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文体学》述介

2016-03-15 23:12:1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外文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体学范畴语言学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杨 尉

《评价文体学》述介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杨 尉

彭宣维著《评价文体学》一书通过建构作者自己的理论范式和学科前提,确立了一套让人耳目一新的批评模式,并为如何运用这一模式提供了具体的文本分析案例。该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突出相关理论范式和模型建构,为读者展示出一个综合性的文学文本分析框架。该书表现出三大鲜明特点:视野宏阔、关怀切实、方法综合,是该领域的一部力作。

评价文体学;述介;鲜明特点

1. 引言

英国语言学家伦道夫·夸克(Randolph Quirk)在为利奇和肖特(Leech & Short)合著的《小说文体论》撰写的序言中指出,随着当代语言学与文学研究关系的一种根本性变革的出现,二者之间的紧密结合“在过去其目标仅仅限于文学批评者们纠集一些可能用到(如果还能为其所用)的语言学‘事实’的地方,如今我们发现,语言学家们已经开始信心十足地从事各种批评分析,直接地为文学阐释和评价做出他们的贡献”(Leech & Short 1981/2001: 36)。从夸克的断言到现在已经过去30多个年头了。这些年里,随着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相关语言学科的发展,国外的语言学和文学研究的相互结合进一步深入和常态化。国内外语学界在此领域的介绍、翻译以及少量原创性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限于视野和思路等方面的因素,学者们往往无力进行贯通性、深入性的研究,在吸收外来学说的基础上自成思想系统的作品尚未出现。正因为如此,彭宣维2015年所著的《评价文体学》一书才显得弥足珍贵。本书作者通过建构自己的理论范式和学科前提,确立了一套令人耳目一新的批评模式,并为如何运用这一模式提供了具体的文本分析案例,确属“本领域多年来难得一见的重磅力作”(刘世生教授评语,见本书封底)。

2. 内容概述

为建构评价文体学的一个综合性的文学文本分析框架,作者将全书55万字的篇幅,以绪论、评价文体学历史沿革、评价文体学的理论范式、评价文体学模型建构、《廊桥遗梦》文本分析和尾声为题,划分为六大部分,总共15章,并把其浓墨重彩的重点章节放在有关理论范式和模型建构的第三、四部分。

本书第一部分“绪论”(第1章)为评价文体学做出合理的学科定位:评价文体学是作者尝试建立的一个综合性文学文本分析框架,旨在重新思考文学实践、文本分析、批评与审美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其“出发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层次观,基础是马丁等人的评价范畴,着眼点是韩礼德关于语言、社会、文化与记忆关系的基本见解,因而涉及心理学的记忆概念”(彭宣维 2015a: 3),在学科定位上属于广义的功能文体学范围。本部分还概述了评价文体学的研究背景、研究范围和理论框架等,尤其交代了建立这门学科的必要性以及面临来自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挑战。

第二部分(第2~4章)梳理评价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其在文学研究史上的潜意识应用指向。作者全面梳理了西方两千多年来与文学有关的修辞学、诗学、叙事学、文体学以及文学批评和审美及评价的关系,进而提出“文学及其批评活动的确是以评价为特点、手段和目的的互动性艺术话语行为”和“文学性就是评价性”(彭宣维 2015a: 115)的观点。

鉴于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文体学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2章以评价的诸范畴(情感和鉴赏、判断、介入和级差)为着眼点,逐一考察亚里士多德论著中的相关阐述,揭示出评价范畴的发端渊源及不足之处,为评价文体学的建立梳理学术基础。第3章论述西方修辞学与文艺美学的评价主旨。作者选取赫尔摩吉尼斯的风格说为个案,探讨这些风格的评价归属,又将其与刘勰风格说做简要的比较。作者还发现,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各种相近、相关甚至相对的审美立场中,以态度为取向的文学批评立场占大多数,而同时涉及介入和级差者相对较少。第4章是从文体学和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和文本分析角度对相关研究的评价主旨的考察,指出系统功能文体学和传统文学批评方法的问题所在。

第三部分(第5和6章)阐述评价文体学的理论范式。第5章以体验主义哲学为基础确立了现在主义的基本思想,并依据这一基本思想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其心理加工过程进行概述。第6章提出“作者—文本—读者”一体化解读模型及其相关原则和分析框架,建立评价文体学的学科前提。

现在主义思想,是建构评价文体学的潜在认识论基础,它的提出基于体验主义哲学之上。体验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涉身性”是指身体在人类经验获得与知识建构中发挥的中介作用,而由此获得的经验则称为涉身经验。作者认为,人类的任何认识都无法回避涉身过程,体验主义哲学即涉身哲学,很好地解决了笛卡尔心物二分观带来的诸多问题。为确立现在主义的理论范式,作者回顾了西方思想史上主要哲学家关于时间(time)和存在(Esse,Being)这两个最重要的认识论范畴的主要观点,包括古希腊哲学传统以来一直到西方当代主要哲学家的观点,并着重介绍了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及米德对“现在的哲学”的阐释,为作者建立自己的现在主义基本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使得这种思想具有高度的思辨品质。

