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仪式中的“蜈蚣阁”研究

2016-03-14 18:37郭学松
湖北体育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帝蜈蚣体育

郭 强,郭学松,秦 丹

●民族传统体育●

民间信仰仪式中的“蜈蚣阁”研究

郭强1,郭学松2,秦丹1

运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福建厦门保生大帝信仰进香活动中的“蜈蚣阁”表演过程、发展变迁及体育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蜈蚣阁”是依附于保生大帝信仰崇拜下的一项民俗体育活动;盛行于清朝时期的“蜈蚣阁”在文革期间搁置,改革开放以来恢复并得到积极发展;“蜈蚣阁”的体育价值有文化传承价值、青少年教育价值、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价值、闽台文化认同价值等。

民间信仰;保生大帝;民俗体育;蜈蚣阁

“蜈蚣阁”是广泛流传于福建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一带及台湾、金门地区的特殊民俗活动,是闽台两地民间节庆和迎神赛会不可或缺的“阵头”。福建的“蜈蚣阁”以厦门为最盛,主要集中在厦门海沧区海沧街道,尤以东屿村最为闻名。每逢保生大帝诞辰祭祀或节日喜庆等活动,“蜈蚣阁”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内容。每年农历正月到三月,海沧街道的一些村落都会举行隆重的进香活动,独具闽南特色的民俗蜈蚣阁,在进香的方阵中格外醒目。本文以厦门“蜈蚣阁”为研究主线,兼或涉及其它区域。

1 保生大帝信仰崇拜与“蜈蚣阁”

保生大帝姓吴名夲,字华基,号云冲,道号悟真。生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泉州府同安县白礁村人。幼时父患病缺医身亡,立志学医,普救众生。为此,他终生素食,不娶妻室,云游名山大寺,向诸多医学高超之人求教,在盛产草药的东鸣岭下龙湫坑结茅为舍,上山采药,炼丹济世,按病投药,如矢破的,虽奇疾沉疴都能很快医好。宋明道二年(1033年),泉州一带发生瘟疫,他奔走四方,对症下药,不计报酬,针药并用,起死回生。宋景祐三年(1036年),吴夲在文圃山上采药,不幸跌落悬崖辞世。乡人崇仰他的医德,在龙湫庵立像敬祀,奉为“医灵真人”。位列神位后,民间诉求多有求必应,因此香火日渐旺盛神威显赫,得历代朝廷多次追封。乾道二年(1166年),朝廷赐额“慈济”,洪熙元年(1425年)封至“昊天金阙御史慈济医灵冲应护国孚惠普祐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为民间俗神之最尊称号,民间则俗称为“大道公”。吴夲被神化以后,从宋到明受追封16次。足可知其影响之大,堪称“保生大帝”之灵千古不朽。其神格也逐渐由医神开始向保护神转化,并不断提升,在明代达到顶点[1,2]。

保生大帝是闽南本土产生的平民神明,其信仰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据《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载:南宋时,真德秀任官泉州府时,就立下“一岁两祀,春秋祭祀吴夲”的定例。保生大帝信仰崇拜的普及,与闽台恶劣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闽台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中原汉族迁入后,许多人难以适应,因而发病率极高。囿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在缺医少药、文明程度不高的年代,生病的人只好求助于巫觋,慢慢形成了“信巫不信医”的风气。“闽俗左医右巫,疾家依巫索祟,而过医门十才二三,故医之传益少”、“谓莆人巫觋主病,宜痛断绝,因择民之聪明者,教以医药,使治疾病”,这些史料记载,均是对当时盛行“信巫不信医”的真实写照[3]。

关于“蜈蚣阁”的传说,相传当年保生大帝吴真人一生行医救济百姓,大多以蜈蚣为药引,后人为表达对他济世为民高尚品德的敬仰,自发形成了“蜈蚣阁”这种祭拜民俗。

民间传说的牵强附会自不可轻信,但“蜈蚣阁”与享誉闽台两地的“吴真人信仰”有关系是可以肯定的,是吴真人祭祀民俗活动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由以上分析得出:“蜈蚣阁”是依附于保生大帝信仰崇拜下的一项民俗体育活动,在闽台恶劣的环境影响及其医术极不发达的那个时代,民间疾患使先祖人们极度恐慌,衍生出“信巫不信医”的社会风气。于是从政府到民间,都极度赞扬吴真人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高超医术和美德,使吴真人从医神升格为保佑一方水土的民间保护神,“保生大帝”信仰崇拜的信徒增多及香火旺盛,表达了先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祈愿,也是“蜈蚣阁”得以生存并发展起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 谒祖进香活动中的“蜈蚣阁”

