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霄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作用
赵 霄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摘 要:近年,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日俱增,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也趋于普遍,危机事件的诱因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不可控性,高校必须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团队,实施有效的方法加以引导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干预。高校辅导员就是心理危机干预团队的中坚力量,其在危机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应得到重视。
关键词:心理危机;有效干预;辅导员;大学生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的一种短期的帮助行为,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目前,心理危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生极为普遍,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2011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要求各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明确工作流程及相关部门的职责。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层工作者,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指出:在心理危机干预中,高校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作用。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对学生的身心状况变化掌握最及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善于抓住年级特点、班级特点等,积极向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及每个人面对心理危机时的不同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应对心理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另外,结合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组织结构,辅导员是所有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心理危机个体的识别和心理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都要依赖于辅导员对学生状况的了解以及对心理危机事件的及时发现。因此,辅导员一定要谨记心理危机处理应遵循的原则是预防为主,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同时,辅导员尤其要重视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细节,通过对学生寝室关系和谐与否、参与集体活动积极与否、情绪变化正常与否等方面的观察,第一时间对存在心理危机状况的同学进行识别和排查,并对排查后的重点对象想办法做更深入的了解和接触,重点关注排查对象近一段时间的情绪变化、语言逻辑、行为举止和饮食睡眠情况,为日后进行心理危机的有效干预和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奠定基础,收集宝贵的资料。
一旦发现有学生受到心理危机的困扰时,辅导员就要把握工作方法主动出击,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在此过程中辅导员的角色不仅是位“师者”,更应该是“助人者”。 助人,就是既要解决被帮助人的眼前困难,又要培养被帮助人具有或提高自助的能力。实际工作中大多数辅导员通常是站在师者的角度,还没有达到助人者的标准。在此,笔者想通过如下的事例解析辅导员做为“助人者”应该具备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案例情景是,在女性求助者有如下的表述时,助人者怎样的回答更能给对方以帮助,
求助者:你知道的,我长得太胖了。
助人者:太胖会影响男生去喜欢你。
求助者:可是,胖又不是我的错。
助人者:你觉得这不公平,太胖就不应该被男生喜欢。
案例中助人者的第一句回答用到了心理咨询知识——“共情”助人者说的话可能会让很多人觉得突兀。在此,根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做如下分析:首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美男,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少男少女特别重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这是基于他们这个年龄段对恋爱的渴望和向往,而助人者的这句话把她心里最真实,最直接,最根源的想法直接提了出来,让求助者觉得助人者很理解她的内心感受,唤起她继续交流下去的欲望。这比通常情况下的“没有关系,我觉得还好!”“胖也是一种美”等看似安慰的话更有效。
对于求助者第二句话,很多人脱口而出的可能是“那你觉得是谁的错(或是谁的原因)”,仔细体会下,在脱口说出的这句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成分?——责备!那么,进一步思考下,当助人者说了这句话后,求助者会是什么反应?——无语或求助欲望被打消。这个回答可能还有第二种情况即“这让你很委屈?”等等,那么,在此可以体会一下“不公平”和“委屈”在情感色彩上的差别。
以上两组对话既体现了助人者谈话的技巧:不回避求助者的意思,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直接表达出来;又体现了助人者的态度:真诚,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对她的处境进行分析,并表达理解。所以,辅导员要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积极作用就要注意谈话技巧和工作方法,谨记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应尽量不做评价,不用感情色彩较浓的词语,避免适得其反,要尽量平和,这些在平常工作中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却体现了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的特殊身份和重要作用。
人的本质是社会化的,依赖周围的人提供的内在、外在的评价而存在。对个体来说,获得确定的评价的意义比其他任何事都更为重要。这是人们应付大量压力的重要的社会心理支持资源。这种重要的支持资源一旦丧失或没能发挥或支持失当,面对压力的个体将变得无比脆弱、失衡并进一步产生危机。因此,在心理危机事件处理中辅导员一定要走出“自己扛着”、“帮学生保密”的误区,学会运用“转介”这个手段,及时上报可能存在的危机事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并积极协调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的介入,避免 “好心做了坏事”,让教育形成合力,对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高校辅导员要认识到在心理危机干预中,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对的,心理危机干预更不是辅导员一个人的事情。辅导员要学会借助外力,这里的“外力”包括校内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组织、心理咨询教师等,还包括校外专门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救援的机构、医院等。寻求校内外心理危机干预平台的介入并不是把学生推出去不管,而是让更多的力量介入危机事件的处理,发挥教育合力,让危机干预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给学生成长以最大的帮助。
就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而言,辅导员是否具备相关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很重要。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掌握相关知识,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江光荣曾说过“高等教育中没有培养辅导员的专业,因此,辅导员没有科班出身,都是‘半路入行’,对此实际情况,高校应该重视辅导员的在岗培训和相关岗位知识的学习。”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都和正常情况有所背离,如果只凭着管理经验去处理,无论你的处理方式多么符合常理,多么入情入理,其效果要么事倍功半,要么毫无进展,甚至有的时候会适得其反。如果能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会运用一定的工作技巧,能对症下药,事情的转机就更大,工作效率也会提高很多,也更符合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早发现、早预防的要求。
当然,心理危机事件会让任何人都感到紧张,但换个角度去想,把危机理解为是危险与机遇的并存,给人的感觉就大不相同了。高校辅导员一定要意识到心理危机的出现与人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有关,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可能会产生心理危机,有的人却无动于衷,所以如何指导求助者转变认知是解决心理危机的一个关键。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危机干预的“转机”也应该从求助者自身去突破。作为辅导员,要重视心理危机事件中出现的一些“信号”和“行为”,帮助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找到负面情绪的宣泄口。同时,结合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危机事件干预与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正确地应对危机,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关注心理危机,让我们行动起来”,正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对于心理危机干预高校辅导员要努力做到平时工作关注重点,危机干预预防在先,依托平台积极应对,讲求程序,利用转机,确保安全,为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S].2011.
[2]姜微.张诗雨.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5(1).
[3]杨静.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J].中国轻工教育.2015(6).
[责任编辑:何玲霞]
作者简介:赵 霄,女,河北邯郸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12-20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6.01.20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6)01-00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