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展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影响与拓展

2016-03-15 22:01尹贝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第二语言学习者

尹贝

(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英语系,天津 300000)

“最近发展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影响与拓展

尹贝

(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英语系,天津 300000)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的一个标志性概念,也是解决教学与发展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对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近发展区”从认知、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等角度透视教育教学的本质,从而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拓展出“可理解性输入”、“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模式和相关理论,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视野,也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最近发展区;二语习得;可理解性输入;支架式教学;合作式学习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L1ZPD)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先驱——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提出的教育与发展概念。从20世纪30年代起,最近发展区思想奠定了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引起教育领域的重视。最近发展区思想对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影响追溯于20世纪70年代,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迄今为止,无论是行为主义理论还是认知主义理论,都没能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机制的影响因素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实验研究的结论也是各抒己见、各执一词。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引导人们从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过程来探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社会属性,关注语言习得过程产生的社会成因,强调语言习得过程的社会文化环境,从而突破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研究所焦距的个体单个行为的狭隘空间。本文从最近发展区思想内涵探析其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应用与拓展,即最近发展区思想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支架式教学”和“合作学习”语言学习理论的影响,以期从社会文化视角探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从而进一步拓展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视野。

一、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思想内涵

最近发展区概念强调社会对个体学习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知识的获得离不开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维果茨基认为,学生认知发展中的任何心智机能的生成都出现在两个层面上,即先出现在社会层面上,后出现在心理层面上;先出现在人际间,后出现在个体内。在这样的认知发展框架下可出现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心智发展水平,指其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长者指导或通过与水平更佳的同伴合作学习所获得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①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Cambridge,MAL: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78,pp.58-62.教学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为学生提供略具挑战性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潜能,超越其现有的学习最近发展区,从而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新的水平上再次进行下一学习最近发展区的指导,以此不断循环发展。

“最近发展区”思想对教育教学最大的启发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起源于社会环境,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学习创造了适宜的社会环境,正是通过最近发展区中的课堂教学活动、现代教育技术、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个体知识的建构与心理的发展。在最近发展区概念中,教师、学生、同伴的作用和角色都有了重新定位,教师是学生发展的领路人和帮助者,而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再是知识的被动吸收者;同伴是学习过程的积极合作者,不再是他人学习的旁观者;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又要预测学生的潜在知识,这样才能较准确地界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最近发展区与建构主义理论相吻合,它将个体与社会、教学与发展、内部与外部、现在与将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阐明了认知发展的规律,而且突出了认知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方向的多样性、教学对发展的促进性、教师作用的主导性、合作学习的有效性②Lajoie,S.P,"Extending the Scaffolding Metaphor",Instructiona Science,Vol.11,No.33,2005,pp.541-557.。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对“最近发展区”概念解读最多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习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这一发展区域就是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创造的“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一观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同步的,都是发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内,为学生提供帮助的两类人(即教师或同伴)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最近发展区”正好开拓了学生目前学习状态和即将发展状态之间的动态发展路径,并阐明了学生个体认知发展规律以及教学、学习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了教学、学习和发展关系的新转变,具有教育教学的启示意义和适度教学的哲学意义。

二、“最近发展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开始渗透西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研究者试图从社会文化理论新视角探讨第二语言习得问题,对第二语言习得本质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解,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形成了一支十分活跃的社会文化理论流派,产生了一系列令人可喜的研究成果。

首先,研究者对“最近发展区”思想内涵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并从中孕育了不同形态的教学模式,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遵循的是行为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语言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大脑是一块“白板”,语言教学就是通过对其进行刺激——反应,教师要不断重复地将语言材料单向传递给学生。而“最近发展区”思想打破了知识这一单向传导模式,将教师视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将人际之间的相互作用视为知识生成的重要机制。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涌现出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模式。与“最近发展区”相贴近的“输入”理论拓展了“可理解性输入”的语言教学模式,与“支架”隐喻相联系的解读产生了支架式教学模式,“社会文化性”阐释启发了合作学习模式。这些教学模式不仅大大地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改革和创新,而且进一步夯实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基础,丰富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果。

