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诵读美感探析

2016-03-15 22:13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平声韵脚音韵

熊 婕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武汉 430205)



古典诗词的诵读美感探析

熊 婕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武汉 430205)

与其它文学样式相比,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极富音乐性的体裁样式,具有分步分行、节奏鲜明、结构跳跃、音韵和谐等突出的形式特点。古典诗词创作中广泛采用了平仄相间、用韵和炼字的规则手法,因而在诵读诗词时,往往能产生各种丰富的韵律美感。把握古典诗词的美感形态,在诵读中力求做到平稳中有活脱、跳跃,整齐中有参差、错落,清晰中有模糊、朦胧,才能使诵读别具韵味,真正展现出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

古典诗词;诵读;美感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也是最适于诵读的一种文体。其形式上的突出特点是分步分行、节奏鲜明、结构跳跃、音韵和谐。无论是四言诗、五言诗,抑或七言诗、九言诗,无论是汉赋、唐诗,抑或宋词、元曲,都在形式上表现出明显的规整性和匀称性特点,并由这样的形式特点传达出凝练的感情、悠远的意境和独特的韵味。

与其它文学样式相比,古典诗词是极富音乐性的体裁样式。从视觉效果上来看,其具有分行、分节、字数均衡、隔行押韵的明显特点,使得我们从文字上很容易就辨认出“诗”与“非诗”、“词”与“非词”的区别。那么,从听觉效果上来看,古典诗词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在用有声语言诵读古典诗词时,我们应该如何去把握它们的美感特点呢?

一、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感

中国古典诗词历经千百年变化,千锤百炼,去粗取精,逐渐形成了非常精美的格局。不管历史上的诗词流派有多少,关于诗词的议论有多少,诗词总是沿着自己的轨道发展,形成了独有的体裁美感。

首先,从平仄上看,古典诗词具有“平仄相间”的美感。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1]由此可知,平声给人热切、高昂的感觉;上声给人亲密、婉转的感觉;去声给人坚决、分明的感觉;入声给人短促、顿挫的感觉。而这些声调韵律在诗词中的交替变换,能传达出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平声表达开阔、辽远;上声表达温柔、强烈;去声表达冷落、悲凉;入声表达痛苦、决绝等等。

其次,从叶韵来看,古典诗词韵脚的不同,能产生各种音韵美和抑扬美。按照声音的洪细、开口度的大小,会产生不同的听觉美感。比如,舌面单元音韵母a、o、u、e、i,发音时开口度由大到小,声音的响亮程度由洪大到细微,表达的感情色彩会有明显的不同。还有声、韵、调的多样组合,会呈现不同的音韵变化,而这些音韵变化关系到诗词情感的表达。诗词音韵的变化,受一定的规律约束,如何搭配诗词韵脚,是影响诗词意境得以显现的重要因素。[2]比如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用的是“麻”韵,“斜”字叶韵读xiá。与此相配合,诗中用了“上”、“山”、“白”、“爱”、“霜”等开口度比较大的音,以表现开朗的情绪。古来诗人描绘秋景多有悲哀萧瑟之感,而这首诗于寒冷中迸发一种生机,于清冽中透出一股热烈,这是诗歌的平仄抑扬、音韵声律带给我们的强烈感受。如果这首诗不使用开口洪音a做韵脚,而使用o、u等合口窄音或i、e等轻口细音做韵脚,则无法表现出诗人观赏秋景时的欢畅之感。

由此可见,诗句的意味同韵脚的用韵关系极为密切。其实,除了韵脚,诗词创作中的选词炼字都是和诗意、诗境、诗味有着紧密联系的。音节的平仄、开口度、明暗度等,同字词的意味相辅相成,在呈现不同的情绪色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第一句中的“黄河”两个字平声低起,“远上”两个字仄声高扬,景随声生。“白云间”三个字音律为仄平平,由开口音到逐渐收拢的窄口音,表达出辽阔悠远之意。第二句中的“一片”两个字仄声高短,强调其城之小,“孤城”两个字平声长音低沉,依然状写城之渺小,“万仞山”三个字由仄声转平声,仄声音高,状写城之高大,平声压低,韵脚归于窄口洪音“删”韵,给人以冷漠、旷达的感受。诵读这首古诗,在声音的平仄抑扬变化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诗人在豪迈之中隐有的悲凉之意。

