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必要性探析

2016-03-15 15:43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负性效能

张 敏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兰州730030)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必要性探析

张 敏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兰州730030)

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为起点,为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大学生不良心理主要体现在认知存在偏差和失调,负性情绪多和自我效能感水平低,培育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益于优化大学生个体的自身发展,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将健康的心理保障。

大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必要性

人的内在潜能和人本身具有的积极力量是现代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把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根本任务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立足大学生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要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大学生心理将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秀品质,由此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挫折的能力”。因此,将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当代大学生品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每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解读人所面临的诸多心理冲突和心理困境,从而激发出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1]。积极个人品质是由主观幸福感、乐观、快乐、好奇心和创造的勇气等构成的;美德和力量在个体心理品质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缓冲适应作用,是预防和克服心理疾病强有力的武器,所以,积极心理品质调节着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国内学者则将积极心理品质定义为包括快乐、高兴、自尊、自豪、爱、善良和兴趣在内的相对持久的积极情绪和主观体验,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有效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能够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有利于增强个体的主观上对快乐和幸福的感知康状态。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形成的积极情感体验,也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积累的乐观做事风格,以及个体能够积极面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二、大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表现

(一)认知存在偏差和失调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某一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自己或他人作出的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2]。在一定程度上认知偏差表现为大学生的不合理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绝对化要求。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执意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绝不会发生的信念。通常这种绝对化要求背离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易被实现的,当事物的发生发展与个体想当然的发展结果不一致时,个体通常表现为抗拒接受事实,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例如,很多大学生都认为自己应该上名牌大学,别人应该考虑我的感受等等;二是过分概括化。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表现做出的不合理评价,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思维方式,其典型特征是不合理性。例如,部分大学生因为一次失败常常认为自己的存在是毫无价值或自己的表现一无是处,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会导致个体产生自卑或过分责备自己,自暴自弃的心理倾向,进而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一旦将这种评价转向他人,就会一味地责备他人,放大他人所犯的错误,并产生愤怒和敌意的情绪,这种不合理的认知信念不利于大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三是糟糕至极。是一种个体把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极度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例如,有大学生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失败后就断言“自己的人生已经失去了意义”;几次求职失败后就恐慌“自己今后再也找不到工作了”等等。当个体坚持了这种糟糕至极的非理性信念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

此外,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从高中到大学,从家乡到陌生的城市求学,他们正经历着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转变,大学生对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逐渐形成许多认知因素,当各个认知因素与之前大学生观念中的认知因素不一致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认知失调带给个体无法调试的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而引起大学生认知失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大学生的新旧经验相悖,这种现象出现于大学生随着知识、经验储备的增加,与原来旧的经验不一致时,对行为的认知也会出现失调。此时,个体就会调动一切有效资源来克服认知失调,剔除和优化态度中的不合理成分,从而缓解紧张心理,重新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

(二)负性情绪多

大学生情绪波动大集中表现在:首先,情绪起伏不稳。莫名其妙地焦虑、烦躁,过于在乎成败,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否定;其次,情绪反应强烈。由于大学生不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遇到突发事件时易冲动从而做出错误决策,情绪反应过强;最后,欠缺相应的情绪调试能力。表现在面对激烈竞争或矛盾冲突时,容易产生抑郁、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大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清楚地扮演好自己当下的社会角色,他们在角色扮演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这时就会产生角色失调。面对角色失调大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内疚的负性情绪。表现最明显的是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引起其负性情绪增多的原因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以面对困难情境时产生的,可能对自身、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短暂紧急性心理失衡状态[3]。当今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残酷的就业压力,甚至发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不匹配、不适应时,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因此要克服心理社会危机,须依赖心理社会经验,归根到底是社会环境决定着心理危机能否得到积极地解决,这就要求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努力正确认识自己,积极适应社会环境的瞬息万变,避免发生社会心理危机。

(三)自我效能感水平低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它不仅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具备达到某一行为水平的能力判断,而且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心理过程的功能发挥[4]。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概括为:个体及他人行为的成败经验、他人的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影响个体自我效能产生的并不是信息源本身,而是个体通过对信息源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了认知和评价,使这些信息对个体产生影响意义。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的同学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水平,这有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任务难度,这就降低或者无助于自我效能感。通常情况下自卑,内向、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此外,社交情绪也成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常见的社交情绪有社交焦虑、嫉妒、羞耻和内疚,其中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是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大学生与人交往时出现的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5]。这样大学生为了规避使自己处于紧张的社交情境中,通常会减少参加各种抛头露面社交活动,选择孤独的学习生活方式,所以一般情况下社交焦虑严重的个体自我效能感都比较低。

