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峰
〔河南工程学院电气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文峰
〔河南工程学院电气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河南省利用其自然资源丰富、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等有利条件,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成绩斐然,但也存在承接产业同质化严重、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创新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基于此,河南省必须适时转变产业转移接纳模式,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改善投资环境。
产业转移;现状;问题;对策
产业转移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市场需求或资源供给条件的变化,或者由于产业本身的发展周期而引起的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其实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寻求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跨区域迁移与投资。河南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五,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河南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也是河南省扩大对外开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河南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主动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承接转移的产业在总量和质量上都有不断的突破。
1.承接产业转移的引资额增长迅速
自2009年7月实施“大招商”战略以来,河南省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抓住有利时机,不断扩大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规模。2009年至2014年,河南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495.15亿美元,这是河南发展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对河南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2014年河南省利用境外资金实现新突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49.27亿美元,增长10.9%,是2009年的3.1倍。“十二五”期间,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河南实际利用省外资金总额为3万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3倍,2015年实际到位突破1万亿元。
2.承接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河南是农业大省,但是农业的整体利润水平对外商投资不具有吸引力,第二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是最大的,一直以来是招商引资的重点,所占份额最多。2014年外商在豫直接投资资金为149.27亿美元,根据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从实际到位资金看,工业在实际投资总额中占比超过百分之七十,其中制造业居榜首,房地产业与电力分别排在第二、三位。国内的产业转移资本同样也是投向河南的相对优势产业,即以第二产业为主。2014年河南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7206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实际到位资金占全省的51.6%,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足10%。
3.项目来源地与承接地较为集中
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区相对集中,主要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如香港、台湾、日本等。外商和港澳台在豫直接投资金额前十名城市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地带以及一些后发展地区,包括郑州、洛阳、新乡、漯河等市,排名前十的城市占利用境外资金总量的70%以上。
1.盲目承接,导致产业同质化严重
目前河南省部分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盲目进行产业承接的现象十分严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对于产业承接是来者不拒,无条件接收,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争夺资源,甚至盲目出台优惠政策,造成地区之间的无序竞争。这种不顾地方优势和实际发展需要盲目招商的行为,导致产业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造成地区产业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从短期来看,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方税收、提高了就业率、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地区产业结构得不到改善,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配套能力较差,导致产业链较短
虽然近几年河南省招商引资工作效益显著,承接产业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但产业集聚区的产业之间缺乏关联,配套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很难和转移产业进行配套生产,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分工和生产协作体系。当转移企业在当地寻找不到相关生产服务时,或者本地原材料、产品无法满足转移企业的要求时,转移企业就不得不到原料生产地进行采购和运输,这大大地增加了落地企业的生产成本、延长了产品周转期、降低生产效率,同时也抵消了转移效益。另外,河南缺乏处于生产链顶端的配套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层次的提升。
3.过度依赖转移主体,导致创新能力较弱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河南各级政府和企业部门一直致力于吸引外来产业,过分注重资金规模,却忽视了自身对技术的学习创新。单纯地承接产业的生产技术而不能有效地消化吸收,形成长期依赖外来技术的被动局面,无法发挥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河南省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劳动力素质总体不高,并且由于发展环境的原因,“孔雀东南飞”现象普遍,更加剧了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4.投资环境较差,导致承接拉力不足
河南省在产业环境方面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硬环境方面,工业园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产业聚集的重要场所,但是目前河南工业园的建设并不完善,区位布局不合理、集中度较低、园区内的配套设施与环保设施还不完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等。软环境方面,存在政府管理水平与效率较低、服务业水平不高、现代物流业发展落后、熟练技术工人短缺等问题。这些都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阻碍转移产业的发展。
5.门槛过低,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门槛过低,导致很大一部分承接产业是高消耗、高污染、处于产业低端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如皮革业、造纸业、橡胶产业、塑料产业等。这一类产业的移入,造成大量的工业废气和污水,严重污染当地生态环境。层次低的高耗能产业的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加重了对资源的消耗,造成资源的浪费;高耗能产业对资源的消耗,势必会推动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而资源的过度开发又反过来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从长远来看,对转移产业的盲目承接,延缓了河南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付出的代价远超过预期的收益。
1.确定产业承接的重点,优化产业结构
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抓住机遇的同时,应该确定产业承接的重点,进行有选择的承接。就产业层次过低而言,可以适时转变产业转移接纳模式,扩大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引进,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优化。就产业结构不合理而言,可以引导转移产业向第一和第三产业倾斜,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配比。
2.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河南省除了完善与转移产业相配套的硬件设施
以外,还要围绕河南优势产业吸引上游和下游关联产业的迁入,推动同一生产链内部的分工协作,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提高河南产业的配套能力。具体措施有: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开发上下游产业,促进“以配套产业引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配套产业”的双向发展;培育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实现规模效应,并不断完善产业配套能力,发挥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迁入;依托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增加食品加工业的附加值。
3.引进外来技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河南应该在加大对技术密集型产业承接力度的同时,注重对转移企业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自主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河南研发能力和科技的总体水平,实现承接转移产业的技术外溢效应。高新技术的吸收和研发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为此,河南省应提高对高等教育的扶植力度,增加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投入,加大对普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开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加大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引进,为承接产业转移作好人才储备。
4.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市场吸引力
在投资硬环境方面,一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确立自身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二是加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速互联网,扩大通讯覆盖范围,提高通讯服务质量,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三是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质量;四是把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载体,合理规划园区布局,实现园区之间的分工协作。
在投资软环境方面,一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消除市场壁垒,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打造公开透明、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二是构建完整的法律体系,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办事效率,保障移入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为移入企业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四是注重人才培育,扩大人才储备,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
5.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
第一,提高承接转移产业的准入门槛,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下,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产业承接;第二,加大对降低污水排放量的研发投入,采用相关生产技术,改进排污设备的污染处理能力,把环境污染程度降到最低;第三,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避免资源密集型产业不适当的开发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第四,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政策,并加大环保行政处罚力度。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河南省只有坚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的长久性健康发展。
6.合理制定产业转移的相关优惠政策
一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结合河南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制约;二是允许示范区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政策措施要灵活变通,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三是完善并加大金融财税政策支持,通过地方财政返还和加大信贷支持等措施,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更优惠的税收政策,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四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解决大规模产业转移与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晓慧.以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J].经济论坛,2014(4):37-41.
[3]赵培华.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6):67-71.
[4]邱伟茜.河南省如何科学有效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J].科技管理研究,2013(15):73-75.
[5]董尚志.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2):69-70.
(责任编辑:刘 阳)
10.3969/j.issn.2096-2452.2016.01.007
F062.9
A
2096-2452(2016)01-0030-03
2015-12-25
李文峰(1981-),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工程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52400410483);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编号:2012GGJS-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