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及引导机制构建

2016-03-15 02:01汤松萍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舆情师生机制

汤松萍

〔萍乡学院,江西萍乡337055〕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及引导机制构建

汤松萍

〔萍乡学院,江西萍乡337055〕

高校大学生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和网络参与能力,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措施,重视网络监控的队伍建设,以创新网络技术监测手段为依托、以加强网络行为规范教育为抓手,构建网络舆情的预警、引导、处理机制,培养“新闻发言人”和“舆论领袖”,充分发挥他们的正面评论和引领作用等,化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高校;新媒体环境;舆情监测;引导机制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与功能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舆情形成的始源是民意,它是社会民众对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所谓高校网络舆情,则是指师生以新媒体形式反映社会政治态度变化的各种情报、消息及意见的总汇。高校网络舆情即时反映师生的思想状况,对社会舆情具有映射作用,对社会舆情的有关重大变化呈引发或巨大影响态势。因此,准确把握高校舆情的内涵与功能,正确分析舆情的动因及生成,是有效解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前提[1]。

高校舆情的价值功能:一是内化引导。高校通过切实可行的舆情引导工作去启发教育师生,使相关舆情思想内化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二是预防预警。高校通过积极有效的舆情监测把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对有可能产生的舆情危机与矛盾保持警醒和科学评判,有效防止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三是维护校园稳定[2]。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的内容

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类。一是社会稳定类。高校是社会思潮的晴雨表、风向标。社会上的热点舆情信息无时不影响高校,对此,高校也有少部分师生政治敏感度不够,有时会被错误信息误导利用,有时甚至缺少理性而发表些许过激性言论。二是高校声誉类。高校声誉与形象往往是高校品牌与精神的体现,需要倍加呵护,有关舆情更需要有效监测和维护。三是校园安全类。涉及师生公共安全类突发事件、事故灾害类安全事件,如校园交通安全事故、中毒、火灾、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突发事件极易引发舆情危机。四是决策建议类。师生对学校行政管理、有关重大决策等问题,常常在网上进行议论,发表看法与意见,此类舆情信息往往较为理性、客观,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五是个人权益类。网络空间的隐匿、自主和开放为师生表达好恶和宣泄情绪提供了便捷,也使少数人侮辱、攻击他人人格、人身变得恣意和张狂,尤其是公民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权益值得关注与维护。六是其他信息类。任何信息都有可能上网,比如色情、迷信等有害信息,生活、情感、思想、学习、学术等言论,以及有关求助或需求等类信息内容,通常此类信息具有稳定的主题和明显目的,信息指向对象关系清晰,不易产生纷争和舆情危险[3]。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及引导机制的构建

1.构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高校发生舆情突发事件的原因往往是复杂的,建立有效的监控预警机制,及时监测舆情的状态与发展,对其出现与蔓延的根源进行分析和正确引导,将可避免舆情事态向消极面发展。一是舆情搜集。经常关注校园网站、重点论坛、微信、QQ、博客与贴吧等网群言论,对开放性言论进行人工搜寻与监控、归类分析与判断,及时发现舆情苗头,对即将发生的问题及舆情进行准确的预警与处理。二是舆情分析。对搜集整理的舆情信息追根溯源、挖掘数据、提取主题、分类处理,生成舆情报告,形成预警信息。三是舆情预警。将预警信息分类分发至相关舆情监测部门和有关单位研究应对策略,关注民意心声和带倾向性的舆情动态,避免群体性非理性事件发生,建立信息处理反馈机制[4]。

2.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一是要建立舆情信息发布机制。新媒体时代,信息如不公开透明,在受众心目中就很容易出现联想与猜疑。因此,快速、公开、畅通的信息交流反馈渠道是舆情引导的制胜法宝。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实时发布新闻,发布辟谣信息,把公众关注的突发事件的相关动态、应急方案及处理进展等情况及时告知公众,提高工作透明度,稳定局面和安定人心。实际上,管理方积极主动地直面师生的网络舆情质疑,也是民主政治的需要。而正面回应事实真相不仅不会有损自身形象,反而能够彰显高校对民意的包容与尊重。当然,高校在舆情危机出现之时,更应努力争取媒体力量的支持,尤其重视依靠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来维护与重塑高校的形象。这样,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了维护,谣言与流言传播的负面影响也会大大减少。

