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的范畴:一门“语言”而非一个“术语”

2016-03-14 18:43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术语语言质量

郭 骁

(中央财经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081)



质量的范畴:一门“语言”而非一个“术语”

郭 骁

(中央财经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081)

在建设“质量强国”战略目标下,论文回顾了质量工作的过去,并指出当前存在质量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客观现状。而对现状的改善,首先需要从理论上明晰质量的范畴,因此着重分析了从小质量、大质量、全面质量到广义质量的“质量”概念演化过程,通过对“质量”概念自身内涵的演化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我们主观上应将“质量”这一范畴当作一门“语言”而非“术语”,超越管理学视域来整合多学科、多领域、多视角观察“质量”以接近其本质。强调通过构建共同的质量语言体系来消除不同主体对“质量”二字的不同理解。

质量;质量认知;质量范畴;语言;术语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建设“质量强国”的战略目标,首届中国质量奖也于2013年12月16日颁发。纲要和质量奖的创设体现了国家对质量工作的战略定位,那么当前我国的质量总体状况如何?应该看到我们既有以航天事业为代表的卓越质量,也有“三聚氰胺”“电梯事故”等各类涉及食品药品、建筑设施质量安全底线的严重问题。在直面问题谋求对策之前,我们首先需对过去的质量工作进行回顾并客观看待评价当下的质量现状。

一、质量工作的回顾与现状

刘源张(2008)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回顾,将其划为三个阶段:第一个10年,国家推行的时代(1978年—1987年);第二个10年,国家监管的时代(1988年—1997年)以及第三个10年,国际化的时代(1998年—2008年)。2007年7月27日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质量工作会议。刘源张还将这30年“中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总结为三个特色:首先是“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与美国、日本不同,是根据当时企业的普遍问题和当时的员工思想提出的对策;其次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委、国家认监委);最后针对当前质量意识的不足提出“期待全面质量意识能成为最重要的第三个特点”。[1]

在回顾过去30多年质量发展历程的同时,还需明确我们当下的质量发展水平。2012年我国出口总额已达129 359.25亿人民币(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绝对值已非常大。但刘源张(2011)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我国是质量大国,还不是质量强国;我们的一些产品质量虽然不错,但是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影响到市场占有率[2]。同时,刘源张(2012)还撰文指出,“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时的讲话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质量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3]。面对当今产品质量问题依然严峻的现实,为推动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2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还特别提出,“选择部分大中型企业率先试行‘首席质量官’制度” 。按照该要求,在国家质检总局制订的《关于开展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当前,我国主要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但是,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总体质量竞争力仍然不高”。

二、“质量”概念的发展演化

面对质量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客观现状,我们主观上是如何看待“质量”这一范畴的?质量这一对象是“术语”还是“语言”?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产供销”三大环节中“供与销”等职能主要由国家总体规划协调,因此企业内部的“人财物”全部围绕“产”来服务,企业管理就是企业生产管理,制造质量是企业唯一关注的目标,这就是“小质量”的概念,即以生产制造这一单一过程的质量管理为对象。而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完全自主经营,面对有限的“人财物”和“产供销”诸多环节,企业极易将产供销的链条割裂对待,将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入链条的末端,即营销管理(价格、渠道、促销、产品设计等),结果则是收效早、见效快,但“疗效”短。而能够将产供销、人财物等不同环节和元素相串联并引向共同目标的“桥梁”就是质量,而这里的“质量”二字与计划经济时代制造质量中的“质量”二字,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不同,为了表示区别,费根鲍姆(A.V.Feigenbaum)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控制”[4](total quality control,TQC)的新术语以反映“桥梁”语义下的质量二字,从而产生了“大质量”的概念。埃文斯和林赛(2010)指出人们用大质量(big Q)这一术语来突出对于所有组织过程的质量的管理,即“管理的质量”;而相对应的小质量(little Q)则主要针对制造质量的管理,即“对质量的管理”[5]。世界质量大师朱兰也分别从“产品、过程、产业、质量被视为什么、顾客、如何认识质量、质量目标被包括在哪里、不良质量的成本、质量的评价主要基于什么、改进针对什么、质量管理培训、谁是协调者”共12个方面系统比较了“大质量”与“小质量”的区别[6]。美国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的评奖准则,即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也涵盖了领导、战略计划、顾客与市场、人力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以及经营结果,共7个部分[5]。发展到这里,从仅涉及组织内个别部门、个别环节、个别人的小质量,到涉及组织内所有部门、所有环节、所有人的大质量,“大质量”含义下的质量管理似乎已可以把“质量”两个字去掉了而改称“管理”。“小质量与大质量”的关系,可以改称“质量与管理”的关系。但事情还未结束,我国最早提出大质量概念的国务院原参事、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郎志正(2012)进一步发展了大质量的概念,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质量,质量不仅涉及产品、工程和服务,其范畴还涉及发展质量、经济运行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生活质量、开放质量等多个方面[7]。这里的大质量实际已拓展为“广义质量”。

三、对策:构建由“术语到语言”的质量主观认知

事情发展到这里,从组织内个别环节的小“质量”,到涉及所有组织所有环节的大“质量”,再到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广义“质量”,已不是“质量与管理”的关系所能涵盖,这三个“质量”二字的含义似乎已经不同,似乎不是一个概念,甚至似乎“质量”这两个字并不足以“映射”质量所应该和所要表达的含义。“质量”二字是否应该换个表述、换个词呢?

