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图式建构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2016-03-15 23:40郜严明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图式英语词汇内涵

郜严明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武汉 430205)

基于文化图式建构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郜严明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武汉 430205)

学生在交际中词汇错用误用频繁,大学英语词汇教学需要注入文化因素。以建构文化图示为教学目标之一的词汇教学,以图示理论为基础,符合语言学习规律、 人的记忆规律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着重探讨了词汇教学中激活和建构文化图示的几种方法。

文化图示; 词汇教学; 建构

词汇作为语言的一大要素,是所有语言活动的基础。许多学习大学英语的学生把词汇学习等同于记课后生词表,认为“读音+拼写+词义”就等于英语词汇。有些学生缺乏对英汉语词汇文化内涵最基本的认识,甚至认为英汉语词汇是一一对应的。认识不清,导致运用不当,交际的失误或失败在所难免。而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 虽然也重视词汇的教学, 但是教学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学生口头交际及作文中词汇匮乏及误用现象说明词汇教学中还需要注入包括文化内涵在内的多种因素。

一、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图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Bartlett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图式理论,他认为图式是过去事件或经验的编组,这种编组具有功能性,可以在一切有机的相应的交际情境中起作用[1]。图式,简单地说,即背景知识,它必须是抽象和概括了的背景知识。图式有各种表现形式, 他们互相包含构成一个系统。而每一个存在的图式都留有空白, 可以添充各种各样的信息。

图示与我们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当你反复接触某物时,便会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抽象, 这样一定的图式便形成了。比如说, 教师对授课都有切身的体会, 因此在交际中就不必出现“查资料,写教案,准备PPT,走上讲台,布置作业,检查”等信息,如果需要,他已有的图式就会自动补充缺省信息,进而推断直至形成连贯语义,达到正确解读信息。实际上,我们的大脑里有多种多样的图式,既包括活动、事件、事物、场景等,还包括如电视机、客厅、老虎、进必胜客、百货商场、庆祝节日等等。词汇当然也是图式。

人们在理解、接受新信息的时候,图示如何起作用呢?面对新信息,大脑会自动将新信息与已有信息(或概念)即已有图示联系起来,借助已有的图式、架构或网络完成对新信息的解码和编码, 新信息必须与已有图式(Schema)相互匹配, 才能完成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贮存系列过程。人们有根据自己已有的图式来理解和解释事物或现象的倾向。研究表明,如果在适当的时机激活相应的、完整的图式,人们将更容易理解某事物[2]。当一个人不具备相应的图式,或即使具备但图式发挥作用所必须的足够线索不足,就无法完成对材料的理解。

文化图式指文化是图式的一个构成因素,即文化知识,包括历史人文、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内容的知识结构[3],它是词汇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图式是形式, 文化就是内容。人受特定文化的影响,其言语行为必定有此种文化的痕迹,文化图式的潜意识支配着人们的许多活动[4],影响着他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对过去事情的记忆形式以及对于情景的理解。

跨文化交际中,两种不同文化的图示一般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化图示缺省,即概念和现象为一种文化独有。一种是文化图示冲突,两种文化对一种现象和概念的解释不一致,第三种情况是文化图示重叠。即两种文化对一种现象和概念的解释完全一致[5]。显然,前两种情况都会对交际起阻碍作用。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尽量多接触目标文化并建立相应的图式,联系到词汇教学,努力建构文化图示是必须的。

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图式建构的意义

著名跨文化研究学者胡文仲先生说过:“只学习语言材料, 不了解文化背景, 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6]因此,想要准确理解语言材料必须考虑其文化背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英语课时有限,课外大量接触英美文化的材料的机会和时间有限,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积极帮助学生建构文化图示,对于学生理解词汇,了解其文化,提高交际效果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1. 建构文化图示符合语言学习规律

