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081)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状况分析与对策
——以贵州省台江县为例
彭雪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08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然而,在众多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中,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略显不够。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边远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生存条件、教育环境相对处于劣势,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问题更加突出,对其研究也具有紧迫性。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台江;状况分析;对策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实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出国潮,许多年轻人告别家人到海外去学习深造或寻求发展机会,国内出现了一批包括男女老幼的“留守人士”。“留守儿童”的概念最早于1994年由一张提到。主要指父母在国外留学或工作,而留下由祖辈来抚养的孩子。[1]目前,学术界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各有说辞,但相对达成共识的概念是指我国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而需要留守在家乡的18岁以下的儿童。[2]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打工挣钱,希望改变生活困境。不少打工者因户籍制度、住房、工资收入、子女就学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将年幼的孩子带在身边一起生活,而将孩子留在家乡,委托给亲戚朋友照看或无人监护。于是,在广大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规模至今没有准确数据,目前专家学者和新闻报道都是引用全国妇联的估算数据,根据全国妇联对《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大约6102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河南、四川、安徽、广东、湖南的留守儿童的比例较高。留守儿童过早地就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承受难以想象的压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也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许多学者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及法学的研究视角对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表了不少成果。通过中国知网2005-2015年以“留守儿童教育”为题名检索,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有977篇。然而,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四川、河南、湖南、安徽、广东等人口流动大省,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经超过3000万,大部分人都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新环境里经常面临文化冲突、经济拮据的困境。一些有子女的务工者处于居无定所的漂泊状态,只好无奈地把孩子留在家乡。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边远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生存条件、教育环境相对处于劣势,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问题更加突出,对其研究也具有紧迫性。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也是劳动力输出大省。近些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留守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留守儿童问题十分复杂。贵州苗族人口3968400,居全国苗族人口首位。①资料来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4年台江县户籍人口有16.23万人,苗族人口大约占97%。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数据统计显示:台江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相对滞后。201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80元。收入水平在省内算比较低的县份。台江是贵州省主要劳务输出地之一。全县16余万户籍人中有常住人口11万,其中5万人(约占三分之一)处于流动状态。因人口流动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不可忽视。台江留守儿童既有与其他地区相似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笔者拟通过对台江留守儿童的状况调查,分析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4年台江县有小学35所,在校生13418人;初级中学8所。初中在校生6993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有4965人,占全县小学及初中在校生总数的23.1%。其中,小学有3670名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6%;初中有1295名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4%。4965名留守儿童中,随祖(外)父母生活的有305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1.5%;托其他亲友照顾的有1321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6.7%;无人监护的有459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9.2%;留守儿童中寄宿学生有148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9.8%。从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来看,721人成绩优秀,占14.5%的比例;1328人成绩良好,占比26.7%;1588人成绩一般,占比32%;1330人成绩较差,占比26.8%。从品行表现方面来看,品行优秀者222人,占比25%;品行良好者1605人,占比32%;品行一般者1521人,占比 31%;品行较差者 597人,占比12%。②资料来源:台江县教育局。
台江县管辖两镇六乡,即施洞镇、台拱镇、老屯乡、台盘乡、革一乡、方召乡、排羊乡及南宫乡。据笔者调查,部分乡镇留守儿童的情况如下:
台拱镇是台江县政府所在地。全镇辖37个行政村(街),3个社区居委会,87个自然寨,18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9666人,农业人口27215人。苗族人口37682人,占总人口95%。台拱镇包括三个学片区。城关一小片区包括城关一小、南省小学、水井小学,有留守儿童511名。其中,随祖辈一起生活的占69%;与亲戚一起生活的占27.5%;由老师或其他人任监护人的占3.5%。城关二小片区包括城关二小、番省小学、红阳小学及教学点。该片区有在校生1867人,留守儿童421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随祖辈生活的有296人,占比70.3%;托其他亲友照顾的有102人,占比24.2%;无人监护(或租房)的有23人,占比5.5%;寄宿生3人,占比0.7%。城关三小学片区包括城关三小、桃赖小学、二安小学、登交小学。留守儿童有338人,占该片区在校生总数的26.7%。其中女童191人,占比56.5%。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打工地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
台盘乡是一个以苗族为主要居住人口的民族乡。总人口15120人,农业人口14748人。台盘小学有留守儿童471名,包括205名女童。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随祖辈居住的有375人,占比79.6%;托其他亲友照顾的有71人,占比15%。无人监护的有25人,占比5.3%,其中还包括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留守儿童住校生有170人,占比36.1%。
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2017年以孔子诞辰为契机,分别开展孔子诞辰宣传活动、国学知识竞赛、“六艺”文化晚会等丰富多样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同时掌握知识和了解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同学们能够知礼懂礼,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自己身临其境的了解我国的文化思想,更加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了解知识脉络,期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学习,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让人文思想得到发扬。
