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雨
(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 430072)
云南弥勒方言“格VP”研究
唐 雨
(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 430072)
“格”是云南方言的一个有特色的词,基于田野调查我们对云南弥勒方言“VP”进行研究。云南弥勒方言“格VP”有一般式与特殊式,特殊的“格VP”问句有“格是VP”、“格有VP”、“格能VP”、“格消VP”;弥勒“格VP”问句有两种否定形式,一种是在“格”的后面直接加上否定词来进行否定,另一种是在“格”的特殊句式中来表现;弥勒“格VP”的特指问句是在“格VP”中加入指示代词“那、哪、这”等构成;结合移民史及前贤相关研究我们对弥勒“格VP”的来源进行了探讨,认为这种语言现象应是由明清时期江淮区的汉族移民将“K+VP”带入云南的。
弥勒方言;“格”;“格VP”
弥勒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北接省会昆明,距昆明143公里,南距开放口岸城市河口316公里,西接玉溪,东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全县总面积3887平方公里(583万亩),总人口52.78万,居住着汉、彝、傣、苗、壮等21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3.1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3.9%,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1]
弥勒人所使用的语言属于西南官话。依据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的特点,其中语音是主要的依据,云南方言内部分为滇东北、滇西、滇南、滇中四个片区。[2]弥勒属于红河州的一个县,自然应当归为滇南方言区,但由于弥勒与滇中的省会昆明接近,深受其影响,有向滇中方言片区靠近的趋势。
弥勒方言中有21个辅音声母,在这点上与昆明方言、普通话一致,而与红河州的绝大多数地区只有19个辅音声母有别。其中t组中sh[]和s[s]有时会混淆,没有撮口呼的韵母,普通话中的撮口呼韵母在弥勒方言中全部读成齐齿呼的韵母。无卷舌元音韵母,有一类特殊的韵母io,iu。弥勒方言把普通话里的[u][uə]都读为[u],把in[in]或ing[i]和p、b、m、d、t、n、l相拼时读成前鼻的en[ən],把普通话中的uo、ou读为o,把ün[yn]都读成了uɑn[uan]。[2]
弥勒方言基本词汇与普通话基本词汇统一。保留较多的古语词,如:老官(老头)、眼扎毛(睫毛)、不合(不对、不应该)、索子(绳子)、旺子(动物的血)等。弥勒物产丰富,各种各样的物品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名称,丰富词汇。单是弥勒人喜欢的米线就有:凉米线、卤鸡米线、豆花米线、小锅米线、牛肉米线、羊肉米线、酥肉米线、杂酱米线、酸汤米线等。表示各种动作的动词很多,如:烹饪方面有蒸、煮、炸、捂、烤、烧、煎、炖等。
弥勒方言语法基本上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但是由“格”构成的“格VP”问句是弥勒方言最主要的疑问表达方式,这是汉语普通话中没有的疑问句系统,其功能和普通话中的“V不V”“VP吗”相当,几乎所有弥勒方言疑问方式的表达都用它,这在后文中将会详细介绍,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在弥勒方言中“格”只是标音字,表达的意义与“格”字没有关系,因此我们行文中的“格”均在其下方加波浪线以示区别。弥勒方言“格”读作[kɤ31],书面语中人们记录这个字常用“格”或“口格”,云南大多数报刊杂志中都用“格”,本文也倾向于“格”。在现代很多方言区有和“格”读音不一样,但是功能和意义相同的“阿、克、果、可、各”等。
(一)“格”的位置和功能
“格”可以位于句首、句中,不能单独位于句末。位于句末的只能是由“格”组成的“格合”“格得”“格好”“格是”“格有”“格认为”“格可以”,并且要用逗号把它们和前面的句子隔开。“格合”相当于汉语普通话的“对不对”,“格得”相当于“可不可以”“行不行”,“格好”相当于“好不好”,“格是”相当于“是不是”,“格有”相当于“有没有”,“格认为”相当于“认不认为”,“格可以”相当于“可不可以”。 例如:
① 格吃?
② 你们格回去了?
③ 这个人不靠谱,格认为?
由“格”构成的“格VP”问句形式,在句法功能上和“V不V”或“VP吗”问句相当。例如:
① 格来?(来不来/来吗?)
② 娃娃格乖?(娃娃乖不乖?/娃娃乖吗?)
(二)“格”后的成分
“格”在疑问句中主要出现在谓词性词语前面。如:
① 你格有钱?
② 格要开着门?
