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

2016-03-15 13:15谢爱华张栋贤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521
关键词:价值体系核心价值

谢爱华,张栋贤(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521)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

谢爱华,张栋贤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521)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作为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而体现的,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的涵括性上,价值取向以及目标指向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不容质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从价值认同、知识认同、以及情感认同这三个维度进行。本文作者业将从这三个认同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一、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被提出,党的十七大中进一步深入阐述。它的提出既有着特别的时代背景,也有着它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以及深刻的现代化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深化,打破了中国人原有以血缘宗族社会为基础的整体性生存方式,使中国人在相当大程度上获取了自由和独立。可见,在中国急剧的社会转型进程中,中国的传统的社会形态的转变,市场经济等带来的一系列的器物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文化层面带来的变化,加之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以及网络化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处于攻坚阶段,全球化和现代化所导致的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文明以及价值观的构建和发展,影响着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分化,多元价值观念的出现,甚至影响着社会成员价值取向和认同。因此,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必然呼唤与时俱进,能够引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中国与时俱进的一种创新,由于这个理论本质,促使其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道路所需要的思想价值根基。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互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进行塑造及培养,使得他们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并最终将他们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人才。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从指导思想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教育内容上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现代心理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主要包含对人民群众的非无产阶级意识进行改造以及教育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性质的理论和价值的理论灌输以及教育,转而内化为大学生自己思想体系中的知、情、意、信、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督促而又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定标准。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涵括性

正处于我国急剧的社会变革和转型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创立之初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一种创新,也是其本质的体现。它高度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治、道德以及价值教育的内容,而且与时俱进地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发展。这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教育的必然性所决定的。而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创新是其创新发展的内核,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呼应时代的必然要求创新内容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体现了这一必然要求。所以,两者在内容内涵上有着高度的涵括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决定其内在地具有和必然体现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质是由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和巩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主要和重要手段。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在指导思想上和思想教育内容必然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属性和理论创新发展成果,从而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的政治理想、立场、方向、情感、纪律等内容的政治教育;加强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教育;加强适应现代化社会转型的阳光向上的心理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人民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扩展创新,它指明了中国道路的方向,标志了中国道路的旗帜,体现了中国道路的主题和道德价值取向。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属性的延伸和阐述,它蕴含着巨大的内在推动力和精神感化力。所以,它们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涵括性,更在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路径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涵上、价值取向和指向目标上都具有同质性和一致性,这就决定了两者具有认同的逻辑前基础和前提。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内容上和价值目标上都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价值和内容的涵盖。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目标,深切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观念,从而实现对社会主义价值和目标指向的认同和践行。

(一)价值的教育和认同

价值的认同是以科学性的认知和认同为逻辑前提和基础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大学生从价值上和行为上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教育目的,首要对大学生进行的是知识体系的认知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在知识体系上体现创新发展,就要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其内容发展之中,特别要突出其作为建构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内容体系及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根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教育,以及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在对本民族历史发展和现状的认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引导大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有着理性的认识,自觉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潮流之中。最后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对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取向作了正确的历史解读和规范。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取向的认知教育,从而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容,完整的体系作为其教育的内容体系,促使大学生首先对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基础性的知识的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二)知识的教育和认同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是关系范畴,体现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效益关系,是作为现实的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体现的是人们对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价值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可见,大学生自身的实践和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离不开实践。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性认知理解的学习实践是对其价值认同的基础。而价值的实现的重要的关键的一环是对价值的认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意识形态视作“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等几个方面进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明确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目的就在于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培养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思想认识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由此看来,增强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教育和认同对于大学教育绝不是可有可无。它对广大高校学生的影响深远,意义悠长,对于社会长远发展也有着意义重大。

意识形态的认同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和实现途径,例如政治权威的认同、个人权威的认同,宗教权威的认同以及理性权威的认同等模式和途径。这些认同模式共同的特征都是强调通过他者的权威性进行类化的认同。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教育部门或者教育者更多采取的是上述的忽视受教育对象主体性和个体性的强制性的权威认同,这样的权威认同教育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产生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特征进行价值教育认同的创新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通过理论教育的灌输途径和权威认同等常规方式,在进行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关键一环是与大学生的个体生命及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融合。因为,价值的本质就是主客体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效益关系,是主客体之间的统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关教学内容,也更是要融入到生动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去;不仅要融入校园和社会管理服务外,也还要融入学生的个体生命的日常生活体验之中去,并结合现在大数据的时代特征融入新兴媒体平台之中。以理论促实践,二者相互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个体生命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之中,通过大学生个体生命的体验以及日常生活的践行,建立起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认同—实践的逻辑路径,这样既能够有效督促大学生从宏观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更能使其从微观上,从学生的个体生命、个体认知上认知、认同和践行。

(三)情感的教育和认同

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主要包含对人民群众的非无产阶级意识进行改造以及教育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等。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就包括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然后通过教育客体的转化,转而内化为大学生自己思想体系中的知、情、意、信、行。因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围绕提高人发展人,特别是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一根本目标展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和价值首先内化成受教育者自身的知识认知和价值认同,然后通过内化了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再通过受教育者的实践升华进行外化实践。

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和外化并不是机械地进行的。因为人是历史的具体的,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马克思曾经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情感,作为人类的个体生命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感知和心理因素,它贯穿于人的活动和实践的始终,并随着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认知和实践的深入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情感感受和情感判断,并通过情感特有的方式影响认知活动和实践的开展。简而言之,情感影响个体认知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展开:一是表现为肯定性的具有促进人的认知、认同和实践积极作用的正向情感;二是表现为否定性的阻碍人的认知、认同和实践的消极作用的负面情感。因此,情感是人的个体生命本身具有的一种先天本质力量。

任何理论的知识认知和价值认同和实践都离不开个体对其的情感的认同,因此,要重新审视个体的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伴随着从个体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和价值能够产生共鸣,大学生个体也才能在具有更为形象和直接的心理基础进行理性认知。作为系统全面理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除了从抽象的理性思维进行认知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回归受教育者的个体的直接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排除其他的中介从而直接联系起来。因此,情感认同需要教育主体通过创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扩宽教育路径等多维度引导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总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建设经验的一种总结,也是对我国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之路的前瞻性理论构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回应时代的主题要求,要自觉主动地进行内涵和外延的扩展和创新,从宏观方面而言,要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内容体系、指导思想和目标体系之中;在微观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主体分别体现在认知主体、认同主体和实践主体等方面,并将这三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的三位一体,引导大学生从不仅从知识的角度、更是从价值的角度、实践的角度去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和加强大学生对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教育,例如对作为最新理论成果的中国梦的认知认同的教育,促进在现代化和个体化进程中的大学生自觉融入国家民族这个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之中。

(注: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项目编号:GD13XMK1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8.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7.

[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116.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1995—2010年间俄罗斯规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