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延涛,段绍甫
(1.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2.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北京 100814)
中国铜矿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董延涛1,段绍甫2
(1.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2.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北京 100814)
论文首先分析了全球铜矿资源分布格局,从省域尺度和县域尺度研究分析了国内铜矿资源分布情况,总结了中国铜矿资源开发利用特点。进而分析了中国铜矿勘查开发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产业发展还存在结构不够合理、冶炼产能相对过剩、矿山生产布局不合理、资源储量与开采能力不匹配、铜矿资源产业链各环节空间分布结构不平衡等。最后,从资源整合、大型铜矿勘查开发基地建设、加快境外铜矿资源勘查开发、铜冶炼业的区际转移、铜加工业的区际转移、产业链延伸、产业组织结构调整7个方面提出了持续推动中国铜矿资源勘查开发及相关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优化的建议。
铜矿;勘查开发;布局优化
铜是人类认识、开发、加工和使用最早的金属之一,具有美丽的紫红的色泽、优良的导电、导热和耐蚀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电气、轻工、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国防工业等领域,在中国有色金属材料的消费中仅次于铝。从原始社会一直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铜一直伴随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21世纪以来,铜的开采、冶炼和加工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铜矿工业体系。
(一)世界铜资源空间分布格局
1.从资源赋存格局来看
近年来,全球铜矿勘查投资不断增加,世界铜资源储量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协调的增长期,总体来看,其具有较高的资源保障能力。截至2014年底,全球铜储量约7.0亿吨,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成矿带的南北美地区及东欧、中亚和中南部非洲。南美占全球铜资源储量40%以上、北美占12%,亚太和东欧-前苏联分别占21%和9%,而其他地区资源储量有限。分布较为集中,超过50%分布于美洲。从国家分布看(表1),主要集中于智利、澳大利亚、秘鲁等国家。其中储量最多的国家是智利,2014年智利铜资源储量2.09亿吨,占世界总量的29.8%;其他储量较多的国家还有秘鲁、澳大利亚、墨西哥及中国等[1]。
表1 2014年世界铜矿资源储量分布情况
(单位:万吨(铜))
资料来源: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15。
2.从开发利用来看
近年来,全球铜矿产量出现了不断扩大的态势。截至2014年底,全球矿山铜产量1 849.6万吨,比2013年增长1.0%。目前,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采铜矿,但是从区域分布上看,美洲是世界矿山铜生产的核心,2014年产量达1 014.1万吨,占世界比重的56.3%;其中特别是智利,2014年产量达575.0万吨,占世界比重的31.1%。其次,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是世界矿山铜的主要生产区域。
(二)我国铜矿资源空间分布格局
相对全球铜矿资源分布而言,我国铜资源总体呈现储量少、品位低、分布广而集中的特点。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铜矿矿区2 018个,查明资源储量(矿石)8 345.9亿吨。
1.从省域尺度看
我国铜矿资源分布在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西藏、云南、江西、内蒙古、新疆5省区的铜资源储量最多,合计占全国铜资源储量的63.5%。从四大板块来看,东部地区储量占4.41%;中部地区占42.20%;西部地区占42.91%;东北地区占10.48%。从开采设计规模指标看,江西、内蒙、云南3省的铜矿开采设计规模占到全国的53%(图1~图3)。
2.从县域尺度看
我国1.5%的县级行政区域占有全国74%的铜矿资源查明储量,主要包括西藏的妥坝县、扎囊县、察雅县,江西的乐平市,云南的中甸县等;1.5%的县域占全国铜矿采矿权开采设计规模的74%。
图1 2014年主要省(区、市)铜矿查明资源储量
图2 2014年主要省(区、市)铜矿开采设计规模
图3 我国铜矿资源储量分布洛伦兹曲线图
(三)我国铜矿资源开发利用特点
我国铜矿资源的突出特点是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在探明的矿产地中,大型、超大型矿仅占3%,中型占9%,而小型占88%;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诸如此类的特点使得我国铜矿山建设规模普遍偏小,且经过几十年的强化开采,部分矿山的资源储量在大幅度减少,有的甚至已接近枯竭;早些年虽然国家花大气力发展铜矿业,但是铜精矿生产成效并不显著。从2005年开始,我国精铜产量增长比较明显,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2014我国精铜产量达800.8万吨,比上年增长17.1%。分区域来看,我国精炼铜产量前6位的省份包括安徽、江西、山东、甘肃、湖北、云南,产量分别为131.0万吨、130.6万吨、118.8万吨、89.2万吨、52.3万吨、50.9万吨,占全国产量百分比分别是16.5%、16.4%、14.9%、11.2%、6.6%、6.4%。
1.开发条件先天不足
资料显示中国铜矿平均品位约在0.8%左右,品位高于1%的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32.4%。就矿床类型而言,富矿(品位>1%)矿床,主要是矽卡岩型铜矿和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贫矿品位<0.4%的矿床,主要是一些斑岩型铜钼矿和伴生在其它金属矿床的矿石,在目前铜价较高的情况下,0.4%以上的贫矿储量基本上具备开采价值。先天条件的不足,导致我国铜矿开采成本普遍高于国外,铜价一旦出现大幅回落,我国铜矿企业将首先受到冲击。
2.矿产铜产量增长有限
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矿业开发的力度,但仍远不能满足国内对铜的需求,2014年我国铜矿含铜实际产量约为177万吨,自给率约38%左右,变化不大。但如考虑全铜口径消费,自给率约23%左右,较2010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铜原料供应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铜工业发展的瓶颈。
3.矿山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我国铜矿山约有900家,其中设计规模达到3 000万吨/年的仅1家企业,设计规模达到1 000万吨/年的有2家企业,设计规模达到100万吨/年的31家企业,其余的均在100万吨/年以下。上述34家企业规模占到总规模的62%。
4.接替矿山不足