在弥勒方言中,“格”后不能直接跟体词性成分,如果要跟体词性成分,必须组成“格有”、“格是”等句式。如:
① 你格有书?
② 你格是李琳?
(三)“格”在句中显示疑问焦点
“格”出现在谓词性词语前,增加疑问强度,显示疑问焦点,凸显说话意图,更好的表情达意。疑问焦点紧跟“格”后,“格”在句中出现的位置不同,疑问焦点不同,回答的方式也会不同。例如:
① 你格认为我这件事做活(对)了?——认为的/不认为
② 你认为我这件事格做活(对)了?——做活(对)了/没做活(对)
在①句中,“格”放在“认为”前,疑问焦点指向“认为”,回答语就针对“认为”来说,回答“认为”/“不认为”。在②句中,“格”放在“做活”的前面,疑问焦点就落在“做活”上,回答方式就为“做活”/“没做活”。
在弥勒“格VP”疑问句中,疑问焦点不总是由谓词性中心语来承担,有些时候也会由修饰语来承担。如:
① 这盘牛肉格非常硬,格消重新炒一盘?——不是很硬,可以将就着吃。
② 你呢衣服格洗完了?——洗完了/比(没)洗完
在①句中,疑问焦点指向程度副词“非常”;在②中,疑问焦点指向“洗”的补语“完”。
(一)“格VP”的一般式
一般式中,“VP”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按“VP”形式的不同,分两类来描写。
1.VP由词来充当
(1)行为动词
① 你格睡觉?
② 你格走?
(2)心理活动动词
①他格爱/恨/喜欢/讨厌/羡慕/佩服我?
② 你格觉得/认为/知道?
(3)行止动词
充当“VP”部分的历时动词要加上语气词“了”,或能愿动词“能”“可以”;动词性宾语,加在历时动词前构成。
① 格开始/进行/继续/停止/结束了?
②格可以/能开始/继续/停止/结束了?
③ 格继续侦查?
(4)判断动词
只能由“是”“有”“像”等个别的单音动词充当。
① 格是?
② 格有?
③ 格像?
(5)使令动词
充当VP部分的使令动词,其后必须带宾语。
① 格使我?
② 格命令我?
(6)能愿动词
① 格可以爬过去?
② 格能跳下来?
(7)状态形容词
分为前面出现语境和前面不出现语境的两种。
① 格软?
② 这车梨是香梨,格合(对不对)?
2.VP由词组来充当
(1)动宾式
① 单位格给你奖金了?
② 你格喂孩子牛奶了?
(2)连动式
① 格开着窗户睡觉?
② 格被人家发现了?
(3)兼语式
① 格你恨我提了你的缺点?
② 格你看不起他为了钱出卖灵魂?
(4)动补式
① 猪格吃饱了?
② 花生米格炸好了?
(二)“格VP”的特殊式
“格是VP”“格有VP”“格能VP”“格消VP”比单纯的“格VP”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受到的限制较少。“格是”“格有”后可以直接跟名词性成分;“格能”“格消”问句中,带上“能”和“消”之后,比单纯的“格VP”显得委婉,带有商量的语气。
1.格是VP
(1)“格是VP”具有判断性
“是”具有判断性,“格是”问句一般是说话者对情况有一定了解,或是心中对某个事物已有一定判断、看法,希望进一步证实,这种问句在字面意义上带有偏信的感情色彩,“信”的成分大于“疑”的成分。单纯的“格VP”问句仅是一种中性的疑问,没有证实的语气,也没有怀疑的语气,说话人事先心中没有答案,对相关信息也不了解,在信疑的程度上和普通话中的正反问句、是非问句相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信的成分增大,则其信疑度为“中性偏信”。如:
①a 你格吃过石榴?/①b 你格是吃过石榴?
②a 毕业晚会格结束了?/②b 毕业晚会格是结束了?
①a②a中问者对回者“有没有吃过石榴”和“毕业晚会有没有结束”一无所知,没有倾向性的怀疑,只是对这些问题答案本身的探求,而对答案是或者非,正确或者错误并没有流露出任何的期待性倾向,句中常用“认不得”“不知道”“不清楚”等非完成意义的答句。而①b②b中问者对“吃过”和“结束”这一答案多了一份肯定,要么是“已知事实,要求确认”;要么是对答案有了合理推论,提出问题,只为求证;再或者即使一无所知,也是对答案抱有肯定性的期待或是推测。由此可见,“格是”问句带有明显的肯定倾向,不是强调疑问句,在句中不能用强疑问语气词“到底”,而带那些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态度的词语“是”“没”“不”“只”“仅”“就”等。如:
① 你格是没吃药?