现在主义认为,现在是一种可以通过直接感知来加以确认的事件存续状态,为事件的显在、实在、此在;过去是当下存续状态的基本条件,它已随自身事件的消解以物质和信息化的方式同时进入了多个事件的新的现在之中;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现过去在];将来是事件的拟在、将在,它是[现过去在]的现身潜势、所定方向与蕴含范围,它与[现过去在]的关系又可以表述为[现过去在(将来)]。这个三位一体的表达式可以解读为:包孕过去物质元素和信息的现在蕴含着可能的将来,潜在的过去与拟在的未来都是现在视野的基本要件,三者一同构成了广义的现在,即一个类似“场”(Field)的性质的存续现实(彭宣维 2015a: 131-133)。这些论述涉及大量的心理学关于记忆方面的知识,如对基因记忆、文化模因和物理信息记忆等的关注等,充分显示出评价文体学整合多个学科知识的跨学科综合性特征。

作者依据现在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即一维过程性、轨迹在线性与层次结构性)指导评价文体学的模式建构:1)前景化评价成分随时间走向而出现的一维过程性,这是对韩礼德有关前景化论述的发展,突出了“作为过程的文本”的基本特点;2)同类评价成分随文本过程不断累加而彼此关联的在线性,这一原则引入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的概念,突出隐含作者、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意义;3)由过程性和在线性促成的关于文本整体评价意义的层次结构性,这一原则关注隐含作者注入文本过程的评价主旨和相关整体性(彭宣维 2015b: 7-12)。因论述的问题涉及文体学和叙事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作者把评价文体学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操作平台上,从理论上平衡相关研究各据一隅的弊端。

评价文体学对文学文本的解读采用以工作记忆为基础的文化规约视角,提出“作者—文本—读者”一体化解读机制。作者认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先后出现的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和读者中心理论均存在视角单一和割裂主义的问题,文本解读的实质是关涉作者、文本和读者三个方面的文本所指的重构,工作记忆是文本意义产生的场所,认知加工的对象涉及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现在主义通过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等思想确立的“作者—文本—读者”一体化解读机制,解决了文本分析过程涉及的信息关联问题,为具体文学文本的分析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第四部分(第7~9章)是评价文体学的模式建构。本部分着力探讨如何以前景化评价成分为依据确立文本背后的评价主旨,阐述评价主旨的分层模式,并将经典文体学和文学批评与审美中关涉的文本主旨具体范畴化。

马丁等人的评价系统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三大次系统。这些次系统又被次系统化:态度次系统化为情感、判断和鉴赏;介入次系统化为收缩和扩展;级差次系统化为语力和聚焦。这些次次系统又涵盖诸多评价次范畴,如情感系统涵盖意愿性、愉悦性、满意性和安全性4种次范畴。作者梳理了这些评价次范畴,共26种,并分别为它们标上数字代码,行文以图形-背景关系为基础、叙事学的叙事交流模式为框架,以文本过程中的3类具有评价者身份的叙事角色(隐含作者、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为出发点,考察相关前景化评价成分及其由此构成的系统网络关系。

本部分对英国文学名篇《致他羞怯的情人》的前景化成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前台走向背景,确立了前景化成分背后的多层次评价主旨。这是对现在主义思想指导下相关原则的具体运用。在分析中,作者通过对有关隐含作者、真实读者、记忆情景语境的分析及引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来解释对这首诗的解读差异问题,为评价文体学从前台走向背景之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实例化分析典范。作者还分析了由一组常见的修辞手段体现的整体评价意义,阐述了抒情散文和叙事文本可能存在的多重评价旨趣,最后又对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给予了高度关注。

作者认为,从现在主义认识论出发,以共时和历时一体化的泛时性为立足点,评价范畴在文本中表现出一种穿梭波动平衡,即文本过程中评价意义在不同范畴特征之间往返变动的流程从整体上构成一种平衡模式。这种泛时性穿梭波动平衡是一种现在主义视野下评价文体学的批评与审美观,这种批评-审美模式依据的是与评价主旨有关的思想内容、话语修辞手段和词语选择策略等,但又超越评价范畴,因为它从现在主义的泛时角度思考文学批评与审美的相关行为现象,是一种一元理论,从而有助于从一个更具体的角度审视文学文本的文学性。

