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广侠, 张尚兵
(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周恩来群众观的特点与时代价值
邵广侠,张尚兵
(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注重发扬民主、接受群众监督、反对官僚主义,是周恩来群众观的鲜明特点。周恩来的群众观对我们党执政为民具有启迪价值,对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具有借鉴价值,对实现中国梦具有助推价值。
关键词:周恩来;群众观;发扬民主;群众监督;执政为民
周恩来群众观就是指他对群众历史地位的认识,对群众路线的定位,对群众作用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周恩来群众观博大精深,影响久远。笔者曾撰文讨论过周恩来群众观的理论渊源与科学内涵,本文着重探究周恩来群众观的特点与时代价值。
一、周恩来群众观的特点
(一)注重发扬民主。
周恩来群众观始终相信与依靠群众,注重发扬民主。无论在报告、书信还是日常谈话与行动中,周恩来一贯主张倾听群众的意见、进行集体领导。现有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首先强调,先有民主,再有集中。明确提出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1]314。周恩来要求领导干部在贯彻群众路线过程中,必须注重发扬民主,倾听群众的呼声。他甚至以项羽“就是不听人家的话……自视过高,不能容人,最后只好‘别姬’”[2]的历史教训告诫大家,我们共产党人要勇于与善于发扬民主。
勇于发扬民主,首先要广开言路,让群众敢于说话。周恩来曾比喻说,人有两个耳朵,就是要我们多听。如果我们能够听到群众的心声,就意味着让群众把他们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通过大家不同思想的碰撞,保证我们最终决策的正确性。周恩来告诫干部说,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给的,必须要用它来为人民群众办事。要将群众的事情办好,必须注意发扬民主,注重群策群力。按照周恩来的说法,共产党人没有三头六臂,我们依靠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也要依靠人民。周恩来依靠群众,要求在一切领域,体现在任何时候。其次,注意让群众能够说真话。对的可以说,不对的也允许说,即使是错话,也要让群众说出来。如果你要求群众说出的话来百分之百正确,谁还敢说话?周恩来特别强调要注意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强调人民代表应该去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真实要求,并敢于揭露政府工作中的不足。在人代会上,代表需要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对于“人民代表提出的意见,政府要出来回答。回答对了,人民满意;不对,就可以起来争论”[1]208。而勇于听取群众的真话,才能有效地落实群众路线,把革命与建设事业搞好。周恩来曾反复告诫领导干部,在群众发表不同意见时,我们要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敢于担当责任。在治理黄河、制定长江流域规划、兴建长江三峡工程中,周恩来深入实际、发扬民主,尊重各方群众代表的意见,堪称典范。
周恩来强调,善于发扬民主,首先要平等待人。周恩来经常讲,大家人格是平等的,对于参与讨论的人,我们要注意真诚地对待。在一次文艺界讨论会上,一位工作人员的孩子在场,当谈到剧本问题时,孩子说自己喜欢看有趣的电影。其父亲让孩子闭嘴,而周恩来却让孩子继续说下去,还说孩子对儿童剧有发言权。周恩来平易近人的态度,营造了有利于发扬民主的氛围。周恩来反复强调,对相关问题进行民主讨论时,不要乱扣帽子,乱打棍子,乱抓辫子,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纪律;又有个性的发展,又有统一意志”[1]266-267那样一种生动局面的形成。其次,要耐心倾听。周恩来指出,我们既然让群众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就要让人家把话说完,不要武断地打断,这是发扬民主的重要一环,也是尊重群众的重要体现。周恩来要求我们在贯彻群众观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有宽广的胸怀,“不然的话,我们的民主生活、民主风气就不能够发扬,我们之间就有隔阂”[1]392-393。再次,要善于进行有效的激励。群众有时不愿讲,甚至是不敢讲真话,需要我们巧引导,多鼓励,让群众丢下包袱,积极参与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讨论。有人可能会担心,这会不会造成混乱呢?为此,周恩来提出要注意建立与健全我国的民主制度,这样就能既避免一言堂,又避免自由主义。
可以说,周恩来群众观中的注重发扬民主,其领域是宽广的,而且是一以贯之的。周恩来的群众观中深刻理解并有效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思想,既敢于发扬民主,又善于发扬民主,在坚持群众路线过程中鲜明地展示了他的民主思想、民主作风,形成了其群众观中注重发扬民主的鲜明特色。
(二)强调群众监督。
周恩来强调,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因为领导干部贯彻群众路线的效果,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应该由群众来评定。如果失去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就容易落空。
周恩来群众观表明,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发挥监督作用是其重要一环。监督的形式有人民来访、人民来信等。周恩来认为,各级人民政府应指定专人做来访工作。接待来访的群众,要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周恩来曾要求相关部门及时上报群众的来信,重要时期特殊信件不能过夜。国务院秘书厅信访室,对群众信件要及时上报。20世纪50年代末,周恩来有效解决山东、河北严重缺粮问题,其信息渠道就是群众来信。60年代初,周恩来根据群众来信反映的社队干部存在专横等“五风”情况,制定相应政策,有效纠正了社队干部中存在的错误作风。周恩来认为,监督应是全方位全过程的,人民群众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的监督,有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通过有效的监督,促使我们的政府在贯彻群众路线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周恩来总是自觉带头接受监督。战争年代,注重个人修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平岁月,自觉过好“五关”,在各种场合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群众监督。他一贯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定期下去蹲点,以便接触群众,了解实际,学会以勤务员的身份与群众进行对话,和群众打成一片,并接受群众的监督。周恩来认为,如果我们不注意接受群众的监督,不能有效贯彻民主制度,就会犯大错误。为此,周恩来于党的八大前后曾反复提出要注意监督问题。这种监督,既有党内的监督,也有党外的监督,其中群众的监督最为重要。就群众监督而言,有群众团体的监督,也有广大群众个体自觉的监督。周恩来强调,加强群众的监督,主要是使群众敢于讲真话,特别是对党的领导干部敢于提出批评意见。后来邓小平在理解周恩来关于监督制度问题有独特的见解,他说制度好了,坏人就不易钻空子,制度不好,好人也没有办法做好事。可见,周恩来群众观中强调群众监督的鲜明特点,影响是深远的。
(三)突出反对官僚主义。