② 丽丽格是不来了?
③ 格是就他和你吃?
④ 格是只认得钱?
这样的问句,肯定的因素又增加了一分。
(2)“格是”问句中“是”是动词,“格是”后可以直接加名词性词语。
① 你格是演员?
② 她格是老师?
“格是VP”中的“VP”除了由名词性词语充当,还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性词语来充当。例如:
① 你格是刚下飞机?
② 那个草莓格是又大又香?
(3)“格是”可以放在句首、句中,也可以放在句末。放在不同的位置,是对句子中的不同部分进行强调。例如:
①问:小王去年回云南了,格是?——答:是,去年回云南/不是
②问:小王格是去年回云南了?——答:是,去年回来/不是去年回来
③问:小王去年格是回云南了?——答:不知道/是
④问:格是小王去年回云南了?——答:不要多管闲事,不关你事
①句“格是”处于句子末尾的位置,是对前面整个句子,对命题的询问,疑问重点为“格是”前面的整个部分“小王去年回云南了”,回答时用肯定性判断动词“是”或否定性判断动词“不是”来回答,后面可以再跟上一些补充性的内容,使答语更具体。②句是对“格是”之后的“去年”进行强调,询问的焦点是“回云南”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肯定回答用“是”,否定回答用“不是”,“是”或“不是”后面可以酌情添加一些成分进行更正补充。③句的“格是”处于时间副词“去年”的后面,其后紧跟的是“回云南”这一动宾短语,这也是该疑问句想要询问的焦点所在,问的是“是不是回云南”,答语可能为“不知道/认不得/不晓得”或者“是”,答语如果为“不知道/认不得/不晓得”时,是回答者无力回答,属于非完成型意义的答问无力意义类型。④句的“格是”位于句首,“格是”后面紧跟的是第三人称代词小王,强调的是“去年回云南”的对象是谁,答句既可以回答符合上述分析原则——“是的,小王去年回云南了”,还可能回答人不愿意遵守合作原则而导致答句意义非完成。
2.格有VP
“格有VP”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选择问句“V不V”,一般答语用“有”或是“没有”。“格有”后边可以跟名词、动词、形容词。如:
① 你格有钱?
② 妹妹格有回来了?
③ 橡皮格有软的?
当“格有”放在句首,句子中的主语一般情况下放在整句的末尾。例如:
① 格有买到盐巴了?
② 格有吃掉药了你外婆?
3.格能VP
“格能”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能不能”“可不可以”,“格能”后只能跟动词性短语。
① 你格能借我点钱?
② 你格能吃一口?
“格能”放在句首时,句中主语可以放在“格能”之后,也可以放在句末。
① 格能一起吃,我们?
② 格能我们一起吃?
4.格消VP
“格消”后面只能跟动词,“格消”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要不要”“用不用”。
① 格消吃呢?
② 格消借他呢?
(三)弥勒方言“格VP”否定问句形式
弥勒“格VP”问句有两种否定形式,一种是在“格”的后面直接加上否定词“不”“比得(没有)”等来进行否定,这是弥勒方言中最常见的“格VP”问句的否定形式。另一种是在“格”的特殊句式“格有”“格是”“格消”中来表现。
1.“格VP”一般式的否定
① 格不来了?
② 格比得(没有)了?
2.“格VP”的特殊句式的否定
“格是VP”“格有VP”“格消VP”中可以进行两种否定形式,一种是在“格”和“是”、“消”之间加上否定词“不”,“格”和“有”之间加上“没”来进行否定,其原理和“格VP”一般式的否定形式相同。例如:
① 格不是小林?
② 格不消去了?
③ 格没有钱?
另一种是把否定词加在“格是”“格有”“格消”的后面,谓语动词的前面。
① 李红格是不回来了?
② 格消不要吵了?
③ 她格有不要的?
否定句中的“格是”“格有”提前,否定词直接加在谓语的前面。如:
① 格是李红不回来了?
② 格有她不要的?
