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哈尔滨 150025)
民国时期素食运动原因初探
张 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哈尔滨 150025)
传统社会中崇尚朴素自然观的人们以“素食”为尚,到了民国时期,在新观念的支配下,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素食运动”。素食运动的兴起是多种因素合力促致的结果,其主旨既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厉行节约之风不谋而合,又与时人“健康”与“美”的观念较为一致,同时又受到传统佛教文化和西方社会素食之风的双重影响。就素食主义中最有价值的一些观点而论,素食运动在当时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对于当时国人渡过难关、养成克俭之风有所助益,也是中国健康与营养观念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反映。
民国;素食运动;节约运动;健康;营养
“素食”一词在20世纪悄然流行,无论是文明先进的西方各国,还是东方国家,无不掀起素食之风。学界对民国时期素食运动的研究,很早时期即有所涉及。其中代表性的专著有丁福保的《畴隐居士自传》一书介绍了居士从佛教主张戒杀、救世的角度,来提倡素食;①参见丁福保《畴隐居士自传》,诂林精舍出版部,1948版。杨章父,孙濌编译的《素食养生论》一书专门介绍了素食养生的根据、益处以及具体方法;②参见[美]开洛克《素食养生论》,杨章父、孙濌公编译,中华书局,1937版。师复的《师复文存》一书从卫生和营养等方面介绍了素食的益处,积极鼓吹素食主义,认为我国有提倡素食之必要。③参见师复《师复文存》,上海书店出版社,1927版。除专著外,关于近代以来素食运动的研究论文,主要有周爱东、唐建华《略论清代民间素食的嬗变与社会背景的关系》一文介绍了清代民间三类素食的发展与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④参见周爱东、唐建华《略论清代民间素食的嬗变与社会背景的关系》,载《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2年第4期,第18-20页。范纯武《清末民初女词人吕碧城与国际蔬食运动》一文介绍了民国时期吕碧城与国际间保护动物和提倡素食的团体联系,将当时西方社会流行的蔬食概念带入中国,进而使民初传统佛教的慈悲放生行为和国际上保护动物、蔬食运动相接轨;⑤参见范纯武《清末民初女词人吕碧城与国际蔬食运动》,载《清史研究》,2010年第2期,第105-113页。何宏《民国时期杭州素食研究》一文则以杭州为研究范围,介绍了杭州极其丰富的素食,以小见大。*参见何宏《民国时期杭州素食研究》,载《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1年第4期,第10-13页。
学界关于民国时期素食运动的探讨,由于受到资料的限制以及考察的不便,多数学者对之缺乏重视,导致其成果较少。即使有一些研究之作,但其深度与广度,未能与民国时期素食运动的影响力相匹配。民国时期素食主义运动的流行,除受中国传统以及当时时尚风向的影响之外,也有来自海外因素的影响。但是学术界将中西素食运动联系考察的文章,基本上没有见到。因此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借助于报刊资料,剖析素食运动兴起的原因,揭示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中国素食主义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史前时期,由于受时代和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吃素常常成为人们必然的选择。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饮食虽逐渐丰富,但素食传统一直被人们所奉持。
具体到民国时期,素食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究其原因,首先与由当时粮食界掀起的一场革命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在正常情况下,粮食的供给与需求是可以保持平衡的。但在抗日战争时期,食粮非常紧缺,粮食的供给与需求很难保持平衡。一方面由于粮食消耗大。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军需工业的劳动者不断增加,而这些劳动者由于工作强度过大以及时间过长,因此要消耗更多的粮食。再加上奋斗在战争前线的战士也同样需要更多的粮食来补充体力,此消彼长,因此食粮就供不应求。另一方面表现在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战时戒备状态,为便于后方军火以及物质运输,许多耕地得不到保护,所以可耕种的土地自然而然的就减少了;再加上生产粮食的人被调走,亦或是从事军工,亦或是从军。所以种种因素导致了粮食短缺。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一场节约运动便展开了。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粮食节约运动,有的人还编了粮食节约歌:“我们抗战越战越强靠什么力量?前方健儿的血,后方农夫的汗。我们要节约食粮,加紧生产;不吃精碾的米,要吃粗糙的饭;不要酿酒,不要制奢侈品的糖,不要把人吃的东西,将家畜来养。我们大声喊:‘食粮第一,国家至上!’士饱马肥,才能打倒倭寇猖狂。稻谷满仓,不怕什么凶年饥荒。节约食粮!节约食粮!不要空呼唤!”[1]
