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冬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文法系,河南郑州450045〕
论《诗经·郑风》积极乐观的诗风及其成因
穆冬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文法系,河南郑州450045〕
“郑风”展现了郑国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有着不同于其他国风的诗歌风貌,使其成为《诗经》中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郑风”21首诗从各个方面展现了郑国人民的生活情境和精神面貌,整体呈现出积极乐观的诗风。
郑风;积极乐观;地域;文化;风俗
《诗经》中十五国风是东周王畿和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是百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心灵写照,能够真实反映周初各地先民的生活概貌。研读《郑风》,可以发现,它全面展现了郑国人民的生活,是十五国风中最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诗作。从作品对生活各方面描写和感情抒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郑风》传递出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按诗歌顺序,《诗经·郑风》21首诗先后写了君贤臣职、青年狩猎、日常家居、感情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从诗歌内容分析,《郑风》无论是写百姓对君王的赞美、大臣的恪尽职守、将士的保家卫国、青年人勇猛狩猎,还是写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诗中流露出来的都是积极乐观的态度,充满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1.对圣君贤臣的歌颂
《缁衣》是《郑风》第一篇,赞颂武公善于其职,得到周王美好衣服、馆舍等优厚的奖励。《毛诗序》云:“《缁衣》,美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国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程颐《伊川经说》曰:“武公父子相继为王司徒,善于其职,国人美其为国君,而能好善道,享服章、宫室、禄廪之报也。缁衣,卿衣也;宜,言其称。敝又改为,言久其职。适其馆,授之宫室。授之粲,赐之禄廪。”[1]880从郑桓公东迁,经过武公、庄公、厉公、昭公、文公等,郑国一直是中原地区很有影响力的诸侯国,尤其在武公和庄公时期非常繁盛。国家的繁盛与国君的励精图治密切相关,朱熹《诗集传》说:“郑桓公、武公相继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周人爱之,故作是诗。”此诗是郑国人民对桓公和武公的赞美、对生活状况的满意表达。
《羔裘》从对羊皮袍子光滑润泽、豹纹装饰、色泽鲜艳的描写起兴,借以表现人德行的美好,赞美一位风流俊秀、神武勇敢、勤勤勉勉的官员。《毛诗序》说:“《羔裘》,刺朝也。言古之君子,以风其朝焉。”意思是以古喻今,以赞美古代君子来晓谕当朝的官员。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是郑国百姓“美其大夫之辞”,赞扬郑国当朝名臣子皮和子产。无论是晓谕还是赞颂,都是郑国的百姓对恪尽职守大臣的勉励抑或赞美,满溢乐观赞赏的精神。
《清人》是一首表现军人戍守边疆的诗。诗中描写了强壮英武的骏马,重缨飘飘的长矛和武艺高强的将军,字里行间展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达了郑国人民对保家卫国将士的赞扬,传递出因边疆稳定而能够安居乐业的幸福。
郑风展示的是圣君贤臣和英勇乐观的守边将士,显示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没有《豳风·狼跋》和《曹风·候人》对君主“德音不瑕”、“不遂其媾”的讽刺,也没有《魏风·陟岵》“予子行役,夙夜无已”的军役痛苦。
2.对幸福生活的歌唱
《叔于田》用设问自答、对比夸张的手法,赞赏所描写之人英俊、豪壮和武艺精湛。欧阳修《诗本义》云:“诗人言大叔得众,国人爱之。”[1]808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一首赞美猎人的歌”,以为“叔”指青年猎手。亦有别说,“叔”在先秦时期指家中排行老三的男子,本文是对家中老三的赞美。无论哪种,《叔于田》都表现了对郑国青年男子的赞赏,也暗含了郑国男耕猎、女守家的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大叔于田》描写了郑国青年壮观的打猎场面、年轻人善御、善射的高超技能,以及勇猛、刚毅的勇士形象。其中“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展现了人们对英勇青年的关心,也表达了人们对劳动所得要“献于公所”的肯定,这种国家集体利益意识是其他国风中不曾展现的。
《扬之水》以激荡之水,难载束薪作比,劝诫兄弟勿信他人之言,以致兄弟不和。左宝森《说经呓语》曰:“《扬之水》,兄弟相诫以无信谗言也。言父母惟生予与汝二人而已,兄弟本鲜,若信人言而兄弟转不相信,则几於独行,独行睘睘矣。”[1]884表现了人们对孝悌之义的维护,对家庭和睦生活的珍惜。
