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际互文性视角下的教育话语研究

2016-03-15 16:35高兴梅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招聘启事互文性语篇

高兴梅

(中国药科大学 外语系,南京 210009)



篇际互文性视角下的教育话语研究

高兴梅

(中国药科大学 外语系,南京 210009)

篇际互文性是话语的基本特征,它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权利关系的变化。教育话语的篇际互文性分析,揭示了在竞争激烈的商品经济社会,学校不再是教育产品的垄断者和权威机构,而是像企业一样重新构建社会身份;学校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采用商业的运作模式,加强自身的形象建设和宣传,实现促销教育产品的目的。

篇际互文性;教育话语;身份重构

0 引言

20世纪60年代,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向西方读者介绍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时,首次使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一词,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1]。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依存构成文本的互文性,互文性表达了语篇生成过程中各种文本相互交叉、依存的复杂的异质特性。她从写作主体、受话者、外部语篇的视角,把互文性分为两种:水平(horizontal)互文性和垂直(vertical)互文性。前者指某一话语与前后一连串其他话语之间的相互对话的互文关系,即写作主体和受话者之间的相互对话的互文关系;后者指当前话语与其他外部话语相互关联、相互指涉的互文关系,共同构成该话语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文化语境。长期以来,互文性作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一直运用于文学语篇的分析。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批评语言学的发展,互文性被用于分析新闻报刊等非文学的大众语篇。作为批评语言学的领军人物,英国语言学家费尔克劳夫继承和发展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并根据话语结构和话语类型之间的关系,把互文性分为两类,即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interdiscoursivity),互文性是显性的互文性,篇际互文性是一种隐性的互文性。互文性是语篇表层的互文性,即在语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他语篇的痕迹,语篇的表层互文性包括五个范畴:话语引述、预设、否定、超话语和反语[2]。篇际互文性是语篇深层构成性的互文性,是构成语篇的各种话语规约结构的相互交叉、相互依存,即不同体裁、话语和风格的混合交融。费尔克劳夫把篇际互文性和霸权理论相结合,指出篇际互文性是话语的基本特征,批评语言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话语的篇际互文性,即探究构成互文话语的语义功能,以及话语中“不同体裁、话语和风格混合交融的方式、和谐程度,揭示话语中隐藏的意识形态、社会权利关系以及语言对社会的介入作用”[3]。

1 篇际互文性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费尔克劳夫对话语篇际互文性的研究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4-5],大致来说,他的研究经历了两个时期:在第一阶段,他主要从功能语言学汲取营养,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分析话语的互文性。文本维度主要从语言形式上分析和研究语篇的词汇、语法、语意以及连贯性等语言特性;话语实践维度主要从交际的角度研究文本创作和接受的过程、社会实践维度主要从社会的角度分析话语实践对话语秩序的重构作用,以及对社会实践的影响,揭示意识形态和霸权关系如何介入话语,并通过话语维护已有的霸权关系。在第二阶段,他主要从社会批评语言学汲取营养,把互文性分析的模式简化为文本分析和社会分析,文本分析主要研究话语的词汇、语法形式以及采用的体裁、话语和风格,社会分析主要是对话语秩序的分析,以及话语秩序如何受到社会秩序影响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反作用。这种分析模式从语言的微观层面出发,通过文本的语义、语法等语言特征分析文本的互文特性,把话语秩序的变化和社会秩序的变化有机地结合,为透过语言变化探究社会变化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

费尔克劳夫把话语当作一种社会实践,他指出话语的变化体现和反映了社会的变化,话语批评性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透过语言变化研究和分析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揭示语言变化背后潜藏的霸权斗争和权利关系的变化。话语秩序和篇际互文性是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理论的核心观念。话语秩序是社会秩序在话语层面的体现,是具体社会领域使用的各种体裁、话语和风格的集合,它反映了话语的规约结构。费尔克劳夫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秩序的,某一社会群体或阶层总是使用或垄断某一种体裁,每种体裁具有一定的语义范畴、使用规则、修辞手段等,并表达该群体或阶层的利益或意识形态。但是话语秩序不是僵硬不变的,而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的,它随着社会秩序的变化而变化。在某一种特定时期,处于霸权地位的某种社会关系总是占有某种话语类型,随着社会权利和关系的变更,话语秩序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原来的话语秩序和新的话语秩序发生重组,形成篇际互文性。篇际互文性把话语变化和社会变化相联系,话语的变化受到社会权利关系和权利斗争的影响,“霸权斗争越明显,语言层面的体裁、话语和风格的混合交融越显著”[6]。这种混合交融既体现在话语秩序内部各种词汇、语义、语法的异质性上,又体现在话语秩序之间各种体裁、话语和风格的相互竞争、相互重构中。

