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6-03-14 18:37任欣
湖北体育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院校高职

任欣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任欣

结合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以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具体探讨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有效对策,意在为广大高职院校与体育教师提供有效参考,以此来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对策

作为国内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实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集“管理”、“建设”、“服务”、“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人才。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并且起点较低,在经历了上世纪末的一个快速发展期后,高职院校在国内的整体数量激增,据相关资料统计得出,现已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高职院校多达1 000所以上,在总体高等院校内所占比重较大。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壮大的同时,对高职教育的质量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其中,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为例,一方面体育课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与完善,另一方面突显出一些隐藏的问题,如体育课程体系不严谨、基础教学内容松散等。通过回顾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育,本文就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作详细的分析,尝试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推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

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1.1中专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延伸时期(2002年以前)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性质、作用、目的以及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在1991年所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政策内作出了极为具体的规定。而在政策实施的第五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发了相关的职业教育法,在该法中明确提到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紧随其后,在1998年、1999年相继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及《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均指出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并要求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着重为我国培养一批专业水平较高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实用性较强的扶持政策,使得这一时期的许多中职、中专类院校得以成功升级为高职院校,并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有了更高层次的定位及目标,同时也面临着教学体系及内容改革的难题。由于中职、中专学校转型经历时间较短,积累经验较少,资质尚浅,必须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及资源用于教学课程内容研究,而高职体育课程属于公共课范畴,教学科研资源相比其他专业科目来说较少,因此其教学内容普遍为中专课程教学内容的“延伸”。

1.2借鉴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时期(2002-2005年)

2002年至2005年为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借鉴期,在这一时期内高职体育教学以借鉴普通高校为主。在2002年国家颁发的相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决定中强调,在高等教育内高职教育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后,在教育部颁发的相关高等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教学大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性建议与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发展方向。高职教育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内,并直接搬用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体育教学的发展,让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并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开展的目的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较大差异,高职各专业课程教学主要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能力,就业对接岗位极为明确,具备较为鲜明的工学结合特征。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教学并不能简单照搬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及教学体系,还需结合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

1.3重新定位高职体育教学体系的探索时期(2006年至今)

高职体育教学发展的第三阶段为2006年至今,也就是当前发展阶段,可总结为对体育课程教学体系重新定位的探索时期。在2006年我国教育部及财务部共同颁发的《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中表明,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并重点培养一批较优秀的高职院校,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同时,在同年11月发布了一系列的高职教育指导意见,在其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以“工学结合”作为其关键性的切入点。其先后颁布的指导意见对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明确了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并指导高职院校建立了一批较具代表性的课程,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相应行业的有效衔接。高职院校各类专业课程经历相关改革发展后,相关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也被提上了工学结合化建设的议程,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围绕职业导向进行,并结合实用性与职业型重新定位。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存在教学模式落后、课程建设理念不明确、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此外,由于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因而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用于顶岗实习,真正在校时间较少,体育课程的教学课时难以保证。

2 改革存在的问题

2.1传统教学观念对体育教学改革过程影响较大

在教育部新颁发的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内,强调以健康为主的指导思想,要求各高校认真贯彻这一思想,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重点从传授学生体育竞技知识及技能转变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通过实际调查表明,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虽然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纲要,将改善学生体质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并采取选项课模式进行体育教学,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最具吸引力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但是仍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较深,未能考虑到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应用人才,在体育教学中,没有合理融入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团队合作意识等难以被提升。

2.2体育教学改革未能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特征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根据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来安排教学内容及目标,而忽视了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目标差异。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则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注重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受学生自身素质与思想的影响。而作为高职教育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高职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现阶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实用性特征。

2.3体育教学改革还未构建与之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在教学评价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法落后、评价结果片面化等等。当前,我国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基本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学习评价以学生学习态度为主要衡量标准,降低了学生测试成绩在学习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在此情况下,学生的思想认知也产生了一定偏差,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只要表现积极就能合格,直接忽略了学习结果,时常出工不出力,使得体育教学难以起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全面,没有将学生的身体素质及体育技能有机结合,纳入到评价体系内,只是单一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教学参与度。

2.4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有待提升

高职体育教学的变革与发展,离不开体育科研工作的支持,体育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实施效果。高职院校要实现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必须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积极探索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确保体育课程教学能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其中,为了充分发挥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必须提升其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也越来越重,加之新形势的变化,体育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精力来提升自我技能与科研能力,导致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发展滞后于院校扩招步伐,师生比例失调情况较为严重。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都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通过调查统计得出,通常情况下,高职体院教师一周的工作量基本为10课时,而随着院校学生的不断增多,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一倍多,部分教师的工作量甚至高达原来的3倍多。此外,体育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的早操、运动队训练等,无法在教学科研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

3 解决对策

3.1及时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要确保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首先应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以往落后的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1)认识到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与学生家庭的责任,要加强高职院校与社会相关部门的联系,共同担负起对学生的教育职责,尽可能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形成以高职院校为主,社会及家庭为辅的全方位体育教育模式;2)强化终生教育观,在体育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手段,在锻炼学生体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并切实体会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益处与乐趣;3)以现代体育教育观为教学指导思想,确保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并立足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4)树立以健康为主的教育观念,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兼顾学生心理、体能、学习等多方面内容,做好教学工作。