战时状态下如何“节约粮食”呢?当时全国上下采取很多措施,欲努力达致目标,其中提倡素食就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个好主意。应此种形势,当时国民政府从国家层面开始提倡食素风气,来作为节约运动的重要内容。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自七月七日中日战事发生周年纪念日起,一律素食。盖中国旧习,追悼亡灵,则戒荤食也。”[2]但此项法令是雷声大雨点小,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鉴于此,国民政府积极做标语,制定粮食调节、粮食节约法令,加大宣传力度。“中央政府正在提倡全国节省粮食运动,业已制出‘种植粮食’及‘节省粮食’等标语,昭告民众,期于最短期内,施诸实行”[3]。为响应中央号召,地方各省市也倡导节粮救灾活动。如贵州省“新生活促进会会同有关机关团体,组织贵州省节食一日救灾活动委员会”[4],积极开展节粮运动。为资助抗战,节约粮食,家庭还改变饮食习惯,把“三餐制改为两餐制”将“早午餐合并,于上午八时至八时半举餐。……于四时至五时举行晚餐”[5]。正是在节约运动思潮影响下,素食主义运动才由此而兴起。
素食主义的兴起除与节约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外,也深受当时的社会风尚影响。“健康”和“美”是当时社会时尚流行的指标,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以及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推动了素食主义的思潮。
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的卫生与否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所以当时的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尤其是特殊的群体——小孩、孕妇和老人,更加注重饮食的卫生。儿童饮食的卫生直接关系到了小孩的发育。在一篇报纸中,就写到了对于婴儿如何选择牛乳。“牛乳之选择:1.新鲜,2.勿含防腐药,3.须取于健康之牛,4.须清洁,5.须未去乳皮或对假者,6.必无致病之细菌。若一种牛乳完全具有以上六点,方可用之,不然遗害于婴儿非浅”[6]。对于孕妇来说,饮食不仅要讲究卫生,而且还要以营养为主。“牛乳足以供给体内需要之蛋白质及矿物质”[7],除牛奶之外,鸡蛋以及瓜果蔬菜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老年人的饮食,则多以清淡可口为主,便于消化,蔬菜水果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不仅家庭讲究良好的饮食习惯,而且饮食店也是很讲究卫生的。“饮食店,尤其是热天的饮食店,在安放食物的柜上,应当装四面玻璃,一面铁纱的厨罩”[8]。这种厨罩主要是防止苍蝇等飞虫的侵入,以及灰尘的污染,为了使食物更加的干净、卫生,使人们吃的更加放心。
社会上出现这些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市民自己比较注重食物的卫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政府对市民的饮食格外关切。“济南市政府第一三二五号公函内开查夏季卫生,首以慎重饮食为主。本市小商制售冰类食物(如冰果、冰激凌、冰棍、冰块、冰糕等)暨清凉饮料(如汽水,果实水、曹达水、酸梅汤及其他含有炭酸之饮料水)者为数甚多,其质素纯洁,制造得法者,固亦有之。惟商人识浅,只顾图利,不但制法简陋,不合卫生,而采用天然水,人造生水冰,生水,糖精,有害性色素,有害性芳预、或防腐剂等为原料者,实居多数。市民不察,竟相购用,以图一时清快,轻则妨碍健康,重则危及生命。亟有调查取缔之必要”[9]。这些都说明人们为了自己的健康,更加注重饮食的卫生,而素食(主义)无疑与这种健康标准极为贴切。郁九龄在《素食与卫生的密切关系》文章中,就提到了素食与卫生的关系。要做到真正的卫生不外乎两个条件,“吃的东西要清洁和吃得东西要容易消化,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就是根本卫生,可以延年郤病”[10]。因此“行素食”可以说能够做到根本的卫生,可以治愈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所以素食主义自然而然的走入人们的视线,被人们所追捧、信奉。
此外,渴望“美”一直以来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女性同胞们,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不同的年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是不一样的。唐朝人们以丰腴的体态为美,而在民国时期,人们则以纤廋为美。为了达到廋身的目的,饮食就显得更为重要。素食正是廋身的好方法。加之国外有女明星吃素食所引起的社会风尚。一篇报纸就有这样的报道,好莱坞有许多女星,因为怕身材长得太胖了不美观,所以大都很少食肉,但完全素食的只有克劳黛考尔柏一人。她从来是不食肉的。而这种风潮也在中国流行。有篇报纸上就讲到了美与饮食的关系:“吾国儿童,贫苦者饮食不足,富者饮食无节,此儿童不美之大原因也。”[11]所以当人们认识到了美与饮食的关系的时候,就更加注重自己的饮食习惯。尤其是一些年轻小姐们,吃素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此以来,素食之风也日益兴起。