《叔于田》《大叔于田》《扬之水》是对普通狩猎生活和大家庭生活的直接描写,诗行中展现的是青年人的高超才艺、勇猛有为和孝悌之义,以及“献于公所”的集体主义精神。与《魏风》“伐檀”中“胡取禾三百廛兮”的哀怨与不满和“硕鼠”中“乐土乐土,爰得我直”的悲叹与寻找相比,郑国青年的积极向上和集体精神更显弥足珍贵。
3.对美满婚姻的追求
《郑风》21首诗中有15首是描写爱情生活的,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生活的感受。不但有女性对爱情的热烈渴望、勇敢追求和珍惜,还有男性对恋人的品德、美貌的赞美,对爱情的坚守。
萌萌哒吧唧吧唧地猛吞几口,心满意足地说:“作为一个幸福的当代人,在空调房里吹着暖气吃雪糕,是对冬天最大的尊重。”
(1)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和珍惜。《褰裳》是写一位女子与恋人约会,久等不到的情况下发出感慨,但她没有悲泣自怜,而是表达了“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的自强性格和旷达态度,显示对爱情的乐观主义态度。
《遵大路》是一首弃妇诗。朱熹《诗集传》曰:“淫妇为人所弃,故于其去也,揽其袪而留之曰:子无恶我不留,故旧不可以遽绝也。”郝懿行《诗问》曰:“民间夫妇反目,夫怒欲去,妇惧而挽之。”并有“留夫”一说,也颇为现代学者赞成。在这首弃妇诗中,女子没有自哀自怜,而是挽留夫君,希望心爱的人能够回心转意,共同追求幸福生活。这首诗一反弃妇哀怜而无可奈何的形象,不似《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啜其泣矣”,也不似《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而是“无我丑兮,不寁好也!”勇敢表达自己的心声,执着追求幸福生活。
《山有扶苏》、《萚兮》、《子衿》、《狡童》也是描写女子大胆表露自己的爱情,诉说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烦恼与快乐,充满了恋爱的甜蜜和对恋人的思念。
(2)男子对爱情的赞美和坚守。《有女同车》是一首贵族青年的恋歌,诗中描写男子对即将迎娶的女子美丽容貌和美好品德的赞美。在夏秋时令,木槿盛开的季节,迎娶容貌姣好且品德高尚的女子为妻,男子用热情洋溢的诗歌表达对女子的喜爱,明快的节奏跳跃出未来生活的甜蜜和美好。
《出其东门》是写暮春士女出游时节、会聚于新郑都城东大门的情景。诗中男主人公看到如云飘逸的美女,不禁惊讶和赞叹。然而真要对内心所爱做出选择时,却没有“士贰其行”,而是坚定自己所钟情的女子就是素衣绿巾的贫贱之女。男子断然的语词,表达了对真爱的选择和对爱情的坚守。
(3)男女双方对美满生活的祈愿与珍爱。《女曰鸡鸣》写勤勉的妻子催促丈夫晨起做事的情景。王棠《知新录》曰:“《樗园诗评》须识得勤业、亲贤,皆是鸡鸣时商量语耳。若但就两项言,郑夫妇是看仙人手中扇耳。”[1]834诗学家评介亦是各有说辞,如《毛诗序》以为“刺不悦德”,欧阳修《诗本义》评此诗为“古贤夫妇相警励以勤生之语”,朱熹《诗集传》曰“此诗人述贤夫妇相警戒之词”,闻一多《风诗类钞》曰:“《女曰鸡鸣》,乐新婚也。”无论如何解释,总体上展现了青年夫妇生活和睦,感情诚笃,祈愿美好人生。
郑国的人们表达着对君王的爱戴、对大臣的赞美、对边关将士的赞扬,歌唱爱情的美好,生活的幸福,是褒扬而非怨刺,展现了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班固《汉书·地理志》指出各地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状况、民俗文化风情对文学创作产生影响,《诗经》也有此特点。十五国风因为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差异、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地域特色。
1.地域环境因素
溱洧河岸,山水怡人的自然风景,本来就养成了郑国人民淳朴、爽直的性格。《礼记·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2]86溱洧河水养育了郑国的人民,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留下了深刻印记,爱情中有“子惠思我,褰裳涉溱”,生活中有“扬之水,不流束薪”,有山有水的地方,人们都爱跳爱唱,一句“唱罢山歌唱情歌”表达了山水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2)农业心态的积淀。郑国,早在8000年前,人类文明就在此发展繁盛,黄帝在此建都。溱洧两岸地势平坦、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农业非常发达的地方。土地的肥沃,农业的发展给这个区域的人们提供了充足的生活保障,并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礼记·哀公问》称:“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2]102在一片热土上从事劳动的人民养成了以耕读传家为荣、穷兵黩武为戒的性格,也养成了安稳心态和乐观精神。《清人》中将士们的保家卫国,《扬之水》中对兄弟之情的呵护,《叔于田》中的集体主义精神,都是为幸福生活做出的积极努力。
2.风俗文化因素
