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丹丹,李道芳
(1.亳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安徽 亳州 236800;2.合肥学院 管理系,合肥 230601)
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服务产业模式的探索
——以“中国长寿之乡”亳州市为例
孔丹丹1,李道芳2
(1.亳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安徽 亳州 236800;2.合肥学院 管理系,合肥 230601)
摘要: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兼中国长寿之乡“亳州市”为例,考察分析其养老服务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国外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及沿海城市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模式的先进经验,结合皖北基本地域风情和社会经济特点,构建新型皖北养老服务产业模式即独具“皖北特色”的养老服务产业基地旗舰,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皖北地区;亳州市;养老服务产业模式
养老服务产业是指以老龄人口为对象,以满足较高层次生活、文化需求为目标,由市场和社会向老龄人口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相关民间营利事业活动的总称,亦称老人福利产业、老龄产业、银色产业等,是属于市场化、产业化的经济活动。[1]2011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鼓励养老服务产业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事业和产业”。自此,养老服务产业化全面进入实践层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民发〔2015〕33号) 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对“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作出了战略部署。[2]而探索建立一条适合地域发展的养老服务产业模式不仅能使区域养老服务产业永驻长青,打造一个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而且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消费、扩大就业,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都已成功探索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产业模式,并发展日臻成熟。我国新型养老服务产业模式的推行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及沿海城市,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模式陈旧,养老服务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有必要对这类地区养老服务产业问题进行研究,以求建立适合此类区域的新型养老服务产业模式。皖北区域是我国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对这一地区养老服务产业问题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中国长寿之乡”亳州市为重点考察、研究和探讨对象,挖掘探索皖北地区养老服务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建立适合皖北区域的新型养老服务产业模式。
1皖北地区养老服务产业问题分析
皖北地处安徽省北部,经济较为落后,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据亳州市统计局统计,截至2014年底, 亳州市户籍人口634.35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7.94万人,占总人口13.86%,其中,百岁老人516人。“根据国际社会通例,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的社会被称为老龄社会或老年型人口国家。”[3]这表明:亳州市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另外,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增加需求可促进经济增长,而现阶段,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正是增加社会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但目前皖北地区的养老服务产业问题却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模式明显滞后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老年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同样可分为五类,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而亳州市养老服务产业还处于初步起步阶段,据亳州市民政部门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4年底,全市共有5所福利院,3所光荣院,164所敬老院,4所公办养老公寓,17所民办养老公寓。在皖北地区,目前能称为养老服务业的只有这些传统的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模式严重滞后,且产品种类单调,仅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方面的服务,缺乏娱乐健身、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项目,市场供给难以满足本区域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1.2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匮乏
