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重构——融合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改革与实践

2016-03-15 16:18:23游晓玲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

游晓玲

(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南京211117)



学分制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重构——融合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改革与实践

游晓玲

(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南京211117)

摘要:要完成从学年学分制的转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1)改变分级时间节点和分级依据;(2)取消对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予以免修不免考的规定;(3)本二和本三学生实施不同的课程培养方案;(4)对艺体类学生进行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改革。

关键词:课程设置;大学英语教学;专门用途英语

完全学分制作为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学分制教育模式已经被国内很多高校所采用,晓庄学院2008年开始推行学年学分制,2011年试行完全学分制,目前正努力推进从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转型。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文化课,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晓庄学院推进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合学校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成为本文研究的要务。

一、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之研究背景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明确规定:“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文献研究表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外语专家和教师们关注的主要问题。蔡基刚依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英语基础分析,提出目前大学英语的基础教学(General English)的目标在高中基本实现,大学英语应调整课程设置,把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作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1]。各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组织实施EGP教学和ESP教学或通识课程类英语教学[2]。

2011年项目研究之初,可供学生修读的只有《大学英语》一门公共基础课和《跨文化交际》《交际口语》等两三门公共选修课。教学资源紧张,大学英语课程生师比大约为90:1,课堂教学多为大班授课。由于大学英语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难以达到完全学分制的选课条件,无法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和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的要求。要完成从学年学分制到完全学分制的转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在原有的基础英语课程上,开设ESP后续课程,以满足已经达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规定的“一般要求”学生的进一步提高其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需求。ESP后续课程是基础英语的延伸,选修的学生必须达到《课程要求》中规定的教学指标。晓庄学院学生英语语言基础较弱,2010和2011级大学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低于60%,基础英语教学几乎占据大学英语教学计划的全部课时,导致后续课程没有课时开设;另外,晓庄学院后续课程开设存在师资匮乏的问题,教师大多为语言文学出身,跨学科知识结构方面先天不足;加之,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量大,很少有机会进修来改善自身知识结构,ESP后续课程不具备开课条件。课题组采用调研、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探寻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解决方案。

(1)在2013年5月南京召开的“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上,我们发放并回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问卷调查》有效问卷42份,了解到211高校和一些资深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ESP后续课程的开设情况,他们的课程开发和研究都先于一般本科院校,当时已经开设了语言技能类、文化素养类、语言应用类、专门用途类等ESP后续课程[3]。数据调查显示,一般本科院校由于受限于各种办学条件,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大部分ESP课程无法开设,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严峻挑战。

(2)申建军以南京晓庄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为例,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尴尬处境及其原因,提出ESP后续课程可以作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4]。研究认为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的重复低效已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用性和针对性更强的语言与内容相结合的后续课程必将成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题组教师通过问卷分析、访谈和实证研究,全面了解现阶段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相关因素,厘清学分制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原则和理论依据,明确了基础英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通过征询晓庄学院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确定了晓庄学院“基础英语+ESP后续课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框架。

二、基础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实践

针对文科、理科和艺体类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为学生选用不同的教材,建立分层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基于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和能力,设定两种不同的目标定位: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对于低起点的学生重点进行基础英语的学习,循序渐进地修读大学英语一至四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他们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之后,依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为其开设语言提高类和应用能力类课程,便于学生自主选课以修满学分。

(1)改变分级时间节点和分级依据。考虑到各地高考成绩不可比性,以及入学分级测试的一次成绩并不能客观反映学生英语水平,第一学期不分级;第二学期开学后,依据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综合表现,分A级和B级两个层次;

(2)取消对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予以免修不免考,以及给予2个奖励学分的规定。为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开设《中级英语写作》《中级英语翻译》和《中级英语视听说》三门提高类课程,要求学生选择1门提高类英语课程的学习,修满并成绩合格后获得必修学分。

(3)本二和本三学生实施不同的课程培养方案:晓庄学院于2012年本三实行“分类招生,分流培养”改革。该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学习周期压缩为一年内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课题组讨论决定调整教改方案,将“4+4+2+2”两年模式调整为“6+6”模式,12个学分在一年内修读完。

(4)尝试对艺体类学生进行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改革。大学英语四级成绩对比分析发现,艺体类学生四级一次通过率在20%左右。课题组分析了艺体生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共性,决定自2014级起对艺体生实施分层教学改革。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加强语法和词汇针对性辅导和训练,对于基础较好并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允许选修大学英语ESP后续课程。

调整后的分级教学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大学英语整体教学质量显著提高,2012级本二文科课改班一次通过率达到79%,理科62%,比2011级本二学生的平均通过率提高5至12个百分点;2012级本三一次通过率为55%,修读一年大学英语后的累计通过率达75%,在江苏省本三院校评估中名列前茅;2013级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四级考试一次通过率又比2012级增长了7个百分点,其中2013级本二文理科课改班四级一次通过率均达到79%;2013级本三达到77%;2014级本二文科大类通过率为84%,理科81%。二是调整后的分级教学方案改变了单一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增加了6门语言技能类提高课程,为构建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开辟了新思路,并为ESP后续课程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三是基础英语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减少了基础阶段学习的课时比例,保证了后续课程的课时数。

