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跃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
——以各国媒体对伊拉克问题的报道为例*
◎ 张跃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批评隐喻分析综合运用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分析隐喻,旨在探索隐藏在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话语使用者的动机。本研究搜集了中外三家主流媒体对伊拉克形势的报道,以批评隐喻为分析框架,探讨政治新闻语篇中的隐喻的工作机制和特点。研究发现:1)由于其强大的说服功能,诸如旅途隐喻、疾病隐喻和战争隐喻等概念隐喻会被运用在政治新闻语篇中;2)政治新闻语篇中隐喻的使用具有激发读者情感,引起公众共鸣,使政治家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合法化的功能;3)隐喻和意识形态两者存在辩证关系,即隐喻反映话语使用者的意识形态,同时意识形态也左右着隐喻的使用。
批评隐喻分析;概念隐喻;意识形态;政治新闻语篇;伊拉克问题
政治活动是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因此对政治话语的分析一直备受语言学家,尤其是批评语言学家的关注。隐喻使用的高频性加之其表达的委婉性赋予了其强大的语篇功能。政治家们尤其擅长使用隐喻解释一些抽象的政治思想,使这些思想更加简明,并通过使用隐喻激发读者情感、提供全新的视角以及合法化其意识形态,使其政治思想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理解(杜学鑫,2008)。语言学家Seth Thompson(Mio & Katz,1996:185-201)就将隐喻与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比喻为鱼与水的关系。
批评话语分析是作为一种以考察语言如何在社会、历史语境下运作为己任的全面、动态的语言研究(丁建新、廖益清,2001:305-310),而Charteris-Black(2004)于2004年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则以社会政治人物的语言为语料,综合应用包括批评话语分析在内的多种方法研究隐喻。相比较之下,批评隐喻分析更是侧重于研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隐喻现象,正如德里达(1982)曾指出过“哪里有文字,哪里就有隐喻”。批评隐喻分析对批评话语分析进行了有力的补充,也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中东地区是当今世界最为突出的热点地区(詹世亮,2003:21-27),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其中,自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后重建,到2014年成立的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发展至今,三十多年来伊拉克问题一直是地区矛盾和大国博弈的焦点(刘中明、范鹏,2015:93-116),同时也频频出现在各国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本文分别选取了中国、英国和美国的知名权威媒体报道的有关伊拉克问题的政治新闻语篇作为文本,以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为研究框架,旨在探索三个国家的媒体隐藏在其政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挖掘隐喻在其政治新闻语篇中的作用,以及揭示隐喻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2.1 隐喻
一般来说,隐喻是人类行为中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作为一种修辞方式,隐喻用于比较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制造一个修辞的转义。日常生活中,隐喻随处可见,人们的谈话、文章、新闻报道中常常会出现隐喻的影子。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其在传统上被当做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在当时,亚里士多德(1954)也在《诗学》中提出两个相互印证的观点,“隐喻是天才的标志”(也即是“隐喻天才论”)和“掌握隐喻是件最为了不起的事情”,即隐喻不是人人皆有的自然禀赋,一个人必须成为天才才能正确地使用隐喻。到了近现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隐喻的研究可谓是门派林立,在心理学、哲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领域都有关于隐喻的研究,而且人们开始从隐喻产生的源头着手。隐喻背后常常蕴含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体验、想象、理解以及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其不仅是单纯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Lakoff & Johnson,1980)。因此,众多学者对隐喻的研究重点也从它的修辞功能转向认知功能。也就是说,隐喻分析的关键在于要确定隐藏在隐喻认知基础下的命题,进而揭示其使用者的意图。
Lakoff和Johnson(1980)首先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实际上是从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mapping),并列举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隐喻,诸如“争论是战争”(ARGUMENT IS WAR)以及“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Lakoff等人(1980:3)还指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conceptual system)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Ungerer和Schmid(1996)也认为隐喻其实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行为,并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不仅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中,也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中;没有它,人类将无法进行思考(Lakoff & Johnson,1980)。这一研究发现也恰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隐喻天才论”,指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这种原发的突破性的思维是人类认识、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之一(丁建新、廖益清,2003:1-3)。