据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皖北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为251.7624万人。自20世纪70年代,皖北大批青壮年农民工外出,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庞大,空巢化、隔代化家庭趋势日益加深。子女外出导致照料家庭和老人的人数减少,进而使农村老人的养老质量受到负面影响。据调查,子女因外出务工后与家中老人的联系减少,从而加剧了大部分留守老人的寂寞感和孤独感。[4]更有甚者,部分高龄空巢老人无人照料,生活十分艰难,晚景悲苦,甚至患上家庭“空巢”综合征等心理疾病。皖北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匮乏,即使建有几所公办养老院,因为收费高、服务质量差,入住的老人也寥寥无几。这一区域农村留守老人急需关注、关爱和帮助,解决这一区域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问题已不可须臾小视。
1.3社会投资不足,供需失衡严重
一方面,养老服务扶助、建设资金主要依赖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由于考虑政府政策不明确,投资风险大、周期长、回报率低、投资养老服务建设的较少。据测算,在皖北地区,一个100张床位的老年公寓,按照当地的运营状况,年盈利能力在20万左右,但建成投入使用,投资要1 000万元左右。现行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建设、运营补贴标准偏低,场地未能得到保障、税费减免或优惠得不到落实,投资审批流程也纷繁复杂,政策对社会投入的激励作用显弱,使社会力量办企业望而却步,导致本地区养老服务供需失衡。据调查,当前,亳州市每百名老人大致拥有养老床位2.56张,达不到“十二五”末每百名老人拥有4张床位的目标。很多社区都没有设立养老服务站,即便小部分社区建立托老所、老年娱乐设施、日间照料中心等一些养老服务机构,也是流于形式主义,养老效能甚微。
2国内外养老服务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先于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发达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产业模式,主要有社区支持的“居家式”和高品质的“候鸟式”等先进养老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以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及沿海城市也开始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新型养老服务产业模式,如:以“养老地产”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产业模式、小型家庭养老院模式以及信息化养老模式。这些均可资借鉴。
2.1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产业的主要模式
2.1.1日本的现代居家养老服务产业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本将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成功结合起来,推行现代居家养老模式。在日本,以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家庭养老服务得到了政府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日本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完备的服务设施,包括:日托、短期托付服务,中长期服务和家庭照顾服务。[5]如:聘请钟点工、短期工、长期工等进入家庭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使老年人在家中安享晚年。这种养老服务模式不用离开“家”环境,老年人又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所需服务。因此,这种“家庭养老院”备受日本老年人的欢迎。
2.1.2美国的“候鸟式”养老服务产业模式
佛罗里达州是美国东南部一个充满阳光的魅力之州,享有美国“养老天堂”的美称。一些经济宽裕的老年人选择在这里购房或租房定居。据统计,2010年,整个美国住在佛罗里达州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数达330万以上。[6]另外,这里是美国“候鸟”老人的集聚地,每年冬天,有100万左右被北美称为“snowbird ”的“候鸟” 老人来到这个“鲜花盛开的地方”小住几个月, 待他们家乡天气转暖的时候再回去 。[7]佛罗里达州为在当地度假养老、定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了一系列完善的软、硬件设施,满足了老年人高品味的养老需求。据悉,佛罗里达州85% 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养老业。[8]
2.2国内发达地区及沿海城市养老服务产业的主要模式
2.2.1北京曜阳国际老年公寓
北京曜阳国际老年公寓位于密云县城西北,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占地面积13.74万平米,是中国红基会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爱心企业北京城建集团合作建设,中国武警总院三家单位共同打造的国际老年公寓旗舰。该公寓生活、学习、娱乐设施齐全,医疗、保健、商务服务产业链一体化,精心营造一种集居家式、社区化、连锁性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机构,为追求高品质养老生活的消费群体,提供一个人性化和舒适感的超值养老环境。北京曜阳国际老年公寓体现了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需发展的结果。
2.2.2大连市小型家庭养老院模式
大连市首创的小型家庭养老院,专门为社区老年人服务。由一些品质好、有爱心的养老护理员,把自有住房改装成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小型家居式模式。每个小型养老院大约能入住6-15位老人,服务队伍为业主及其家庭成员,其提供的服务内容全面、服务态度好、亲情化程度高,另外,特别方便老人与家人、邻里之间走动。[9]这种养老方式,深受大连老年人欢迎。
2.2.3苏州市信息化养老模式
