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玲,王 健
(1.山东管理学院 经贸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7;2.济南大学 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城市化路径研究
胡美玲1,王健2
(1.山东管理学院 经贸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7;2.济南大学 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从城市化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升级的路径。首先分析了城市化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然后从资源的优化配置、高端生产要素的聚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四个视角探讨了城市化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最后从城市市场规模扩大、城市空间扩张、空间城市结构调整以及城市体系系统四个角度分析了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途径。
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升级;城市化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迅速发展,借助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禀赋,已成为“世界工厂”。然而,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农民工工资的持续上涨,使得我国依赖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失去竞争力。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中国产业将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这种转型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是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其发展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态发展过程[1]。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表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城市化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
目前,受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生产 “去产能化” 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经济下滑的巨大压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因此,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2013年底,我国城镇人口是7.3 亿,城市化率为53.73%,根据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我国城市化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产业转型升级有什么作用?如何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发展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这些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所谓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指的是在城市化进程当中,推动着城市化不断发展前进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讲,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分为三种:农村的推力、城市的拉力以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作用力。
城市化发展的原始推动力量是农村及农村经济发展。在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农村的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城市化总是率先产生于农业较发达的地区。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产业的富余劳动力源源不断的涌向城市,为城市化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资源。
城市所具有的规模化、集聚化优势构成对企业的拉力,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工业化是城市的表现。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追求规模化和集聚效果,企业选择在城市发展,导致企业的集中。市场潜力即市场规模是吸引产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在一个集聚区很低的区域,不存在有效的市场,企业在这里无利可图。如果规模经济、技术进步以及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吸引大量的区外需求,那么市场即可扩大。该产品成为地区的专业化产品,外部市场规模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企业及其所在的集聚区居民在该类产品的发展中所获的利益就越大。另一方面,集聚是帮助企业实现外部规模经济的主要方式。多个企业的集聚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得外部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而且,企业越集中,集聚效果越好。因此,这使得城市,尤其是规模比较大的都市成为集聚经济的主要载体。
(二)城市化与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
1.城市化与产业升级演变的理论基础——集聚经济
聚集经济指的是经济效果或向心力,它主要来源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主要表现是产业群或区域经济网络,产生于相同(类似)产业或互补产业在一个特定的、邻近地理区位上的集聚[2]。从理论上看,城市化与产业升级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前期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刺激并促进人口向城市集聚,后期则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带来高端要素的聚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推进产业的不断升级。城市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是城市具有集聚效应。集聚经济是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
2.产业升级对城市化的影响
产业升级有助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以影响劳动力布局和就业结构,进而推动城市化发展。产业结构越优化,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就越高。当某一个产业在发达地区实现集聚以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如产业生命周期性、外部环境等,必然会出现产业向其他区域的转移。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会出现新的产业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向这个区域聚集,要素市场日益趋于完善,人们面临更多的就业机会,拥有收入的机会也就越高。此外,如果这一地区的工资水平高于附近农村,在工资差利益的驱动下,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入该地区寻找就业机会,由此这个区域便形成了一个城市。
一般而言,产业升级对城市化的影响是通过对城市化产生供给和需求效应对其发生作用的。
第一,产业升级对城市化的供给效应。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通过就业、财税和增加居民收入为城市化发展提供空间要素服务的供给。表现为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实力,为地区提供更多的财税支持,有助于促进地区就业质量的提升、就业结构的改善和居民收入增长,吸引更多人才向此地流动,提高城镇消费水平。财税支持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增加地区物力、财力,为地区城市化发展与转型提供动力支持。
第二,产业升级对城市化的需求效应。随着产业的升级,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会发生改变,产生对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当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进行转型升级时,离不开对资本、技术、人才、空间和生产性服务设施的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将会产生对生产素、空间、服务需求的改变。在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型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需求,随着产业转型的深入和发展,对知识、技术、信息、人力资本等高端生产要素的需求也将随之增长。只有城市才能提供这些高端生产要素。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产业转型不能实现,产业发展依然定位于低端环节,生产方式粗放、环境污染程度高,那么这种产业发展模式将不可持续,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原有区位丧失比较优势,产业将会向其他地区转移,其城市化进程必将受到影响。
3.城市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会带来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改变着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产业升级是地区经济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城市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推力,一种是阻力。前者是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城市化可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后者则是城市化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等问题,阻碍产业的转型升级。具体作用机理表现如下:
推力作用。城市化对产业升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要素集聚效应明显,更容易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城市化会促进高端要素聚集、提高服务水平、带来产业集聚的正溢出效应,推动产业升级。产业的升级需要依赖于各种生产要素,而城市化恰好提供了这些要素,实现了劳动、资本、技术等多种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在城市化的初期,劳动力逐步向城市集聚,资本投入不断增加,土地不断扩张,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更高端的生产要素(如知识、技术、信息、人力资本等)开始流向城市,将使得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向技术或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化。城市化的发展伴随着企业的增加和人口的集中,人口、企业的集聚推动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方面,城市化的着力处是产业的不断提升和就业水平的提高。非农产业的高效率必定带来收入水平的增加,从而带动居民对服务消费需求的增加和新的消费需求的产生,从而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为了适应改变了的需求结构,需要对工业产品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和行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不断提升产业与就业的水平;另一方面,人口集中和企业集聚的扩大,也会增加对金融、技术、信息等服务的需求。