Charteris-Black(2010:149-153)更多强调的是隐喻在语篇中的修辞效果和体现意识形态的动能,并指出,隐喻的理解必须要综合考虑语义、语用和认知三个维度。对于解读隐喻,人类的喻化思维是基础,语境是很重要的因素(丁建新、廖益清,2003:1-3)。而在特定语境中使用隐喻可以有效避免直接言及命题,在说话者使用隐喻时,同时也诱使着听者参与阐释行为,从根本上说隐喻的运用是一种起着劝导作用的话语行为(Charteris-Black,2004:11-13)。同时,隐喻具有激起情感反应的能力,也能影响观点和情感的表达(纪玉华、陈燕,2007:42-48)。情感反应也是听者所做出的相应话语阐释的结果,促使听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在政治生活中,不同的政治党派、政治人物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制定的方针、政策时都要使用到语言。而政治与隐喻的不可分性使得隐喻频频出现在政治语篇中。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展现出的强有力的说服功能也一直备受学者的关注。Wilson(1990)指出隐喻有助于解释复杂的政治主张,引发听众内心情感的共鸣,从而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Lakoff(1991:25-32)也曾论证在军事和国际关系策略中都会使用有益于自身利益的隐喻,并例证“隐喻可以用来杀人”(metaphor can kill),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政府正是通过使用神话情节(fairy tale scenario)的隐喻,使得美国民众更易于接受政府发起的战争。Jack Lule(2004:179-190)的研究则是在Lakoff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了隐喻在战争概念的形成和构建中起到的推动作用。现今的隐喻研究也在不断探索着不同的政治主题。在政治走向、社会判断以及意识形态的塑造中,隐喻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批评话语分析和批评隐喻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旨在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间的关系。该理论以Fairclough和Wodak为代表,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和心理学,探索语言、意识形态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揭示社会中透过语言体现的社会权力倾斜、不公平和歧视等现象(Wodak & Meyer,2001)。批评话语分析主要从语言特点以及语篇生成环境揭示语言、意识形态与权力的辩证关系,即将权势之人的意识思想根植到语言之中(田海龙,2009)。
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新的研究范式,批评隐喻分析由Charteris-Black在2004年提出,综合使用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研究方法分析隐喻,旨在探索权势群体在其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本质,并分析语言与意识形态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Charteris-Black(2004)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的研究也表明了对于有权有势人物的话语进行批评隐喻分析,能阐明他们话语中使用隐喻来表现道义逻辑,抒发感情以感染听众的手法(凤群,2013:18-22)。可以说批评隐喻分析是一种研究思维、语言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较新而且有效的方法(纪玉华、陈燕,2007:42-48)。把认知理解、语言分析和社会知识联系起来可以解释特定语篇中人们隐喻的选择倾向,对于隐喻的使用动机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揭示和阐明。Cameron和Low(1999:88)指出隐喻分析有三个阶段:首先是收集语篇中的语言隐喻(linguistic metaphor),其次是归纳这些隐喻所描述的对象,最后通过归纳的结果揭示和理解构建或束缚人们信仰或行为的思维模式。参照Cameron和Low所提出的“三个阶段”,Charteris-Black(2004:35)将批评隐喻分析精练地概括为三个步骤:隐喻识别、隐喻描述和隐喻阐释。本文接下来的研究分析也将以这三个步骤为脉络展开论证。
本文搜集了 2014年以来中国、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媒体报道的有关伊拉克问题的三篇节选政治新闻语篇,分别源自中国的《中国日报》1(China Daily)、英国的《伦敦标准晚报》2(London Evening Standard)和美国的《纽约时报》3(New York Times)。本文选择的这三家媒体都是权威知名媒体,其中《中国日报》是国内外人士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作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体,也是国外的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而《纽约时报》是在美国纽约出版的日报并在全世界发行,作为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相当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公信力以及权威性;《伦敦标准晚报》则是一个成立于1827年的老牌报纸媒体,也是伦敦的主流晚报,覆盖面全而且权威性高。本文将使用这三家媒体的新闻报道语篇为文本,基于概念隐喻的范畴,以批评隐喻分析为框架,通过识别、阐述和解释语篇中出现的隐喻,分析政治语篇中隐喻的工作机制、特点以及作用。
3.1 《中国日报》
In his speech, Xi, who is on a three-nation tour in the region, concluded that dialogues and development are the ultimate solution to the predicament.
