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影像文化背景下日本文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张文宏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影像文化得以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文章以日本文学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观念为指导思想,通过言语解读文本和视听解读文本两者的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以及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等途径,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其文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影像文化;日本文学;教学模式;文学文本
日本文学是我国高校日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是基础日语课程的合理延伸。它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其鉴赏和研究能力,加深对日本社会文化的了解。可以说,优秀文学作品对于开启青年一代的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方面会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多数高校的日本文学教学仍然以文学文本的言语解读为核心而实施的。但是,在现代化传媒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这种传统模式逐渐受到质疑,甚至被认为是导致文学领域江河日下的原因之一。
新世纪以来,随着影视、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由语言文字为主导的形态开始向电子影像为主导的形态转变,逐渐形成一种以视像为主的言说语境。这种影像文化以其特有的兼容性、共时性、开放性等优势,冲击着传统文化,改变着现代生活。例如,影视文学、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的出现,宣告了以语言为媒介反映社会的传统文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可见,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新型的文学教学模式,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传统的日本文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剖析,然后通过实例,阐述在影像文化背景下如何建立更直观、互动性更强、效率更高的新型教学模式及具体途径,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学研究能力、文化宽容精神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目的。
目前为止,大多数高校的日语专业开设《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作品选读》等课程,教学内容一般是“三大板块”,即社会背景介绍、文学理论讲解、作家作品分析。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表现为,在原有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课堂上是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课下要求学生消化、复习巩固知识点,并完成相关的作业。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教师精心准备每个环节,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教学内容;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跟随着教师的讲解去把握知识点。但是,如此模式下的日本文学课堂容易产生以下两个问题:
1.教师讲解的过剩与师生互动的欠缺。在日本文学课堂上,教师偏重于社会背景和文学知识的讲解,过分强调文学作品评价的标准性,造成了处于同一时代的文风迥异的作家、作品,因所处背景相似或流派相同而被贴上同样的标签。这种文学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将中学时代那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带到文学课中,妨碍了文学作品在新的语境中被重新演绎的可能性。其结果是,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难以提升,甚至是学生对文学的憧憬之心消失殆尽。在此,以志贺直哉的短篇小说《在城崎》为例,教师往往把该作品归属于私小说,于是从私小说的产生、发展讲起,引用学术权威的成果,最终把它定位成一部凝缩着作者生死观的作品。如此授课,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所以他们的主动性就无用武之地,又怎么可能领略到“小说之神”志贺直哉的文学魅力?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剥夺了学生与文学作品直接交流的权力,使学生获得的是“二手知识”。
2.言语解读日本文学文本的局限性。教师仅用词典语言和简单的图片对异文化场景进行解释的话,缺乏生动形象的示例,影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甚至造成误解。学生在阅读日本小说时,经常遇到日本特有的习俗文化。这时只凭借书面文字解释,很难详尽其意。加之日语不是母语,所以许多学生便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文学的兴趣。例如,“浴衣”一词在字典中被解释为入浴后穿的和服单衣。但是我们在日剧中会看到,衣穿不同颜色和图案浴衣的日本人观看夏季烟火大会等场景。如果给学生放映视频说明“浴衣”的不同用法,比起照本宣科地读字典,将会事半功倍。另外,由于学生需要借助字典阅读日文原版作品,全部进行文字阅读的话,速度过慢,即使阅读一部短篇小说也需两天,更无暇顾及中长篇小说,因而读书量受到很大限制。
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组合关系,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针对上述日本文学教学的现状与弊端,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实现日本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要调整教学目标。
与文科类的其他学科相比,日本文学的教学目标有其显著的特点。它不仅是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审美情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活动。因此日本文学教学目标应该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文学修养层面。通过不同风格、类别文学作品的赏析,使学生获得多元化的文学审美能力,帮助学生突破定向思维,开拓创新思维能力;二是文化理解层面。通过解读不同时代的日本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日本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的理解,使其体会到异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社会意义。
教学目标确立之后,更新、导入相应的教学观念也很重要。那么,具有怎样的教学观才适合日本文学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根据日本文学课的特殊性质,建议导入以建构主义为中心的教学观。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提倡,知识并非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更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在不同语境下需要被重新建构。再者,知识是认识个体主动的建构,绝非是被动的接受与吸收,尤其在与他人交流的语境下,这种建构常常表现为一种社会互动的效应。
近年来,逐渐走进大学课堂的建构主义教学观是指以教师指导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其特点表现为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只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与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主张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仅仅是坐在教室里倾听教师的讲解和前辈的经验介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师生角色的定位和作用。即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其创作力和想象力。倘若建构主义教学观念被引入日本文学课堂的话,即以发表会的形式,实施一种学生解析作品之后教师点评的模式。我们不难推测,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既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他们将会发挥最大的自主性,以主人翁的热情投入到文学发表会的准备中。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语境去探索新事物。
