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标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系统路径
周建标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论文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系统路径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宏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委领导和政府引导,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还需要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培育开发急需人才、建立多元投资体系、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和“软实力”(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一个国家的崛起,在于它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硬实力竞争愈演愈烈,而现代的软实力竞争也风起云涌,不断出现新的竞争内容(如文化感染力、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国际形象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影响力等)。世界各国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也努力建设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既需要党委领导和政府引导,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还需要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培育开发急需人才、建立多元投资体系、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不仅表达了人类的信念和信仰,而且可通过文化认同行使“文化领导权”。文化领导权是国家统治阶级建立和延续“统治权”的重要条件。国家统治阶级的“话语权”正是通过文化而扩展到市民社会,渗透到“民族文化精神”中而形成“文化领导权”,进而引导民族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
中国是13亿多的人口大国,中华民族是56个兄弟民族的总称,各兄弟民族的文化各有特点,异彩纷呈,需要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才能形成牢固的凝聚力。因此,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既需要党委领导和政府引导,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整体效应。为此,必须改革和完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1]
(一)党委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政治思想领导
中共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列为国家战略,体现了党敏锐洞察当今国际社会竞争局势,高瞻远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党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要加强政治思想领导,就要坚持“二为”方向、坚持核心价值观引导、坚持“双百”方针。
1.坚持“二为” 方向
党领导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二为” 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培育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存凝聚力,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实现文化建设与现实生活、人民精神需求、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前进。
2.坚持核心价值观引导
建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具有指导和统率作用,决定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舆论正确引导,需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努力,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正确的舆论,能够以正视听、引导民心;错误的舆论,违背事实、误导民心。牢记苏联“舆论失控”导致解体的历史教训。苏共当年拥有20万党员时,就推翻了沙皇专制、夺取了政权,是因为正确理论引导和舆论宣传成功,实事求是地揭露沙皇残暴欺压工农群众,引起广大工农群众共鸣;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美好未来,满足了工农群众的渴望,赢得民心,深受广大工农群众拥护。苏联解体前,苏共虽然党员多达2 240万,但戈尔巴乔夫解除“报禁党禁”,受西方资助的私人媒体公开登台亮相,在报纸、广播、电视上公开发表反苏共反政府言论,人民来不及辨别真假是非,苏共完全失去了舆论支持。在没有外部侵略、没有内战的情况下,一个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苏联却突然解体了。苏联解体的导火索是反对派大造舆论、抹黑苏共,激发民众反政府情绪,制造族群分裂与对抗,反对派达到乱中夺权。
3.坚持“双百” 方针
党领导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提倡不同艺术流派、艺术风格平等竞争;提倡不同文化学派、不同文化观点相互争鸣。
(二)政府要改革文化软实力建设管理体制
文化单位(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是文化软实力建设主体,文化单位的积极性创新性关系到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效。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生长发展起来的,已经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甚至还掌控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和行业标准。而我国传统文化管理体制的弊端是政府包揽过多,管得太死,导致文化单位过于依赖政府而失去竞争活力。因此,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策引导,实施依法管理,加强分类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文化单位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竞争力,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文化企事业单位依法自主运营的文化建设新体制。
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政府要依据文化发展规律来引导文化软实力建设,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保证文化单位充分享有自由创作的权利。
1.处理好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政府要通过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实现文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健全文化企事单位法人治理的管理体制,实现政府依法管理文化建设。
2.建立工作责任制
各级政府要把文化软实力建设列入工作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把文化软实力建设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文化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发展;文化企事单位要主动担负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使命,把竞争机制引入文化生产,实行绩效管理,奖优罚劣,保证文化工作者有充分的文化创作权利,有发挥才能的广阔空间。
3.实行政策引导,用政策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
政府管理文化,应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文化发展。主要是通过制定文化产业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文化法规,引导文化产业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政府管理文化的主要职责是:规划引导监管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培育文化市场,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文化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和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外文化合作交流;加强文化立法和执法。
4.实施依法管理,营造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法制环境
发达国家建设文化软实力的经验表明,增强文化竞争力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例如美国主要依靠法律管理和资助文化艺术事业。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电信法》,用法律形式支持“时代”和“华纳”两大集团合并,为文化产业集团发展和对外扩张保驾护航,甚至为了让企业获得最大利益而以政府名义进行外交谈判和干涉。美国通过法律培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不但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占有很大份额,实现丰厚的经济价值,而且通过文化产品向全球输出美国生活方式,传播美国价值观,体现美国文化软实力,产生文化吸引力和扩张力,实现美国文化的政治价值。