苏州沧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对养老服务采用高科技的信息管理方法,其重要载体为 “居家乐221服务系统”,主运营商为物业公司,加盟方为部分优秀的社区服务企业,以上门服务为主体,开展全天候、全面的服务。[10]这种虚拟养老院以低成本、高效率满足了居家老人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3新型皖北养老服务产业模式的建立
解决皖北地区养老服务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发展皖北养老服务产业,一方面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机构的同时,应结合皖北基本地域风情和社会经济特点,建设新型和独具“皖北特色”的养老服务产业基地旗舰,创新本地区的养老服务产业新模式,拉动本地区养老服务产业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
3.1建立皖北养老服务产业基地旗舰的区域背景
3.1.1地域广袤、交通便利
皖北地势以平原为主,处在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战略要地,路网密集。皖北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铁路动脉连通各地,这里有安徽省“两干三支”骨干航道网中的一“干”一“支”,还有一座4C级民航机场,架起了飞跨千里的空中金桥。如今,日趋畅达的综合交通网已在皖北大地形成,公、铁、水、空交通设施全面跨越发展。广袤的地域,便捷的交通,方便老年人外出购物、走亲探友、外出旅游等,有利于基地内产业崛起、商贸繁荣。
3.1.2城市集中、人口聚集
皖北瞎6个地级市、15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20个县,面积3.92万平方公里,地区城市集中。截至2014年底,皖北户籍人口3 157.8万,常住人口2 609.7万人,人口密度较高且集中。这一地域特征有利于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进行统一、分层管理。
3.1.3人文开放、乐于交流
皖北人民为人热情、直爽、性格开朗、人文开放、便于交流。有关部门可结合这一优势特征组织当地群众通过媒体、报纸、杂志等多种途径学习发达国家、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及沿海城市关于养老的先进理念,突破其自身观念,在思想和实践上加强其对养老服务产业的认识,使其跟上人口老龄化发展步伐,走上顺应时代发展步伐的先进养老之路。
3.2建立养老服务产业基地旗舰的优势
3.2.1基地式养老、专业化优势
建立养老服务产业基地旗舰,在产业集聚区,进行分工协作,精细化操作,单个部门只需专注于其服务项目,使得专业化服务成为可能,形成区域内部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从而确立该基地的专业化优势。
3.2.2规模化养老、低成本优势
结合地域地情,探索建立新型养老模式——皖北养老服务产业基地旗舰。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整合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搞好配套措施,实现规模化、低成本、高效益养老经营模式。
3.2.3集约式养老、高品质优势
建立养老服务产业基地旗舰,发挥老年人口相对集中的优势,通过技术进步和改善管理,进行要素组合的集结、协调和优化,集中人、财、物,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产业集聚、有利于资源节约和配置优化,从而提高效率和效益,实现高品质养老。
3.3建立皖北养老服务产业基地旗舰的实施
3.3.1依托区域背景,进行合理选址、设计和规划
选址在沙河之南、涡河之滨,建立一个有一定规模、适合皖北居民养老的服务产业“基地式”旗舰。这里人口集聚、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日照充裕,加之,经治理之后的两河沿岸空气优良、生态环境较好,适合老年人生活与居住。在建筑的设计和规划方面,皖北农村居民自有土地较多,且土地价格低廉,政府可凭借其公信力和号召力来整合适量土地资源。根据皖北老年人的生活喜好、年龄特征,在基地搭建一个适合本区域老年人居住的高中低档家居式低层建筑。并且依老年人的需求特点进行人性化设计,实施严格的人车分流,实现无障碍一条龙建设:无障碍人行道、防滑浴室、中低高度按键、扶手厕所等。同时,让生态文明建设进驻基地,规划设置基地绿化带,在绿化带内种植花草树木,营造优美的绿色环境,让入住老年人在休闲养生中呼吸绿色,延年益寿。
3.3.2发挥专业优势,配备完善的养老基础设施
根据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可在政府规范和引领下,由公共部门、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家庭和社区共同承建基地内的养老基础设施。基地养老服务产业涉及范围广,如生活娱乐、医疗保健、交通、现代信息服务设施等领域,孕育着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生活娱乐方面,可在基地内设超市、老年食堂、餐馆、老年服装店等,开设老年“五禽戏”馆、开办老年棋社、成立“养生文化“馆、设立老年旅行社等休闲娱乐场所。医疗保健方面,倡导、引进、支持养老服务基地旗舰的医疗保健单位,在基地内设医疗机构、保健部门,进行基础的医疗巡诊、正常饮食膳食的结构指导,安排医疗服务人员根据不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特点进行康复和咨询等个性化医疗服务。交通设施方面,每天定时、定点安排专线班车往返于市区和基地之间,方便老年人走亲访友、家人探视;在基地内配置老年代步车、电动车为老年人提供细微、全方位的服务。另外,依托市场化、民营化公司,进行信息化管理。开通网络、有线电视、电话通讯等信号,引进邮局、快递等现代信息服务设施,让老人只需一步电话、一个短信就可享受到方便快捷的衣、食、住、行、交通、医疗、娱乐等方面的数字化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3.3.3挖掘基地的独特优势,实现低成本投资、高品质养老
淮北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利用地域优势,在基地内进行规模化、集约式养老,统一规划、开发部分土地用于粮食的自给自足,形成基地特色。比如:种植小麦、大豆、水稻等农作物,饲养一些牛、羊、猪等牲畜用于给基地老人补充营养,在基地开发有机蔬菜、种植老年保健药材,形成低成本绿色饮食。另外,实现服务产业队伍本土化,采取多种方式就地从青壮年中选拔一些身体素质好、科学文化素质高、思想道德素质兼备的人员到养老服务队伍中去。这样不仅解决了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从当地选拔的服务人员了解当地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熟悉当地环境,只要对他们稍加进行知识、产业培训,就能打造出为基地老年人高品质的服务能力。自给自足的供养优势,养老服务产业队伍的本土化,加之低廉的地价这一系列低成本运营,不仅为经济来源单一且较低的皖北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能够持续入住的条件,而且能为支持、投资基地建设的爱心企业减少风险、带来稳定的收入回报。