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打破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尝试把日本文学课的重心从“教”转向“学”,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模式。具体途径包含下列三个方面。
(一)言语解读文本和视听解读文本的结合
在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中,有些专家曾提出,视听解读文学文本仅可以作为辅助手段,“用以弥补教师的业务素质或学生的想象力的不足,从而避免产生学生因和文本交流的失败而导致的审美体验的缺乏”,主张“以言语解读文本为基础,以视听解读为辅助手段”。
但是,笔者认为,在日本文学作品赏析的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长篇小说的解说,更适合采用言语解读文本和视听解读文本两者相辅相成的方法。例如,夏目漱石的成名作《少爷》是长篇小说,原著诙谐幽默,但是其中夹杂不少方言和古文语法,所以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难度较大。因此,让学生阅读《少爷》文本之前,教师可以先放映由小说《少爷》改编的同名电影。该影片不但完整地保留了原著的内容,还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类似这样的影视资源的适当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体会到影视和图像叙事功能的优势,在较短时间内对作品有一个整体而连贯的把握。其后,教师应该针对学生最感兴趣的电影片段,从原著中找出与电影情节对应的章节进行部分的言语文本分析,这时学生很自然地会将视觉符号与文字符号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视频不能代替原著阅读。有的学生往往会把影像和文本划等号,不加分析地接受改编者强加给原著的内容,影响对原著的客观评价。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控制影像与文本的使用比例,且一定指出视频与原著之间的不同之处,把言语与视听这两种解读文本的方法合理地融为一体。
(二)多媒体课件在演习课中的应用
文学课除了文本阅读还有作家研究,而作家介绍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原因是作家研究涉及的领域比较复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依照教材介绍作家的生平、艺术思想、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等,学生边听边记,囫囵吞枣地理解,只要熟背教师所讲重点即可应对考试。显然,如此格式化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在影像文化日益发达的今天,应该利用图像、视频等去尝试作家研究的新模式。笔者曾在日本的几所高校做过调研,演习课是日本大学高年级的必修课,简单地说,该课程就是学生围绕某个专题而进行的报告会。在此,笔者想借鉴日本高校的经验,建议把演习课引入日本文学课堂中,并在演习课上穿插多媒体课件这一环节。比如,以明治时期的文豪夏目漱石为专题,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与夏目漱石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材料,配合文字做成课件,课堂上先让学生一边展示课件一边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提问,然后对难点和重点再做补充。这样,学生们将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设计和制作课件,使原本生硬死板的作家生平介绍立刻变成图文并茂的文人故事会,生动活泼的演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文学知识。在演习课上虽然学生是主角,但是作为设计者的教师的作用绝对不可忽视。因为教师事先要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并适当传送给学生相关文字和图像资料,学生则依据这些素材制作具有特色的多媒体课件,实现师生间的互动模式。
(三)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的师生互动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说是影像文化反应在教学上的一个新生事物。如今,多数高校都在推广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共享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共时性优势,结合日本文学课的特点,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教学比较适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以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为例,教师先把本学期必读的作品名称、作家及背景介绍、思考与练习、由原著改编的影视剧等及时上传到网上,首先建立一个师生对话的框架;接着作为指导和参考,教师为学生推荐相关的精品课程视频,引导他们观看,并要求他们提交观后感或学习报告;最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线回答,形成师生网上交流的局面。这种发生在课堂之外的互动模式,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思想交流。这样,无疑提高了课堂效率。因为大量的阅读文学文本和答疑解惑的时间被放置到了课下,在课堂上教师所担当的角色仅是学习方法的引导者。但是,这种教学环境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时时站在学术前沿,以保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
综上,本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在影像文化背景下构建新型的日本文学课堂模式的几种途径。需要指出的是,影视、图像、网络资源在日本文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其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体现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任何时候它都不能代替文学文本。否则,就失去了文学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再者,在师生互动模式中,教师虽然担任配角,但其所处的指导地位,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素质修养。
[1]刘可,白德铭.文本·言语·声像——试论多媒体时代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
[2]陈彦辉.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3]李光华.日本文学课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12(4).
[4]黄美华,马骏.外语研究生教育中“复合式教学法”探索——日本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构建[J].现代传播,2011(4).
[责任编辑 鲁海菊]
Models of Teaching on Japa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 Culture
ZHANG Wen-hong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Xinxiang,453007,China)
Visual culture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ed in China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multimedia.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paper,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teaching aims and concepts on Japanese literature,expounds the setting up of teaching models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preting the literature texts both linguistically and audio-visually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and web teaching platforms.It holds that the literature quality and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of the students could be improved by the use of these models of teaching.
visual culture;Japanese literature;models of teaching;literature texts
I109
A
1008-9128(2016)06-0111-03
10.13963/j.cnki.hhuxb.2016.06.030
2016-05-04
张文宏(1968-),女,河南泌阳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日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