20世纪前期,素食主义风靡全球,在此风潮下的中国,助推素食运动兴起的因素除了上述社会性的因素外,还与特定群体与特定文化的提倡紧密关联,这其中佛教文化影响甚多。
汉传佛教以来,素食主义逐渐流行。佛教在中国行之数千年有余,其所提倡的素食主义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佛教教义就有对素食主义的提倡。“佛教教义,以因果轮回为据,以慈悲救世为本,以平等不杀为用。佛陀制戒首令我们不杀,就是提倡素食主义,不但救人类,还要救万物,无论是飞禽走兽,胎卵湿化,都要去救济!度化,爱护!怜悯!这样伟大的同情心,唯佛陀有之”[12]。正是由于佛教的慈悲心怀和戒杀主张,为素食主义者提供了最好的依据。
除受佛教教义的影响之外,一些高僧大德和居士积极的倡导,也对素食主义的传播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印光法师的《普劝戒杀吃素挽回劫运说》就反对戒杀,主张吃素。“世人习为残忍,事事以杀生为礼,而不知其非也……且天地以好生为德,儒者以胞舆为怀。竟不生恻隐爱物之仁心。以致习成弱肉强食之暴行耶。……至于祭天地圣人,礼无黍稷蔬果,以将其诚。何得特取于杀物命乎”[13]。此外还有居士通过多种方式宣传佛教。如沈定净、赵实惟居士等,为宏法,特请台山通贤法师在利利广播电台,播请阿弥陀经。一些居士除一心吃斋念佛,劝世戒杀吃素,广传佛法外,他们还奔走于民间,组织素食会,如乐园蔬食处、功德林蔬处,在当时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小素食会。在此基础上,从1934年起,各地素食会相继建立,并形成自己的规章制度。“一定名。本会定名为世界提倡素食会;二宗旨。本会以提倡素食,戒杀护生,扶扬佛化为宗旨;三会址。暂设于上海派克路功德林蔬食处内;四入会资格。不限国籍,不分性别,不论年龄。凡品行端正,思想纯洁,赞成本会宗旨,能遵守会章,并每月至少能在朔望持斋二天以上者,经会员之介绍。均得加入为本会会员”[14]。此外还有一些居士借助参加集体活动之际,宣传素食,李石曾就是其中的一位。李石曾在北大聚餐会中,在大家都食肉食的情况下,他甘愿冒“扰乱秩序”之险,独食素食。李石曾提倡素食是基于以下三点:其一,从科学上讲,素食利于身体滋养,使人延年益寿;其二,从哲学上讲,宗教家和思想家都提倡素食,素食乃是推广人道之意;其三,从社会学上讲,提倡素食可节省全世界经济。*参见《李石曾之素食主义》,载《海潮音》,1930年第5期,第17页.
由此可见,佛教界的倡导,是推动素食主义的巨大力量。但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徒虽与素食主义者都主张吃素,但是二者吃素的程度是不同的。佛教徒时刻谨记教规,他们是主张绝对吃素的;而一般的素食主义者则不是。
20世纪初期,欧美国家也刮起了素食风,其中以美国为甚,将美国的素食主义划分为五种派别。“美国素食主义者的派别很多,从大体上来说,他们认为肉食是不卫生的,而且任意宰杀一种生物来做食料无异是一种犯罪。但其中也有流派如‘自由派’和‘革新派’,他们这两派是主张可以吃鸡蛋,牛奶和奶油的。……另有一种‘水果派’,只单单靠了吃几样鲜果为生,不吃牧场的任何出品。……更怪癖的是‘生食派’,不吃一切煮熟的烟火食。……还有最可笑的是一种叫做‘日光派’的,他们对于凡是生长在泥土中的食物如番薯、菜葡、花生米之类的都闭口不入的。”[15]各派的主张虽大相径庭,但都以“素食”之名竞相标榜,其结果形成了一股素食运动之风。
除了众多的派别之外,西方素食主义还有许多团体,通过杂志宣传素食主义。“欧美蔬食团体甚多,其所出版之杂志,亦多,就中以英国孟却司德之蔬食会为最老(The Vegetarian Society Manchester),其出版之月刊名蔬食卫生杂志,已有八十六年之历史,专门提倡蔬食”[16]。这些团体组织通过国内学者的介绍为当时国人所知,其组织宗旨、结构及其活动的开展方式,被国内所吸收。
此外,国内关于欧洲素食运动的报道也在逐渐增多。如当时国内有报刊专门关注英国的素食运动开展情况。“英国有若干卫生家,于大战之后,发起素食屏绝荤腥,曾假报纸宣传。一年间,集得同志四十余人,其间颇多伦敦的知名之士。……于是于一九二〇年,组织一素食主义俱乐部,设会所于伦敦的里勤脱街,每二星期,举行聚餐一次,所进均为蔬菜面食”[17]。在了解到欧洲素食运动的大背景下,国内舆论界又将关注的焦点对准国际上为素食运动摇旗呐喊的知名学者,其中美国医学博士米勒耳的言论在国内产生较大反响。米勒耳曾有言:“常人每以为肉类乃食物中之上品,此种谬误,尤以东方之人民为更甚……俟经蔬食者与肉食者比较之结果,余乃深信戒肉食者之有益于身体。”[18]米氏本着科学实证的精神,以比较、统计的方法来为素食正名,这对于当时深受科学主义影响之下的国人来说,无疑具有深刻的吸引力。可以说,西方的素食风越刮越猛烈,这股素食风也伴随着欧风美雨,一路向东,传到中国,并对中国社会的素食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素食运动的兴起则是多种因素合力促致的结果,既与当时社会发展的情态相互契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与传统及西方力量有着紧密的关联,从而折射出此一风潮流行的复杂化的时代背景。若抛开其他方面不说,就素食主义中最有价值的一些观点而论,素食运动在当时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中国多灾多难,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粮食)多数供不应求。在此背景之下,素食主义者提倡节食、以素食代替荤食、以粗食代替细粮等观点,对于国人渡过难关、养成克俭之风亦有助益。另外,近代中国处于转型期,作为社会日常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嬗变。受西化思潮的影响,近代西方的健康观念和营养知识开始进入中国,对传统观念产生了强烈冲击,而日常饮食是塑造健康与补充营养的重要渠道。因此,国人逐渐以科学、专业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素食运动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当时国人健康与营养观念的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反映。