而我国文化立法进程滞后于我国文化发展需要。目前,我国文化方面的立法有《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余都是条例和部门规章。文化法制建设滞后,严重影响到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政府应该加强文化立法,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维护我国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为政府管理文化提供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
5.加强分类管理,明确文化软实力建设路径
文化软实力建设既要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又要发展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发展文化事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发展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发展文化产业,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创造丰厚的经济价值,能够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涵养税源。发展文化产业既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又能够创造社会价值,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
6.发展社会文化组织,服务文化软实力建设
成熟的社会文化组织体系,包括政府文化机构(立法组织和行政组织)、文化市场组织(文化企业和家庭)、社会文化组织(社会文化团体、社会文化中介等)三类组织形态。反映现代社会文化组织体系中的三种力量。政府文化机构是以社会主体文化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行动者;文化市场组织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行动者;社会文化组织是致力于增进社会文化福利且以自身赢利为目的的团体行动者。
随着政府文化机构改革、文化主管部门职能转变,要求社会文化团体发挥沟通市场主体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发挥文化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文化行业协会要主动承担技术性、服务性、事务性的职能,建议政府文化立法和决策,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质量标准和服务规范,监督会员单位依法经营,遵守行业规约,协调会员关系,承担资质审查、行业统计、咨询培训、招商展览等具体事务。如美国政府不设管理文化的事务专门机构,而设立“联邦艺术暨人文委员会”“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代表政府行使一部分职能。
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需要发展各类文化中介组织,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供需双方提供信息、促成交易。文化中介组织要在政府文化机构监督指导和文化行业协会监管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新问题不断出现,解决办法也要与时俱进。201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加快构建五个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对外文化传播和对外话语体系、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围绕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思路,优化政府职能,2014年,完成了省级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局合并。文化部进一步创新文化体制机制,设立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11月,国家艺术基金首年度评审结束,394个项目从4 256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共计4.29亿元支持。一些以往很难得到扶持的民营文艺团体和自由职业者也获得资金扶持。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永远在路上。
(三)社会各界要共同参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宣传中央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凝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智慧和力量。
1.夯实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群众基础
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文化为了人民、发展文化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夯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群众基础。
2. 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着力点是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产业。文化产业是以个人创意为发展基础的新兴产业。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创意活动,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通过万众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大众创业,增加更多的文化市场主体,增加文化市场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
3.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文化领域的领导者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文化工作者营造轻松的工作环境,为各类文化人才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表彰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倡导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倡导不同学术观点、不同文化流派相互切磋、互相学习;发挥文化工作者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生力军作用。
“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无形精神力量,需要借助核心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各种文化产品才能表现出来。
(一)文化产业是展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文化产品承载着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美国通过文化产业输出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麦当劳、肯德基的饮食文化,到迪斯尼、好莱坞的精神文化,都成为美国意识形态“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它们在占领经济市场和文化市场的同时,占领思想文化空间,正逐渐侵蚀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工作方法、思维方式,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重要国家战略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重要国家战略,将经济增长的潜力转移到发展文化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依靠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法国和加拿大提出“文化例外和多样性原则”(保护本国文化不被其他文化侵袭的政策);1996年,日本政府公布实施《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确立“文化立国方略”;1998年英国出台《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确立通过发展创意产业提升国家竞争力战略;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战略;1998年,新加坡也将创意产业确定为21 世纪战略产业,并出台《创意新加坡》计划。
我国在提升国家硬实力的同时,也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制定文化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直接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服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提并论。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对文化产业进行了界定。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我国把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但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竞争力较弱,与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须继续努力。
