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
作为一部贺岁影片,管虎执导、冯小刚主演的《老炮儿》还未公开上映,就已经先声夺人——斩获了台湾金马奖,老早吊起了观众的胃口,在营销上赢得了先手。
我也在这种裹挟和期待中,不由自主地走进影院以求先睹为快。抛开结构、情节、画面等专业因素,单就主题、人物等方面来说,《老炮儿》正好契合了社会的纠结和观众的心理诉求,并迅速打开记忆的闸门,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或喜或悲。
抚平情绪之后,冷静下来理性地品咂,回味,影片中若隐若现的几组关键词,老是在我的脑际浮现,徘徊。于是,顺着自己的思绪脉络,记下些许的认知和感悟。
叫好与叫座。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既要有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这是一个老生常谈、见仁见智的话题,似乎难有统一、标准的答案。有的影片制作水准和艺术价值颇高,赢得业界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但却成为票房毒药,无奈地遭遇市场滑铁卢,只能沦为曲高和寡的“评奖”影片,连公开上映的机会都没有;有的影片主题模糊、结构零乱、剧情狗血,遭到业界的炮轰、观众的吐槽,只是一味迎合市场的“烂片”,但票房却势如破竹、高歌猛进,赚得盆满钵满。这样的尴尬局面和命运魔咒,在2015年被打破、改写:全年国内电影票房超过440亿元,同比增长48.7%,其中国产影片占比61%以上,单部国产影片票房超过24亿元,城市观影人数增长51%以上……透过这些看似枯燥、冰冷但含金量极高的数字,对中国电影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一大批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接踵而至,呈现出百花齐放、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但冷静观察、思考之后,就会发现中国电影也存在着原创作品少、宣传“互黑”、票房造假等不容回避的问题,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国电影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提升空间。
老戏骨与小鲜肉。冯小刚作为导演,其才华和成就早已有目共睹。虽然作为主演面对观众是第一次,但冯小刚这些年来也没少触电,客串了戏份不多、出彩不少的角色,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的甚至喧宾夺主,抢了主角的风头,其表演天分和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晴、张涵予、刘桦等人在影视界摸爬滚打多年,成为响当当的“角儿”、呼风唤雨的“腕儿”,奠定了自己在圈内的地位,市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可小觑。这些老戏骨的举手投足都是“戏”、一颦一笑都有“范”,表演精准、到位,但又绝不夸张、做作,火候的拿捏、尺度的把握恰到好处。吴亦凡、李易峰以及TFBOYS组合,则是“95后”、“00后”一代人的偶像(我就是从儿子那里才知道TFBOYS组合),拥有忠实的粉丝群体,特别是深受女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在讲究“刷脸”的当下,这些小鲜肉的“颜值”足够高,靠吸引眼球的票房也就有了保障。不同的群体在一部影片中各取所需,分别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代言人”,都认为物超所值,心甘情愿地掏钱买票,影片距离成功自然也就不远了。
传统与时尚。以“张学军”的“炮子头”、皮夹克、自行车、滑冰为代表的传统符号和以“李小飞”的“飞机头”、中性装、法拉利、飙车为代表的时尚元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折射出中国快速发展、变化中的社会,深刻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凸显了时代的痕迹和社会的烙印。传统与时尚有时显得格格不入,但似乎又有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的传统,可能源自于昨天的时尚;今天的时尚,可能沉淀为明天的传统。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今天还像病毒一样疯狂扩散的流行时尚,转眼间就可能被扔进垃圾堆,甚至成为嘲笑、讽刺的对象。不可否认,随着时间的流逝,时尚和传统会频繁转换、各领风骚,不断在流行、落伍和被取代中往复循环。但融入血液、深入骨髓的时尚基因始终无法抹去,反而会历久弥新、显得愈加珍贵,成其为“经典”,所以“怀旧”才不会过时,而且永远有拥趸、有市场。这或许就是“中国大妈”执著地迷恋广场舞的原因吧。