2.1进香前的搭阁

“蜈蚣阁”的搭建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由数十座阁棚串联而成,每节长约3.6m,宽0.5m,一般有20-45节,总长度约150m左右,每节阁棚之间以活榫相接,连成一串,可灵活转动,用于卸接榫眼处横穿一木棍,长度超过阁棚宽,用以肩扛。上一年进香的“蜈蚣阁”除去彩装,阁棚都会保留起来用作下一年进香用。所以装饰“蜈蚣阁”是每年进香活动的重要工作。

为了保证进香活动的安全,每年都会成立“蜈蚣阁”理事会,理事会主要负责小孩的报名、“蜈蚣阁”的制作和进香队伍的安全等事宜。“蜈蚣阁”的装饰一般在进香前十日进行,邀请民间艺人,采购纸张花草等材料,由艺人们一节一节的搭架、糊纸,绑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纸人和花卉。这样一节一节完成后,在第一节门面处写上进香的村社。接下来,就是蜈蚣阁头尾的设计制作了。以前蜈蚣阁设计的是蜈蚣头,但蜈蚣头扁扁的,设计出来不是很好看,经过民间艺人几年的摸索和设计,慢慢把蜈蚣阁的头设计成龙头、尾设计成龙尾了。龙是中国人的象征,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设计出来的龙头更加气派,慢慢的,蜈蚣阁的头就改设计成龙头了,所以蜈蚣阁也有“龙阁”、“凤阁”的雅称。龙头和龙尾均由一节红布相连着阁棚,这样,龙头尾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整条蜈蚣阁装饰完成后,在进香的前一天进行校棚,让小孩子坐在阁棚里固定好的凳子上,每阁坐2个,小孩打扮成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般模样,一般装扮成《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各种人物在阁棚上做造型表演,寓意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既充满灵气,又古色古香。每节阁棚由8人肩扛,这8人都要着红色衣装,象征着蜈蚣的脚是红色的,这样一节连着一节,远远看去,像一条蜈蚣在地上自由自在的蜿蜒爬行。

2.2进香中的绕境巡游

厦门海沧街道的“蜈蚣阁”,以东屿村最为有名。东屿村的谒祖进香活动为每年的正月二十日。是日早上6:00多,报名参加的孩童就要组织化妆。九点正,东屿村的“蜈蚣阁”要按顺序一节一节的扣好,摆好在大路上。然后,请中元宫的保生大帝起身,中元宫的门前烧着一堆火炭,所有参加进香的、舞龙、舞狮等队伍都要绕着火炭走一圈,借之抵御邪气无法入侵。随后,乩童、道士等数人绕火堆做法事,乩童是巫觋的一种,是在人和神明交涉之时,施行妖术,与听神话、看佛字之法师或是道士结合在一起读诵神咒语之类的人[4]。绕火堆3圈后,乩童举剑一挥,脚踢火炭冲过,象征着扫清一切牛鬼蛇神、歪风邪气。

时辰一到,“蜈蚣阁”出发了,8人肩扛着的阁棚依次起驾,循道而行,“蜈蚣阁”在最前方开路,舞龙、舞狮、乐队、旗帜、善男信女等紧随其后,保生大帝在最后压阵。队伍长达数百米,浩浩荡荡,场面热闹非凡。阁上孩童的天真,有的凤冠霞帔,有的锦衣绣服,有的珠光宝气,“金童玉女”般古色古香,抬阁人的虔诚,一路互换脚力,听从指挥,齐心配合,使“大蜈蚣”缓缓前行。从埭头进入钟山、渐美、龙潜、北市、海沧街、柯井、毛穴广,最后进入青礁慈济祖宫(东宫),并绕东宫1圈。信徒们都相信,“蜈蚣阁”所到之处,必能让所有的魑魅魍魉远离,以求全境平安。