Neither the West’s involvement in Iraq, nor…
——China Daily23/01/2016
上文节选自2016年01月23日《中国日报》一则题为《中国为中东窘境提出解决之道》(“China offers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Mideast predicament”)的报道。通过考察“对话”(“dialogues”)、“发展”(“development”)、“最终”(“ultimate”)以及“解决之道”(“solution”)这几个关键词语的使用,源域“最终的解决之道”被映射到“和平是终点”的目的域上,从而可以识别出本篇报道中使用了旅途隐喻(journey metaphors)。旅途隐喻可被划分为概念隐喻理论下的结构隐喻,最早由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提出。结构隐喻使我们超越指向性和所指,给我们根据另一概念构建一个概念的可能性;其根植于我们的经验,意味着一个概念是以另一个概念隐喻地构建起来的(胡壮麟,2011:136)。例如,隐喻“争论是战争”可以产生诸如“他向我争论中的每个弱点发起进攻”的表达。之后,他们又提出一个普遍概念隐喻“生命是旅程”(LIFE IS A JOURNEY),对蕴含旅程式概念的隐喻做了概括和总结。旅途隐喻中常包含着起点、路线、地标、终点等概念,描述事物发展的过程,如生活、爱情和国家发展等(胡家英、李海艳,2013:43-48)。本篇报道中“对话和发展是最终的解决之道”(“dialogues and development are the ultimate solution”)的表达就涵盖了国家的发展是路线,对话磋商是向导地标,隐含的最终伊拉克局势的和平是旅程的终点。确保中东地区,尤其是伊拉克形势稳定,以及实现伊拉克的和平不仅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同时也是中国政府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经过漫长的“发展”,而且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对话”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途径,以此体现出了“和平是旅程,是目的”的概念隐喻。同时作者使用“对话”这一关键词的旅途隐喻向读者传达了中国政府的决心,并表明“西方的干预”(“West’s involvement”)并不是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这段旅途中只有各个国家与伊拉克共同采取“对话”磋商才是伊拉克问题的最终解决之道,才是实现伊拉克国家“发展”以及局势和平之道,中国政府也将始终向着旅途的终点——和平这一目标迈进。《中国日报》这一概念隐喻的使用基于中国和平外交的大国形象: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并且概念隐喻的使用潜移默化地将中国政府对待伊拉克问题的意识形态表露出来,旨在劝导并在情感上引导读者相信中国政府为中东窘境提供的解决方法,也即是“对话”和“发展”。受到中国政府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媒体在对中东局势的政治新闻报道中也注重使用“和平是旅程,是目的”的概念旅途隐喻,以此传达出中国政府和平外交的立场和决心。
3.2 《伦敦标准晚报》
The Prime Minister rejected sending British troops back to Iraq but said the government had to make “long-term, hard-headed, patient and intelligent” interventions to fight extremism around the world or it “will come back and hit us at home”.
——London Evening Standard18/06/2014
《伦敦标准晚报》的这则报道前半部分通过堆叠一系列的形容词,将英国对伊拉克的干涉描述成一个“漫长的”(“long-term”)、“坚定的”(“hard-headed”)、“需要耐心的”(“patient”)和“智慧的”(“intelligent”)过程。源域“干预过程”被映射到目的域“实现地区安全、和平”上,因此可以识别出这半部分中使用了旅途隐喻。旅途隐喻的运用表明了英国政府的“干预”(“interventions”)是以实现地区稳定、和平为目标的,目标的实现这里被概念隐喻化成为一个“漫长的”旅程,但是英国政府的决心是“坚定的”。《伦敦标准晚报》通过这一概念隐喻将英国对伊拉克内政的干预描绘成英国为实现伊拉克地区的和平付出着不懈的努力,使其干预高尚化和合理化,也使得读者更易于接受英国政府的“干预”政策。
这则报道的后半部分运用了“打击”(“fight”)和“袭击”(“hit”)两个词汇,是属于战争隐喻(war metaphors)常用的关键词,这里“打击极端主义”(“fight extremism”)的表达中“打击”隐喻了“极端主义”(“extremism”)是敌人,反极端主义就是战争。该隐喻常常被政治家和演讲者用来强调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发展的紧迫性,激励民众积极行动起来,因此战争隐喻一直以来都是政客们的钟爱(胡家英、李海艳,2013:43-48)。与此同时,在报道中出现的“打击”和“袭击”这两个关键词表达出了“攻击”的概念,也是属于冲突源域内的重要词汇,因而可以被认为运用了概念冲突隐喻(conflict metaphors)。冲突概念域与战争概念域之间往往存在着共同属性,报道中出现的表现冲突的隐喻话语都是由“冲突就是战争”这一概念隐喻形成的(韦忠生,2014:94-99)。在报道中出现的“打击”与“极端主义”的连用表明了英国政府愿意承担军事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的正义之举;“袭击”与“家园”的连用,阐明了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的凶残和不择手段,民众的家园也将受到极端主义分子的袭击威胁。冲突隐喻帮助英国政府成功地构建了“受威胁”的情境,同时强调威胁时刻都会“卷土重来”(“come back”),并利用语言描绘的情感色彩,描绘出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袭击我们的家园”(“hit us at home”)的威胁者形象。对于民众而言,面对随时可能被袭击的潜在威胁更激起其内心情感的共鸣,同时引起他们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营造出英国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总体上,《伦敦标准晚报》的这则报道利用了旅途隐喻、战争隐喻和冲突隐喻向民众表明了英国政府对伊拉克干涉的合理化、合法化,而且选择使用这些隐喻也是受政治家们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他们最大化地利用了隐喻的情感引导功能,以寻求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3.3 《纽约时报》
Obama noted that the threat from the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 or ISIL, “is not solely or even primarily a military challenge,” though he called ISIL a “vicious organization”.