二是要建立队伍机制。舆情管理与引导的专职队伍建设是高校舆情管控的保障。面对新媒体时代的舆情发展态势,组建一支知识丰富、政治可靠、人员充足,以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团学干部为主,熟悉网络舆情语言特点与规律的网络舆情监控队伍,负责舆情日常监管,发现热点问题,及时撰写贴文,努力引导网络舆情,提供监测分析报告。对舆情突出问题,立即报送给相关领导,同时抄送到相关部门,对有关问题解决情况及时反馈与答复。舆情监测的一般方法有封帖观察、跟帖引导和删帖处理等。对于事实不清、观点偏颇但不至于影响社会与学校稳定的网络舆情,一般采取跟帖引导(论坛管理)的做法。对于影响大局稳定的意见和情绪,一般进行封帖处理。对于危害社会稳定,影响学校声誉和个人名誉,或者色情、反动的舆情内容要立即删除。培养一批舆情评论的“舆论领袖”,让他们引导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充分发挥“舆论领袖”的评论引领作用,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错误言论,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舆情导向。

三是要建立网络把关机制。新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充当“新闻记者”,个个都能成为“麦克风”,如果舆情阵地无人把关,网络文明必将受到严重挑战,甚至于成为负面信息、虚假信息、色情传播的渠道。所谓“把关”,一是严把技术关,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网络监测技术优势,利用先进网络技术手段对有害信息实行过滤与筛选。二是在可能出现影响高校稳定的时间节点,采用网络技术手段对IP地址、主题贴等实时跟踪与监测,运用智能监测软件过滤敏感词组和图文,对负面舆情实时删贴、清除或封杀,对论坛发帖严格审核,延时发布。三是设立把关部门及专门把关人,对有害舆情信息立即报告和执行删除操作,并不断提升和强化把关人的舆情监测职能。

四是要注重引导方式。首先,舆情引导要及时。根据舆情发生快、传播快,舆情情绪意见化后蔓延更快等特点,必须争取舆情热点事件及时发布的主动权,致使偏差的舆论在第一时间就能得以纠正与澄清。其次,舆情引导要有预见性与主动性。管理者对一些舆情主题和问题,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主动出击,对那些露出了苗头、预计可能出现或即将出现的问题,应主动提前在网上开展讨论,防患于未然。再次,舆情引导要平等待人,解疑释惑,以理服人,凝聚人心[5]。

3.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处理机制

高校舆情事件一旦发生,就要快速管控局势,遏制其恶性蔓延,力争使其影响降到最低,必须建立舆情监测处理机制。一是要成立应急处理中心。组建由高校宣传部门、网管中心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网络舆情监控机构。如果出现突发事件,日常舆情监控机构立即行使应急处理中心的指挥职能,实行非流程化响应措施。二是要预备应急处理方案。如会同技术、保卫部门清除、封堵恶性网络舆情,或经报批同意关闭相关网站及部分功能等。除此之外,还可将舆情危机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配置不同级别与范围的资源力量。三是要建立应急处理反馈机制。在应急处理中,实时疏导负面情绪,有效化解矛盾与疑虑,使师生实时获得被重视的满足感和对舆情服务的认同感,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更佳的效果。四是要建立舆情信息管理机制。高校舆情反映了一定的社情民意,反映了师生对有关实际问题的意见和看法,但这些看法与意见往往是不便、不愿,甚至不敢通过正常途径表达。为此,高校应尽可能通过全方位、多层次方式,认真开展舆情的整理、收集和反馈工作,将高校基层的各种舆情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对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要做好意见反馈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高校还应勇于接受网络监督,直面问题与矛盾,提升办事效能和担当形象,努力探索校务公开、师生网络交流互动新模式,实时回应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师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困难[6]。

4.构建高校网络舆情教育机制

高校应该建立网络舆情教育长效机制。一要建立健全既能彰显大学精神,又能贴近校园实际,具有亲和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能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并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教育与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平台与载体。二要营造教育新氛围,打造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将网络舆情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文化教育和主题活动,将网络舆情与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结合,形成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三要加强高校师生网络法制、网络道德、网络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确保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有正确的认识[7]。

[1]富旭.大学生网络趣缘行为分析及教育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6(02):81-84.

[2]赵梦琳,何岑成.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危机公关策略——以两所高校为例[J].经营与管理,2016(02): 15-17.

[3]高红宦,吕玉莲,李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引导工作研究[J].新闻战线,2015(16):113-114.

[4]周永杰,师博成,张竞乾.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03):35-37.

[5]汤松萍.网络在线文化信息监控平台建设与服务机制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4(10):25-28.

[6]汤松萍.网络文化信息监控与取证的核心技术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2014(17):63-65.

[7]李永娜.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6(04)125-129.

(责任编辑:樊霞)

10.3969/j.issn.2096-2452.2016.02.019

G40-053

A

2096-2452(2016)02-0082-03

2016-03-03

汤松萍(1964-),男,江西萍乡人,萍乡学院教授。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C1450);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G2015190);江西省新一轮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科研项目(1521);萍乡学院思政课题(2014-01)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舆情师生机制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麻辣师生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