周恩来认为,我们既然是人民的公仆,就应该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那种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僚主义行为,必须予以有力批判与坚决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针对在广西发生自然灾害过程中,一些干部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致使几百人饿死的情况,严肃地说,这种事情的性质是相当严重的。周恩来强调,造成整个事件的成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干部的失职行为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平时常说人民的政府服务于人民,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干部不能履行好服务群众的职责,就犯了官僚主义作风,这是对人民的犯罪,我们是决不容许的,人民群众也是决不会答应的。此后,这个事件一直在周恩来心中萦绕,在1963年的干部大会上,周恩来痛斥了干部中的官僚作风问题,严正指出:“官僚主义是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1]418他通过列举官僚主义的20种表现形式,引导干部思考官僚主义的成因与危害,引导干部反省自己身上是否存在官僚主义作风。他大声疾呼:“我们绝不能容许官僚主义再继续发展下去。”[1]422解决官僚主义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周恩来强调,参加调查时应注意从调查到的大量事实中,找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他把面向群众、面向实际两个问题联系起来,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相统一,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对这一领导方法作出了前瞻性的解读,明确提出“要搞好调查研究,就要真正联系群众”[1]351。为了从群众那里得到最真实的情况,周恩来总是利用一切机会接触群众。他曾反复叮嘱领导干部,到下面去调研,杜绝那种事先安排、前呼后拥的调研方式,不论去哪里,都要去掉当官做老爷的错误观念与官僚行为。同时,周恩来还强调,调查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有针对性。特别要注意带着问题去调查,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不搞走过场。周恩来自己在调查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他在调查中求真务实、与张二延等群众坦诚相待的做法,被传为佳话。
周恩来告诫领导干部,应该与人民群众同甘苦,不应该脱离群众讲排场、讲特殊。“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1]427。他要求领导干部注意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深刻认识官僚主义的危害性,并与之作坚决的斗争,否则“必将造成更大的危害”[1]422。由此可见,周恩来群众观注重从实际出发,突出反对官僚主义,是其一大特点。
二、周恩来群众观的时代价值
周恩来群众观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有效地引导着一批又一批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当下,周恩来群众观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笔者认为,周恩来群众观对我们执政为民具有启迪价值,对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具有借鉴价值,对实现中国梦具有助推价值。
(一)对执政为民的启迪价值。
作为“全党楷模”的周恩来,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共产党人执政的最高利益追求。“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始终如一地遵循这条共产党人的最重要的准则”[3]。周恩来群众观体现了党的宗旨,反映了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取向,对我们当今执政为民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后,建立了新中国。我们以前经常讲,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革命政权,这使得共产党人执政具有了合法性。但我们同时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合法性不是永久的。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事实告诉我们,取得革命政权后的共产党人如果不能继续得到人民的拥护,也有失去执政权的可能。周恩来群众观启示我们,掌握政权的共产党人要想得到人民的永远爱戴,必须在相信与依靠人民群众的同时,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周恩来早就告诫我们:“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1]125必须将手中的权力好好地用来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4]374。针对一些干部在执政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用周恩来群众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民主集中制,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整治消极应付、推诿扯皮、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4]374
周恩来群众观启示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真正明确“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只要是人民群众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应该办好,使群众相信我们的党,信任我们的政府,这就要求我们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注意依法执政。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宪法与法律,领会宪法与法律的精神,具有法律的思维,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权威,注意将法律精神与人民群众的意愿有效统一起来,用“严”与“实”的精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首先,要求我们干部的工作重心注意下移,注重调查研究,搞清群众生活生产生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注意真正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当前,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环境污染、招生就业等问题最为关注,我们必须花大力气着力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我们的党是真正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从而让群众未来有盼头,干事有劲头,响应党的号召,全身心投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活动,真正与党心连心,使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得到有效巩固。其次,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注重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成效。如扶贫要注意精准,不能搞数字脱贫。要千方百计让落后地区的群众真正脱贫致富,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真心感受到共产党好,感受到共产党的干部好,感受到自己是我们人民共和国的主人,这样,人民群众就会发自内心地拥护共产党,信任社会主义制度。芦山地震时,李克强总理到当地慰问,人们赞扬他的时候,都说像当年的周总理。这是对李克强同志的赞扬、对人民政府工作的肯定,也折射出了周恩来群众观的时代价值。
(二)和谐干群关系的示范价值。
和谐干群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周恩来群众观始终注意关心民众,倡导干部与群众平等相待。周恩来总是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和工人一同排队买饭,与农民席地而坐交流,为我们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树立了榜样。日常工作中周恩来经常采用直呼其名的方法,主动与相关人员打招呼;调研中当群众心有顾虑时,他就注意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引导群众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周恩来历来强调,领导干部不能自居于群众之上,否则就会导致官僚主义。脱离群众,我们自己很苦,工作效果也很差。周恩来群众观对我们建立良好干群关系有较大的示范价值。