革一乡总人口 13200万人,苗族人口占97%。1517名在校生中,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有528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4.8%。随祖辈生活的有33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4%;托其他亲友照顾的有187人,占35.4%;无人监护的有3人。
方召乡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全乡20868人,农业人口达99%以上。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0.6亩,土地贫瘠。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农作物产量低。方召乡60%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务收入已经成为大部分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方召乡算上外出务工的收入,人均纯收入为6576元。全乡4000多户中有1600多户举家外出,8000余人在外务工。2012年全乡在校生1572名,留守儿童有605名,占比38.48%。其中留守女童有320人。
施洞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境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旅游资源丰富。2015年台江县施洞镇列入全国重点镇建设名单。全镇总人口15300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6%。施洞享有“苗族刺绣之乡”和“苗族银都”的称号。苗族刺绣银饰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门路之一。十年前施洞当地农民年均收入低于3000元。如今,在施洞镇上沿街建起了一排排苗族银饰刺绣专卖店,当地居民的收入显著增加。以塘坝村为例,该村有上百户人家从事银饰、刺绣加工,农民人均年收入翻了几倍。有一些经营大户资产达几十万、上百万元。施洞镇也是举办著名的苗族姊妹节与龙舟节的主要场所之一。节日期间,许多游客来到这里。有的农户开办农家乐接待游客,有的出售民间手工艺品,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如今,台江县施洞苗族原生态文化产业园项目正在计划实施中。文化产业园的建立将会增加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必背井离乡外出打工,那么留守儿童的数量就会减少。施洞镇留守儿童有298名,仅占在校生人数的18%。留守儿童比例在全县是较低的。
由此可见,台江县各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外出务工人员及留守儿童的数量呈正相关。经济发展滞后的方召乡外出务工者较多,留守儿童也多;经济发展较好的施洞镇留守儿童的比例相对较低。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发现不少留守儿童并未因父母外出打工受到消极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品学兼优,各方面发展良好。然而,许多研究表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心理健康、人格发展、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加明显。台江留守儿童中也存在相似的问题。
(一)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安全稳定的环境。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精心照料与亲切关怀,面临着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由于疏于监护与安全教育缺位等问题严重,发生在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安全事故不断出现。近年来,发生在毕节的留守儿童死亡事件令人震惊,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的高度重视。
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这些年幼的儿童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尤其是无人监护的女童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学龄前留守儿童也是弱势的特殊群体。不少在外打拼的农民工家长都选择把6岁以下的孩子留在家乡,由祖父母或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教育。学龄前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人身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二)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文化知识、锻炼强健体魄、培养良好品德的人生奠基时期。他们需要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健全完善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启蒙教育。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父母的情感关爱及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然而,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表现为单亲式、隔代式、委托式及兄长式。家庭教育的主体多为祖辈或父母同辈人。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照料只足限于满足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对其学业、精神、道德层面的管束很少。这些不完整的家庭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与缺失。以台江县台盘乡为例。该乡471名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务工。有的家长经常给孩子打电话保持联系;有的一年之内与孩子见上一面;有的则长期不回家,以致孩子对父母没有一点印象。外出打工的父母长期和孩子分离,导致孩子缺少父母的亲情抚慰,产生孤独感与自卑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父母角色的缺失或弱化极易使留守儿童出现社会适应性障碍,同时加大同辈群体对留守儿童价值观、行为、内心情感等产生的影响。[3]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形成及发展的关键时期,若没有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容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台江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也占一定的比例。没有家长管教的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
(三)学习成绩不佳
台江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调查统计显示:721人成绩优秀,占比14.5%;1328人成绩良好,占比26.7%;1588人成绩一般,占比32%;1330人成绩较差,占比26.8%。①资料来源:台江县教育局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呈两极分化,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各占一定比例。学习成绩优良的留守儿童大约占比40%。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家长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一些走出穷乡僻壤打工挣钱的村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能从事的工种有限,他们深切体会到受教育的重要性,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随时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及身心健康,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保持联系。他们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较高,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台江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的达58.8%。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
(1)监护人力不从心。台江60%左右的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都在40-50岁左右,年龄差距大;且祖辈中仅有极少数人上过学读书,多数人不识字或识字不多,与孙辈的思想观念相去甚远,存在难以跨越的代沟,无法交流与管教,祖辈对孙辈只是重养轻教。有的留守儿童因祖辈年纪大、身体不好,还得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及干农活,耽误学习。此外,台江26.7%的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兄弟姐妹或其他亲戚监护,通常监护人对这些留守儿童不敢严加管教,只好听之任之。失去管教的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差,上课心不在焉,产生厌学情绪。