目前我国所有的铜冶炼厂均存在原料自给率明显不足的情况,资源矛盾尤为突出。根据目前我国铜矿储量和地质勘查进展情况,“十二五”期间国内新开发矿山不多,新建、在建、拟建规模加大的有敖仑花铜钼矿、西藏玉龙、西藏甲玛铜矿牛马塘矿段、哈密延西铜矿、哈密市土屋铜矿、拉萨市尼木县厅宫铜矿、青海德尔尼、黑龙江多宝山、江西德兴富家坞、迪庆普朗铜矿等,共供增加铜精矿金属含量生产能力约20万吨/年。扣除老矿山下降的生产能力,预计2015年国内矿山铜原料实际供应能力约为170万吨/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新发现的铜矿资源,多处于高海拔、环境恶劣、开发难度大的地区,如果铜价出现大幅回落,这些地区很难形成新的产能。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冶炼产能相对过剩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铜需求呈现阶段性急剧增长,加之铜价不断攀升,引发了铜冶炼产能的扩张。目前全球的矿山企业都在进行兼并重组,我国精炼铜的产业集中度从2003年的45.82%提高到了2014年的60.39%。但从目前我国铜企业来看,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整个产业还处于小、乱、散状态,由于目前再生有色金属生产效益较好,许多小型企业还在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目前,发达国家从事再生金属回收利用的企业一般只有几家、十几家,而我国再生铜的企业约有2 000家,无法实现对再生资源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利用。
(二)矿山生产布局不合理,资源储量与开采能力不匹配
从目前我国主要铜产量较大的几个省份来看,这些铜产业基地的铜产量与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且差距在逐步加大。如查明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一的西藏自治区,铜矿产量却相对较少。2014年四川铜精矿产量9.7万吨,但查明资源储量却位于全国第13名。
(三)铜矿资源产业链各环节空间分布结构不平衡
总体来看,铜矿采选、冶炼和加工结构失衡,铜加工能力大于冶炼能力,冶炼能力大于精矿保障能力。从四大板块来,我国铜矿资源采选、冶炼(加工)、制造业协调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东部地区保持“冶炼压延业略微领先”;中部地区保持“采选业略微领先”;西部地区由“基本协调”发展为“采选业略微领先”;东北地区由“基本协调状态”发展为“采选业领先”。
(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我国铜矿中小矿山多,不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对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大。云南锡业公司近几年开展的“区域矿山”建设的新模式值得借鉴。云南锡业公司在2004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资源危机单位以来,为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实现转型升级,累计投资近20亿元,将600平方千米辖区内的228个小矿点,整合简约为5个,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实现了矿区集约化、规模化、数字化开采,探索出了“区域矿山”建设的新模式。2005年—2011年间,除采出矿石3 915万吨外,保有金属资源量由94.3万吨上升到134.5万吨;由于采选指标提高,盘活低品位矿金属量6.5万吨;全区矿石年产量由385万吨上升到了640万吨。2011年实现的利润额和营业收入分别为2004年的2.45倍和4.26倍。因此云锡 “区域矿山”建设经验值得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广。
(二)优化勘查开发布局
充分利用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契机,加强铜矿资源勘查开发空间布局研究,重点做好铜矿资源战略性引导布局,推进资源勘查开发布局持续优化[2]。重点加强新疆天山地区、西南“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大兴安岭地区以及西藏冈底斯山地区的工作,增加铜的后备资源。特别是应加强西部新疆、青海、内蒙古、云南等省区以及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等铜资源前景较好成矿带的地质勘探工作,使资源量上升为储量和基础储量,增加可以有效开发利用的铜资源,为新的铜基地建设奠定基础。其中重点支持班怒成矿带中西段铜、金(钼)调查区(多不杂—波龙矿集区)的资源调查评价,力争新增铜资源量(金属量)300万吨~800万吨;加强西南三江中段铜、金(钼)、铅、锌调查,力争新增铜资源量(金属量)300万吨~500万吨,形成一批矿产勘查接替基地、资源储备基地和原材料生产后备基地。
尽快启动国内铜矿资源战略储备体系研究,抓紧建设铜资源储备基地,西部地区以只探不采的探明矿产地储备为主,东部地区以矿山产能储备和产品储备为主,在矿区的深部及外围重点建设形成生产能力好的矿山产能储备。
(三)加快境外铜矿资源勘查开发布局
充分考虑“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加强“一带一路”国家铜矿资源勘查开发研究,制定国家境外铜矿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或者方案,引导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有序开发利用境外矿产资源,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对铜资源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完善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探专项基金制度[3],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开展境内外并购贷款业务;完善境外资源开发决策和支撑系统;实行多种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组建境外铜矿资源开发的联合投资经济实体。以我国企业在秘鲁、赞比亚、刚果等国家和地区已获得的铜资源为基础,通过若干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到2020年在境外形成矿山铜180万吨权益生产能力,保障届时国内1/5的需求量。
(四)有效控制铜冶炼和加工产能过快增长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电解铜和铜材的产销大国,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不断深入,技术进步使节约和替代使用步伐加快,我国铜消费增速下降和产能快速增长的矛盾将日益突出。目前国内铜精炼能力已经超过精炼铜消费量,产能成过剩态势,但仍有较多的拟建和在建(含扩产改造)项目。单从资源角度看,铜的资源开发潜力远比铝土矿、铅锌矿差,因此要有效控制铜冶炼产能过快增长,严防中国铜冶炼业步电解铝产业的后尘。在加工方面,由于一些地方有发展当地经济和冶炼企业向下游延伸的需求,近几年铜加工投资增长很快,其主要集中在铜线杆和铜板带领域。铜加工材多数品种也已经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因此“十三五”期间控制铜冶炼和加工产能的增长是结构调整的关键。
(五)培育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