(一)最近发展区与可理解性输入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 Krashen)在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影响下,提出输入假设理论(The Input Hypothesis),该理论特别强调“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克拉申认为,人类习得语言的最基本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所谓“可理解性输入”是指学习者接触并理解略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用公式表示是“i+1”。“i”表示学习者现有的水平,“1”表示所提供的语言输入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如果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大量接触“i+1”的语言输入,便会在理解信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习得新的语言知识。

尽管有学者认为“i+1”与“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不尽相同①De Guerrero,M.C.M,Krashen's i+1 and Vygotsky's ZPD:Really Two Different Notions,TESOLGRAM, 1996,pp.23.Dunn W.&J.P."Lantolf,Vygotskys's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and Krashen's i+1: Incommensurable Constructs;Incommensurable Theories",Language Learning,Vol.48,1998,pp.411-442.(De Guerrero,1996;Dunn&Lantolf, 1998),即“i+1”注重的是语言难点,而“最近发展区”则关注儿童认知水平差距,但是“i+1”与“最近发展区”显然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即两者都强调学习者个体现有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特别是通过更高的教学目标所达到的水平。维果斯基坚信,从学习者整体发展角度来看,针对已有的发展水平的学习是无效的,因为这样的教学目标不是朝着学习者发展过程的新阶段而是滞留于现有阶段;只有走在发展水平之前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也就是说,只有当教学内容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处在潜在发展能力范围以内时,教学才可能有效。同样,克拉申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略高于其现有水平,该语言形式才能被理解,继而内化。因此,“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只有恰当、有效的语言输入才能激活学习者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使学习者语言习得成功。“最近发展区”是个体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重要的心理机能。在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语言输入和科学的概念框架,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发掘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使语言学习促进语言发展水平②梁爱民:《“可理解性输入”与“最近发展区”概念支架类型研究》,《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33-36页。。

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各方面对学生现有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准确把握教学的最近发展区,选择难度适中的语言材料,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避免低层次的无效重复,确保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尽量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特别是“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促成潜在发展水平向实际发展水平迅速转化,不断地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以便达到更高的二语发展水平③徐江,郑莉:《最近发展区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95-97页。。

(二)最近发展区与支架式教学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 S.Bruner)在研究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母亲在与幼儿互动时不断地提供语言支持,与工人在建筑房屋时搭建支架有极其相似的地方,继而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进一步将这种理念拓展到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由此提出“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这一概念。布鲁纳通过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概念支架的隐喻,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即按照学生现有水平与在他人帮助下表现出来的水平之间的距离(最近发展区)来建立支架。根据支架式教学观,学生的知识建构是一座“建筑”,教师的教学功能是搭建“脚手架”,在脚手架的辅助和支撑下,建筑的高度不断提升,教师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支架④Bruner,J.S.,Early social interaction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Studies i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 London:Academic Press.1977,pp.271-289.;如此循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建构知识大厦。

“支架式教学”被认为是一种教学理念,实质上是师生和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听取和接纳学生的想法、意见或问题,并与学生开展讨论,以帮助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与思维的策略,促使学生跨越其“最近发展区”。实际上,支架式教学是一个师生关系与地位随着学生成长而不断变化的互动过程,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知识体系、扩展知识网络,最终发展新的能力,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理念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不仅定位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或能力高低有别的个体之间,而且还衍生到水平相当的同伴之间,从广度上发展了最近发展区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支架式教学不仅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和引导地位,而且强调学生和其同伴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协作和协商的主体作用。支架式教学关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尤其强调教学决定这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即支架式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针对“最近发展区”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及时地提供“支架”,不断地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虽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存在差异,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不在一个起点和终点上,但是同伴间最近发展区范围内的支架作用对个人语言习得起着重要的作用①吴文,甘勇:《社会文化视野下二语习得研究25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第75-80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支架式教学,以学生原有语言知识为基础,从语言外部学习到语言内化加工这一顺序进行,即教师首先在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和语言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然后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最后再逐步撤除“支架”,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发展为对学习的自我调节。从这个意义上讲,支架式教学不仅为第二语言习得提供一种教学理念,而且为进一步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开拓更加广阔的视野。