阻力作用。在城市化进程当中,若各种要素不能发挥作用或发挥作用较小时,则无法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若劳动力和资本的集聚超过其最大承受能力,则会产生聚集不经济,这种条件下的城市化就会对产业升级产生阻力作用。城市功能在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产要素层次的高低、基础设施是否健全等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城市功能体系越强大,越能够支撑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城市服务功能不强,则无法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阻碍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综上所述,城市化对产业升级的作用受到推力和阻力的双重影响。不同的作用力对产业转型升级有不同影响。当推力作用比较大时,城市化进程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影响,推动着产业调整、优化和升级;当阻力作用比较大时,城市化进程将会阻碍产业转型升级,对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城市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产业升级也有积极作用。城市化主要通过对资源的配置、吸引高端生产要素集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影响人力资本的价值和增值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
(一)城市化通过对资源的配置来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实质上是一个因要素禀赋变化而引起的生产要素密集程度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演变过程[3]。产业升级是生产要素变动的结果,是低端要素向高端要素的集聚和过渡。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高低的体现,为了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不断升级既有产业,获取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以企业创新为基础,主要来源是不断创造和提升更加专业化的高端要素[4]。林毅夫(2003)指出,发展中国家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产业和产品技术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的前提是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而城市正是高端生产要素不断累积的载体。
长期以来,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主要依托产业政策,对一定时期选定的某些产业,通过财政支持、土地优惠等优惠政策来吸引国内外资本进入。这种格局造成各个地区为了招商引资,采用恶性竞争和过分让利等手段,导致结构同化。中国产业发展在外延式规模扩张上,受到了土地等资源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因此,中国产业发展方式,要转移到以提升竞争力为核心任务上,体制和机制上要实现转变,从过去产业政策推进,转变到构建功能环境吸引要素聚集。构建功能环境的捷径就是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会吸引更多能够促进产业升级的要素向城市聚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利于引导更多的资金和高科技人才流向某一国家或地区。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金和高科技的技术人员,为下一步的技术创新做好了储备。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各项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必然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知识、信息和人员等要素在城市聚集,创新投入会大量增加,促进了新技术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产业升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利于促进制度环境更加健全。制度能够给经济主体提供激励与约束,一种好的制度能够提供有效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因素;缺乏制度约束时,会使得交易更为复杂,增加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城市化的推进会衍生出健全的制度环境,健全的制度环境会给予产业以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撑,降低相应的交易成本以及不确定性,实现产业升级。
(二)城市化通过高端要素的聚集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会吸引更多能够促进产业升级的要素向城市聚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利于引导更多的资金和高科技人才流向某一国家或地区。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金和高科技的技术人员,为下一步的技术创新做好了储备。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各项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必然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知识、信息和人员等要素在城市聚集,创新投入会大量增加,促进了新技术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产业升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利于促进制度环境更加健全。制度能够给经济主体提供激励与约束,一种好的制度能够提供有效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因素;缺乏制度约束时,会使得交易更为复杂,增加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城市化的推进会衍生出健全的制度环境,健全的制度环境会给予产业以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撑,降低相应的交易成本以及不确定性,实现产业升级。
(三)城市化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促进产业升级
城市化水平影响着社会就业率。当城市化水平长期处于较低状态时,农村劳动力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社会失业率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吸引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部分劳动力由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和指导,文化、技术水平均较低,大多流入到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流入到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力数量的增多,同样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更多,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对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也将随之提高,有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首先,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我国,农村中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大多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助于劳动者选择工作和居住场所,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充分利用闲置劳动力。其次,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避免出现资源非配置的低效率。所谓资源非配置低效率,指的是由于企业激励、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而造成的劳动力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及劳动力之间关系不协调。当工作环境不令人满意或预期工资与实际工资存在差距时,劳动者常会产生厌倦情绪,消极怠工,劳动效率低下。当劳动力转换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时,由于工资收入的提高或预期心理得到满足,劳动积极性随即提高,也有助于劳动者充分发挥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一般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相对较弱,即使是基于资源禀赋所产生的比较优势也会不断衰减,甚至会阻碍产业的创新与升级。当劳动力比较丰富而廉价时,企业会形成对这种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丧失创新的能力和动力,资源配置长期处于低效率状态。为了摆脱低效率,企业需要改进软硬件设施,聘请专业人才,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创新,实现转型升级,而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一般要在城市中才能获得。
(四)城市化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促进产业升级
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力资本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飞跃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可以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为了适应就业机会的变化,劳动者需要经常进行国内迁移。……如果人们承认这种迁移的支出也属于一种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那么这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意义”[5]。产业升级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反作用于产业的优化升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需求结构就会发生变动,从而使社会需求结构与社会供给结构失调,进而需要产业进行调整。产业的调整会使稀缺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各行业进行重新有效配置,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益。因此,经济的发展会对产业进行再配置,再配置过程往往是淘汰了一些低产值、高耗能等不适应经济发展的产业,同时产生了一些高产值、低耗能等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或者对某些产业进行调整,而增加或调整的产业往往更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可以直接地促进产业升级,对产业升级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对自身进行投资,不是为了眼前的享乐而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上或非经济上的回报”[6],人力资本投资促使人力资本价值得以形成和增值,一方面使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数量增加,必然要求上游产业供应更多的原材料,拉动了上游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为下游产业提供更有效率的原料产品,推动了下游产业的发展,而这个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又会影响其临近的产业,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产业扩张和升级;另一方面劳动力在生产中容易发现一些从未使用过的物质资料,能够增强运用新机器、新技术的能力,充分利用技术进步成果,进行技术革新,进而提高原有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水平及规模,对劳动力需求增加,而新技术往往具有外溢的特点,技术的直接或间接外溢又能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样可以有效克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两个瓶颈——技术与效率,促进整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化升级。
