点阻碍拖拽大型行李的人士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这些抗议活动与他们所抗议的对象一样,都对社会秩序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同时也破坏了香港作为优质旅游目的地的声誉。尽力增加新移民和本地居民的相互了解,让新移民有效发声,推动真正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既是实际工作需尽力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科学学者应努力研究的方向。

事实上,由于回归后两地交流来往的便利,特别是2003年“自由行”的推出,除了新移民之外,内地其他人群也被认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对香港资源的争夺中来。例如,大量游客来港导致的公共空间拥挤问题,很多深圳市民常年来往香港采购生活用品造成香港日用品价格上涨的问题等。这些情况引起了部分普通香港民众的不满,并进而强化了对内地人的负面看法及偏见。针对这类问题,特区政府采取了一些办法来加以解决,例如,香港出入境部门实行的一些限购措施。内地也因应形势出台了一些措施,如自2015年4月起针对深圳居民的赴港旅行签注由“一签多行”改为“一周一行”等。短期来看,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资源的紧张,但是长期来看似乎并不利于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反而加深了两地的隔阂。另外,还需要评估香港的旅游业和零售业因此而受到的影响。对此,考虑到香港的空间和资源有限,发展类似深圳“港货中心”那样的购物点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不过,适时调整经济结构,尽早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改善包括新移民在内的香港底层民众的工作与生计问题,这也许才是根本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

五、现代传媒的负面作用

政治分歧、经济利益竞争以及文化差异是古往今来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的,但为何在当今世界似乎看起来格外严重?迅速兴起的网络科技和现代新传媒可能“功不可没”。网络新媒体(包括自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且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它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并对传统社会文化产生冲击。网络科技始终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带给我们巨大的便利,可以轻松了解关于其他文明的海量资讯,在促进文明对话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却在传播和助长极端思想方面有着巨大的负面作用,比如有些恐怖组织就是利用了多个知名国际社交网络媒体来招募信徒。我们需要主动发挥网络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其负面效应。

已有社会学研究表明,网络媒体对信息的传播会使公共舆论出现分化,并有走向极端的趋势,即所谓的“极化”(Polarization)现象。⑭网络媒体在香港极端本土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香港青年较少关注传统媒体,主要是通过网络新媒体了解资讯。关于内地的负面消息往往在香港的网络空间中传播极快,并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夸大和过分解读的现象。这类负面新闻的传播强化了香港青年同辈之间的极端思潮。此外,香港的网络空间中已逐渐兴起了若干有关内地负面新闻和相关讨论的中心,比如在香港青年群体中人气极旺的“高登论坛”,以及带有强烈本土右翼色彩的《苹果日报》的脸书主页及其手机应用,也包括一些香港“本土派”人士的网络主页。香港年轻人在这些网络空间中彼此强化着对内地的刻板印象,而任何稍微中立理性的看法都会遭到污言秽语的谩骂和围攻,也就渐渐消失不见。香港民众常用的一些手机应用,比如WhatsApp软件(类似于内地的微信)等,也成为少数人士传播极端本土思潮和进行政治动员的手段。

另一方面,内地的网络新媒体也存在类似问题,例如,“网易”和“天涯论坛”以草根居多,网络民众在缺乏对事件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轻易对发生在香港的负面事件进行较为极端的评论,有时用“港灿”这类歧视性语言称呼事件中所涉及的香港人。内地和香港两地的一些人士在各自的网络媒体上互相妖魔化彼此,长此以往只能使隔阂日益加深。如何发挥网络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减少其负面效应,是我们必须正视和面对的重要挑战。

要防止文化差异和极端思潮演变成恶性冲突,最佳的途径就是促进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对话,加强理解、尊重和合作。面对香港网络舆论一边倒的极端化倾向,应努力采取预防性措施,积极进行相应的解释工作以回应舆情。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大数据分析或者高科技调查工具(比如手机问卷调查应用),即时分析和把握两地的网络舆情及社会心态,协助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通过当地具备一定公信力的媒体有针对性地澄清事实并回应民众的质疑。

六、结论与讨论

在人员和经济交往持续扩大的同时,内地与香港一百多年来形成的文化差异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消泯的。现今,香港经济转型和重振产业的任务面临重重挑战,香港的人口结构问题及移民趋势也将会持续,香港的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又处在比较极端的状态。香港在政治层面回归祖国之后如何进一步在文化层面与内地相融汇,是一项需要全盘考虑的问题。这关系到大中华地区进一步的区域整合的未来,也会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提供借鉴。

从对上述各种全球化理论的分析来看,香港目前所面临的乱象和困难应该说并不独特,正视香港问题同样对“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一带一路”蓝图涉及的沿线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文化差异似乎更大,已经跨越了亨廷顿所总结的若干个文明的边界,如果不提前加以重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香港出现的四类问题很有可能会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再次出现。同时,香港也是“一带一路”战略中“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蓝图一旦全面铺开,此后可能推出的区域整合措施会对香港目前的困难和乱象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难有定论。目前香港的大众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讨论还基本停留在关于经济的泛泛讨论层面,政府和学术界也只是刚刚进入到实质讨论的阶段。如何把握好“一带一路”这一难得的契机,整体性地解决好香港面临的问题,同时防范类似问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演,社会科学家们需要在接下来的研究与实际工作中认真思考本文提出的四个方面:(1)加大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力度,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与中国内地的异同;(2)重视当地社会不平等根源问题的研究,以便“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有针对性地减少当地的社会不平等程度;(3)开展当地人口结构以及多族群的融合研究,特别是针对当地弱势族群具体困境的研究,因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在当地恰当地加强族群融合而不是激化族群矛盾;(4)对当地传媒及常用电子社交网络进行深入分析,协助“一带一路”涉及的人员与企业尽快掌握当地舆情并有效回应,尽量避免本土右翼极端势力的有心挑拨。

①Joseph E.Stiglitz,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New York:W.W.Norton&Company,2003.

②③Samuel P.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http://hks.harvard.edu/fs/pnorris/Acrobat/Huntington_Clash.pdf,最后访问时间:2015年 12月12日。

④Murray L.Weidenbaum,“Greater China:The Next Economic Superpower?”,Contemporary Issues,Series 57,1993,pp.2~3.

⑤潘光:《“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对话》,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67/4435077.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5年12月15日。

⑥阎小骏:《香港治与乱:2047的政治想像》,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5年,第109页。

⑦周永新:《香港居民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北京:《港澳研究》,2015年第4期。

⑧笔者认为中国历史课程的作用不可以用“通识教育”取代,尽快恢复中国历史必修是重中之重。

⑨Immanuel Wallerstein,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⑩《深圳的崛起与香港的衰落》,http://finance.qq.com/ a/20151212/009708.htm,最后访问时间:2015年12 月16日。

⑪黎熙元:《香港青年的处境转变——从结构因素看》,广州:《港澳与内地合作发展高端论坛暨2015年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年会论文集》,2015年。

⑫ Alejandro Portes,Immigration Theory for a New Century:Some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vol.31,no.4,1997,pp.799~825.

⑬《统计称移民香港人数在减少,过去一年名额剩万余》,http://news.sohu.com/20150820/n419292359.s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5年12月18日。

⑭Paul DiMaggio,Eszter Hargittai,W.Russell Neuman,and John P.Robinson,“Social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net”,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27,pp.303~336.

[责任编辑黄树卿]

C915

A

1000-7687(2016)02-0075-07

钟 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珠三角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徐拓倩,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候选人、珠三角社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移民香港一带一路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