“This poses a danger to Iraq and its people, and given the nature of these terrorists it could pose a threat eventually to American interests, as well.” Obama said.
——New York Times13/06/2014
摘自《纽约时报》的这则报道是前美国总统奥巴马针对伊拉克以及中东动荡形势所发表的讲话,讲话中奥巴马称“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L”)是一个“邪恶的组织”(“vicious organization”),认为他们的本质是“恐怖主义”(“terrorist”),以此来宣称美国的国家利益是遭到“威胁”(“threat”)的。语篇中使用的“vicious”本意常常用来指疾病的“严重”或“危险”,用做隐喻可以用来描绘某种人或者物会给其他人生命带来危险,而且其性质往往很邪恶和恶毒。因此,从“vicious”的使用可以识别本篇报道使用了疾病隐喻(illness metaphors)。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经受各种不同程度的病痛,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使用疾病隐喻,则会使其概念具体、形象和简单化,更易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吴丹萍、庞继贤,2011:38-43)。《纽约时报》通过描绘 ISIL对于伊拉克及伊拉克民众是个“危险”(“danger”),以及对美国来说也是一个“威胁”(“threat”),进一步点出ISIL“邪恶”(“vicious”)的本质。通过疾病隐喻的运用,和“危险”“威胁”以及“恐怖分子”这些关键词的使用,构建了语篇参与者“受威胁”的情境。这也体现了隐喻的语篇表征功能,能够传达出话语者的态度和观点,在帮助接受者认知事物的同时限制并影响着他们对现实的感受和理解(张蕾、苗兴伟,2012:20-24)。同样作为“语篇参与者”的民众在感受到语言的使用会带来威胁的时候,疾病隐喻所激发的紧张、不安的情绪,会进而促使民众急切地想知道“语篇发起者”美国政府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或方案来消除恐怖主义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这一威胁,因而更加容易说服民众接受美国政府在语篇中施加的观点。
总之,《纽约时报》传达出美国打击恐怖主义“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决心和政治策略,而这些政策和意识形态同时决定了政治家使用疾病隐喻的语言策略。疾病隐喻的使用激起了民众的政治需求,进而使得美国继续干预伊拉克形势的政治意识合理化和合法化。
3.4 结果与讨论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日报》的报道旨在向读者传达中国政府实行和平外交政策的立场和决心,通过使用概念旅途隐喻传达出“和平是旅程,是目的”,但同时也达到赢得读者支持和认同的效果;而《伦敦标准晚报》和《纽约时报》主要通过运用概念冲突隐喻和疾病隐喻,建构“受威胁”的情境,利用了隐喻的说服功能,同时通过隐喻的使用激起民众情感的共鸣,赢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旨在使自己国家干预他国政治的意识形态合理化以及合法化。通过批评隐喻分析我们发现,隐喻能反映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同时对于隐喻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思考也可以发现,意识形态也决定着隐喻的使用。中国倡导和平的外交政策,从不侵犯别国领土和主权,因此在对待伊拉克问题上通过使用旅途隐喻很清楚地表明了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对话磋商”实现“和平”的目标;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来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和英国多采取对伊拉克以及中东进行“干预”的政治策略,因此多使用战争隐喻、冲突隐喻和疾病隐喻等,隐藏政府“干预”的负面形象,使得政策的实施合理化和合法化,并且隐喻的使用可以引得民众情感的共鸣,从而说服民众对“干预”行动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总的来说,隐喻和意识形态之间是相互影响的,隐喻能反映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也决定着隐喻的使用。
通过以上分析有关伊拉克问题的政治语篇,本研究发现旅途隐喻、战争隐喻、冲突隐喻以及疾病隐喻等概念隐喻被运用在政治新闻语篇中。同时,这些隐喻的使用主要是为领导人和政治家们的意识形态服务,表达其道义上的逻辑;而且隐喻强大的说服功能可以达到引起读者情感上共鸣的效果,有利于其政策的实施和意识形态的传达。最后,本研究也表明了意识形态和隐喻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既决定着隐喻的使用,又靠隐喻来体现。
此外,本文对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探索批评隐喻分析方法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对于其梳理语言、思维和社会之间错综复杂关系以及理清认知理解、语言分析和社会知识之间的逻辑的应用,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 http://www.chinadaily.com.cn/world/2016xivisitmiddleeast/2016-01/23/content_2323 9692.htm
② http://www.standard.co.uk/news/world/david-cameron-iraq-fanatics-plan-to-attack-britain-9545707.html
③ http://newyork.cbslocal.com/2014/06/13/president-obama-to-speak-about-response-to -iraq-insurgency/
Aristotle.1954.Rhetoric and Poetics.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Cameron L.& Low G.1999.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rteris-Black, J.2004.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Charteris-Black, J.2010.Metaphor in Discourse by Elena Semino.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14(1): 149-153.
Derrida, J.1982.Margins of philosoph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airclough, N.2003.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London: Routledge.