综上所述,“格VP”问句的否定形式关键是找到谓语动词,否定词必须放在谓语动词前面。
(四)弥勒方言“格VP”的特指问句形式
“格VP”问句是单项的,而选择问句必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构成,因此在弥勒方言中,遇到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就由选择问句来提问。例如:常说“吃鸡还是吃鸭?”“吃苹果还是草莓?”而不说“☆格吃鸡么还是鸭?”“☆格吃苹果么还是草莓?”,这一方面不符合语法讲究简洁、时效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弥勒“格VP”句式的表达习惯。
弥勒“格VP”的特指问句是在“格VP”中加入指示代词“这个、哪儿、这、那”等构成,主要是询问地点和人,很少涉及其他方面的询问。
下面是“格VP”特指问句的一些例子,如:
① 你格跟哪个说了?
② 你格去过那个地方?
弥勒方言中特指问句中的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可以放在“格VP”之前、之后和之间。如:
① 哪个格挨(跟)我一起去买菜?
② 格随(跟)我一起去买菜哪个?
③ 你格跟哪个用了这瓶墨水?
弥勒“格VP”特指问句在回答时有两种不同的回答方式。例如:
问:哪个格要买点什么?
答:①买呢/不买
②买草莓/买…
问:你格说什么?
答:①说呢/不说啦
②说下考试的事/说下…
这两种回答方式与弥勒“格VP”问句和“V不V”“VP吗”的双重对应关系有关。
(一)“格VP”在云南及其周边的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弥勒境内多为百越族群交错杂处,南诏时,大批彝族进入境内,明初,随着十八寨阿寺阿勿被镇压,该地即驻有一批汉族屯兵。[1]县内广大民众使用的语言属于西南官话,在彝族聚集的比较偏僻的山区,主要使用彝语,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在弥勒县几乎没有出现过。“格VP”覆盖弥勒全县,是表达疑问的主要手段。从整个云南省来看,“格VP”问句使用的地域很广,遍布云南的中、南、西、东北部,几乎覆盖全省。《彝语简志》《苗语简志》《壮语简志》《傣语简志》等十几种少数民族语言简志里都没有这种句型的记载。从查询结果来看,弥勒“格VP”句式不是弥勒土著的少数民族原来就有的,也不是弥勒当地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接触的结果。对比与云南邻近的同属西南官话的贵州、四川也都几乎没有这种问句,这就排除了受周边方言影响的可能性。
(二)“K+VP”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
“格VP”是“K+VP”中的一种类型,“格”只是一个标音字,“K”在其他方言中写作“可、克、给、阿、果、咸”等,它们大部分发音部位相同,都是舌面后的声母和韵母[ə]相拼合。
根据前贤相关研究及自己调查搜集整理的资料,在现代,“K+VP”句式的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吴方言区中见于苏南吴语区、客家方言区的江西大部分地区和广东新丰、江淮方言区的沿江地区和长江北部、西南官话中的云南和四川攀枝花、北方方言区的山东胶东半岛。根据地理位置,可以把它们分为A、B两个区,A区为:吴语区、江淮区、客家区、胶东半岛区,B区为云南和四川攀枝花。调查发现,A区中胶东半岛“K+VP”的使用呈现衰弱的趋势,江淮区是出现“K+VP”的点最多的地区。[4]吴方言、江淮方言具有较深的历史渊源,相互间渗透、影响,在吴语中“K”主要是用“阿”和“可”,江淮区主要是用“可”“克”等。据张芊、王琴对江淮方言区的“可VP”, 陈建锋对江淮方言区的“阿VP”进行的探究,鲍照炜《江淮方言的特点》,等等,可以得知江淮方言区的“K+VP”主要有以下特点:“K”在问句中是显示疑问焦点;“K”后只能跟谓词性成分;“K+VP”问句都有一般的“K+VP”问句和特殊的“K是VP”“K行VP”“K好VP”等附加式的“K+VP”问句形式,附加后使语气显得更加缓和;VP可以是判断动词、表态词、助动词、形容词、表认知心理的动词等;句法功能相当于“V不V”和“VP吗”。这些特点和云南“格VP”问句的特点是相同的。
(三)明清时期“K+VP”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
清代用江淮方言写成的《儒林外史》、北方方言写的《红楼梦》、河南方言写的《歧路灯》、吴语写的《海上花列传》,明中用江淮方言写的《西游记》等作品中,出现了大量与弥勒“格VP”功能相同的问句,如:“可带人?”(《儒林外史》第十五回),“今日可到庙中?”(《歧路灯》),“妹妹可曾读书?”(《红楼梦》),《西游记》里“贵地可有卖眼药的?”中的“可”都可以换成“格”而不会影响句子的表情达意。上古便存在的“K+VP”句式在文献中分布不均匀,唐五代、宋代的作品中也很少见;明清时期大量“F+VP”句式分布得很不平衡,在江淮官话作品中大量出现并已经成为占优势的疑问句式。[4]
(四)明清时期云南一带的外来移民情况