从词汇本身的特点来看:词汇本身包括音、形、义三个要素。 词义即词的意义,既有词的外延意义也有内涵意义。词的外延意义(denotative meaning)是指一个词汇与其指示的非语言实体之间的关系。一般可用语义特征或指称对象(semantic features)来描述词的外延意义。如moon的语义特征为: satellite, moonlight, star。The moon is shining(through the window),月光(通过窗户)照了进来。这里moon取其指称意义。词的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 是词的联想意义或附加意义,这种附加意义是人们对该词汇所指的人或物所持的情感或态度[7]。例如, 西方人认为月亮变化无常,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所以有as changeable as the moon(像月亮一样多变)的说法。文化差异在词汇中的表现为词的内涵意义在不同社会文化里不是完全等值的,在不同的人群和文化互动中,词的内涵意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又如slim或skinny这两个词对应的汉语都是“瘦”,有些人就不加区别的应用它们,结果影响交际。实际这两个词汇具有的含义和情感色彩并不等同。 Slim是有正面意义的词汇,指人苗条而又健康;而skinny却含有贬义,有点蔑视的意味,常指人瘦的皮包骨头,不健康。

文化内涵丰富的英语词汇还有很多, 尤其是常用的习语, 中西文化差异决定了英语词汇与中文词汇有不同的社会涵义, 因此要真正掌握英语词汇, 就必须学习其文化背景知识, 以提高语言使用的得体性。词汇的以上特点说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英语的词汇(包括成语、短语)的讲解和学习必须结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的文化图示, 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进行。

2.建构文化图示符合记忆规律

在记忆编码过程中的贴近联系(association by contiguity)原则认为在同一时间发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思想会在记忆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所以其中的某些环节的出现, 会激活和触动其他环节。Slamecka 和Graf 通过实验也证明了思维对信息加工方式影响记忆效率,经过意义层面深加工的信息比仅就表层加工编码的信息更容易记忆, 机械地重复一个或字符串的学习效果甚差[8]。

这两个记忆原理对词汇教学都有指导意义。根据贴近联系原则,词汇学习如果只局限于音、形、意,这中间参与的心理活动有限,学习词汇时达不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词汇的文化内涵作为词汇意义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能激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词汇在文化的框架下变得立体而有生机。帮助学生激活已有文化图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并快速建立新的图示。激活已有图示和建构新图示的过程就是对新信息的一次深加工,符合Slamecka 和Graf证明了的记忆原理。图示内部各要素也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学生在理解和记忆词汇的过程中,已有图示与新建构的图示形成合力,记忆效果更佳。

文化图示的建构符合记忆规律,教师应引导学习者从已有的文化图示找出其内在联系; 并把新内容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从词汇的来源,派生词,同义词和反义词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入手,让这个词汇的内涵和外延都向各方辐射,学生在记忆时,能加深理解, 增加信息量, 有丰富的联想,这种有意义的记忆比机械地重复单词表要轻松而高效。

3.建构文化图示符合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改革方向

大学生们学好英语的愿望是强烈的,并且也按四、六级考试大纲的要求掌握了较大的词汇量,但是,大部分的词汇只掌握了音、形、意三个方面或是与母语一一对应的概念掌握上,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只是浅层的、孤立的、片面的。这一现状与我们现行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有关系。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给词下定义,给出与该词相对应的中文,分析构词等,将词汇教学与交际情景隔离开来,出现语言知识与能力脱钩的现象, 而过度强调语言自身诸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因素,将文化与语言分开来或是没有将文化引入语言学习,这样学习来的语言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学生只孤立地、抽象地记忆词汇而不了解词汇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实际的交际中难免误用错用词汇。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奈达认为一种语言只有在它特定的文化背景里才有意义[9]。如果离开了这个特定的文化背景,那么语言的交际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语言教学就是语言文化教学。事实上语言学家和一线外语教师都已认可了语言文化教学,并且在努力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因此在词汇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激活有关词汇已有的文化图示,建立新的文化图示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三、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建构文化图式的方法

基于文化图示理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唤醒或激活学生潜在的文化图式,让它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并在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的文化图式,为下一阶段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储备。那么,针对文化图示一般存在的三种情况,即文化图示冲突,文化图示缺省,文化图示重叠(图示重叠一般不会带来交际困难),哪些措施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文化图式,并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文化图式?

