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松林
(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对认识论基本问题的反思*
□ 张松林
(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使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从古希腊以来的几位极有代表性的哲学家思想进行反思并且发现传统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主张(包括康德)并不具有逻辑上的严格必然性,客体的客观存在其证据仅仅以一种不可证伪的状态得以维系,即栖身于不必然性之中。
认识论;“二律背反”;可知论;不可知论
思维能否把握客观存在的问题,哲学对此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两种观点都有自己独特的证明方式,看似有理有据,却各自都隐藏着难以躲避的涉及理论完备性的难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即有没有纯粹客观的通达。哲学上,这个问题只有两种回答,即必然存在和必然不存在。由上面的论述可以得到,哲学史都给出了两方面的解释。
(一)可知论的多途径论证
必然存在的理由可以这样表述,即如果必然存在是错误的,那么没有纯粹客观的可以通达,那么意味着客观世界的存在也是错误的,就是说世界的存在是不对的。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所以必然存在是正确的。
一种从道德的层面上做出的肯定,即如果没有纯粹的客观可以到达,那么也意味着对于道德命题的任何判断都是不可能的,道德命题的合理性也就丧失了。如果不能认识,意味着对于任何行为的道德评价都是没有保障的,很可能我们所认为的我们对某种行为有一种理性的认识都只是一种臆想,也就无所谓正义与邪恶了。为了道德的合理性存在,则必然有纯粹的客观的通达。
还有一种从逻辑的层面做出的肯定,如果没有纯粹的客观可以到达,那么也意味着判断本身也是值得怀疑的,那将是不可思议的。
(二)不可知论的多途径的论证
必然不存在的理由可以这样表述,即如果有纯粹的客观可以通达,那么意味着当我们思考或表述这些纯粹客观时,我们必然指向这些纯粹客观。但是我们知道,对于纯粹客观的认识,要么是通过感觉到达,要么是通过理性到达,通过感觉到达的纯粹客观是值得怀疑的,是不必然的真实的,而理性所通达的,又只是理性自己假定的,是主观的,并非纯粹客观的。所以并不存在纯粹的客观可以通达。
从道德层面对纯粹客观做出的肯定,充其量只是一种人为的要求,并非是理性可以接受的,缺乏对于纯粹直观的直接证据,因而是错误的,因此不能证明有没有纯粹直观可以到达。
同样的从逻辑判断合法性的要求,论证纯粹的客观可以通达也是不合适的,并不能强迫事实去符合一种理论,包含逻辑判断的要求。
这样,就造成了一种认识论的二律背反现象。当我们主张思维中的存在与存在是同一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在做先验的假设。对于存在事态的肯定,无法再做进一步的论证,因为存在是最大的种概念。假设并不意味着必然正确,这是怀疑论常常攻击的破口。如何理解这个问题,才能给予认识纯粹客观事物以形而上学上的一种合理性的支持呢?
在有神论者看来,上帝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客观存在者,即满足了纯粹客观的要求,所以对上帝存在的证明直接表明了其认识论基本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安瑟尔谟第一个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即上帝作为最完美的事物必然包含存在性。然而他的证明中隐含了一个假设,即具有现实存在性的最完美事物一定比不具有现实存在性的最完美事物更完美,但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证明这个假设的合理性,所以并不是一个有效的证明。
对笛卡尔的上帝认识论证明的分析。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证明中,由“我思”推出“我怀疑”,由“我怀疑”得出“我存在”,由“我存在”的不完备性得出上帝存在,由上帝的道德完备性得出客观世界存在。即对于客观事物存在的肯定回答是依赖上帝的道德完备性结论,而上帝的道德完备性则依赖“我”存在且“我”的不完备性,这里上帝存在结论的得出并不严格。
而且可以分析,上帝的存在是“我”的不完备所指示的,即不完备性的存在必然蕴含完备性的存在这个论断,这是一种形而上学推理或者可以称之为一种对概念或者属性的“指示性”操作。然而一个否定性的属性必然包含它的肯定属性吗?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只能说,这是不严谨的。这里同样有假设的成分。
比如说,当我们得知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也不能得知“不存在的世界”存在,因为“不存在的世界”本身即包含不存在性,但是如果他包含了不存在性,他又不是完全的不存在的,所以不存在的世界也不是必然存在的,即“存在的世界”不能必然推导出“不存在的世界存在”。可能有人认为“世界存在”是一个肯定性命题,同笛卡尔的“不完备性”的作为否定性的推理不同,但是它同样可以表达为这样的形式,即不具有“不存在性”的世界的存在不能推导出具有“不存在性”的世界存在,证明同上,具有“不存在性”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或者具有“不存在性”的世界是存在的,因为他包含了“不存在性”。
