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2016-03-14 17:55吴小勇王信文
地理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流域条件区域

吴小勇 王信文

一、考纲解读(表1)

二、考点层析

考点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图释考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图1)

【疑难突破】

典型生态问题的成因、危害、措施及主要分布地区(表2)

考点2: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图释考点】流域的综合开发(图2)

【疑难突破】

1.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表3)

2.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一个地区内的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而对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不同,其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也不同,因而其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方向应因地制宜,如表4。

考点3: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疑难突破】

1.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需综合考虑该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布局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也必须因地制宜(图3)。

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图4)

考点4: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疑难突破】

1.资源跨区域调配

(1)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原因(图5)。

(2)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从开源、节流两方面考虑,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3)跨区域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从消费能力、线路长短、施工难度、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考虑。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也要考虑线路的造价、沿线地形及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4)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要考虑对调出地、沿线、调入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影响,要分析有利、不利影响(见图5)。

2.产业转移的原因、规律和影响

(1)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发达国家或地区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主要看中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地价便宜的优势或转移严重污染工业。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2)产业转移的规律。产业转移就地域来看:由国内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在国际上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就产业转移类型来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产业,再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5)。

三、图像突破

1.某流域开发水系图的判读

【图型解读】(图6)

【判读方法】

(1)读流域名称。

(2)读地形:根据等高线、山峰等信息判断地形类型。若没有以上信息,则根据具体区域判断地形类型,如图6中南部为南岭山地,河流中下游为湘江平原。

(3)读地势:根据河流流向判断该地区的地势总体特点。

(4)读气候: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或具体区域判断该地气候类型。

(5)读水文、水系特征:如流量大小、季节变化等水文特征和干支流形状、河网密度、河流长度、流域面积等水系特征。

图6区域矿产资源,特别是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河流上建有水电站,水能资源丰富。

2.生态农业关联图的判读

【图型解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图7)

【判读方法】

(1)找典型作物,推断所在地区:判读时抓住典型作物(具有地带性特点或指示性的作物)。

(2)看箭头及标注,分析对环境的影响:阅读图中箭头的指向,注意观察废弃物的排放、能量和原料的来源,探究其对环境的影响。图中箭头显示,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沼渣、粪肥、塘泥。杂物、粪渣等成为沼气池的原料,体现了循环经济思路。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可以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缓解饲料、肥料、燃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3)看生产环节,关注经济效益:关注图中农业生产的环节,看自然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看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是否多,产业链是否延长,是否使经济效益提高,增强了市场的适应性。

四、思维建模

1. 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典例精析】

(2014年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8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2)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

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以例得法】

(1)分析角度:①获取信息:题目关于风向、风速及大风日数和季节、海拔等文字材料信息,图中湖泊的位置;②描述表达:沙源形成条件的气候、地形、下垫面特点、植被条件,防治措施主要从阻沙、固沙方面考虑;③知识应用:河流和湖泊水位变化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不同类型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2)以例建模: 分析某生态问题的综合成因,一般按以下思路展开。

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解答治理措施应把握两点:①瞄准设问、分析原因,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②解题时有两个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应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分析思路

【典例精析】

(2014年北京卷)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2)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指出河源地区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给河流带来的环境问题,并列举一项应对措施。

答案:(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聚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问题:河水污染(水质下降);径流量减少(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增加。应对措施:合理规划,加强监测,立法管理,控制旅游人数,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等。

【以例得法】

(1)分析角度:①获取信息:读图获取经纬度位置判断气候类型,读图例和地图获取山脉分布信息及河流分布信息和河流中上游地形特点;②描述表达:降水、地形特点及对径流的影响,水库和人工河道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③知识应用:自然条件对流域开发的影响、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

(2)以例建模:流域的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的分析思路:①了解流域概况,分析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般要考虑流域位置(特别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自然环境(气候、水文特征、植被、地质灾害等)、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②结合有利因素,分析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出其开发方向(如发电、航运、供水、养殖、旅游等)。③针对不利因素或存在问题,研究制定综合整治措施时,应针对治理目的充分考虑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地理环境特征,一般思路如表6、表7。▲

猜你喜欢
流域条件区域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区域联动护流域
分割区域
擦桌子
建构流域跨界水环境污染协作治理机制
区域发展篇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