庙堂与江湖。对于为生活而奔波的老百姓而言,庙堂似乎遥不可及且高高在上;江湖从来都只是传说且缥缈虚幻,二者是那样的泾渭分明,某种意义上说是井水不犯河水,都不关老百姓什么事,也不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中。虽然生活在皇城根下,但胡同中的“张学军”,无论是曾经的“六哥”,还是如今的“六叔”,抑或“六爷”,终究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底层草根,而且还无情地被时代淘汰、社会抛弃,其拼命却又无力的挣扎,以此显示自己的存在价值,但又很难被主流社会接纳、认同。“李小飞”,特别是他背后的势力,在影片中从未真正地出现,但又无时、无处不在,其操控力之强、波及范围之广,都是草根阶层无法理解、无法想象的,就好像铁幕一样笼罩在头顶。庙堂与江湖、权贵与草根,轨迹似乎永远也不会有交集。俗话说,风水轮流转,身处底层的草根也有掀开铁幕的可能;身居庙堂的权贵也有跌落凡尘的时候。“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可叹繁华落尽,一切归于平淡,真可谓世事难料、造化弄人,也再次印证了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父与子。毫无疑问,年轻时的“张学军”是一个放荡不羁、打架斗殴的“混混”,并为此受过伤、进过“局子”。虽然影片中没有单独交代,但通过“话匣子”等人的口中可以间接得知。“张学军”热衷于“混社会”,对妻儿不闻不问、不管不教,逃避男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没有履行丈夫、父亲的义务,结果是妻离子散,就差家破人亡了,其代价惨痛、教训深刻。步入老年后的“张学军”,仍旧沉溺于回忆之中,对过去的时光充满留恋,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和标签。同时他更看不惯儿子“晓波”的所作所为,老想教育儿子守“规矩”、走“正道”。然而,事与愿违、种豆得瓜,作为儿子的“晓波”并不买父亲的账,非但骨子里瞧不起父亲,言行上也不尊重父亲,甚至是毫不顾忌地贬损、辱骂父亲。父子形同陌路、势同水火,成为了冤家对头,生活中直呼其名是家常便饭,张口互骂也司空见惯,乃至于剑拔弩张、大打出手。父子间的关系到了这种程度,悲耶?怒耶?固然有社会的背景、时代的鸿沟,但能排除个人的因素吗?令人欣慰的是,在“儿子”落难的关键时刻,所谓的“朋友”“哥们儿”唯恐避之不及、纷纷转身而去,还是“父亲”不顾一切地挺身而出,帮助“儿子”走出困境、渡过难关,用实际行动完成了自我救赎。这是人性的光辉、理性的回归,也是对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的最好注解。
法与理。法律始终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必须被信仰、被遵守、被执行。无论任何理由和借口,都不能一再挑战和突破法律的防线,否则这个社会注定充满了戾气、人人自危,施暴者也会变成受害者,毫无安全可言。“张学军”口中的“理”,细究下来无非就是“碴架”,打赢了,就一切通吃;打输了,就一败涂地。“李小飞”眼里的世界,只剩下金钱和权力,并由此构成了社会和人生的坐标以及对应的点位,所有的规则必须围绕它们运行,金钱和权力可以换取一切、摆平一切、主宰一切,其他都是不值一提的“浮云”。他们所信奉的规则(规矩)以及采取的应对手段,明显与法治背道而驰,属于典型的看似合理但却不合法,游走于法治之外的灰色地带。草莽时代、丛林社会彰显的是弱肉强食,所以联结“张学军”和他的兄弟的是“义”;法治时代、文明社会遵循的是等价交换,所以维系“李小飞”和他的朋友的是“利”。“义”也好,“利”也罢,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被社会扯下最后的一块“遮羞布”。时移世易,物是人非,“张学军”和“李小飞”蓦然发现这个世道变了,不按自己所熟悉的规则出牌了,好勇斗狠、权钱万能,这对曾经屡试不爽的“杀手锏”,最终却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看完《老炮儿》,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另一部香港电影《古惑仔》。《老炮儿》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叫做《古惑仔之人到老年》,只是没有那么血腥、暴力罢了,更多了纪委、反腐和军服、军刀等桥段,多少有那么点牵强、生硬、突兀,也是影片不能承受之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作为“老炮儿”的“张学军”倒下去了,与他一同倒下的是什么?他还会站起来吗?站起来之后又会怎样?一连串的问号,不单是电影应该回答的问题,也是身处其中的人们都应该沉思的问题。显然,答案就在、也只能在每个人的心中。
(作者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责任编辑 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