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复苏平台建立与培训在手术室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6-03-16 08:26和儒林孙慧敏李熹徐湘盛
淮海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手术室

和儒林,孙慧敏,李熹,徐湘盛



模块复苏平台建立与培训在手术室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和儒林,孙慧敏,李熹,徐湘盛

[摘要]目的:探讨模块复苏平台建立与培训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复苏指南以辐射保温台为基础,构建模块复苏平台,将复苏小组(麻醉医师、助产士)分为平台组和非平台组,进行相关培训后比较分析2组考核成绩。结果:平台组的理论测试合格率高于非平台组,优秀率显著高于非平台组。应急综合能力考核评分,平台组显著高于非平台组,完成时间明显短于非平台组,失误次数少于非平台组。平台组及非平台组所需配备器材差异无显著性,药品数量较非平台组少,清点补齐时间较非平台组短。结论:手术室新生儿复苏模块复苏平台可以提高复苏效率,减少复苏失误率,提高培训效率,减少物品准备时间,最大化成本。

[关键词]模块复苏平台;新生儿复苏;手术室

新生儿窒息占新生儿死亡的1/5,是围产儿死亡及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1]。在手术室内麻醉师、助产士、巡回护士是临床一线的技术人员,是手术内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接触者和关爱者,是最早对新生儿实施初步复苏的专业人员。建立完善的复苏平台,加强对平台使用的管理和培训,使之掌握新生儿复苏的理论和操作技能,以提高新生儿复苏成功率,保证新生儿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要课题。我院按照新生儿复苏指南要求建立了模块化、流程化的新生儿复苏平台,并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按照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新生儿复苏指南(2011年北京修订)[2]建立相关流程模块,结合我院实际,建立手术室内新生儿复苏小组标准,由1名麻醉医师,1名助产士组成,必要时加入产科、儿科医师、巡回护士,配备所需物资、药品、标示图。

1.2方法

1.2.1复苏模块平台以辐射保温台为基础,置新生儿头轻度仰伸位(鼻吸气位),控制面板侧标定为新生儿脚侧,麻醉医师位于新生儿头侧,助产士位于新生儿右侧,增加人员位于新生儿左侧,并于辐射保温台顶部四周做好标识,控制面板下方贴简易复苏流程图,颜色重点标示,听诊器采用悬挂式,挂于新生儿头侧挡板下方。按照评估-决策-措施反复循环的程序要求,及复苏要求建立相对应的模块盒,如吸引模块盒(顶部标示使用条件,吸球及胎粪吸引管,内配说明卡)、药品模块盒(各种药品分盒,盒顶标示药品使用条件、配置方法、途径及给药剂量,盒内标配药品及配置所需注射器、液体、药品标配标签)、供氧模块盒(面罩、新生儿气囊、T组合复苏器,供氧模块盒由于体积较大,置于辐射保温台下层,新生儿娩出前提前安装完成)、紧急气道模块盒(盒顶标示使用条件及不同体重新生儿气管导管型号和插入深度的选择表,盒内含气管插管方法及喉罩插管简易说明及特殊情况处置卡、配备对应气管导管、喉镜及金属管芯)。按照使用先后频率按从左到右顺序放置于控制面板下方平台依次为吸引模块盒、药品模块盒,气管插管模块盒及供氧模块盒置于辐射保温台下层。此外平台及模块盒内安放物品清单卡,方便补齐物品。

1.2.2分组及培训我院工作3年以下的麻醉医师、助产士各8名,年龄20~28岁,工作年限3个月至3年,随机分为平台组和非平台组(医师及助产士各4名)。由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新生儿复苏水平、有较好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的临床骨干(共2名)进行培训。培训目标是对新生儿窒息作出迅速判断,能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非平台组采用原有新生儿急救车及保温台组合方式,平台组要求熟悉平台物品。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复苏原理综述,复苏的最初步骤,呼吸皮囊和面罩的使用,胸外按压,气管内插管,药物治疗,脐静脉穿刺技术,注意事项等方面。采用集中授课、专题讲座、分组训练、情景模拟训练4种方法。具体规范程序按照新生儿复苏指南每批培训时间2 d(其中集中授课、专题讲座、分组训练、情景模拟训练各0.5 d)。

1.3考核及成绩

1.3.1理论测试通过现场口试进行考核,测试培训者对新生儿复苏知识的掌握情况,由培训专家集体评分,取2位专家的平均分,80分以上为合格,90分以上为优秀。对比2组合格率及优秀率。