Lakoff, G.& Johnson, 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1991.Metaphor and war: The metaphor system used to justify war in the Gulf.Peace Research, 23(2/3): 25-32.
Lule, J.2004.War and its metaphors: news language and the prelude to war in Iraq.Journalism Studies, 5(2): 179-190.
Mio, J.S.& Katz, A.N.1996.Metaphor: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Ungerer, F.& Schmid, H.J.1996.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London: Longman.
Wilson, J.1990.Politically speaking: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political language.USA: B.Blackwell.
Wodak, R.& Meyer, M.2001.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 SAGE.
丁建新、廖益清,2001,批评话语分析述评,《当代语言学》,第4期,305-310页。
丁建新、廖益清,2003,隐喻所指的符号学研究,《集美航海学院学报》,第 2期,1-3页。
杜学鑫,2008,Analysis of Functions of Metaphors in Political Discourses,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凤群,2013,隐喻和政治神话的实现:美国总统演讲的批评隐喻分析——从里根到奥巴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期,18-22页。
胡家英、李海艳,2013,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浅析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以奥巴马校园演讲为例,《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43-48页。
胡壮麟,2011,《语言学教程》(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纪玉华、陈燕,2007,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42-48页。
李凤亮,2004,隐喻:修辞概念与诗性精神,《中国比较文学》,第3期,140-150页。
刘中民、范鹏,2015,中国对伊拉克问题的外交政策,《中东问题研究》,第1期,93-116页。
田海龙,2009,《语篇研究:范畴 视角 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韦忠生,2014,英语新闻语篇冲突隐喻的批评性解读,《哈尔滨学院学报》,第11期,94-99页。
吴丹萍、庞继贤,2011,政治语篇中隐喻的说服功能与话语策略——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38-43页。
詹世亮,2003,中东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外交学院学报》,第1期,21-27页。
张蕾、苗兴伟,2012,英汉新闻语篇隐喻表征的比较研究——以奥运经济隐喻表征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20-24页。
A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of Political News Discourse: A Case Study of the News Report Concerning Iraqi Issue
Zhang Yue, Sun Yat-sen University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intends to unveil the ideology and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 words with a mixed method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orpus-based Study, Pragma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This research has collected three pieces of news concerning Iraq’s current situation reported by different countries in order to give an analysis of the metaphors involved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with the aim to find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metaphors in political news discourse.This research has found 1) owing to the persuasive function of metaphors, such conceptual metaphors as journey metaphors, illness metaphors and war metaphors are used in political news discourse; 2) this study yields three functions of metaphors used in political news discourse, namely evokingreaders’ emotions, drawing public consensus and legitimating politicians ideology; 3) ideology and metaphor are mutually related.Metaphor is decided by ideology and indicates ideology.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conceptual metaphor, ideology, political news discourse, Iraq’s current situations
张跃,男,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话语研究、批评话语分析。
*通讯作者:张跃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510275)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子邮件:fls_zhangy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