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2016-12-14 01:06杨红瑞李嫣资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河北京津冀

杨红瑞,李嫣资

(河北金融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杨红瑞,李嫣资

(河北金融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论文首先对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才培养合作情况进行了扼要分析,并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产业结构洗牌新增就业难度,教育资源流动性不足导致资源配置欠优,就业门槛和薪资福利差距对就业不利。并据此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提升京津冀教育资源共享意识,加强区域教育合作、提高高校专业培养和服务针对性,注重学生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等建议。

协同发展;高校;就业

2014年中共中央提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京津冀三地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它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助推器。而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最优配置情况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基地,毕业生培养方式和就业质量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且河北省作为京津冀的核心地带,又是最为薄弱的环节,所以对于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成因的研究就显得格外有意义,对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具有非凡意义。

一、 京津冀三次产业贡献率、就业结构、人才培养现状

(一)京津冀三次产业贡献率、就业结构及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从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贡献率来看,北京、天津第一产业贡献率都在0.5%以下,经济发展基本不依赖第一产业。反观河北省第一产业贡献率维持在4%左右,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对经济发展有一定贡献;从所占就业比重来看,北京和天津所占就业比重基本低于10%,且都有下降趋势,河北省所占比重仍在30%以上,第一产业聚集了大量就业人口;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①来看,京津冀第一产业就业偏离度均小于0,表明该地区第一产业都存在就业人口过剩问题。虽然京津地区产业就业偏离度绝对值大于河北省,但由于京津地区第一产业基数远小于河北,所以河北第一产业就业转移人口要远大于京津地区。

北京第二产业贡献率所占份额较低,基本维持在两成,其就业人口也基本维持在20%以下。相比之下天津、河北第二产业对经济贡献较大,维持在50%以上,天津所占就业比重维持在四成以上,河北维持在三成左右;同时京津冀地区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均大于0,说明三地区第二产业人才供给仍不足,京津地区偏离度小于河北,表明人才缺口比河北小。

第三产业贡献率中北京最为突出,基本维持在七成以上且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天津近几年平均也维持在五成。河北省第三产业贡献率维持在三成左右(2014年除外),其就业人员也相对稳定,也基本维持在30%左右,有上升趋势,但幅度非常小。从产业就业偏离度来看,京津地区产业就业偏离度都趋于0,表明京津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趋于一致,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趋于一致,反观河北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都大于0,表明河北省第三产业存在较大劳动力缺口。

通过对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贡献率、就业构成与产业就业偏离度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北京市就业人口以服务业最多,天津培养的人才以工业部门就业居多,河北人力资源均匀分布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京津冀三地第一产业虽都有需要转移就业人口,但由于京津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基数较小,转移有限;相比之下,河北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基数偏大,所以有很大转移空间;北京第二产业就业缺口不大,天津、河北地区相对缺口较大;京津地区第三产业就业趋于一致,但河北还存在一定就业缺口。

总之,京津冀的三地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就业人口的偏差性理论上可以为京津冀地区对不同人才的需求提供相应岗位,可以为区域间的人才资源最优配置提供较好的优势互补。

表2 2010—2014年京津冀三次产业贡献率、就业构成与产业就业偏离度

城市年份三次产业贡献率(%)三次产业就业构成(%)产业就业偏离度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S1S2S3北京天津河北2010-0134465760196744-08502000120110119780255205740-08501000420120322976852192756-08501600220130324375448185767-0830170012014—21778345182773-084018001201003663633101415484-084026-00520110458656196414490-085027-00620120358655989412499-085025-00620130454450781418501-084021-00420140353649877389534-083027-008201031597372379324298-067062017201146627327363333304-067061014201249640311349343308-066054015201344598358336344321-063051011201458421521333342325-065049014

数据来源:历年《河北经济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整理处理而得。

(二)京津冀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

人才是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从京津冀三地人才培养来看,京津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优势明显。北京、天津和河北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分别为177所、55所和118所,河北低于北京但高于天津;从研究生培养机构来看,北京为136所,天津、河北均为25所,北京是河北的5倍之多,天津高校虽然不多,但研究生培养机构和河北持平;从研究生毕业生数量来看,北京和天津2014年博士毕业生分别为14 087人和1 656人,而河北仅为409人,北京是河北的34倍之多,天津是河北的4倍之多;硕士毕业生北京为63 355人,天津为14 118人,河北为12 131人。从高质量人才培养机构来看,北京有985、211院校24所,天津4所,河北0所(有1所,但在天津)。说明河北高校人才培养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说都远远低于京津地区。

从京津冀人才合作交流来看,2004年国家正式启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出台一系列文件加强地区之间的教育合作。2005年京津冀三方签订《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书》;2009年京津冀签订有关教育合作协议;2011年三方签订《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等,这些文件的出台对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些合作仅体现在人才交流和平台建设方面,还未真正深入到市场,有形式还未到实质。

2014年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情况

分类北京天津河北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所) 177 55 118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147023123505344518研究生培养机构(所)1362525博士毕业生(人)140871656409硕士毕业生(人)633551411812131本科毕业生万人)1128941321153111本科院校(所)902958985、211院校(所)2440

数据来源:2015年《河北经济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中国科教评价网,2015年河北省、天津市统计公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京津冀既存在合作基础,又存在一定障碍,这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成因分析

2014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有118所,其中有23所高校和2所科研机构能够培养研究生,当年博士毕业生409人,硕士毕业生为12 131人,涵盖哲学、经济、法学、教育、文学、历史、理、工、农、医、军事、管理、艺术等13大类。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能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撑。但与京津高等教育相比,不管从毕业生数量还是就业质量来看,远不如京津地区。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产业结构洗牌大大增加了就业难度