当前的社会生活中,有些地方存在着干群关系紧张的现象,大多情况下都是因为领导干部脱离群众所致。周恩来践行其群众观展示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它启示我们干部在群众工作中,既要注意尊重与依靠群众,也要注意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
首先,领导干部要有人民群众的立场,注意解决好对人民群众的情感问题。把自己置于群众之上是错误的,把自己置于群众之外也是不行的。按照周恩来的告诫,就是不要把自己封锁起来,也不要被封锁起来。我们常说,思想是行为的总开关,如果领导干部能像周恩来那样确立正确的群众观,和谐的干群关系也就易于形成,工作的有效性必然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其次,领导干部要善待群众。要像周恩来那样,注意友善地对待群众,真诚地关爱群众,各项工作中干部自己时时事事要注意冲在前面,为群众做榜样,既要注意理论上的引导,更要注意行动上的示范,要求群众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好,要求群众不做的事,自己首先杜绝。像周恩来那样,在工作中造成干群同心同德的良好局面。现实生活中,群众不是看干部怎么说,而是看干部怎么做。周恩来早就告诫我们,“领导群众的方式和态度要使他们不感觉我们是在领导”[5]。这就要求领导者要以自己模范的行为,去影响和带动群众。遇到群众一时想不通的时候,还要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注意将心比心,注意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群众的风俗习惯。像周恩来那样,敢于和善于倾听群众的真心话,注重换位思考,赢得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这就要求干部要有较高的素养。这种素养从宏观方面说,就是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世界观与高尚品德;从微观方面说,就是具有做好群众工作的科学手段与正确方法。习总书记最近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学习毛泽东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意味深长。光有做好群众工作的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当下有的地方干群关系出现了问题,根子在干部而不在群众,不是工作作风问题,就是工作方法问题。我们认为,即使是群众身上的问题,也是我们干部没有解决好,因为我们干部有教育与引导群众的责任。毛泽东早就说过,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周恩来群众观对我们构建和谐干群关系既有理论指导作用,又有实践示范价值。多年前,周恩来就告诫过干部,如果干群关系有问题,责任在干部,“还是我们发号施令太多,走群众路线太少”[1]314。这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发人深省。
(三)实现中国梦的助推价值。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命题之后,中国大地就吹响了将理想变成现实的号角。中国梦的实现,条件是多方面的。就我们探讨的周恩来群众观的作用而言,对实现中国梦具有助推价值。
我们知道,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周恩来群众观有利于我们有效整合人民群众的力量,积极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辉煌业绩,为中国梦的实现持续地添砖加瓦。周恩来指出,中国革命胜利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我们搞经济建设,搞科学文化建设也要依靠六亿五千万人民。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6]。过去我们常说兵民是胜利之本,说到底讲的就是人民群众之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今天,只有做到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我们的党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如果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按照周恩来的说法,我们就会枯死、涸死。毛泽东也早就告诫我们:“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7]周恩来群众观能够指导我们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拥护,有效体现出助推中国梦实现的价值。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4。周恩来群众观特别关注群众的利益诉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有利于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心中时刻牢记服务的对象是人民群众,“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1]142。所以,一定要明白我们是为谁而工作,这是一个根本的方向性问题,如果连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都不能坚持的话,我们的工作就不会成功。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连在一起的。周恩来群众观启示我们,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途上,必须注意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成果,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是无比幸福的。为此,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都要注重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我们工作的最终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努力实现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携手奔向美好的明天,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出每个中国人的青春与力量。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共产党要担负起这个重任,必须保持优良的传统与作风。周恩来群众观有利于我们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注重自身建设,通过练就过硬的本领,良好的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从而有能力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周恩来群众观本身就是教育党员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的重要资源。党史是宝库,周恩来群众观作为这个宝库的一颗明珠,其文化思想能够极大地感染人,对党性教育以及党风建设有极大的感染力与引导力,有利于将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从而担负起领导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重任。从这个视角上讲,周恩来群众观对实现中国梦具有保障性的推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周恩来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10.
[3]不尽的思念[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624.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1.
[6]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99.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7.
责任编辑:张超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6)04-0433-05
收稿日期:2016-05-3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YJA710013)。
作者简介:邵广侠(1961-),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周恩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