(1)风俗沿袭因素。春秋时期郑国,在今河南省境内,都城新郑,区域约相当于今天郑州、荥阳、登封、新郑、新密一带。据《汉书·地理志》载:周宣王母弟友为周司徒,食采于宗周畿内,是为郑桓公。西周末年王室动荡,《史记·郑世家》载“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郑桓公为了避祸向东迁到郑地,建立郑国,都城新郑。
郑国地处中原腹地,是伏羲帝、商周以来重要都会。殷商文化在郑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尤其是重视祭祀、占卜和人们普遍爱好歌舞的文化传统。《汉书·地理志》载:“河内本殷之旧都,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3]419在春秋战国时代,“郑卫之音”是新兴音乐的代称。《礼记·乐记》魏文侯云:“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2]87新乐的产生,一方面是对殷商歌舞文化的继承,一方面是社会发达现状反映。因此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郑国民俗开放,男子喜好骑马射剑,女子喜好游乐社交,养成了豁达开放、积极乐观的性格。
郑国的上巳节,旧俗中叫祓禊或修禊节,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后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溱洧》、《出其东门》描写了暮春时节士女出游、踏春的情景,在春水涣涣的水边,在郑国都城门外,男女相邀同游,互表爱慕之情。对此《周礼·媒氏》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郑风》婚恋诗较多,原因就是受此地域文化影响,并且诗歌中男女多大胆追求爱情,《褰裳》、《遵大路》、《有女同车》、《女曰鸡鸣》等,不但女子有着“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等对爱情的泼辣表白、“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等对爱情的自信豁达、“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等对幸福生活的挽留和珍惜,也有男子“颜如舜华”、“洵美且都”、“德音不忘”等对品貌双全妻子的赞美、“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等对勤勉妻子的褒爱有加。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珍惜。
(2)都市文化发展因素。据《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郑国执政大臣子产曾说:“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蓼,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3]283可见郑国建国之时,就有商人的贡献,并在郑国形成了适合商业发展的环境。再者,郑国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交汇中心。西面靠近东周都城洛阳,北面与晋国和卫国毗邻,东面与宋国和陈国相邻,东北部是鲁国和齐国,南面与楚国交界。原本就商业发达的郑国,更是因此而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
郑国商业繁盛,因而形成繁华的都市文化。清人魏源在《诗古微·桧郑答问》中说:“三河为天下之都会,卫都河内,郑都河南,据天下之中,河山之会,商旅之所走集也。商旅集则货财盛,货财盛则声色辏。”[4]“商旅集则货财盛,货财盛则声色辏”明确指出了经济发达对文化繁荣的影响。繁荣的经济,使郑国形成了开通的社会风气,往来各国的商旅给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带来影响,使其形成了乐观豁达的性格。
《诗经·郑风》积极乐观诗风在21首诗中全面体现,这种诗风是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自然的山水风景,安稳的农业心态,殷商旧俗的延续,商业文化的繁荣,给郑国百姓营造了一种矛盾统一的文化环境,使人们呈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
[1]刘毓庆,贾培俊,张儒.《诗经》百家别解考[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2]刘小沙.礼记译[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3]王珑燕.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4]孙向召.《诗经·郑风》成因蠡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7(1):20-22.
(责任编辑:张明海)
10.3969/j.issn.2096-2452.2016.01.017
I207.222
A
2096-2452(2016)01-0072-03
2015-11-25
穆冬霞(1982-),女,河南柘城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文法系助教。
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2015-JKGHYB-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