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策分析

2016-03-15 05:55刘正
关键词:教育对策思想政治教育

刘正

(太原学院,山西太原030000)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策分析

刘正

(太原学院,山西太原030000)

摘要:对公民意识有了实质性的认识,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公民意识的教育必须加以重视。通过分析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总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大学生提升自身公民意识的对策,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四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并需要制定统一的教育标准。对于大学生提升公民意识、成为国家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策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现代意识,成为一种手段来为国家培育合格公民,这种手段已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关注的课题之一。大学生只有学习公民意识的内容,深刻理解了公民意识的内涵,深刻了解了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才能肩负起国家赋予他们的责任,才能成为高觉悟性的新生代;只有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公民意识与国家的兴衰的联系,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才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公民意识”缺乏实质性认识,阻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随着市场经济逐步替代计划经济,人们公民意识也必须紧跟步伐。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的教育,树立正确的理念,将公民意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且赋予了重要的实践意义。高素质的优秀公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而大学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大学生公民意识、公民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且不可懈怠。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存在差异性、矛盾性、不均衡性。差异性表现在大学生个体间,这种差异性是由于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教育,对政治、经济的理解持有个自的见解。大学生主要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意识较为强烈。而对于社会意识的认识相对较薄弱,对社会缺乏责任感,这就形成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矛盾性。不同的个体,对于公民意识的认识和了解不同,个体公民意识发展呈现不平衡特征,主要表现在知行脱节、技能差。大学生相对于普通个体对于公民意识的认识相对较高,但限于学校的环境,对其认识缺乏具体化、现实化,完全是一个抽象的状态,因此形成了知行脱节的现象。大学生是热血青年,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但是限于学校的封闭环境,社会意识和社会能力却不能共同进退。大学生缺少社会参与能力,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还不成熟,不能结合实际,不是只有公民意识就可以适应社会的,实践是唯一的提升途径。

在中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在教育方面存在单一化。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严抓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但教育形式方面过于单一,大多只从理论上进行灌输,这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教育缺乏实践的教育形式,会出现与社会实际情况的严重脱节。且该种教育多体现了一种意识形态,即教育的内容侧重于党的纲领、指导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强调党的合法性。这培育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但是对于国家、政党、国体、政体、民主、参与等有关公民意识的教育仍不能完善。

大学生所受的公民意识教育往往只重视理论方面,往往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当大学生所处的外界环境与教育内容不同时,大学生不同的个体会出现不同的判断,判断的合理与否不能及时认证,从而不能及时改正,可能会出现与理论的意识不统一或者相悖的现象,这种情况对大学生意识的提高非常不利。比如法治意识,在教育中对大学生灌输往往只体现在形式上,大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建立特定的行为模式,一旦融入社会,遇到权利超越法律等反常现象时,就会冲击他们默认的行为模式。因此,他们必须迫使自己去适应、接受与课本中不符的作用机制,权利大于法律的模式在他们心中成长,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把这种思想付诸于行动。

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各方面的教育不一致,缺乏系统性。国家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但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对教育的内容理解有所偏差,或介于各种其他客观的因素,出现了教育内容的简单化,教育形式的单一化。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环节的不同、心里发展的不同制定系统化的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能间断,不仅高校,也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家庭、高校对于大学生意识的培养需制定统一的标准,若教育目标偏离正规,不仅不能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反而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国内大学生对于公民意识教育不重视的现象非常普遍。对社会、学校灌输的思想置之不理,没有形成自我意识,缺乏主动性,妨碍了公民意识的养成。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策分析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制定系统性的方案。公民意识的提升凭借单方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各个方面的交叉合作,包括学校、社会、家庭、自身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教育若单一,大学生公民意识会出现片面性,因此各个方面必须齐心协力。

(一)家庭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启蒙老师。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应当把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并不断的提升父母自身的公民意识,在对他们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教导孩子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等,父母要以身作则。在教导时不能恪守己见,也要试着去琢磨孩子的想法,也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

(二)学校

为实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高校必须对其进行武装,而公民意识的武装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中国教育,大学生缺少实践机会,中国的教育对课堂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实践方面,即使他们有了很好的思想基础,没有实践,在步入社会后,无法真正的成为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不仅注重课堂教学方面,也为大学生构建实践的平台,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1.思想教育教学中融入公民意识教育

开设单独的公民意识教育课程对于高校来说可能有难度,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可把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中,是符合实际且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普遍的思想政治课中可以加以体现。[1]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对中国国情、社会性质、政治体系和民主程序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有很好的帮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中国近期的发展为讲述点,对大学生自身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有启发作用。

2.各个学科教学中体现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教育不仅是思想教育学科的必要内容,在其他学科也有体现。因此可把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不止是文学类科目,可以渗透到理工科的课堂中。前提是首先培养各专业授课老师自身的公民意识,其次,授课老师需找到专业课与公民意识的结合点,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把公民意识进行灌输。[2]学校可开设选修课或者专题讲座,采取考核的方式对大学生灌输公民意识。不同的个体对公民意识的认识程度不同,需要高校在进行知识灌输时,从多方面的入手,缩小不同个体之间的差距。

3.为学生提供公民意识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公民的素质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可以通过鼓励大学生多参与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圣地、援灾赈灾等爱国活动,提升他们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做志愿者,到福利院、敬老院、疗养院去锻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爱心。在班级班干部选举、民主选举中,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在竞争中求合作,培养他们的民主管理意识。

(三)社会

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公民教育与政府的积极推进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政府给予了支持,公民教育问题才能融入课堂,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3]中国的公民意识教育正在起步,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国内外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证明了这点。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应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对公民意识有深刻的理解,进而做好公民意识教育工作,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重视起来,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到前面,及时的做好指导教育工作。并做好数据分析工作,对于一段时期内的教研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及时修正教育中的不足,完善教育系统。

(四)自身

首先对于公民意识,大学生须从内心去接受、认可,进而去学习。在家庭、社会、学校中,大学生所认识的、了解的公民意识,都只是理论的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把理论融会贯通,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课本上的知识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加强理论思考,才能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

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公民意识需严格要求自己,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如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地方性的有关政府活动等,大学生都可以从中提升自己的公民意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充实自己的民主意识。在家庭中,对父母的教诲认真领会,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从小事中提升自己。在学校,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增强自己的民主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勇于把理论的知识用于实践。努力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任何时候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了解国家的发展史。在生活中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正确使用自己的权力,并履行自己的义务,当遇到法律相关的问题时,正确利用法律手段,依法办事,依法要求自己。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公德意识,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爱护公共财产,维护公共秩序。

三、结论

公民意识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包括家庭、社会、高校以及自身的共同努力。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存在的薄弱地方,必须进行教育和培养,从理论上、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国家的发展何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大学生提升公民意识、成为国家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素玲.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途径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6):41-42.

[2]石桂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理论与实践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3,(7)64-68.

[3]张宜海.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培养思路及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26-28.

猜你喜欢
教育对策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留守学生的教育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