城市化与产业升级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城市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作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其实现转型升级,如城市市场规模的扩大、城市空间的扩展、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城市体系结构重组等。
(一)城市市场规模扩大与产业升级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空间的扩大,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可以促进企业和人口的集聚,扩大市场规模,形成新的市场张力,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
第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对生活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需求,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
第二,由于工业的效率明显高于农业,且城市居民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因此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伴随企业的集聚,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集聚在城市。城市化有助于带动工业的发展,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城市化对市场需求也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带动消费品、生产资料市场需求的提高。
(二)城市空间扩张与产业升级
城市空间扩展指的是外围地域的扩张,分为单核同心扩张模、轴向带状扩张、多级核生长扩张和大城市圈扩张等多种模式。城市空间的扩张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地租、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等,它们是影响城市空间扩张的动力机制。另外,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也是影响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城市空间的水平扩展。
新设立的各种开发区、城市新区是城市空间扩展的表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催生了许多城市新区,越来越多中心城区的产业和人口向新区转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建立城市新区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新区的出现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地域空间,许多新兴产业在此兴起。
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新的地域形态。城市新区也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根据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在城市化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还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了各种开发区,如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在区内实施特定优惠政策。开发区的设立极大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及地域结构,造成城市功能区的重构,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和居住空间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7]。
我国各个城市设立的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新产业区不仅仅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也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聚集区。这些新的城市空间拓展区域,接近城市腹地,紧靠市场,周围有大量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可以利用城市所提供的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拥有优良的基础设施,具有完备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而且还具有优良投资环境、大量的投资机构和浓厚的创业精神氛围,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重要空间载体。
(三)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城市空间结构是产业、要素、职能分布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是一个在各因素非线性协同作用下的演化过程,产业的区域分工和协作、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变动与否。其中,产业的分工和协作决定着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方向性。因此,要以产业结构优化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重点,通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空间载体支撑。
由于存在着级差地租,迫使一些竞租能力较差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城市郊区迁移,使得城市出现了“核心—外围”结构,在城市核心区,要以发展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业为重点,如金融、商贸、信息等行业,而在城市的外围区域,要以发展工业企业为主,这类企业具有效益较高、地租与劳动力也相对较便宜等优势。这种城市职能的转变,不仅有助于产业获得聚集效益,而且也对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四)城市体系系统与产业升级
城市体系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城市组成,这些城市的类型、规模、性质存在一定差异,是具有不同职能的不同等级城镇的空间布局总况,是一个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城市体系的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通过对城市体系的优化和完善,有助于加强城市与区域间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的调整与升级。城市体系中,不同城市进行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可以形成合理有序的产业分工体系,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城市系统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性地域系统,通过集聚与扩散两种形式相互作用,是产业升级与城市等级体系相互作用的基础。各种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在城市系统集中,产生规模经济和强大吸引力,使得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有助于实现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间产业的协同发展。作为城市腹地,可以通过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1〕 李诚固等.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规划研究,2004(4): 31-36.
〔2〕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李秋斌.区域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选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徐竹青.高端要素、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发展高端要素、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发展[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3):1-5.
〔5〕 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 BLAUG M.The empirical status of human capital theory:A slightly jaundiced surve[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76,14(3):827-855.
〔7〕 刘艳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过程、机制与趋势[J].经济地理,2007(5):433-437.
(责任编辑杜敏)
Study on the Path of Upgrading of Labor Intensive Industries by Urbanization in China
HU Mei-ling1, WANG Jian2
(1. Shandong Management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307;2. University of jinnan, Ji'nan, Shandong 250002)
Upgrading of labor intensive industries is an extremely urgent ques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aths of china’s labor intensive industries to upgr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ization.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to promote upgrading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Then discusses the action mechanism by urbanization to upgrade the labor intensive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allocation, production factor aggregation labor productivity increasing and human capital value added.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from city scale, spatial expansion, spat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city system.
labor intensive industries; upgrade industries; urbanization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3.006
2016-03-2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RK024)。
胡美玲(1982—),女,山东蓬莱人,经济学硕士,山东管理学院经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F264
A
1007-6875(2016)03-0026-06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3.006.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6-06-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