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晓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000)
传播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
胡晓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570000)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深刻分析这些问题,才能提出更有效的解决途径。现从传播学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这些角度主要包括受众、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效果这四个相关要素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过程有着推动作用。
关键词:传播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自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问题之后,我国就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成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完善。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用传播学的方法,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问题的研究更深刻、更全面。
(一)受众思想受到冲击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人民群众有了更多机会了解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并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加上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负面情况,有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质疑。
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我们向外看世界,中外交流增多,东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碰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人利益,过去对理想的信仰现在变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捧。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一些政治立场不坚定、缺乏理论分析能力的受众开始怀疑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论断,甚至对整个社会主义理论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如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矛盾,这在客观上动摇了受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利益格局的变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也日趋多元化、务实化和功利化”[1],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兴起,大大冲击了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等精神信仰,扭曲了受众的主导价值。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根深蒂固的旧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新的还不很成熟的社会价值观形成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思想混乱局面的出现,一些人对旧的部分全盘否定,对新的部分过分追捧、盲目顺从,造成行为失范;有的人则是墨守成规,不接受新的事物,不愿与时俱进,思想和行为无法与现代社会形势相融合;有的人则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价值观,完全偏离了社会主义的轨道。
在这种种情况下,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下滑,对政治的关注度下降,信仰混乱,对党和政府产生怀疑,政府威信力下降,有一部分人更是将希望寄托在神灵和封建迷信上。受众由于其思想上受到冲击,就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传播方面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也必定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社会上的推行。
(二)传播方式缺乏创新
灵活地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才能与受众进行有效沟通,理论传播才能更加广泛和深入,运用得不合理则会产生负面作用。
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多仍然拘泥于传统的传播形式,主要是通过行政命令和官方渠道来强制推行,传播方式上缺乏创新,传播媒介的运用与新时代的实际需求脱节。在网络等新媒体兴起的当今社会,理论传播形式上仍以单向灌输、说教化、程式化等为主,无法适应新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也就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比较少。市面上有关的也都是一些原著性、理论性较强的书刊,大多很厚重,价格也很昂贵,包装也是千篇一律,这对于受众来说根本没有吸引力。二是报纸的发行多针对于城市居民,很少有报纸是面向农民发行的。同时,如今的报纸过于商业化,报纸上广告太多,贴近群众理论需求、为群众解疑释惑的内容很少,或者不够全面。三是广播频道多是娱乐性质,除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省台很少有专门的理论性质的节目。四是电视节目趋向综艺化,缺少一些理论引导的节目。近年来,各省台热衷于各种综艺节目、真人秀和泡沫剧等,这些节目脱离人民群众的政治理论生活,对于受众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很大,同时降低了人们对时政要闻的关注度,而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急需思想理论引导的青少年。五是网络技术发展很快,但没充分有效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渠道。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当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对网络的运用却不足,即使有些专门的网站和理论专栏也缺乏专业人士管理,内容刻板,形式落后,更新速度慢。六是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的活动很少,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开展大型理论讲座或宣传活动的机会还比较多,党的政策、方针能够及时地传播,人们的政治觉悟也就相对较高;但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几乎没有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活动,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甚少。长此以往,不利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也不利于民族的团结。
(三)传播内容理论性强,通俗性弱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受众的接受程度取决于传播内容本身的可接受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接受性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群众生活,在于传播内容是不是通俗易懂。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理论性太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过于学术化、专业化缺乏联系实际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人群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理论研究只有贴近大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传播得更深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多还是局限于专家学者的圈子,过于精英化。他们之间互相学习、传播理论知识,热衷于理论研究或文献解读等,并没有走出学术圈子,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起来。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用来充门面的,而是希望马克思主义理论能为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样才会更有兴趣去学习。如果我们的理论传播在内容上不关注不注重群众的需求,不关心群众的难点问题,就会大大降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民众的吸引力。
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语言过于深奥晦涩。由于语言文字是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科学理论,才易于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但现如今的理论语言越来越难理解,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和报纸,大多也是面向学术精英的,不能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甚至凌驾于他们之上。普通群众很难读懂这些专业语言,就更没兴趣主动去听、去学习,他们会被边缘化,逐渐地从心理上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早就批评过这种现象,他说:“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他的意思实在仍是小众化”。[2]这就要求我们的理论传播者要多掌握群众的语言表达方式,深入浅出地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面向大众化,避免晦涩难懂的语言。
(四)传播效果不理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目标,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传播效果是传播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与实践联系最紧密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要全面、综合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所存在的问题。在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不理想主要体现在干部和学生两类人身上。
首先,以党员干部为例,他们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但其思想境界并没有提高。古往今来,我们党一直都很重视对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但是如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出现形式化,一些地方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是表面工作,没有深入到干部的思想中去,更是缺少实地的调查和思考。以致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在学习、传达理论或者党中央的政策时,只注重开头的形式,如积极开办座谈会、发表讲话等,但随后的宣传和监督工作则很不到位,对于人民群众是否认同和能不能贯彻党中央的精神,就更不会关心了。长期这样下去,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会越来越缺少沟通,虽然很多干部还是会到基层去慰问,但多数停留在物质层面,而缺乏精神层面的关怀。如果党员干部忽略了这些,就很难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不会收获想要达到的效果。因此,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在传播过程中扮演好领导的角色,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效果。
其次,大学生群体不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高校大学生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来自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只重视考试成绩,强调灌输和背诵,根本不能使大多数学生真正从思想上信仰马克思主义。课堂上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或者提问,课后基本很少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也就无法得知学生掌握的情况。同样的,学生只为了应付考试,上课不专心听讲,逃课现象很多。课后不会主动去复习或者思考,更不会向老师提问或反馈自己的思想。考试前临阵磨枪,考完就忘记了所学知识。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校园内传播的效果也不是很乐观,有关教育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提高教学教育实效,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传播活动,其传播效果受到传播者、受众、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上述各主要环节所存在的问题致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不理想。
参考文献:
[1]姜洁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0:56.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1.
责任编辑:沧海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6)02-0011-02
作者简介:胡晓(1990-),女,河南驻马店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收稿日期:2016-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