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号飞掠冥王星
2015年7月1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新视野”号探测器,在经过9年时间的漫长跋涉后,终于抵达并近距离飞掠了它的目的地——冥王星。这是人类首次近距离观测冥王星,是空间探索历程上的里程碑事件。
冥王星曾被当作行星的一员,也是柯伊伯带天体的代表。柯伊伯带天体远离太阳,化学成分的演化很缓慢,可能还保存着与太阳系诞生以及生命起源相关的线索,但由于它们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此前天文学家对其了解非常有限。“新视野”号的探索,可以帮助天文学家更好地认识冥王星及其卫星的地质地貌以及冥王星的大气成分,更深入地了解遥远的柯伊伯带,进一步寻找关于太阳系与生命起源的线索。
火星上存在液态水被证实
2015年9月28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发现了火星存在流动液态水的有力证据。利用MRO上的成像光谱仪,研究者在有神秘条纹的火星山坡上探测到了水合矿物的特征信号。这些暗色的条纹会随着时间推移反复消失和出现——在温暖的季节,这些条纹颜色会加深显现出来,而在较冷的季节则消失不见。
MRO搭载了6个科学仪器,从2006年开始一直在探测火星,这次的发现就是多个探测器合作并坚持多年探测的结果。
巴黎气候大会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在巴黎闭幕。会议最后通过的协议在上百个国家之间达成共识,各国需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使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超过前工业时期的2℃,如果有可能还将继续提高目标,尽量把气候增温控制在1.5℃以内。
在协议的约定下,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这次会议达成的协议,将直接影响全球在2015年之后的中长期减排任务,各国将大量使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大幅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增温的影响。
量子力学“超距作用”首次得到严格检验
量子力学最让人迷惑的奇异性之一,就是它可以允许相隔甚远的两个粒子发生瞬时的相互作用,对一个粒子进行观测会同时影响另一个粒子,不受光速的限制。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痛恨量子力学这种“幽灵般的相互作用”,因此提出“隐变量理论”,认为粒子的性质在测量前就被一种“隐变量”事先决定,只是人类还没有找到它。
2015年8月24日,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团队宣布,他们设计并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严格的实验,证明量子力学的“超距作用”是真实的,对爱因斯坦的“隐变量理论”宣布了“死刑”。这一新发现亦可促进量子加密技术的研究。
摘自2016年《中国剪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