(三)最近发展区与合作式学习

②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期,第30-35页。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兴起一种“合作式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热潮,而且至今仍然盛行不衰。“合作式学习”在美国第二语言语言课堂上运用较广,其目的是促使不同背景移民学生的语言能力大幅度提高,该方法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为一种课堂教学策略而被西方国家广泛重视和研究,形成多种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式学习”是“最近发展区”框架内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体现了最近发展区理念下的人际社会互动。“合作式学习”又称“共同学习”(Learning Together),就是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合作学习的核心思想是:当学习者为一个共同学习目标聚在一起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促进个人的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积极作用。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促使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合作式学习”之所以被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广泛应用和不断拓展,是因为它在改善第二语言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以及大面积提高学生语言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卓有实效。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建立在众多的理论基础之上,其中支撑合作学习的理论主要有:社会互赖论、选择理论、发展理论、精致理论、接触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自控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论等等②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期,第30-35页。。合作学习正是从各种理论中汲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相互补充,才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尽管合作学习模式是一个复合性、多层面的概念,但是其基本特征和要素是遵循“最近发展区”的核心理念,所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取向和共同特征。

从第二语言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合作式学习”中的多向交往、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有利于确立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提供更多的信息分享,促使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促进学生个体能力提高和整体能力发展。第二语言习得也是一个社会化过程,语言的本质功能是交际功能,需要通过在社会情景(最近发展区)中与他人交流而习得。因此,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语言学习的社会性,积极倡导师生间的合作和生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在集体互动和同伴交流中构建个体知识③Long,M,"Task,group and Task-group Interaction",University of Hawaii Working Paper in EFL,Vol. 8,1989,pp.1-26.。同时,第二语言教学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形式,以满足学生的个人潜能和需求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取得个人进步,突破和超越最近发展区,最终得到共同发展,进入更高的最近发展区。④Kafai,Y.&Resnik,M.,Constructivism in Practice:Designing,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 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1996,p.2.

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环境来看,语言习得效果主要由“最近发展区”中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语言环境和情感因素这些变量而决定的,“合作式学习”为语言习得提供了这些重要的变量,即在“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学习者一个倾听他人说话的机会,提高说话者语言表达的能力,丰富学习者信息反馈的途径,增进学习者情感交流的渠道,取得第二语言习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合作式学习”就是在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突破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学生不断地经历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过程。“合作式学习”就是要促进“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良性循环。

结语

“最近发展区”思想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应该借鉴“最近发展区”中的理论假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重视语言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教师应充分了解语言学习者的心理发展过程,不失时机地开发语言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学习者已有的语言发展水平和潜在的语言发展水平,重视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调动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习者利用教师的扶助和同伴的合作,突破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又一个难关,不断地超越语言学习中的最近发展区,及时地创建语言发展中的新区域,促使学习者朝着目标语语言水平尽快地发展。

The impact of ZPD on SLA research

YING Bei

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is one of Vygotsky'social culture theories,as well a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learning and development.It has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ield.ZPD reveals the natur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gnition,society,culture,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Therefore,the Input Hypothesis, Scaffolding Instruction,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have come into being in SLA field under the concept of ZPD.ZPD opens up the vision of SLA research and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ZPD;SLA;the input hypothesis;scaffolding instruction;co-operative learning

H313

A

1009-9530(2016)05-0059-05

2016-07-18

天津师范大学科研基金课题“最近发展区视角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结项后续成果之一

尹贝(1983-),女,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最近发展区第二语言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班级内分层教学研究
论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路径选择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