1. 对比法

针对文化冲突词汇,因其对应的是共有的文化现象,但其内涵又不尽相同,这时候需要用对比的方法,深度剖析,帮助学生充实已有文化图式,建构新的文化图式,加深对词汇的理解记忆,也增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敏感性。

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都有其来源,英语的构词法能解释部分词汇来源。汉语词汇来源也有很多,课堂上选择有特点的词汇从这个角度稍作比较,学生便能体会两种文化的差异,也能激起学生探索两种语言词源文化的兴趣。比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册 Unit 5 中的单词bar,本意是杆、棒、转化法使它引申出酒吧,法庭,那么这些引申义是怎么得来的?教师可展示酒吧、法庭的图片,帮助激活学生已有关于这两个事物的文化图式,这样新旧知识的在大脑里融合加工,酒吧的柜台和法庭的围栏都与棒、杆有关,因而bar获得了更多的含义。而在汉语里,汉字的来源和结构又是一番景象。许多汉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汉字“巫”为例,从字形看,“工”字左右各一个人,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代表连接天地,左边的人代表死人,右边的人代表活人,所以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沟通天地鬼神。“巫”在远古时代是沟通天地鬼神的人,非常神通广大,受到万众敬仰,类似于基督教里的先知。大多数词汇都有民族文化的印记,通过对比展示字词的来历,学生既巩固了已有图示,又建构起有关两种文化方面新图示。

又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话题是Friendship, 友谊在中西方文化中都被人们看重,这个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有重合之处,但是其深层的差异并不被学生了解。汉语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古已有之,妇孺皆知的描述友谊的金句。在西方,人们熟悉这样的谚语:A father is a treasure, a brother is a comfort, but a friend is both.这些谚语诗句能快速激活学生的文化图式,使他们感受到友谊的美好可贵。但是,学生对该词的文化内涵只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这样就需要对这一共有的文化现象对比,发现其内在的差异。在古代中国,儒家文化讲究:天地君亲师,朋友是排不上顺序的,友谊虽重要,但是按照伦常道德来说是不如君王,亲人和师长重要的。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刘备、关羽、张飞三个好朋友必须结拜为兄弟,有了手足之情,才能让他们的关系更为牢固。而在西方,从上句谚语可以看出,朋友既是父亲,又是兄弟,他们把朋友看的甚至比父母兄弟都重要。通过比较,Friendship这个词为我们呈现中西方略有差异的友谊观。

对比法强调通过比较文化现象,深入剖析英语的文化。在比较两种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接触到目的语文化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逐步从整体宏观上建构相对完整的关于目的语的文化图示。此外,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也得到提高,他们能够在两种文化间自如地切换,两种文化图示相得益彰。

2. 讲解法

文化缺省词汇虽然能够一对一的翻译出来,但是英汉之间的文化内涵完全不同, 或者在一种文化中根本不存在,学生比较陌生,也不具备相关内容的文化图示,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重点讲解。

成语“to rain cats and dogs”,汉语翻译是“下倾盆大雨”。学生掌握了一一对应的翻译,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下大雨是下猫和狗,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母语文化图示的帮助。教师通过讲解,给予学生新的信息,关于这个词汇的新的文化图示就建构起来。据说该词起源于17 世纪,当时的排水系统非常简陋,排水沟排水能力有限,所以一遇暴雨,污水从地下排水沟里冒出来,四处蔓延。流出来的污水中不仅有各种污秽物,垃圾,也有死狗死猫之类的小动物。这样猫和狗便于大雨扯上了关系。人们据此创造了rain cats and dogs这一词语。

大学英语的教材中不乏这样的词汇。成语“at the eleventh hour”是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1中Text A 里的短语。汉语翻译为“关键时刻,危急时候”,相当于“the last moment”。那么为什么“十一点钟”成了“关键时刻”?学生已有的文化图示无法理解这个成语,因为母语中没有类似的用十一点钟表达最后时刻的说法。针对文化缺省词汇,教师有必要做出解释。原来《圣经》中《马太福音》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个富户,他想雇佣几个人来帮忙照看葡萄园,有人早上5点就被雇并开始干活,而有人晚上11点才被雇进来。12点干完活结工钱的时候,所有人,不论是最早来的还是最晚来的得到完全相同的酬劳。早来的人自然不满,认为“来的早不如来的巧”,不如在“关键时刻,最后时刻”来。自此“at the eleventh hour”这个成语的意义便确定下来,成为“关键时刻”的意思。再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 2 Text A中Moses一词,这个词几乎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钥匙,汉语翻译是摩西, 课文中作者将Josiah Henson 比作是an African-American Moses。 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帮黑人获得自由的地下铁路的乘务员比作是摩西。摩西是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民族领袖。出埃及记中记载,摩西受命于上帝,带领在埃及受奴役的犹太人逃往迦南, 一个富饶、适于居住的风水宝地。在摩西的带领下,犹太人历经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终于到达了属于他们的胜地迦南,并且他们也学会了遵守十诫,成为历史上首个尊奉单一神宗教的民族。教师适当的解释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接受新信息,填补相关图示中的空白,建立起新的图示。