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凸显,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重新定位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其培养的专业人才理应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然而事实上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调整往往滞后于经济形势与社会需求,河北高校更是如此,高校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一味追求所谓社会时尚专业,未根据产业发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导致培养人才和社会需求出现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结构性失业。同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落后产业和高耗能就业岗位会进一步压缩,也严重增加了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

(二)京津冀教育资源流动性不足,不利于资源最优配置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但是京津冀在高等教育、人才政策、资源共享等方面尚未形成整体规划,教育资源未充分自由流动。体制性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自由流动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再加上京津冀地区户籍制度与薪资待遇等限制,进一步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对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据京津冀地区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统计,每年约有80%的大学生选择地域相关城市就业,这样京津冀三地高校毕业生以所在城市为就业中心,使得京津地区优质人力资源难以辐射河北,河北毕业生也难以进入京津地区,从而难以实现京津冀人才交流互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长此以往还将对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人才合作交流和资源最优配置产生不良影响。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就业门槛和薪资福利差距对就业不利

从京津冀高校竞争力来看,河北省只有一所211大学且在天津,本科院校不管数量还是整体排名均不占优,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竞争力相对较弱,难以进入高端行业就业,易形成自愿性失业;从薪资福利来看,京津地区薪资福利待遇远远高于河北。京津地区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分别为89 804元、72 773元,河北仅为45 114元,再加上京津地区其在社会福利、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京津地区大学生不愿到河北就业,河北高校毕业生也因京津地区户籍制度、住房、高校出身等问题也很难进入京津地区就业。

从河北大学生实际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如在河北某些行业虽然对大学生学历要求较低,但福利待遇也相应较低,往往低于大学生的期望。据统计,2014年河北第一产业年均收入为15 559元,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工作条件不但艰苦且收入也仅为37 027元,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为35 398元、住宿和餐饮业为28 971元,均低于河北省45 114元的平均水平,收入期望巨大落差致使很多人宁可失业也不愿去就业,形成有业不就的现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影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究其根源是高校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出现的新问题调整不及时,毕业生就业观念也亟须转变。

三、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 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教育资源共享意识,为全面就业提供政策保障

与京津相比,河北高等教育资源明显不足。京津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做好谋篇布局、统筹规划,要制定适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合作办学政策,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符、办学理念特色鲜明、人才交流与培养常规化的区域高等学府;尤其是河北要充分利用京津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科研水平等优势,积极提升河北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京津冀地区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积极促进人力资源流动,努力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范围和充分就业提供政策保障。

(二) 加强区域教育合作,提高专业培养和针对性服务,为充分就业提供支撑

京津冀高校间可建立区域高校联盟,致力于整合教育资源。联盟根据各高校自身禀赋和优势学科,并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教育政策与发展规划,切实提升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注重三地高校分工与协作,尤其是在科研、人才交流与培养,重大课题攻关等方面的合作;明晰高校定位与服务,避免高校发展和专业设置趋同化,扩延通识教育,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强化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并针对市场需求多样性,改变传统教育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切实提升人才培养服务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充分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三) 以学生为本,注重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为学生就业奠定全面基础

在充分提供各项政策保障的同时,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还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要从课程内容、专业实习实践和职业生涯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真正形成集教育、指导、服务和管理为一体的教育体系;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教育,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区域就业的观念、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识,让毕业生从思想上有所转变,从而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为区域内的人才聚集打下根本性基础。

注 释:

① 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反映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偏离程度,即在理想状态下就业人员的增长应该与产业发展是一致的,不但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而且能保证充分就业。用公式表示:Si=Gi/Li;其中,Si表示第i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Gi表示第i产业GDP构成比;Li表示第i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当Si=0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完全协调一致;Si<0时,该产业人才供给过多,Si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人才的冗余越多,需要及时从该产业转移出部分人才;Si>0时,该产业人才供给不足,Si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人才越紧缺,应该及时引进所需人才。

〔1〕 韩伏彬.河北高校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4):14-17.

〔2〕 朱合猛.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5:20.

〔3〕 荣利颖.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21-126.

〔4〕 赵建平.河北高校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专业建设要有大局观[N].中国教育报,2015-06-11.

〔5〕 林月,张力,陈龙.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促进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思路[J].新视野,2015(3):96-100.

〔6〕 张亚,王世龙.京津冀高校协同发展的战略模式和路径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2):3-7.

〔7〕 杨红瑞,李继娜,田苗.新常态下河北省就业结构性问题及对高校就业的启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5):136-140.

(责任编辑 周吉光)

Research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Problem in Hebe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YANG Hong-rui, LI Yan-zi

(Hebei Finance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51)

In this paper,first of all,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personnel training cooperation situation are briefly analyzed for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 and then und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for the problems existing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in Hebei were studied, and it shows that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dds new employment difficulty. Due to education resources liquidity shortage, it leads to allocative resources inefficiency. The employment threshold and remuneration gap is bad for employment.Then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such as transform government function and promotes Beijing-Tianjin-Hebei consciousness of sharing education resources, ptrengthen regional cooperation education and enha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services targeted in universities,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general education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so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university; employment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4.017

2016-06-27

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4.017.html

时间:2016-08-20 15:30

杨红瑞(1984—),男,河北曲阳人,经济学硕士,河北金融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大学生思想教育。

G473.8

A

1007-6875(2016)04-0083-04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河北京津冀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孙婷婷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