正因为诗词创作中严于炼字、用韵,才由此构筑了严密的规则,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如果违反创作规则,抛弃语言特点,诗词也就不成其为诗词了。我们应该把握诗词的体裁特点,特别注意音节的平仄、声音的色彩、语音的响度和亮度等方面,恰当地使用有声语言去诵读,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诗词的意蕴内涵,展现出诗词的韵律美感。

二、古典诗词诵读的美感形态

古典诗词的诵读,分外讲究语言技巧,“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常看到一些人在诗词诵读中出现两种偏差:一是拘泥于分行分节、字词均衡、平仄韵脚的严格限制,一字一板,同一高度,同一长度地读,虽然这样读可以做到诗行分明、诗节隔开、音步有顿、句尾押韵,但却给人死板、单调、毫无生机的感觉。二是不顾诗词的各种规则,拉腔拖调,囫囵吞枣,忽高忽低,忽长忽短地读,虽然看起来灵活多变,无拘无束,实则丢失了诗词的特点,破坏了诗词的韵味,给人了无情意的感觉。诵读的规则和要求,在进入到呈现诗词美学内涵,使听者获得审美享受的层面时,是格外严格和细致的。如果没有语调和情绪的拿捏,没有轻重和长短的变化,没有节奏和停连的处理,古典诗词的诵读只能给人造成不伦不类的印象,谈不上一丝一毫的美感了。

总体来看,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去把握古典诗词诵读的美感形态:

一是平稳中有活脱、跳跃。诵读应该保持平稳,不温不火,但是不能通篇如此,否则会显得慢条斯理,没有活力。好的诵读基调应该是平稳中透出活脱、跳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火候,不能过分,不然会失去整体的平稳格局,也不能欠缺,否则无法打破过于平稳的格局。比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用一句一景的写法,描绘了春日四景,表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意。第一、二句中“山”和“风”是两个平声长音,有江山无数和春风不尽之感,诵读时应曼声长吟,保持平稳的语气和节奏。第三句中“飞燕子”为动,“燕子”二字仄声高音,声音应跳跃,节奏略快。第四句中“鸳鸯”二字平声低长,声音应平静,节奏减慢。诵读这首诗,只有在平稳中搭配恰当的跳跃,声与情才能浑然一体,诗歌的韵味才能尽显无余。

二是整齐中有参差、错落。古典诗词的绝大多数句子是非常整齐、规整的,诵读时可以在整齐中表现出一些不整齐,在规整中表现出一些不规整,尽量呈现出古典诗词字数、行数、平仄、声韵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参差错落的限度,不能超越那些规定性,随意参差错落,否则就会打破诗词的规整美,造成零散、杂乱的不良效果。比如李绅的《悯农(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诗第一句中“一粒粟”为三个入声字连用,语气郑重,诵读时声音要顿挫有力、错落有致。第二句和第四句用两个上声字“子”和“死”表示强调感叹之意,诵读时用感慨叹息的语气加重、拖长地读出上声韵,可以突出作者对农民的同情之心。第三句中“无”是动词,重读这个字,可以强调农民辛劳之极。第四句中“犹”是副词,表程度之深,长读这个字,可以表现作者对农民噩运的悲悯之情。整体来看,这首诗的诵读节奏应是这样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整齐的句式中交错着参差错落的节奏,诗歌令人悲哀、警醒的效果才能得以实现。