(三)通过文化创新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美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4]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优势,在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中占领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并通过“全球服务外包”形式把发展中国家“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位置。
我国目前是国际文化产业制造大国和文化产业内容原创小国,处在国际文化产业链的低端位置。只有借助“文化创新”提升原创能力,才能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位置中“突围”,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创造大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挥文化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已经成为发达国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美国学者迈克·波特曾经说:“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5]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人才是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助推器,推动文化产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人才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因素,人才是文化创新的驱动力,人才是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国际吸引力。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急需培养开发文化创新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传播人才。
(一)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得益于人才培养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得益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开展的“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培养了大量创意人才,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发展动力。创意人才克服了美国缺少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弱点,整合了国际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文化资源,通过内容创新、市场运作和商业包装,成为风靡全球的文化产品,既体现美国文化软实力,又获得丰厚的经济收入。
日本的动漫产业居全球首位,得益于日本拥有大量动漫专业人才。截至2003年,日本具有漫画、插图、动画的院系、专业的大学和短期大学达到19所;属于漫画、插图、动画的专科学校达到85所[6]。韩国流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得益于国家大力投资文化产业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2000年到2005年,韩国共投入2 000多亿韩元,大力培养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重点抓住电影、卡通、游戏、广播、影像等产业高级人才的培养[7]。韩国还通过“文化振兴院”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高等院校培训文化创意人才。
(二)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据《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统计,截至2012年初,全国已有97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而且高校的文化产业及相关领域的硕士、博士招生数量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8]。但是“文化产业”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属新兴学科,尚未形成独立的一级学科,存在“专业归属不清、培养目标模糊”等现象。
1.专业归属不清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文化产业管理”被列在“管理学”中,其专业代码为120210,12指学科门类“管理学”,1202代表“工商管理类”,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注:可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各高校的文化产业专业归属院系不同,出现了学习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毕业后,有的拿到管理学士学位,有的拿到艺术学学士学位,专业归属不清直接导致培养目标不明。
2.培养目标模糊
学科归属不明确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培养目标模糊。很多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既懂经济又懂管理,还懂文化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非常宏伟。在4年时间里,既要学经济又要学管理,还要学习文化学及相关学科,结果泛而不精,无法满足文化产业要求专业人才的需求。
当务之急是明确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科归属(有学者建议将文化产业设为一级学科),再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的“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具体分类,开设相应的课程,才能培养出与文化产业就业市场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9]。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色资源,细化文化产业专业培养目标,设定具体的课程,呼应文化产业就业市场需求。
借鉴发达国家文化建设的投资机制,建立我国文化建设多元投资体系,解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商业信贷
发达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是政府支持的商业信贷,其主要形式是政府贷款和金融机构低息贷款(享受政府贴息)。如日本针对中小型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设立了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由政府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在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同时,向再保险公司申请所担保金额的再保险。日本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彻底打通了中小文化企业信用贷款通道,有效解决融资困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
(二)财团融资
财团融资是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融资方式。日美大型文化产业都由大型集团公司垄断经营,如日本三井财团的SONY公司、美国迪斯尼集团、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等,在财团雄厚资金支持下,不断并购扩张,形成跨国公司。目前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几乎成为美国电视节目的转播站[10]。
(三)企业赞助
企业赞助是发达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融资渠道。企业在赞助文化活动中,获得广告效应。法国企业热衷于赞助公益文化建设和公益文化活动,如万喜集团在2004年—2008年期间出资1 000万欧元,修复凡尔赛宫镜子展览厅。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法国企业欧莱雅公司是上海世博会和法国馆的双重赞助商。日本企业也热衷于赞助建设文化基础设施项目,以改善企业形象。
(四)公益性捐助
制订法律和政策鼓励公益性捐助。美国公益性文化机构所获得的社会捐助数额远远高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美国政府资助公益性文化建设(活动),一般不会超过文化机构所得资助的20%,其余部分必须由申请者从政府机构以外筹集。美国政府通过法律和政策鼓励公益性捐助。如1917年,“美国联邦税法”规定减免资助者的税额,鼓励基金会、大公司和个人捐助,引导部分社会财富用于文化发展[11]。
(五)产业基金融资