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意义及路径

(一)对大学生个体自身发展的意义

1.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主观上对自己当下拥有的生活状态与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相一致时所持的肯定态度,它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三个方面。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是个体自身真实的积极体验,是一种对生活的总体体验。在四年的大学时光里,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大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及时转换消极情感,学会换位思考,用最乐观的心态感受生活,享受生活和追求生活的意义。

2.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并保持乐观

从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幸福的最基本的条件是要保持乐观,没有乐观便没有幸福可言,乐观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家庭、学校氛围中逐渐形成的。人一旦形成了乐观品质,他就会用乐观的方式去面对他生活中的一切境遇。乐观的人遭受失败时,他们一般不会变的沮丧,不会很快放弃,他们抗拒形成习得性无助,最终这类人更容易成功。积极心理品质倡导乐观心态,并不强调自以为是的乐观,更不强调过度乐观,所以大学生要合理培养自己的乐观态度,面对失败时学会做出合理积极乐观的解释。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路径

1.丰富心理资源,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定义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并不单单是指他没有任何心理疾病,所谓心理健康应该是指个体能不断主动积极地追求幸福,营造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同时又能使自己内在的潜能和美德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有效增加个体适时需要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源主要用来支撑一个人产生或进行各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及外在行为时所消耗的心理能量。一般来说,心理资源越充足,其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质量就越高。当大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解释所面对的各类生活事件时,他就更多地理解了生活的意义,就能积累大量正性的心理资源,由此增强积极面对挫折的能力,使个体学会保持乐观心态,践行良好行为,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丰厚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内在心理资源,有效防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2.强化心理弹性,有效预防心理疾病

心理弹性其实就是心理复原力,它是指个体心理从非常态状态恢复到常态状态的能力。心理弹性一般出现在挫折或困难情境中,体现在个体面对挫折和逆境时采取的应对方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自己预防自己,只有学生自身具有如爱心、乐观、创造力、勇气、热情等积极心理品质,才能真正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良好的心理弹性不仅意味着个体可以很快地摆脱消极影响,还意味着每经历一次困难,个体应对挫折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所以,良好的心理弹性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预防各类逆境和挫折之后的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认为,保持常态化心理健康的重点在于积极预防而不是治疗。积极心理品质使个体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中,可以帮助个体在不良心理状态下发挥正常的心理功能,而不应把重点放在心理问题产生之后的治疗上,所以要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大学生利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有效应对自身的不良心理状态,并使自己处在这种状态时仍能很好地表现自己。

(三)传授大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大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在非常态的情感体验中保持真实乐观的自我。一般情况下,大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转移负性情绪。是引导大学生学会从引起负性情绪的事件中脱离出来,或者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带有积极色彩的事件上来,做一些令人愉悦和乐观的事情,这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二是学会宣泄。宣泄就是以最合适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不良情绪,其实践形式有很多种,例如诉说、哭泣、做有氧运动、听音乐、记日记等,无论哪种方式都能使个体的不良情绪得以适度宣泄,使个体重新审视自己面临的挫折,找到最佳的处理方式;三是自我暗示和激励:是指大学生在面临消极情绪和逆境时对自我进行的积极心理疏导,用乐观的精神暗示自己挫折有其存在地价值,鼓励自己要对挫折之后的生活充满希望。这就发挥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使个体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体会生活中的快乐。

(四)使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自我接纳是个体对自我进行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是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合理接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能根据自己的真实能力和条件,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6]。拥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个体通常都能充分地接纳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能够进行自我疏导,使自己保持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而自我排斥与自我接纳恰恰相反,常常表现为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拒绝接纳真实不完美的自己。自我排斥和自我接纳都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互逆心理过程,是个体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必要前提。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自我分化,然后经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等过程后,自我的发展便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新的深化水平上实现二者的整合统一,形成自我同一感。在这一过程中若不能以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基础,就不能进行合理的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很多大学生对自我的把握不是很清晰,往往徘徊在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之间,不能认识真正的自我,很难建立明确的自我统一感,所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确立自我同一感。

[1] 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 虞积生.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心理咨询技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 姜土生,邓卓明.大学生心理危机类型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3(2):99-104.

[4] 郭俊彬.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6):81-83.

[5] 付梅.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5.

[6]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G641

A

1671-4733(2016)03-0018-04

10.3969/j.issn.1671-4733.2016.03.005

2016-04-01

张敏(1989-),女,甘肃兰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电话:15730978312。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负性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希望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