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语法化

2016-03-15 22:26倪峰山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义项语料现代汉语

倪峰山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死”的语法化

倪峰山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摘要:汉语中的“死”经历了从动词、形容词,再到程度副词的演变。“死”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实词义不断被削弱,出现了程度副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有可能出现作词缀的用法。

关键词:死;语法化;历时

“死”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死亡”,表达人的生命结束的意思。《说文解字》里对“死”是这样定义的:“死,凘也。”[1]由此可见,“死”最初的意思是表达一种动作,随着汉语的发展,“死”的义项不断增多。在现代汉语里,“死”不仅有动词这个义项,还有形容词和程度副词的义项。由此可见,“死”经历了一个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

关于“死”的语法化,有一些语言学的研究者做过研究,从不同层面对“死”的语法化进行了探讨。其中,专门讨论“死”的语法化的有付哈利的《试论汉语“死”的语法化》[2],作者从诱发“死”的语法化的动因出发,认为导致“死”的语法化的原因是结构和认知心理。另外,还有部分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各种学位论文中涉及“死”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或是讨论“死”的用法,并涉及到“死”的语法化,或是和其它词一起研究的时候涉及到“死”的语法化,其中有吴福祥的《关于动补结构“V死O的来源》[3]、唐贤清等的《“死”作程度补语的历时发展及跨语言发展》[4]、农朗诗的《程度补语“极”“透”“死”“坏”个体研究》[5],以及李永斗的《程度副词“很”“极”“死”“坏”研究》[6]等论文。本文搜集了大量包含“死”的语料,尽可能准确地分析出“死”的语法化发展演变的几个阶段,并且对之进行分析促使“死”发生语法化的原因。

一、现代汉语中的“死”

《现代汉语词典》里归纳出“死”的词性有三种:分别是动词、形容词、副词。[7]作为动词,意思是失去生命;用作形容词的时候,其含义分四种。第一种意思是:表示程度达到极点;第二种意思是:不可调和的;第三种意思是:固定、死板、不活动;第四种意思是:不能通过。用作副词的时候,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意思:不顾生命、拼死;第二种意思:至死,表示坚决。下面,通过一些例子对此进行分析:

(1)叔本华之后,有尼采,尼采也搞意志,他的是权力意志,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都要重新评估。

(2)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的,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中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显而易见。

(3)华山派死守剑宗的精神,岂有不亡之理?

在例(1)中,“死”用作动词,表达的意义是死亡;例(2)中,“死”用作形容词,表达的意思是走不通;例(3)中,“死”用作副词,表达的意思是坚决。除了字典中的释义,“死”还有一个意思是“特别”,说某件衣服不好看,可以说“这件衣服死难看”。说某种食物不好吃,可以说“这盘菜死难吃”。在这些例子里,“死”用作副词,表达程度很深的意思。

二、“死”的语法化过程

“死”从产生起,发展到现在,词的义项不断增多,词义也经历了从实往虚发展的过程。这一部分主要梳理“死”从周代发展到现在,其义项是怎样不断扩大的,通过大量的语料,试图概括出死在每种义项的过渡阶段的具体朝代,从而了解“死”的语法化演变的过程。通过对古代汉语语料的整理,我们发现,在古代汉语中,很长一段时间内,“死”只是用作动词,例如:

(4)舜生三十徵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5)其母既死,其子又有谤,可不谓枯乎?

(6)今晋人鸩卫侯不死,亦不讨其使者,讳而恶杀之也。

以上选取的是自周到六朝的语料,每个朝代选了一句作为代表,这期间出现的“死”表达的都是“死亡”的意思,没有出现新的义项。隋朝著作中,含有“死”这个字的语料,北京大学语料库中没有记载,我们再从唐代的语料开始梳理,下面列出唐代及其之后朝代的几条语料:

(7)委万死於豺狼,殉一生於犬马。

(8)何期生也有涯,死而难赎。

(9)于扶罗死,弟呼厨泉立,以于扶罗子豹为左贤王,即元海之父也。

(10)即至其夜,乃来穿地作孔,直向牢里取得齐子,遂免死也。

唐朝和六代中“死”的意思仍然是“死亡”的意思,都用作动词。北京大学中文语料库没有记载关于隋朝涉及“死”的语料。到了北宋,“死”开始出现新的词性,首先便是形容词词性的出现,例如:

(11)知陷在死水,弄个无尾胡孙。

很明显,这个“死”不是用作动词,而是表示“不活动”的意思,这和先前的只用作动词的情况相比,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到了南宋,“死”又出现了新的义项,“死”可以用作副词,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例句如下:

(12)圣曰:“这老汉著甚麽死急,话头也不识。”

(13)师曰:“会即便会,著甚死急!”僧却问:“师意如何?”