大学英语课本中这类文化缺省词汇比较多,需要教师细心去发现,细致地挖掘,选取重点词汇,通过讲解让学生透彻,深入地了解相关文化,以此构建新的文化图示。

3. 浸泡法

针对外语词汇的学习,各界已形成共识: 词汇的真正习得是在各种实际的交际情景和语境中对词汇有足够的接触,即学者们简述的大量接触[9]。 在此基础上,笔者主张浸泡法帮助学生建构文化图示,它是指将学生置身于各种有利于他们直接接触目的语文化的媒介之中,诸如书籍、杂志、报纸、影音及网络等, 以便他们能够自我建构文化图式。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指英语词汇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而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所以指导学生多读英语的优秀的文学作品,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即《圣经》,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以及古希腊罗马神话,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读一读有关圣经故事,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故事,莎士比亚作品的简易读本在自我建构文化图示方面是有益的。《圣经》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透视西方文化内涵最好的工具书。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圣经人物和故事给予适当的讲解,也可以在教学中引入 《圣经》中一些书与学生一起阅读。《圣经》是多位作者写的几本书编纂而成的,文体多样,也是学习多种文学体裁的优秀的文本,给学生学习语言创造更好的文化背景和参考文献 。

除了阅读这几类书籍,在资讯十分发达的当今时代,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大量目的语文化语境。在这种自然的浸泡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指导者和监督者。教师首先是资源的提供者,面对似乎无有穷尽的学习资源,学生难免有无的放矢的困惑。教师要多中取优,有重点的给学生推荐。比如:华盛顿邮报,中国日报,英语点津等网站。有这些大量外在资源的熏陶,天长日久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建构自己的文化图示。

综上所述,语言学习不仅是学词汇更是学词汇背后的文化学习。学生理解和使用词汇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对该词汇掌握的程度,还取决于他对该词汇相关联的文化了解的程度。因此,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在课堂词汇教学中对词汇的文化内涵及语用知识给予足够的重视,采用诸如对比、讲解之类的方法帮助学生激活和建构相关文化图示,还要在课外引导和督促学生更多的接触英美文化资讯,采用浸泡法不断进行文化图示的自我建构。这种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词汇教学,能使学生的文化图示处于不断扩充中,进而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 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从而更好地掌握词汇和交际技能。

[1] Bartlett, F.C .Remember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201.

[2] Carrel,P.1. and G.C. Eisterhold. 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J]. TESOL,1983,17(4), Dec: 553-573.

[3] 常宗林.图式及其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2,(5):29-33.

[4] 朱厚敏.文化图式与大学语用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6,(5):106-107.

[5] 许秀云,曹春春.图式与文化—图式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5):73.

[6] 胡文仲.试论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教学,1992,(3):71-75.

[7] Slamccka, N. & P. Graf. The Generation Effect: Delineation of a Phenomenon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 1978:132-138.

[8] Eugene A. Nida. 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 Hudson, W. Semantic Theory & L2 Lexical Development [A]. Susan M. Gass et al. (eds).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235.

责任编辑:陈君丹

College English Lexical Teaching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chemata

GAO Yan-m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Due to students’ frequent mistakes in communi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cultural factors in college English lexical teaching. Based on the Schema theory, one of the goals of the lexical teaching is to help students create cultural schemata, which conforms with the law of language learning, the mechanism of human memory, and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efficient ways to help achieve the goal.

cultural schemata; lexical teaching; construction

2016-09-19

郜严明(1976-),女,湖北襄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法。

H313

A

1674-344X(2016)10-0023-05

猜你喜欢
图式英语词汇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之我见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初探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扩大英语词汇量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