(2)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所采取的教育管理措施不到位。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教师忙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可能对留守儿童疏于管理。台江有的乡村小学基本上都是包班教学,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筋疲力尽,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给予留守学生特殊关照。
(3)新“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生存技能培训重视不够,教学内容脱离农村的实际生活,以致于大部分学生中学毕业返回农村后常常感到所学难以致用。学校教育作为人们向上流动的渠道,考大学是农村学生“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途径,然而,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与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农家孩子的希望往往破灭。一些学生家长在城市打工的经历中看到有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还不如读书不多的打工者收入高,因此,他们对子女受教育期望值不高,认为孩子读到初中毕业能外出打工挣钱就行了。留守儿童受这些观念的影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业成绩不好。
(4)行为偏差。由于家庭德育教育缺失、学校德育工作弱化及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留守儿童群体中有部分儿童出现心理障碍及人格扭曲,染上撒谎、打架斗殴、好吃懒做、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讲卫生、不爱学习等不良习惯。据笔者了解:台江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家长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儿童沟通和交流机会不多,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当地留守儿童中也存在行为偏差问题。台江留守儿童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品行优秀者222人,占比25%;品行良好者1605人,占比32%;品行一般者1521人,占比31%;品行较差者597人,占比12%。①资料来源:台江县教育局由此可见,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品行优良;品行表现较差者的比例较小。相对于其他交通发达地区,台江农村学校较为封闭,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民风淳朴,网吧、游戏厅不是很普及,外界网络对留守儿童品行影响不大。
随着台江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日渐增多,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台江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要求各学校对留守儿童采取如下措施:②资料来源:台江县教育局。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近期以来,台江各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档案资料。掌握留守儿童父母的打工去向及联系方式、代理监护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等信息,便于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联系,共同形成以留守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及身心健康。
(2)生活上给予更多关照。各学校把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列入议事日程,在各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以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对无人照看的孩子优先安排住校。在有条件的学校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与子女通电话,在学生和家长之间搭建沟通平台。台江一中、台江二中、台盘中学、南省小学、施洞小学、革一小学建立了6个“留守儿童之家”。台江一中及施洞小学设立2个亲情视频室。在施洞小学、台盘小学两所学校开设心理咨询。然而,全县缺少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教师,因此,有必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3)在学习上给予优先辅导。学校教师根据学生成绩的具体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并定期进行检查。例如:革一乡组织学校教职工对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每个学期召开一次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代理家长会议。为切实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设立了关爱留守学生办公室。方召乡有完全小学6所,教学点9个,1572名学生,设有6个关工小组,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环境。有的学校经常举行主题班会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动力,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4)加强教育管理工作。2015年6月,台江县各中小学校召开了“关爱留守儿童专题会议”,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常规性考核工作。把各校落实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任务情况作为学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具体内容,并依据各校工作开展情况实施考核评估,强化责任意识。③资料来源:台江县教育局。
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教育既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的相关事宜要多维度分析。
(一)留守儿童不等于“问题”儿童。目前学术界及媒体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与关注大多集中在问题多的一面。事实上,留守状态对儿童的影响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说:(1)移居到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有可能变成既难以融入主流社会也迷失身份认同的边缘人;而留守在乡村的儿童比流动儿童则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本民族传统文化。台江一年四季民族传统节日不断,民族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苗族留守儿童从小就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真实地感受民族文化之魅力,民族文化土壤的滋润有利于培养他们成为“非遗”传承人。(2)父母外出有助于锻炼留守儿童的独立性、自立精神与生活自理能力。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家庭生活残缺不全,这有可能使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懂得珍惜感情,关心在外打拼的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如果过分渲染留守儿童的负面形象,那么将对留守儿童的自我角色认同及人格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孤独、忧郁、自卑和逆反等现象在非留守儿童身上也同样存在。少数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方面出现的问题并不能代表所有留守儿童。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被夸大化和“妖魔化。既不要过分夸大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也不能低估留守儿童发展中面临的困难。[4]
(二)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台江60%的留守儿童主要由祖辈监护。这种现象在其他地方也非常普遍。部分祖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通常对孩子采用溺爱、放任的管教方式。祖孙辈的年龄及思想观念差距大,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然而,隔代教育既有劣势也有优势,可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在家庭教育中祖辈和父辈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的祖辈比年轻的父母更有耐心与责任感。他们对孙辈疼爱有加,经常夸奖孩子,给孩子充分选择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相反,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对孩子管教过份严厉,有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天赋。笔者在台江县苗族村寨调查期间与几名留守女孩交谈。她们表示:在家乡与奶奶或外婆(外祖母)过得很好。这些女孩看上去十分活泼快乐,也体现了留守儿童生活的另一面。