通过政府(或民间)出资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融资。如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设立了“文化艺术振兴基金”,用于支持各类文化艺术活动。韩国文化振兴院通过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等专项基金,计划每年融资至少1 000亿韩元,用以扶持文化创作、营销、出口、人才培养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六)资本市场融资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繁荣,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了良好平台。资本市场融资方式主要有:股权融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以购买股权的方式介入文化产业);债券融资(营利性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非营利性文化机构以国债方式从债券市场获取资金);知识产权融资(将知识产权的收益预期证券化而出售证券产品获得资金);信托融资(由政府主导设立“文化信托产品”,募集资金,投资人享受一定所得税优惠);证券基金投资(文化产业投资收益高,吸引许多证券基金投资)。
(七)风险投资
文化产业是高收益产业,同时也是高风险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文化强国纷纷把“风险投资”引入文化产业,解决小型文化企业初创时期的融资困难。
(八)彩票基金投入
通过彩票公益基金赞助公益文化事业方式,为艺术、体育、公益文化机构提供资金。
(九)引入外资
发达国家不仅在国内为文化产业发展筹措资金,而且重视引进国外资金发展本国文化产业。如美国的电影领域,好莱坞主流的六大电影制片公司中有2个是外资控股(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是日本索尼公司控股,20世纪福克斯影业公司是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控股);美国流行音乐领域,国外公司(日本索尼、荷兰宝丽金、德国BMG、英国Thorn-EMI)几乎控制了整个美国音乐市场[12]。
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软实力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物质平台,没有文化基础设施,文化软实力就难以体现、传播和发展。因此,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文化基础设施”先行,夯实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物质基础。
(一)建设国家级文化设施展示文化软实力
国家级文化设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大剧院等)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是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建设好国家级文化设施,既可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也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
(二)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夯实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群众基础
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好比建造“金字塔”,国家级文化设施建设是打造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塔尖”,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夯实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塔基”。只有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民素质,使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扎根民间,根深才能叶茂。然而,目前我国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从人均文化事业费看,2013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38.99元,最高省份(121.96元)是最低省份(17.15元)的7倍多[13]。
(三)保护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民族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历史价值,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传承民族文化、联结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四)建设海外文化设施
海外文化设施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物质载体,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我国相继建设了一批海外文化设施,开设“孔子学院”,展示中国文化优秀成果,增强与所在人民的文化交流,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孔子学院”是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靓丽品牌,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 000个孔子课堂[14]。
(五)建设国家信息工程
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各国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新阵地,成为传播文化价值观的强大舆论媒介,成为凝聚民心、服务大众的重要公共文化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既要加强互联网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还要开发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实施“国家数字博物馆”工程,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1〕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1(21):3-14.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求是,2012 (22):3-25.
〔3〕 周建标.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4):57-62.
〔4〕 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50.
〔5〕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53.
〔6〕 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M].甄西,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50.
〔7〕 闫玉刚.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5):47-49.
〔8〕 许亚群.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何去何从[N].中国文化报,2012-11-22(04).
〔9〕 熊澄宇.关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标准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2(1):149-154.
〔10〕 姜飞.美国的传播霸权及其激发的世界范围的文化保护[J].对外大传播,2005(4):35-37.
〔11〕〔12〕 余晓泓.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8(12):153-155.
〔13〕 张妹芝.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J].民主,2014(6):25-26.
〔14〕 汉办.关于孔子学院[EB/OL].(2016-03-10)http://www.hanban.org/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责任编辑吴星)
SystemPathofChina'sCulturalSoftPowerConstruction
ZHOUJian-Biao
(PartySchoolofCPCQuanzhouCommittee,Quanzhou,Fujian362000)
China'sculturalsoftpowerconstructionisagreatsystemengineering,whichneedsbothpartyleadersandgovernmentguidance,anditalsoneedthesocialfromallwalksoflifeworktogether.So,itshouldpromotethecompetitivenessoftheculturalindustry,fostertheurgentlyneededtalents,establishthemultipleinvestmentsystem,andimprovetheculturalinfrastructure.
China;culturalsoftpower;construction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3.022
2016-05-10
周建标(1964—),男,福建省平潭人,中共泉州市委党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
G05
A
1007-6875(2016)03-0119-07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3.022.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6-06-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