3.2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纳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范畴内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有着极为明确的教育目标定位。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在教学安排上也需面向社会,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而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安排上,也需结合高职教育目标进行,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融入职业性教学,根据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变革原有体育教学模式,构建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增强体育教学的实用性,让学生能从自身就业方向出发,选择有助于今后发展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进而确保体育教学能满足多个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同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确保体育课程的实用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在有效提升学生心理及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高职生与今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效果。

3.3构建具备较强实用性的职业化体育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需要结合具体院校的不同情况进行,以确保结构调整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与可行性。开设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增强体育教学的实用性,最大限度发挥出高职体育教学的职业功能。当前,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采用课外俱乐部、选修课以及必修课的形式进行,因而院校需要在此课程结构上,适当进行调整,增强其教学的职业实用性。其中,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采取不同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如在学生刚入校园时,设置体育教学基础课与选项课。而在中级阶段,则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实施具备一定职业实用性的体育教学策略。在高职体育教学中,通过构建具备较强的职业实用性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强化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的同时,科学的培养出学生与今后从事岗位相适应的特殊身体素质。总之,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水平的实用性人才,高职体育教学改革需结合院校各专业的特征,有根据地进行调整,以确保体育教学更加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让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真正服务于专业教学。

3.4合理增加体育教学的资源投入

1)适当增加体育教学方面的成本投入,结合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设施的实用性。同时,按照相关教育部所规定的体育器材及设施标准,灵活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如合理安排体育场馆设施开放时间。在高职院校内设置体育课程教学的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高职体育科研、器材购置、设施建设等。2)完善体育教材,积极开发网络课程。对于高职体育教学照搬普通高校体育教材内容的情况,需结合高职教育的特征,遵循“一纲多本”原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适用于高职体育教学的课程教材开发与编写,并确保体育课程教材的高质量。同时,高职体育教学还需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网络教学课程,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指导。

3.5结合体育课程内容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过程中,还需注重其教学的质量,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确保高职体育教学的高效率及高质量。其中,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创设相关情境,并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思考中掌握运动的关键原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增加学生的体育学习动力,还可采用领会式教学法。领会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可让学生先按照教学项目自由发挥,再传授学生必要的运动技巧,以此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实际用途,进而更加投入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去。此外,高职体育教师也可运用自主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总之,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应学会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及综合素养。

3.6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还需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并保证其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征。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是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构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过程中,需认识到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现阶段,在部分高职院校内,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未能充分认识到体育评价的重要作用,仍片面采取以体育技能及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的统一化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通常情况下,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会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性格特征或心理素质上,还包括身体发育、运动天赋上的,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关于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还需考虑到学生的综合能力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制定灵活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取得进步作为评价考核的重点,以此来突显教学评价的客观、公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发挥出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同时,体育教师在对学生作出成绩评价时,还应增加学生互评、自评环节,以多种角度完成评价,避免单一教师评价存在的局限性,让评价结果更具代表性、更合理。

3.7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作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课程资源建设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中,课程内容资源的培训是必经环节,许多体育教师虽然在参与教材内容资源开发上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由于教学经验、知识构造、思维模式等多方因素的限制,使得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存在些许不足,直接影响到后期体育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还需考虑到教师的科研能力,根据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以最大限度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在培训方式上,可采取分组培训与集中培训两种模式,并将培训等级划分为普通教师培训、体育骨干教师培训以及体育主管领导培训三个等级。在培训内容上,可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案例,来加以分析,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此外,高职院校也可加强与其他院校或本科高校的合作,合理选派教师到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水平较高的院校进行学术交流探讨,以拓宽教师视野,切实提升院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更好地开展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活动。

4 结语

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经历时间较短,主要分为三个时期:2002年以前的中专体育教学体系惯性延伸时期;2002—2005年的借鉴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时期;2006年至今的高职体育教学体系重新定位探索时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不断探索、实践与调整中虽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诸多问题的产生。为此,高职院校应对其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反复地分析与研究,从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着手,科学合理地进行深化改革,以确保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始终朝正确方向发展。

[1]冷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2]朱宗海.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职业性体育学》学科建设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3).

[3]郭颖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及实践略谈[J].当代体育科技,2015(11).

[4]吴慧超.基于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体育教学模式创新[J].当代体育科技,2015(11).

[5]何敬愚,李巧俊.践行新课改,搞好高职高专体育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6]赵凡,史立峰.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6).

Analysis 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N Xin

The paper,compoundingwith the current iss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from teaching concepts,teaching mode,the ability to develop students'professional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specifically discusses the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Reform Deepening effective Measures,intending to provide a valid reference for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port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problems;countermeasures

G807.4

A

1003-983X(2016)01-0083-03

2015-11-13

任欣(1985-),男,山西太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030024
Taxation Institute of Shanxi Province,Taiyuan Shanxi,030024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