三、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关系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开展了多轮专题教学研讨并达成共识:通过问卷调查、调研和访谈,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和各高校ESP课程的开发情况;深入各二级学院了解人才培养对大学英语的需求,结合社会需求、学生专业学习需求,最终选定学生需求较高的《商务英语》《职场英语》《旅游英语》和《跨文化交际》等四门ESP后续课程,并为2013级和2014级通过四级的学生成功开设,初步构建了晓庄学院“基础英语+ESP后续课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尊重每一类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满足了理科类学生的语言学习需求,也适应了文科类、艺术类学生的应用技能需求,兼顾生源质量、学生需求及社会需求,利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013年6月项目组成员对全校2012级课改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途径和学习需求,以及对ESP后续课程的开课意见和建议,共收到有效问卷808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56.8%的学生希望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68%的学生希望在达到大学英语一般要求后能选修和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40%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除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服务于专业的能力。问卷调查中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是职场英语、商务英语、生活口语和各类考试考证类课程,表明学生们既考虑就业需要、个人兴趣,也非常关注雅思、考研类英语课程,希望为自己将来出国学习或学历深造做准备。

(2)吴婷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到晓庄学院3个年级的在校学生对英语教学的评价、对ESP后续课程的需求,以及对英语学习内容的期望。调查结果表明,46%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英语水平不满意,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很不满意自身的英语水平;近八成的学生希望学校能为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一般要求的学生开设一些ESP后续课程,其中包括利于学生考研和出国深造的语言提高类课程,利于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发展的专门用途类课程,以及利于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素养类课程[5]。

(3)ESP课程学习问卷调查。2015年6月,课题组利用“问卷星调查平台”对本校2013级和2014级修读ESP后续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共有1302名学生提交问卷,所有学生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其中11.14%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学生对自己目前英语水平仍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认为有必要利继续修读英语课程的占33.64%,反映出他们不满足于只达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规定的一般要求;56.61%的学生认为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同等重要,26.8%的学生认为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基础英语课程更为重要,14.29的学生认为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ESP课程更为重要;有关选修ESP课程的原因调查中,49.31%的学生出于对课程的兴趣,67.9%的学生目的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其它原因依次为修学分、就业、学习与专业相关知识等;对于ESP课程与大学英语六级之间的关系问题,有42.4%的学生认为对六级考试有帮助;关于修读ESP课程的主要收获,79.42%的学生认为ESP课程拓展了文化视野,48.62%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英语运用能力,44.47%的学生认为了解了专业知识,36%学生认为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

问卷分析发现,ESP后续课程作为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或扩展,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针对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满足了已经达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规定的“一般要求”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展的进一步需求。

四、预期目标的实现和存在的不足

与预期计划和目标比较,所有预期目标基本上实现。课题组制定了“基础英语+ESP后续课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方案,编制了四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目前,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成果显著,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在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一般要求后,为其开设《实用英语翻译》《实用英语写作》等语言类提高课程,以及《商务英语》《职场英语》等ESP后续课程,初步构建了适合晓庄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顺利实现了大学英语从单一课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文化、多科性方向发展的课程体系的转变,并为晓庄学院实施完全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提供了充足的课源,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特色之一和创新点。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研究预期目标之一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逐步实现学生自主选课、选教师和弹性学制,在完全学分制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打通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和应用提高阶段课程之间的必修及选修课之间的界限,使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选修技能课程,提高语言学习效率。该预期目标在课题研究伊始就颇受争议,经过反复研讨,认为现阶段处于从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转型期,首先,教学资源紧张,大学英语课程生师比超过90:1,课程少,弹性学制遭遇各种困难,缺乏学分制的选课条件,无法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教师和课程的需求。2011年项目研究之初,可供学生修读的只有《大学英语》一门公共基础课和《跨文化交际》《交际口语》等两三门公共选修课。其次,导师制没有完全建立和有效地发挥作用,无法做到在本科阶段全程负责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选课和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大学英语整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加之,学生对完全学分制的内涵和意义认识不足,对自身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培养方案没有清晰的思路,没有正确的自主选课意识。课题组认为在学校没有真正具备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条件下,大学英语继续维持12个必修学分,为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开设语言技能类提高课程。实践证明,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的重新调整和定位更符合晓庄学院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发展思路,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改革保障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ESP后续课程的开设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发展需要自主选课获取学分,利于学分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结语

以上是晓庄学院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的总体概况、实施过程、改革措施及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大学英语教改项目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分级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达到了预期目标,ESP后续课程有序开设,相关研究将持续深入开展研究。研究组成员对此研究结果持认同态度,并希望此研究成果能够为今后完善和推进晓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完全学分制改革有待于深入研究,我们将积极探索适合晓庄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完全学分制改革模式,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2]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2):4-7.

[3]申建军.普通本科院校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必要性研究——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14(11):80-82.

[4]蒋领敏.河南高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开设现状调查[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1):16-19.

[5]吴婷.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2):27-29.

[责任编辑:葛春蕃]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System under Credit System: Report of the Integration of Fundamental English and ESP Practice

YOU Xiao-ling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17)

Abstract:To finish the transform from academic year credit system to complete credit system,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should re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1) to change the grading time and basis; (2) to conceal the 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testing for the students who pass CET-4; (3) to use different curriculum system for sophomores and juniors; (4) to carry out different level teaching for students of art and PE majors.

Key words:curriculum sett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SP

作者简介:游晓玲(1967-),女,安徽黄山人,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14jsyw-16)

收稿日期:2015-10-20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31X(2016)01-0045-04

猜你喜欢
专门用途英语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
构建“专门用途英语+大学生就业”新模式研究
护理英语课程需求分析与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法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8:28:29
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羽毛球课程设置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38:31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