2.3进香后的返村

到达东宫已接近正午,从中元宫到东宫的路程10km多,“蜈蚣阁”通过乡族人们互换脚力,肩扛1-2h,浩荡的缓缓行进至祖宫,对抬扛乡人的体力来说是一种不小的考验。香阵进香完毕后,在东宫吃过午饭,就要沿原路返回,蜈蚣阁上的装饰小孩可自取回家,到来年进香时再重新装饰,阁棚则保留起来,来年进香时再用。

整个进香活动要1天才能完成,“蜈蚣阁”的表演是进香活动的主体部分,东屿村村民个个因这个特色的表演而感到骄傲,外嫁的女儿也争先恐后的在这一天回到村社,替自己的儿女报名参加坐阁,让自己的孩子坐在阁棚上,给孩子的童年抺上一段别样的经历,借以期寄下一代能够成仁成才,有个理想美好的明天。

除东屿村外,锦里、青礁的“蜈蚣阁”也是如此,只是进香线路和蜈蚣阁的节数不同而已。

3 “蜈蚣阁”的发展变迁

清乾隆《泉州府志》中已有关于“蜈蚣阁”的明确记载:“复百余人好事者,又或摘某诗句某传奇,饰稚小僮婢而为之,名曰抬阁”,关于当时的场景,文中有载:“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妆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5],可见当时迎神赛会之热闹程度。清代后期厦门诗人王步蟾的 《鹭门杂咏》写道“凭得雏姬粉阁妆,招摇过市绮罗香。迎神岂为评花计,空引游蜂浪蝶狂”。可见“蜈蚣阁”已成了当地迎神赛会不可或缺的阵头。

明清之际,保生大帝信仰随闽南移民传入台湾,并逐渐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神灵之一。在清光绪20年(1894)《安平县杂记》一书中写到风俗现况的资料中就有提到蜈蚣阁,“迎神用杀狮阵、诗意故事、蜈蚣坪等”。“蜈蚣阁”在台湾西南地区,民间也称为“蜈蚣阵”、“蜈蚣坪”。由此可知,台湾在清领时期就有了“蜈蚣阁”的记载[6]。

“文革”期间蜈蚣阁被扣上了“破四旧”的帽子,因破除迷信而受到限制,被视为“封、资、修”的残渣余孽而遭到禁止,彻底受到砸烂,完全处于销声匿迹的境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和对传统文化的日趋重视,这项重要的民俗体育活动慢慢得到恢复。近些年来,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努力下,“蜈蚣阁”活动达到空前发展的高峰。2006年,海沧“蜈蚣阁”列入厦门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5月5日,在厦门市海沧大摩阿罗海城市广场,由海沧区锦里村、青礁村、东屿村、钟山社区和石塘村共同制作完成的120节、全长376m的“蜈蚣阁”顺利通过广州世界纪录认证协会的当场认证,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蜈蚣阁”。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原生态的“蜈蚣阁”活动也不可避免的处于令人担忧的境界,农村的拆迁分流,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当代娱乐活动的增多,青壮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这些因素都影响着“蜈蚣阁”活动的良性发展,都在一点一点的吞噬着“蜈蚣阁”的原生态面貌。所幸的是,相关的政府部门已投入极大的精力,对这一民俗体育活动进行全面的保护、发掘、整理,确保“蜈蚣阁”能得到积极的传承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4 “蜈蚣阁”的体育价值

4.1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海沧“蜈蚣阁”做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沧街道每年都举行的隆重的民俗体育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蜈蚣阁”依附保生大帝信仰崇拜,秉承救死扶伤、匡扶正义之美德,以“健康”、“慈济”、“和谐”为要义,褒扬自古以来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理应得到继承和发扬。

4.2有效的青少年教育价值

“蜈蚣阁”可以说是质朴乡民亲情的载体,直到现在,每个家庭也都争先恐后的为自己孩子报名参加,倾注了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阁上每个孩童都扮作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般人物,表达了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美好夙愿,对小孩子的心灵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而抬阁的均是乡族的亲人,每趟进香要走10km左右,全靠步行,互换脚力,对体力莫不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抬阁的身体动作是“肩扛动作”,肩膀承载着农耕文明重土归根的国民性。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肩”承载着农耕文化,担负着国民生计[7]。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就担负着沉重的担子,在这一活动中也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只是坐在阁上的小孩子当时并不能体会抬阁亲人的辛苦,但其长大以后,每每思忆这段往事,均能感受到这种浓浓的亲情,满怀感恩。