三是清晰中有模糊、朦胧。诵读诗词时,凡是主要的字词,应该读得明朗、清晰,甚至字斟句酌地咀嚼,让人听得真切、明白。凡是次要的字词,特别是极其次要的字词,则可以轻轻带过,模糊、朦胧一些,这样不仅突出了主要部分,也使语音呈现出高低起伏、轻重缓急的变化,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如果追求字字清晰,句句到位,则会给人语调生硬的感觉,反而吃力不讨好。比如于右任的《望故乡》:“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首诗在音韵节奏方面特点突出,前两节采用重章复沓的手法,具有很强的咏叹意味。第一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安葬意愿,直白而深沉。“高山”是核心词,应清晰地重读,以突出诗人的心愿。“兮”是语气词,起调整语速的作用,可弱读、轻读,读得模糊一点。第二句“望我大陆”道出诗人想如此安葬的缘起和目的。“大陆”前加一个“我”字,体现诗人两岸一家的祖国观念和爱国情感,因此“我”和“大陆”两个词应读得清晰有力。第三句中“不可见”言不能望见故乡的残酷现实,需重读,语气词“兮”应轻读。“只有痛哭”言心情之悲切,可用颤音、抖音来重读,以表现诗人深切的无力感。第二节的诵读方法和第一节大致相同,可清晰地重读“高山”、“我”、“故乡”、“不可见”等字词。“永不能忘”一句可用颤音重复两遍,以强调浓烈的思乡之情。第三节化用北朝民歌《敕勒歌》的句子,每句三字,音步一致,节奏分明,叠音词“苍苍”、“茫茫”渲染了景象的辽阔,极具音韵美感,这些词应清晰地重读。这首诗整体押韵非常鲜明,首节二四句“陆”、“哭”押“u”韵,低沉郁闷,后两节押“ang”韵,末节还句句押韵,浑厚慷慨,所以诵读时要长短错落、时快时慢、时重时轻,准确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三、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作品浩如烟海,流传至今的那些优秀之作,大多站在时代的高度,融入了历史的厚重感,具有了典范的文学意义。这些诗词作品的字字句句都有其奥妙,我们在用有声语言诵读它们时,必须给它们以美学的观照,表达出其中特有的美感和独具的韵味。当然,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通过诵读来体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如前文论述古典诗词诵读的美感形态时所列举的那些对比性的处置方法,都是为了解决诗词诵读中的美感意识问题,这些同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感等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绝不能顾此失彼、舍本逐末。诵读者在诵读诗词时,需要活跃的思维、新颖的创造、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而这些只是为了审美的需要,是为达到展现古典诗词审美价值目的而服务的,诵读者绝不能在诵读过程中一味地哗众取宠、追怪猎奇,否则会适得其反。古典诗词的诵读,对于诵读主体来说,案头工作比较复杂,需要通过大量的诗词解读和意味涵咏来准确、丰富、深刻、优美地传达诗词的内蕴;对于接受主体来说,除了需要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之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视听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完整、清晰、真实、愉悦地感受出诗词的美学意蕴。总之,古典诗词的诵读是一项双向交流活动,诵读者和听者之间真正达到沟通,产生共鸣,是需要一个比较长久的过程的。我们坚信,热爱的驱动、钻研的积累,会使诵读者和听者双方都逐渐走向成熟,用诵读来展现古典诗词之美、传承中华文明之光的道路也会越来越宽广。

[1]刘勰.文心雕龙[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204.

[2]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12.

[3]徐健顺,陈琴.我爱吟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薛烨.论朗诵艺术的创作思维[J].新闻传播,2015,(10).

[5]杨慧.诵读再创作——营造“气韵生动”的审美意境[J].新闻研究导刊,2014,(7).

责任编辑:陈君丹

Study on Aesthetic Percep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Reading

XIONG Ji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Compared with other literature styles,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a style full of musicality. It has many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step by step and line by line, distinct rhythm, structure variability and phonological concordance. During the poetry writing, systematic skills of alternation with ping and ze, rhyming and polishing words were used widely, so it will bring many abundant aesthetic perceptions when we read it. When we read a classical poetry and try to grasp its aesthetic perception forms, we have to keep appropriate activity and jumping on basis of stability, to keep uneven and picturesque disorder on basis of order, to keep hazy and dim on basis of clear, so we can make it metrical to read a classical poetry, and we can really represent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classical poetry.

classical poetry; reading; aesthetic perception

2016-08-15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16年申硕工作校管研究课题(XK2016SS29)

熊 婕(1977-),女,湖北武汉人,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国学经典与诵读教学。

I01

A

1674-344X(2016)09-0006-03

猜你喜欢
平声韵脚音韵
《笠翁对韵》韵脚分析
韵脚怎么押?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锤炼汉语发音的三种方法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