2 教育话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

费尔克劳夫指出,当代世界范围内的公共话语中呈现出三大连锁的发展趋势:民主化(democratization)、商品化(commodification)和技术化(technologization)。其中最普遍的重要趋势是话语的商品化,它指的是“并不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社会领域和社会机构被以商品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形式来组织和构思的过程” 。最典型的就是当前的教育领域,知识常常被称作商品,学校是知识产品的供应商和销售商,为了销售知识产品,学校就要不断地宣传自己的产品;为了提高知识产品的竞争力,学校就要招聘优秀的教学、科研人才,提高教育产品的质量,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招生简章和招聘启事是最常见的教育话语,传统的招生简章和招聘启事中,学校通常采用权威性的、命令式的官僚文体,但是现在学校不得不借鉴和吸纳商业话语的宣传方法和手段,包装和宣传自己的教育产品。因此教育话语与商业话语的相互重合、相互交融而构成篇际互文性。商业话语对教育话语的渗透和蚕食,导致教育话语的商品化趋势,这一趋势体现了商品经济在社会领域的垄断地位。

下面我们通过分析互联网上一些学校的招生简章、招聘启事,研究学校如何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借鉴和采纳商业运作模式,积极构建自我形象,加强自我宣传,达到宣传和销售教育产品的目的。我们先看一则中学的招生简章。

例1,美国某中学的招生简章介绍:招生简章首页的左侧印着一名自信、快乐的中学生,右侧标明学校是一所全国性的中学“National Teaching School”,“National Support School”,并印有获得荣誉称号“outstanding”的奖章,彰显学校的优质教育。随后一页是校长致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校长亲切的笑容以及两个学生快乐的笑容,校长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已经取得的各种成就,“one of the first 100 teaching schools in the country”, “rated the school outstanding in all four separate judgments”。这些评价性语言宣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突出学校的声誉和威望。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关心的是学校的高考成绩和高校录取率,招生简章用图表、数据说明了学校在GCSE考试中取得的成就,“At A level, we achieved a 99.7% pass rate”,“We had similar success at GCSE, with 82% students achieving at least 5 A* to C grades.”招生简章引用教育权威和专家的赞誉进一步加强宣传,在广告话语中,“名人效应”是经常使用的宣传策略,学校在招生宣传中,使用该促销策略,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宣传教育产品的质量,已达到劝说和促销教育产品的目的。简章接着介绍了学校设置的各种课程、课外生活、对学生的要求,以及对有特殊要求或者残疾学生的保障措施等。简章利用丰富的图片展示学生的学习和校园生活,并通过一些学生的评价来宣传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环境。在学生要求一栏,简章并没有用“requirement”,而是以“expectation”、“expected”、“encouraged”、“offered”等词汇的运用,充分显示学生是消费者,学校是教育产品的提供者。简章最后提供了学校的地图以及到达学校的交通方式,并在附录中通过图表说明学生在GCSE,A Level考试中取得的成绩、学生的毕业去向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进一步的宣传。

从上面的招生简章我们可以看到,学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利机构,而是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招生简章不再采用权威性的、命令式的官僚话语,而是采用商业话语的广告宣传方法和手段,传递招生信息的同时,包装宣传自己的教育产品,劝说学生购买教育产品。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学校教育产品质量的保证,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引进和吸纳优秀的教学人才。因此,在人才招聘启事中,学校和企业一样,不断加强宣传和包装,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下面我们再看一则人才招聘启事。