当今社会,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前提下,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尤其在饮食上多所留意。无论是一般民众,抑或饮食专家,主张多吃素食,此一情形与民国时期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对民国时期素食运动的专门探讨对当下仍有实践意义。
[1]易君左.粮食节约歌[J].粮食问题,1944(2):59.
[2]抗战周年七月七日全国素食[J].现世报,1938(9):3-4.
[3]冯肇焻.全国节粮运动[J].商业月报,1938(4):1-3.
[4]蒋荷百.节食救灾运动在贵州[J].新运导报,1946(3):10.
[5]耳析.节约食米的一个建议[J].自修,1942(212):20.
[6]高配之.婴儿饮食问题(续)[J].卫生月刊,1936(1):26-29.
[7]禹玉.注意饮食[J].万象,1942(3):18.
[8]欣岐.饮食店要用最简单的消毒方法[J].中医学报,1930(9):3.
[9]取缔有碍卫生各种饮食等物[J].警察月刊(山东),1937(9):82.
[10]郁九龄.素食与卫生的密切关系[J].海潮音,1924(2):4.
[11]芝田.饮食与美貌之关系[J].大常识,1930(154):1.
[12]天宁学僧.谈素食根长[J].学僧天地,1948(3):25-26.
[13]印光法师.普劝戒杀吃素挽回劫运说[J].苏城隐贫会旬刊,1926(41):2.
[14]郑颂英.世界提倡素食会简章[J].觉有情,1942(第四卷第二三四五号含刊,第七十四五六七期,第三十一版):30.
[15]祝诵仟.素食主义在美国[J].党群周报,1946(19):14.
[16]邵毅甫.欧西蔬食杂谈[J].慈航画报,1934(34):2.
[17]茱英.欧洲的素食运动[J].海朝音,1936(10):9.
[18][美]米勒耳.现代科学界之素食观[J].罗汉莱,1940(18):16-20.
(编校:何军民)
Reasons of Vegetarian Move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ZHANG Xu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people with the plain view of nature promoted the vegetarian diet.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control of new concepts, the society raised a stream of vegetarian movement. The various factors led to the vegetarian movement. It was not only fitted with the wind of saving which had been promoted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but also accorded with the concept of “health” and “beauty”. At the same time, it was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Buddhism and Western vegetarian atmosphere. For the most valuable ideas, the promotion of vegetarian had a great importance at that time. The vegetarian movement not only helped Chinese people get rid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develop a habit of thrift, but also was an important reflection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hinese health and nutrition.
the Republic of China;vegetarian movement;saving movement;health; nutrition
2016-11-10
张雪(1992-),女,辽宁铁岭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宋辽金元研究。
K258;K892.25
A
2096-3122(2016)06-0101-05
10.13307/j.issn.2096-3122.2016.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