第五部分(第10~14章)是利用前几部分建构的评价文体学理论进行的实例分析。作者根据主体间性的基本原则,即同类评价特征随文本过程的累积效应,利用评价文体学的分析框架,对《廊桥遗梦》文本中各主要类别的前景化成分及其背后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而构拟出相关的文本价值。这一部分共分5个章节,约占全书1/3的篇幅。本部分之所以能写得那么充实,是因为作者充分利用了其所在的科研单位研制出的“汉英对应评价意义语料库”提供的便利,成功地把实证科学中的量化方法引入到文学研究领域中,打破了定性方法长期以来主导文学批评研究的格局,演示了对小说人物刻画分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量化方法解读途径。

第六部分(第15章)比较简短,既为全书总结,又指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基本议题。毕竟,评价文体学的理论建构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都是作者的一种尝试性工作,仍需后来者大量而持久的具体化工作来补充和完善。

3. 简评

本书具有以下3个鲜明的特点。

1)其视野宏阔。本书的论述立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但又超越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语言功能理论的角度进行文体研究,自韩礼德《语言功能与文体学》(1971)一文发表以来,已经走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韩礼德本人及随后从事功能文体学研究的学者所取得的卓著成果在学界有目共睹。作者则着眼于此前文体学既有的原则本身无法解决的文学文本中的隐含评价现象,即文本潜在的价值观念,因而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范畴引入到文体学研究之中。作者超越了功能文体学视野限制的地方表现在,他在评价文体学的学科建构中通过引入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的概念,指出评价范畴不仅仅应是一个语义范畴,它在社会文化层面应该属于价值、立场和领域,侧重个体的价值评估;与评价范畴相对的还有权势范畴,权势范畴则侧重群体意识。这样,就把文化语境的新内涵及其语言层次纳入到评价文体学之中,把功能文体学的视野从对文本前景化评价成分前台的关注拉向了文本植根其中的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

2)其关怀切实。作者倡导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理论以消除否定和虚无主义对当下思想状态的影响,表现出切实的人文关怀。建构评价文体学时,作者明确意识到这样一种挑战:评价范畴在立论的出发点上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冲突。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唱和多中心主义,有其特定的历史必然性和相应的人文价值,但毕竟走向了极端,为艺术而艺术,以丑为美,以虚无为追求目标,偏离了以文学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宗旨。为此,作者深感有必要在文学理论的本质和发展史方面做一番正本清源的工作。评价范畴的引入和综合性文学文本分析框架的建立可以看作朝着这种方向的一种努力。作者指出,评价文体学的评价范畴“不仅可以对文学文本做出隐含作者可能期待的合理分析,还能以此反观既有各类文学理论和美学体现,进而建构基于评价范畴的批评-审美模式”(彭宣维 2015b: 10)。这无疑是对后现代虚无主义的一种有力反驳。

3)其方法综合。从研究方法上讲,评价文体学的建构成功地结合了语言学和文学研究的方法,消解了二者的隔阂。作者指出,评价理论虽然是一个语言学概念,但利用语言学研究的方法精心梳理出来的各种评价子范畴,早已散见于文艺评论和美学批评中,只是过去由于对其缺乏明确认识和高度概括,所以没能出现评价文体学这样既高度概括又具体实用的综合分析框架(彭宣维 2011: 69-81)。借助评价范畴代码化途径和语料库提供的语言数据,作者为文本的分析和评价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分析参数,为习惯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感悟批评、形式批评、社会学批评或比较批评的文学研究者,昭示出以一种非常可取的定量化途径来从事文学研究的新方向。

国学大师马一浮曾说:“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从闻见得来的是知识,由自己体究,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成立一个体系,名为思想。”(《泰和会语》)《评价文体学》的作者,由于闻见得来的知识非常广博,具有语言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美学和文学批评的大量相关知识,又经过一番涵泳体察和融会贯通,终于建构了自己的体系——评价文体学,朝着马一浮所说“思想”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Leech, G. N. & M. H. Short. 1981/2001.StyleinFiction:ALinguisticIntroductiontoEnglishFictionalPros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彭宣维. 2011. 西方文学批评史重构——以评价范畴为依据的审美立场综观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4): 69-81.

彭宣维. 2015a. 评价文体学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彭宣维. 2015b. 一维过程性、轨迹在线性与层次结构性——《评价文体学》建构的三个基本原则 [J]. 外语教学 (1): 7-12.

(责任编辑 任凤梅)

通讯地址: 450015 河南省郑州市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学院

H315

A

2095-5723(2016)04-0097-04

2016-10-27

猜你喜欢
文体学范畴语言学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近期认知研究对戏剧文体学的启示
佛典譬喻经语篇衔接方式的文体学考察
当代修辞学(2012年2期)2012-01-23 06:44:12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
当代修辞学(2010年1期)2010-01-23 06: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