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华
【摘要】现代教学不断推陈出新,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了“以学定教”的理论。教师们需要摆脱陈旧的观念,从“以教定教”的低效率教学模式当中走出来,真正做到高效率的教学。本文从何为“以学定教”为切入点,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作比较,并讨论其优势,希望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方向。
【关键词】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策略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09070180-E-B0056)。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86-02
一、什么是“以学定教”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教学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教学情况指的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国际教育学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的基本原则就是指教学活动要诱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创造协作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学习的需求和个性化教学,营造民主和谐、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树立全面的考试观,创造良好的课外教学环境等有效策略。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二、向“以学定教”教学思想转变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备课时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如何按照自己既定的设计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地在老师预定的范围内活动。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有时学生会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者学生某些问题还没有透彻的理解,教师也会为了完成自己既定的教案,而匆匆的按照自己的教案进行。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违背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的实施,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从过去注重“研教”转向重视“研学”,“以学定教”也就自然成为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条教学原则。它要求我们教师能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施教,使我们的教学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教师做好学情调查,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条件,这是最关键的问题。然而这恰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这里所说的“基础”不仅是指学生已经学过了哪些,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同时也包含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数学思维方法。只有做好了这些方面的学情分析,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加速实现从旧知向新知的自然迁移。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兴趣,灵活调整教学流程和顺序。
克莱恩认为,一般人努力完成工作却很少成功,成功的人则喜欢所做的事并视它为一种游戏,实际上是强调了保持学习兴趣的决定性意义。在教学中,应视这一因素为生命,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那个点为线索,从而调整教学顺序,使学生在最惬意的活动中,投入最主动的学习,此时才能赋予教学以真正的意义。
三、如何做到向“以学定教”思想转变
(一)从多方面了解学生
教师要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从而了解学生的需要,从关心学生的角度来深化自己的教学研究,最大程度的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素质以及思想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爱好兴趣。对老师的态度及希望等方面的需求,及时的调整教学计划,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二)教学组织以人为本
现代教育模式要求从教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可根据学生的客观条件及类型和学习习惯等,设计出种类繁多的学习资料,让不同程度、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和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大程度的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形成独立的人格,让学生自由的、自主的选择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和所学的知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个性的发展空间,也丰富了教学组织形式。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次有效的提升。
(三)教者的合理启发与引导
所谓“以学定教”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从中科学的引导。因为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则是需要教师言传身教的,否则学习的过程完全可以由学生在家自主完成。在学校里,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及生动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要注意的是,在引导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这样才能保证有效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唤醒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总之,现代教学的重要支柱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我们必须重视这一思想,最大限度的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熟知学生的特点及心理。掌握以学生为中心的规律性,从而有效地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及策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淑兰.《把握有效教学的“六要点”》 小学语文,2012年9月,37-40
[2]徐红.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与提升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0(03)
[3]李楠.浅谈科学课程课堂教学语言的把握[J],科技创新导报,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