例2,美国犹他州一所学校的招聘启事介绍:招聘启事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介绍学校的特点、特色、办学规模、已取得的成就和发展优势等,具有推销宣传的交际功能。招聘启事第一段通过“exciting,challenging and rewarding careers”等褒奖性词语来吸引受众的眼球,随后又用“a top research institution”树立机构的形象,提高学校的威望和知名度,接着又介绍学校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工作福利等,每一部分都用具有号召性的感叹句开头,“a great place to work!”,“a great place to live!”,明显具有广告宣传的功能。“the highest standards of scholarship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top rank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one of the largest employers in the State of Utah”,这些评价性词语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地位,凸显学校的优势。此外,语篇中“beautiful location”,“family friendly work-life balance”,“convenient location”,“quality environment”等积极词汇宣传了学校的地理、交通、环境等优势。不仅在词汇层面,招聘启事充斥着以宣传促销为特征的商业广告词汇,在语言风格上,该招聘启事句式简洁,多用一些动宾短语结构,便于受众阅读。招聘启事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强化受众的视觉冲击,充满活力、喜笑颜开的教师,交通便利,风景如画的环境,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和设备,向每一个应聘者传递积极的信息:学校为他们提供愉悦的生活、工作环境。传统的招聘启事以传递信息为主要交际目的,提出招聘岗位的任职要求;该招聘启事中以宣传包装为特征,积极构建学校形象,达到吸引和招聘优秀人才的目的。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提供信息为主的招生简章、招聘启事中到处充斥着促销宣传为特征的商业语篇,传统的教育话语的秩序被打破,其与商业语篇的话语秩序重新组合,构成篇际互文性。商业语篇的霸权地位以及对教育语篇的殖民,反映了商品经济在现代社会中的主导地位。随着教育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不再是教育市场的垄断者,而是参与竞争的法人实体。为了提高教育产品的质量,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学校想方设法地招聘优秀人才,吸引优质生源。学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利机构,而是像企业一样,借鉴和吸纳企业的营销方式,加强对学校的包装和宣传,以达到宣传和销售教育产品的目的。

3 结语

语言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标志,同时也驱动着社会变化,话语的篇际互文性分析为透过语言表征揭露语言背后的霸权斗争和社会权利关系的变

化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教育机构的话语中,借鉴和吸纳了广告语篇的促销宣传话语,传统的教育话语的秩序被打破,形成教育话语和商业话语的篇际互文性。教育话语的篇际互文性反映了教育领域的权利斗争和权利关系变化。当今商品经济社会,学校不再享受政府全额补贴,要自主筹措一定比例资金。学校在教育市场失去了传统的垄断地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学校为了提高教育产品的质量,就要引进大量的优秀人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教育产品的质量。同时,在招生工作中,学校加强自身的形象建设和包装宣传,达到劝说消费者购买教育产品的目的。在教育市场的霸权斗争中,学校逐渐失去霸权地位,而作为教育产品的消费者逐渐取得霸权地位。学校不是教育产品的垄断者、权利机构,而是法人实体,按照商业机构的运作模式和经营方式,招募人才,提升产品质量,并积极建构企业形象,加强宣传和促销,实现销售教育产品的目的。以宣传促销为特征的商业话语对教育话语的侵蚀和殖民,导致教育话语的商品化趋势,而这一趋势反映了商品经济在社会领域的垄断和霸权地位。

[1] Kristeva, J. The Kristeva Reader[M].Oxford:Blackwell.1986:36.

[2] 徐涛.语篇与语篇的“对话”——语篇互文性的理论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58.

[3] 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 2000(3):15-18.

[4] 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5] 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 New York:Longman,1995.

[6] 纪卫宁,辛斌.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思想概论[J].外国语文,2009(6):21-26.

(责任编辑:郑孝芬)

An Interdiscoursive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s

GAO Xing-me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 China)

Interdiscoursivity 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a discourse and reflects the changes of social structures and social power relations. The interdiscoursive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s reveals how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reconstruct their identity as entrepreneurs by employing business mechanisms to promote their products in accordance with free-market principles since they have lost their monopoly in fiercely competitive commercialized society.

interdiscoursivity; educational discourse; the re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2016-04-19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SJD740048)

高兴梅(1978-),女,江苏淮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G212

A

1009-7961(2016)04-0040-03

猜你喜欢
招聘启事互文性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把招聘启事藏起来
藏起来的招聘启事
把招聘启事藏起来
招聘启事背后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