随着中国铜企业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国铜企业正逐步完成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学习技术”到“技术输出”、从“实体收购”到“资本市场运作”的蜕变。在铜业冶炼技术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氧气底吹熔炼工艺得到成功应用,通过技术创新的强化璇浮熔炼工艺已经实现了技术输出。在加工材方面,我国铜管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并引领着铜管业装备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主要出口品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国际合作,境外开发方面的步伐加快,合作方式也逐步多样化,既有通过竞标直接收购获得资源,也有融资合作的方式,但更多的是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二级市场间接收购。继2013年12月11日中国海外最大的铜矿项目——中铝秘鲁特罗莫克铜矿正式投产之后,2014年7月由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所属五矿资源有限公司牵头组成的联合体正式接手秘鲁邦巴斯特大铜矿。该项目的最终交割支付金额为70.05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海外最大的铜矿收购。中国铜企业正在从单一的生产企业逐步转变为具有一定国际化运作能力的综合性企业。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离全球一些知名的资源型企业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缺少国际化运作的专业人才、缺乏全球资本运作经验、对市场的判断力和控制力弱等方面。因此,必须加强和注重这些方面的能力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形成1~2家世界级的跨国公司[4]。
〔1〕 陈甲斌,马茁卉,王蔷,等.主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报告[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5:63-65.
〔2〕 国土资源部.第三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方案[Z].北京:国土资源部,2014.
〔3〕 吴尚昆,安翠娟,董国明,等.我国铜矿资源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J].中国矿业,2011(10):9-12.
〔4〕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2014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报告[R].内部资料,2015:124-125.
(责任编辑 周吉光)
The Ideas and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the Layou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pper Resources Exploration in China
DONG Yan-tao1, DUAN Shao-pu2
(1. Chinese Academy of Land & Resource-economics, Beijing 101149; 2. China Nonferrous Metals Industry Association, Beijing 100814)
First of all,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opper resources in the world is analyze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opper resources in China is analyzed from the provincial scale and regional scale. Analysis of China's copper exploration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clud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still exist in the structure is not reasonable, the relative surplus of refining capacity, mine production layout is not reasonable, resources reserves and mining capacity does not match, copper resources of all sectors of the industry chain space divided into cloth structure imbalance and other. Finally,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large copper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base construction, accelerate overse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pper resources, copper smelting industry, inter district transfer, copper processing industry, inter district transfer, to extend the industrial chain, seven aspect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djustment proposed continue to promote China's copper resources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and rela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pace layout optimization is proposed.
coppe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layout optimization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4.011
2016-04-28
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4.011.html
时间:2016-08-20 15:30
国土资源地质调查工作项目(12120115055901)。
董延涛(1983—),男,河北邢台人,经济学硕士,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规划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国土资源五年规划、综合利用规划研究。
F062.1
A
1007-6875(2016)04-0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