4小结
探索一条独具“皖北特色”的养老服务产业基地旗舰发展之路,进而将本地区的成功经验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可以辐射经济欠发达地区地缘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同步提升,形成多方共赢的产业链;帮助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让广大外出农民工安心投身于城市现代化建设,使广大农村人口更加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可以赢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尤其是大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一生的道地农村老人提供一个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生活习性的特殊养老模式,让他们有条件享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罗海平,凌丹.加快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J].特区经济,2013(9):158-159.
[2] 张乃仁.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10):74-78.
[3] 蔡运龙.人口、资源与环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6.
[4] 杜鹏,丁志宏,李全棉,等.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28(6):44-52.
[5] 陈成文,孙秀兰.社区老年服务:英、美、日三国的实践模式及其启示 [J].社会主义研究,2010(1):116-120.
[6] 黎莉,陈棠,王珏.佛罗里达经验对海南“ 候鸟式” 养老产业发展的启示[J].科技和产业,2014,14(2):29-33.
[7] Fishman.Ted C.揭秘老龄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48.
[8] 李沛霖.美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经济,2008(6):50-52.
[9] 俞华.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EB/OL].[2014-12-04].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yanglao/2014-12/04/c_127276614.htm.
[10] 卜泳生.苏州社会化养老模式新探索[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132-133.
[责任编辑:李德才]
On the Industrial Model of Pension Services in Less-developed Areas with Bozhou (Chinese Longevity Town) as an Example
KONG Dan-dan1,LI Dao-fang2
(1. 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Bozhou College,Bozhou 236800,Anhui; 2.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Hefe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Bozhou,a less-developed area and Chinese Longevity Town as an example,investigates into and analyzes the prominent problems in its aged service industry.By means of learning advanced experience in developing aged service industry modes from developed areas and coastal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and combining with fundamental regional customs and social-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in northern Anhui,the project aims to developing a new aged service industry mode in northern Anhui actively,that is,setting up a unique aged service industry base flagship,to further promote aged service industrialization and push up happiness index of senior citizens in less-developed areas.
Key words:less-developed area; northern Anhui; Bozhou city; aged service industry mode
收稿日期:2015-08-25修回日期:2015-10-15
基金项目:亳州师专校级科研项目“皖北地区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BZSZKYXM201316)、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招标重点项目(SK2016A061)资助。
作者简介:孔丹丹(1982—),女,安徽颍上人,亳州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学、社会学;李道芳(1955—),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学院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371(2016)02-0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