我们发现,小质量、大质量、全面质量及广义质量这些概念,都是把“质量”这一对象当作“术语”来看待,进而发现术语在不断发展。《辞海》将“术语”定义为“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每一术语都有严格规定的意义”。而《中国百科大辞典》中对“术语”的定义是:“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词或词组)”,并具体描述了其几个特征,即专业性和科学性(术语是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专业化分工的产物,也是科学文化发展的产物,有很强的专业性)、单义性(词义常常是单一而确定的)和系统性(术语还按一定的规律类聚为一个个系统)[8]。按此描述对照“质量”,我们发现“质量”在专业性上并非特殊概念,通行范围和使用者都非常多,人人口中都会谈到“质量”;“质量”在科学性上定义也尚不精确,极易与相似概念相混淆;“质量”在单义性上又横跨管理、经济、社会、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质量”在系统性上,由于其横跨多个领域使其在每个专业领域内似乎都可独立给予界定。因此本文粗浅地从这四个方面分析,认为“质量”可能并非术语,“质量”这一对象的发展似乎并未按照“术语”的发展逻辑在发展。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说术语就像在一维空间内发展,那么质量绝非术语那么单纯,因为其总是跨越原有维度空间,持续扩展到更多维度。如用术语的“系统性”来分析,在每个专业领域内,运用该专业的整个概念系统都可给质量下一个定义,但这多个定义又分处不同维度,而更让我们感兴趣的是,似乎这不同维度中的不同定义又有着共同的“根”、共同的“魂”,“质量”这一对象似乎“就是那样一种意思,那样一种思维方式”,但就是难以“捅破质量这层窗户纸”。那是否需要给“质量”二字换个表述、换个词以更好传递出“质量”这一对象的本质呢?

在此本文提出,可否把质量当作一门“语言”,一门与中文、英文、德文、拉丁文等语言不同维度的“语言”,却在语言所应具有的内涵上完全一样的对象。而语言的特点就在于任何事物都需要用语言来表达,语言是载体,世界发展到哪里都“存在”语言,语言就像领先世界一步达到未来一般,当世界刚踏出“半步”即将产生一个新生事物时,我们就需要用语言来为其命名,语言却跨出了“一步”。而对照观察“质量”,同样并不是质量在发展,而是世界在发展,质量始终都“存在”并向当下和未来映射,世界发展出什么事物,就存在“质量”,就存在新事物“质量如何”这件事。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发展,质量这门语言也铺展、覆盖到这些领域。正如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一般,人人心中都有“质量因子”。

正如中文源于甲骨文一样,质量这门语言一开始萌发于生产劳动中。有人类时就有了语言,也就有了质量。只是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质量在企业组织中更显重要、问题更显紧迫和突出。故首先由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去总结、研究、分析“质量”,又由从事管理理论工作的人试图接近“质量”这一对象,试图为其命名,赋予准确含义,试图归纳提炼“质量”。但这可能在理论上也只能提炼出管理学视域内的“质量”,由此产生了管理学视域内的各种质量理论、工具、方法、思想,但是恐难以提炼和发现“放之多个领域而皆准”的“质量”。由于在非管理领域同样存在质量,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整合更多领域、多学科,从更广泛的视角去分析、观察“质量”,仅从管理领域恐难以胜任,看能否赋予一个更接近“质量”对象的“质量定义”,还原“质量”的真实模样。

〔1〕 刘源张.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三十周年回顾[J].上海质量,2008(9):27-32.

〔2〕 刘源张.说质量强国[N].人民日报,2011-09-20.

〔3〕 刘源张.中国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2(8):11-13.

〔4〕 FEIGENBAUM A V.TotalQualityControl[M].New York:McGraw-Hill,1991.

〔5〕 詹姆斯·R·埃文斯,威廉·M·林赛.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M].焦叔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 朱兰·戈弗雷,朱兰.质量手册[M].焦叔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 郎志正.大质量、发展质量与品牌[J].上海质量,2011(9):27-29.

〔8〕 王伯恭.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杜 敏)

The Category of Quality: a "Language" Rather Than a "Term"

GUO Xiao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quality power" country as strategic goal by the State Council, this paper reviews the quality work at the past,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quality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currently. How to improve this situation? First of all, it needs to clear the category of quality in theory, and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quality" concept from small quality, great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to generalized quality. Through this kind of analysis, points out that it should take "quality" as a "language" rather than "the term", beyond the horizon of management to integrate multi-discipline, multi-field and multi-angle of view to observe the "quality" in order to approach its essence.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on quality language system to eliminate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quality".

quality; quality cognition; quality category; language; term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4.020

2016-05-25

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4.020.html

时间:2016-08-20 15:30

郭骁(1981—),男,甘肃庆阳人,管理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和质量管理。

F20

A

1007-6875(2016)04-0098-03

猜你喜欢
术语语言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语言是刀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质量投诉超六成
我有我语言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