4.3娱人娱神的娱乐价值

娱乐性和观赏性是民族传统体育得以衍承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又可分为自娱与娱人2个方面[8]。“蜈蚣阁”活动的现场人山人海,大家欢声笑语,载歌载舞,掀起喜庆的高潮。游客的观赏,视线所及范围“见首不见尾”,如此场景,怎不兴奋?“蜈蚣阁”做为进香活动中最重要的阵头,它带领各色艺阵走街串巷,“代天巡游”,传播福祉。所到之处,信徒都纷纷膜拜祈福,香案供品,希望神明能通晓民间百姓的良好夙愿,保佑民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蜈蚣阁”活动既带给参与者和观赏者快乐,还娱乐了神明。

4.4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价值

保生大帝信仰推崇的是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匡扶正义的良好美德,进香过程中的巡境,虔诚的信徒表达了祈求风调雨顺、和境平安、望子成龙的美好夙愿。进香过程中“蜈蚣阁”是最重要的阵头,参与人数最多,行进中占地的区域面积最大,围观追随的人数也最多,所以,是乡民在这一活动中交流互动最活跃的部分。平日忙碌的工作生活,使乡民疏于维系邻里之间的关系。而在这样重大的迎神赛会或是民间节庆活动中,因为活动的开展一般都在农闲时或是传统的节假期,所以乡民们都有时间并且愿意积极的参与,这也成了村民友好沟通合作共事的良好机会。访谈的村民告诉我们,平日里村民之间的磕磕绊绊、鸡毛蒜皮的小事,在这样虔诚的活动中都会得到缓解或消除,这对于促进村社的和谐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和谐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4.5闽台文化认同价值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是台湾乡民的主要祖籍地。闽台两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充分展示了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真挚情感。保生大帝作为海峡两岸共祀的民间保护神,每逢进香,台湾都会有民众或团体回乡探亲、寻根谒祖,追念大陆祖先及先民来台创业之精神,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充分表现了饮水思源之中华民族精神。已连续举办八届的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以“健康、慈济、和谐”为主题,宗旨多体现为“弘扬慈济文化”、“两岸一家亲”、“促进两岸交流”等方面,吸引大批台湾同胞、海外华侨参与,进香过程中的“蜈蚣阁”活动也成为了大陆同台湾同胞民间文化交流的纽带,这极大的加深了闽台同胞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了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认同感。随着海峡两岸政治环境的不断缓和,近些年来保生大帝进香活动越发隆重热闹,“蜈蚣阁”表演也更加重视气派,这些都极大促进了海峡两岸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对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着积极的作用。

[1]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厦门市志(第五册)[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2]同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同安县志(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林川夫.民俗台湾(第一辑)[M].台湾:武陵出版社,1990.

[5]郭黄怀等.乾隆泉州府志(一)[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6]曾丽娟.战后台湾西南地区蜈蚣阁之发展[D].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8.

[7]谭文鑫.巫风武影:南部侗族“抬官人”挖掘整理的田野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14(3).

[8]郭学松.沙江中秋曳石活动的体育价值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

Study on the Centipede Pavilion in Folk Religion Ritual

GUO Qiang1,GUO Xuesong2,QIN Dan1

Using methods of fieldwork,literature,depth interviews and others on the"centipede pavilion" performance of Baosheng immortal belief and development,changes and sports value.The results show that" centipede pavilion"is attached on the Baosheng immortal belief;it prevailed in the Qing Dynasty;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actively development,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the"centipede pavilion" has the culture bearing value,youth education value,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and unity value and so on.

folk beliefs;Baosheng immortal;folk sport;centipede pavilion

G852

A

1003-983X(2016)01-0042-03

2015-1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体育类)(14CTY022);福建省教育厅社科项目(JAS151204)

郭强(1986-),男,山西临汾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1.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体育系,福建 厦门 361102;2.宁德师范学院体育系,福建 宁德352100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Xiamen Secur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Xiamen Fujian,361102;2.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Fujian,352100

猜你喜欢
大帝蜈蚣体育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①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居鲁士大帝:用宽容称霸世界
由“蜈蚣”引发的思考
小蜈蚣穿鞋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Combien de pattes a donc cette chose ?
蚯蚓与蜈蚣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