教育人类学关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问题。隔代教育有利于孙辈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通常,长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掌握者与传播者。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是由长辈对晚辈言传身教。笔者在加拿大调查发现:城市中一些土著流动儿童为了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离开在保留地工作的父母,与祖辈一起到城市生活。这些土著儿童有更多机会向祖辈学习土著语言及传统习俗。这种有利于传承土著传统文化的隔代教育方式在加拿大被倡导。笔者以为此种经验值得借鉴。
台江苗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更为必要。台江拥有令人赞叹的苗族文化。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工业化及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外来文化的影响,台江苗族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台江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外面精彩的世界不仅使他们开阔了眼界,也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受主流文化的影响,不少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不感兴趣,导致了民族文化传承受阻。目前,大多数非遗项目传承人年岁偏大,传承后继乏人。能制作苗族服饰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妇女,年轻一代很少有人会挑花绣朵。在城里长大的苗族孩子基本不会说苗语。充分发挥隔代教育功能有利于台江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兴趣与爱好等非智力因素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调动和促进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不仅对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人格的完善同样是重要的。[5]
(三)构建合理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长期以来,我国推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源。因此,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户口迁移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采取措施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以“居住地制度”取代“户籍制”,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限制,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2010年国家对进城农民工的管理政策做出调整并规定:只要是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的子女拥有相同的入学受教育机会,从而鼓励更多的农民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2020年中国将形成新型户籍制度。随着户籍制的改革及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解体,留守儿童的数量将会大大减少。
(四)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是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渠道,要尽量创造条件,让继续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受到更好的学校教育。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改革,加快校本课程的建设,注重民族文化知识体系的传授,将科学知识与民族文化知识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一批优秀的乡土人才,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五)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的功能。寄宿制学校是留守儿童校园生活的集中地。寄宿制学校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功能补偿。通过组织各种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使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有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同时可降低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台江留守儿童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校寄宿。当地20来所寄宿学校中有的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基础设施不足,应加大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和完善寄宿生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及应急预案,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寄宿制学校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儿童的监管和受教育问题,但长期看来,农村寄宿学校依然难以弥补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缺失。[6]
(六)重视家庭教育的独特性。许多研究表明:亲子教育缺失对儿童心理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生成长的摇篮。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家庭要承担起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监护引导责任,有必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监护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打工挣钱与子女教育的关系,转变对子女教育的思想观念,把子女培养成为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七)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给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台江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给予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2014年,全县共注册银饰刺绣生产经营企业92户,其中: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企业12户;共注册银饰刺绣加工经营个体户851户,已建立银饰刺绣专业合作社4个,专业村3个,旅游商品市场(姊妹街)1个。台江苗族银饰刺绣工艺品远销国内许多城市、东南亚及欧美各国。苗族文化产业成了当地村民致富的一个门路。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现状既有留守儿童的共性,也具有其特殊性。解决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问题,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找出症结,对症下药。解决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近就业机会,避免外出务工带来亲子分离的不良后果。二是对进城农民工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保障他们的随迁子女享有公平受教育权利。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等多方同心协力,共同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监护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问题。
(文中数据无出处的均为笔者调研所得)
[1]一张.留守儿童[J].瞭望,1994(45):37.
[2]段成荣,周福林.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60-65.
[3]杨国才,朱金磊.国内外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5):113-119.
[4]雷万鹏,杨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判断与政策选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2):24-29.
[5]王军.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6(3):9-14.
[6]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2010(1):112-117.
[责任编辑:明秀丽]
C954
A
1002-6924(2016)10-135-14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子项目《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社会调查》)(13@ZH001)。
彭雪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