(14)师曰:“不斩死汉。”问:“古镜未磨时如何?”

在这几句话中,“死”虽然仍跟其本原义“死亡”有关系,但已经不是用作动词,而是表示程度高,有“非常”“坚决”的意思。

随后的朝代里,通过对语料的检索,我们发现,“死”的动词、形容词、副词三种词性并存。例如:

(15)你说都是白银,这的八成银,只与我二两,没利钱,亏死我也。

(16)若不如此思量,不是败了被敌杀,必是军法杀了,都是丢了生路,却是自己等着无解救的死路行也。

(17)那贼只说是死了。就赶著客人的驴子。

例句(15)(16)(17)是元代的语料,在例(15)中,“死”用作副词,例(16)中的“死”用作形容词,例(17)中的“死”用作动词。

再看民国的语料,例句如下:

(18)某孝廉面如死灰,僵立在道旁,几乎不能走。

(19)洪水里捞上来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少年,虽然已经气息奄奄,但手里还死死地抓住一个竹箱子。

(20)方公吃了郎中开的药,并不见好,过了没几天,便死了。

例(18)(19)(20)中的“死”分别用作形容词、副词、动词。

通过对古代汉语中“死”语料的梳理,我们很明显看出,“死”经历了由动词到形容词,再到副词的一个逐渐虚化的过程。在现代汉语中,“死”的这三种意思并存,之前的意思仍然保存了下来。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死”的语法化是从北宋开始的,发展到现在,“死”的语法化仍在进行。

三、“死”的语法化动因

“死”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那么,是什么诱发“死”的语法化的?下面,我们将重点讨论“死”的语法化动因。前人在研究“死”的语法化的时候,也对“死”的语法化动因作了分析,在付哈利的《试论汉语“死”的语法化》一文中,作者认为诱发“死”的语法化动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结构及认知心理。作者先从结构入手,对含有“死”的结构进行重点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主要从词的隐喻性和重新分析两个方面研究“死”的语法化动因。作者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本文认为,诱发“死”的语法化的因素是主观化的,沈家煊在他的文章《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一文中提到,“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8]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都是带着自己的主观感情的,即使是最基本的陈述语句,往往根据说话人说话的时候,重音放在哪个词上,怎样停顿,从而判断语句中包含的说话人的思想。

“死”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死亡”,“死”表示生命的终结,是和“生”相对的,也是人们不愿意经历的事情,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避免死亡。因此,人们对死亡充满着恐惧,在说话的时候,“死”对听话者往往是一种震慑或者是威胁。生命结束后,一切都停止了,这样就衍生出来“不活动”的意思,“死”用作了形容词。同时,在说话人的意识里,生命的结束是一种很极端的事情,如果说“生”是起点,那么“死”便是终点,由活到死表现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衍生出“很”“非常”的意思。因为“死”是人们不愿意提及的,因此“死”作程度副词的时候,后面所带的形容词一般是表示消极意义的词,像“死难吃”“死恶心”这类词。

四、小结

“死”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原本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词汇。因此,“死”用作副词的时候往往表达说话人的一种不满情绪。在汉语发展过程中,“死”的意思不断丰富,随着新义项的出现,“死”的本源义并没有消失,但由于其表达的意思过于直接,因此,不断被一些委婉的词汇如“牺牲”“老”“去世”“光荣”等词代替使用。

“死”这个词经历了从动词到形容词,再到副词的不断虚化过程,其表示的意思也渐渐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色彩,这个词的语法化仍在进行,像“难吃死”“讨厌死”这类词的使用,可以看出来“死”的意思仍在不断虚化,有可能某天“死”虚化成了词缀,这有待于语言学学者的不懈努力,在以后的研究道路上不断挖掘出“死”的更深层次的意思。

(注:本文的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中文语料库。)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付哈利.试论汉语“死”的语法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

[3]吴福祥.关于动补结构“V死O”的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0(3).

[4]唐贤清.“死”作程度补语的历时发展及跨语言发展[J].语言研究,2011(3).

[5]农朗诗.程度补语“极”“透”“死”“坏”个体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4.

[6]李永斗.程度副词“很”“极”“死”“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责任编辑:张彩云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6)02-0060-02

作者简介:倪峰山(1990-),男,安徽合肥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化。

收稿日期:2016-03-11

猜你喜欢
义项语料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Reliability assessment consideringdependent competing failure process and shifting-threshold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