历史上共有三次汉族迁徙云南的记录。第一次是先秦时楚威王派兵攻打巴蜀黔三地;第二次是汉武帝时期,曾派兵攻打滇国。前两次规模之小,入滇人口有限,并未对云南社会产生多大影响。真正意义上对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巨大变化的是第三次明清时期的大规模的迁徙。[3]明朝实行屯田制,数百万汉人被征入滇屯田,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吸引大批汉人入滇垦荒。据《明史》记载,移民人数将近300多万人,数量最多的一批次主要分布于云南的滇中和滇南地区,他们主要是来自江南、江西籍的移民。《滇粹》记载,洪武二十二年,沐英“携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余万人入滇”,沐英“守滇期间总共移民至四百余万”,沐英的儿子沐春“再移南京人民三十余万”入滇。《太祖洪武实录》(卷一百五十四)记载,洪武十六年,明太祖诏了六安候王忠、安庆候仇成等前往云南留守屯田。正是屯田这一制度,使得明代大批来自江淮方言区的官兵或民众大量迁入云南,很多人从此便驻扎在了云南。
从“K+VP”的发展来推测,云南“格VP”问句与江淮方言区和吴语、客家方言区的“K+VP”是同源关系,吴语、江淮方言区的“K+VP”是历史遗留的结果,江淮方言区、吴语区存在“K+VP”的时间比云南“格VP”早。结合移民史,云南本土少数民族在和汉族融合、同化的同时,由汉族带来的“K+VP”问句也在云南方言中广泛流传,至今发展成为云南主要的疑问句系统,云南方言中的“格VP”问句是明清时期江淮方言区的汉族移民带来的。
弥勒“格VP”问句属于云南“格VP”问句的一部分,这种问句与普通话的“V不V”“VP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的使用范围比“V不V”“VP吗”更广泛,在云南疑问句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几乎囊括了云南所有的疑问表达方式。“格”后只跟谓词性词语,“格”在句中的作用是显示疑问焦点;根据“格VP”问句中“VP”部分的构成不同,可以把“格VP”分为一般的“格VP”问句和特殊的“格VP”问句,一般的“格VP”问句是根据“VP”中的动词来分的,特殊的“格VP”问句主要是指“格是VP”“格有VP”“格能VP”“格消VP”等;弥勒“格VP”问句有两种否定形式,一种是在“格”的后面直接加上否定词来进行否定,另一种是在“格”的特殊句式中来表现;弥勒“格VP”的特指问句是在“格VP”中加入指示代词“那个、哪儿、这、那”等构成;弥勒“格VP”问句是历史移民的结果,和江淮区、吴语区的“K+VP”具有同源关系,在历史上是江淮区的汉族移民把“K+VP”带到云南来的结果。
[1]弥勒县志编纂委员会.弥勒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37,39,78.
[2]吴积才,颜晓云.云南方音概况(三)[J].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7(1):4,7,9.
[3]云南汉语方言志编写组.云南方言的形成[J].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90-91.
[4]何艳丽.汉语方言“F+VP”疑问句式的研究[J].重庆:西南大学,2010:15,38.
[责任编辑 贺良林]
On “ge VP” in Mile Dialect of Yunnan Province
TANG Yu
(College of Liberal Arts,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ge" is a distinctive Yunnan dialect word,based on fieldwork in Yunnan Mile dialect "VP" research.Yunnan Mile dialect "ge VP" has the general formula and a special type,special "ge VP" questions of "ge is VP","ge has VP","ge can VP","ge elimination VP";Mile "ge VP "questions,there are two negative forms,one is in the" ge "plus directly behind the negative words to deny,the other is in the" ge "in a special sentence to express;Mile" ge VP "of especially questions is to join in the "ge VP" in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 "what,this,that" and so on ;combine immigration history and related research we deeply discussed Mile "ge VP" sources that this language by Han Chinese immigrants the Ming and Qing jianghuai district have taken "K + VP" into Yunnan.
Mile dialect;"ge";"ge VP”
H179
A
1008-9128(2016)06-0077-05
10.13963/j.cnki.hhuxb.2016.06.022
2014-10-23
唐雨(1990-),女(傣族),云南弥勒人,硕士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