1.3.2应急综合能力考核应急综合能力包括实际遇到的新生儿窒息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及抢救配合、抢救成功等综合能力的考核。各组随机两两配对组合,通过观察在实际抢救过程中对病情的判断、识别、抢救程序及与配合情况,对组合进行综合评价,由培训专家共同评分,取平均分,并记录各步骤完成时间及失误次数,并进行2组对比。

1.3.3物品补齐对比平台组及非平台组所需配备器材、药品数量,及清点、补齐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配对t检验。

2结果

平台组的理论测试合格率明显高于非平台组,优秀率显著高于非平台组(P<0.01)。见表1。应急综合能力考核评分,平台组显著高于非平台组,完成时间短于非平台组,失误次数少于非平台组。见表2。平台组及非平台组所需配备器材无明显差异,药品数量较非平台组少,清点补齐时间较非平台组短。见表3。

表1 2组理论测试成绩比较

注:与非平台组比较,*P<0.01。

±s)

注:与非平台组比较,*P<0.05。

表3 2组物品清点补齐时间比较 (s)

注:与非平台组比较,*P<0.05。

3讨论

新生儿复苏指南明确指出应该成立由产科医生、儿科医生、麻醉医生及助产士组成的复苏小组。在临床救治过程中组员间应该有一定的沟通和默契,分工明确[3]。提高手术室内新生儿复苏成功率,保证新生儿安全,手术室内急救的重要内容,同时如何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也是专家们关注的课题。有研究表明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中助产士的合格率为83.3%[4]。而培训是提高复苏中人员合格率的重要措施,流程化管理它不仅能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而且能提高医院工作效率,有效控制和降低医疗成本[5]。

建立模块平台并且依靠平台极其相关模块的标示卡,可以明显的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差错率,避免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工作人员平时可以随时温习模块盒中的内容,关键时刻记不得了也能看一眼,需要的东西就在眼前,避免了医务人员由于操作少、基础不扎实、紧张等情况造成的差错率,出现问题了,身边有锦囊相助,充分体现流程及模块只说怎么做,不说为什么的优势。

此外,按照相应的流程建立模块可以显著减少操作时间和清点补齐物品的时间,对于手术室这样的流动性相对明显的科室,可以节约人力及时间,最大化人力及物品成本,减少差错率,提高效率及效益。

强化操作训练师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关键,国外研究表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传统接产人员经过训练后掌握也可以掌握基本的新生儿复苏技术[6]。证明了该项技术简单有效,适合在基层推广。在以往的培训和评估中,往往重视系统的理论学习,忽略了模块建立和训练。研究表明,培训对象对新生儿复苏技术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为良好,并不能说明操作技能增强[7]。故建立模块复苏平台,提高了复苏效率,减少了忙乱现象,有利于总结经验,减少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综上分析,模块复苏平台的建立对于培训医务人员对手术新生儿的复苏提供方便,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临床技能,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对减少新生儿窒息,提高新生儿复苏成功率,保障新生儿健康,具有极大意义,同时提高了培训效率,节约了人力及时间,最大化人力及物力成本,减少差错率,提高效率和效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姜华鸣,李胜琴,吴秀仙,等.基层医院低年资助产士新生儿复苏应急能力的培训效果分析[J].浙江医学教育,2012,11(6):34-47.

[2]叶鸿瑁,虞人杰,黄醒华,等.新生儿复苏指南[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4):224-228.

[3]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新生儿复苏指南(2011年北京修订)[J].中国围产医学杂志,2011,14(7):415-419.

[4]徐韬,宫丽敏,王惠珊,等.医疗保健机构80所医务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掌握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3):150-153.

[5]杨练.医院业务流程再造降低医疗成本[J].卫生软科学,2008,12(6):434-435.

[6]Bang AT,Bang RA,Baitule SB,et al.Effect of home-based neonatal care and management of sepsis on neonatal mortality:field trial in rural India[J].Lancert,1999,354(9194):1955-1961.

[7]孙辉,白亚娜,程宁,等.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1):1289-1291.

(收稿日期:2015-09-22)

[中图分类号]R 7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44(2016)02-0175-03

DOI:10.14126/j.cnki.1008-7044.2016.02.021

[作者简介]和儒林(1983-),男,医师,大学.

[作者单位] 解放军第123医院 麻醉科,安徽 蚌埠 233015

猜你喜欢
手术室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手术室的“阿尔法狗”:达芬奇机器人
手术室麻醉护理配合体会
手术室男护士入职临床带教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