另外对于“哥德巴赫猜想我不能证明”这个事态,即我具有“无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属性,但是一定存在某个“我”或“他”或者“它”具有“可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吗?答案是否定的,不必然性的存在一个可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存在者。事实上从哥德巴赫猜想提出至今,是不存在可证明它为真的存在者的。就算遥远的未来有,我们也可以寻找另一个足够晦涩的问题声称世界上不存在解答者。所以更严格地表述是这样说,如果“存在一个无法被证明的命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即意味着在笛卡尔的论证系统中,上帝存在的必然性就消失了。因为“X命题无法证明”,我不能证明,并不严格意味着存在“可以证明X命题存在的存在者”,所以由“我”不完备并不严格地可以得出上帝存在。上帝并不严格地是存在的,也就直接影响了笛卡尔后面的关于客观世界存在的论证。
(一)对高尔吉亚极端怀疑论的分析
高尔吉亚的怀疑命题:没有事物存在;就是有事物存在也无法知道;就是知道了也无法表达。对于他的证明比较有名的驳斥就是,如果他的证明是对的,那么他的证明是否存在,按照他的说法,没有事物存在,他自己也无法存在,严格地说是他的证明无法存在;他也无法发现他的证明,因为没有通达存在事物的可能性;他也无法告诉我们他的证明,因为真理无法通过言语告诉别人。高尔吉亚的证明是针对巴门尼德的存在必然存在的,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可知与不可知的悖论。
(二)对康德的不可知论的分析
接下来我将谈论康德的主张,即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世界,不能认识“物自体”,也就是“存在”不适合于不在时空中出现的事物。当我们承认现象界的存在及其“可观察的”属性时,并且推测一种非现象界的属性,即“不可观察性”时,意味着它对我们而言是无从得知的。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当康德声称“物自体”的超验性以及其于时空中不在场的时候,也包含一个疑问即康德自身对这个“物自体”是否有某种程度上的了解,如果没有,他如何意识到“物自体”并对“物自体”做了那么多的规定呢?
如果他对物自体的意识只是来自于对于现象界共同属性的某种否定,即指示性,“现象界”指示“非现象界”等,认为康德的“物自体”的概念并非来自知识,而只是对现象界的属性认知。但是实际不必然存在关于现象界的否定属性即“非现象界”的域,同笛卡尔人的不完备性不必然指示上帝的完备性是同一种逻辑机制,都是要遭到否定的,因为从“存在的世界”不能必然地得到“不存在的世界存在”。
由上可知,如果他并非由某种“非的属性”得到的关于现象界的知识,那么他必然是对现象界有经验。因为知识要么是经验得知或者称之为直观的领悟,要么通过逻辑推演。他既然不能通过推演必然得出,他对于“物自体”的主张就站不住脚,那么他对“物自体”的论断就有独断的性质。如果说他要论辩自己的学说不是独断论,那么他必然要说明自己对于“物自体”世界知识的来历,或者可以想象,康德认为自己有某种对于“物自体”的特殊领悟,这样的话,声称理解了康德的“物自体”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这样的论断是不必然的,现象界同物自体界的二元对立也是不必然的。否则他建立哲学体系的基础就毁坏了。
或者可以说,康德的二世界理论也只是一种假设,利用这个二元世界理论可以很好地构建他的哲学大厦。更严重的情况可能意味着: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可以这样理解,康德的二元分割或许只是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时的一种经济原则,而不是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二元分割。也就是说,康德的二元对立学说只是在研究形而上学时为了容易理解所做的区分,而不是趋于真理被迫所做的分割。
综合上述的各种观点,无论是可知论也好,不可知论也好,都具有致命的弱点,确实不存在一种切实有效的认识论观点可以给予两种观点以明证。
所以,当我们说我们不能对纯粹客观有任何通达时,意味着我们对任何纯粹客观都没有任何把握,而这也意味着我们对纯粹客观的这个问题本身的否定,即我们不可能有关于纯粹客观的任何讨论,否则必须要有对于纯粹客观的某种把握。这就造成了肯定回答,即我们对于纯粹客观的存在的否定回答是错误的。这也并不完全意味着我们有对于纯粹客观的通达或者把握,我们只能说,否定回答是不可能的,但是并不意味着肯定回答是必然的,只是意味着,肯定回答是可能的,是不必然的存在着的。
[1][德]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3][法]勒内·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录(徐陶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B017
A
1008-4614-(2016)03-0049-03
2016-4-24
张松林(1990—),男,安徽合肥人,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理论,民族伦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