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媚,喻 坚
内隐学习对运动技能教学的启示
王媚,喻坚
摘要:运动技能作为一种主要和程序性知识相对应的学习与内隐学习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将内隐学习引入运动技能教学中,驱动运动技能中的内隐学习,并按照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来调整教学,不仅能发挥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使训练更加科学化、效益化,而且还能够激发学习者或者运动员的运动潜能、创造性,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内隐学习;外显学习;运动技能;体育教学
1967年Reber在人工语法实验中首次提出了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这一概念。他认为,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1]。内隐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外显学习是彼此联系的,不可割裂开来的,要了解内隐学习就不能将之与外显学习孤立。作为两种现象有较大差别的学习,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在学习结果表现上有很大不同:外显学习一般而言更多的作用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它的学习结果能以言语或文字的形式输出,而内隐学习的发生和提取通常无法意识到,它的结果以一种无法说明的缄默知识呈现出来。
作为两种机制不同、相互独立的学习,外显学习通过工作记忆系统发生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工作记忆系统收集信息,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信息对即时刺激进行假设验证、综合分析,学习的内容始终处于意识的中心;而内隐学习则独立于工作记忆系统,它能自动地发生,无需或很少受到中央执行系统的调控和影响,无需或很少需要注意资源,因此很被难意识到。作为两种本质不同的学习,它们有着不同,但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的历史来源,和人类意识发展一脉相承。内隐学习到外显学习的发展正是人类进化历程的写照。因此,内隐学习是人类还没有形成意识时就有的与之相应的学习方式,对人类种族而言有重大意义,它类似与一种接触效应,当这种接触凝聚和沉淀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灵感、直觉、顿悟等外显出来,外显学习则是直接以意识操作的方式进行;与此同时,与生物进化相一致地,两种学习在人们的大脑皮层有着不同的结构组织。了解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将其应用到运动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挖掘学习者的潜能,对运动技能的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技能教学理论遵循“阶段说”,认为技能的学习是一个由控制化加工向自动化加工转变的过程,包括从直觉和理解动作的要领和规则开始,经过大量的练习,达到熟练、自动化的过程[2]。然而,关于运动内隐学习的大量研究表明,所谓的“自动化水平”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练习的结果呈现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它很可能是与外显学习一样是一种学习机制,在一开始就起作用。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最早是在遗忘症患者身上提出的,1968年Milner等人研究了健忘症病人的技能学习,研究中,病人由于接受过双侧颞叶切除手术而出现了广泛的顺性遗忘(antegrade amnesia),但病人在研究中的动作技能习得方面却表现出与正常人大体相当的学习和保持现象,这就说明,运动技能可以通过内隐的方式获得[2]。随着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进步,人们发现在一些条件下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有着外显学习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对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的探索就由最初的对内隐学习存在的验证转入到对它的优势效应研究上来,得出了运动技能内隐学习在心理资源节约、保持时间、应激状态、疲劳状态和复杂运动技能学习情况下比外显学习更有优势的结论。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专家、学者们发现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存在一些联系的,因此又着重从心理机制和生物进化两个方面分别对两种学习的机制和本质做了探讨。直至如今,专家学者们更注重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的驱动研究。
1.2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
1.2.1资源节省性
由于内隐学习是无需意志努力维持的、自动进行的学习,不需进行假设检验,不需要或很少需要注意资源,如果能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最大化地驱动内隐学习的发生,就可以大大节省心理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1.2.2深层性、高效性
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的深层性、高效性主要体现在复杂运动技能的学习中。Magill采用轨迹追踪任务设计了一个2*2的双因素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100%的重复概率下内隐学习组的成绩与外显组没有差异,在50%的重复概率下内隐学习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外显组[3]。我国研究者贾志明也对复杂情景下的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也得出了在有第二任务的干扰下,内隐学习组依然能保持原有的操作水平,而外显组操作水平明显下降,并且两组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4]。这说明内隐学习在诸如规则模糊不清或者有分心任务等复杂情景下比外显学习更深刻有效。国内著名心理学家郭秀艳提出,内隐学习是一种比外显学习更深层、高效的学习方式。由于外显学习是有意识地对信息的几个关键变量的考查而内隐学习是对信息的所有方面整体的“凝聚和沉淀”,类似与接触效应,当这种凝聚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迅速联系起几个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在此过程中,外显学习是纵向表征,即各个知识节点之间是层级关系,内隐学习是横向表征,这就决定了内隐学习的更广的包摄性、深层性和高效性。
1.2.3稳定性
内隐学习相比外显学习有显著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仅仅体现在时间跨度、性别差异、IQ独立性上更体现在应激状态和疲劳影响以及干扰状态下。在时间跨度上有大量实验表明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有更强的抗时间遗忘性、性别和IQ独立性。Masters最早采用双任务学习范式对应激条件下运动技能水平下降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外显组在应激条件下的技能操作有不连贯或中断现象,而内隐组的技能操作仍能持续进步[5]。Mullen采用双任务学习范式对高尔夫推杆击球技能进行的研究也正是内隐学习习得的运动技能具有抗应激性的特点[6]。Lam采用类比学习范式对座椅托篮球技能的研究同样发现,内隐习得的运动技能在压力条件下表现很稳定[7]。Poolton采用无错误学习范式对橄榄球投掷技能的研究发现,内隐学习组在无氧运动疲劳状态下的技能操作成绩没有衰退,而外显组却出现了显著的下降[8]。Masters采用同样的研究范式发现,内隐学习习得的橄榄球投掷技能具有抗疲劳性,支持了Reber的生物进化观点,即内隐学习过程的发生较外显学习过程早,因此具有更强的稳定性[9]。
习作训练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教师可以将环保教育有机融入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不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自觉付诸行动。
1.3运动技能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
尽管内隐学习是作为一种与外显学习不同的学习方式而被提出,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并不是截然相反、完全对立的,事实上,内隐学习或多或少也有意识的参与,只是意识成分比较少。任何一种学习实际上是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结合的连续体,因此要严格地确定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界限如同感觉阈限一样,要确定一个精确的数值是很难做到的。大量国内外实验证明,单独的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或单独的运动技能外显学习效果都远不如内隐和外显的结合学习,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同时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结合中两者又出现权衡现象。Magill借鉴Pew的轨迹追踪任务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简单材料学习中,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效果相当[10]。Willingham设计的SRT任务研究表明在较高水平技能学习中,外显学习可能阻碍技能的形成[11]。Russeler设计了一个复杂情况下的SRT对比试验发现,外显学习在复杂运动技能,甚至在增加运动技能难度的情形下起到了阻碍作用,而内隐学习明显好于外显学习[12]。国内研究者宋修娟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没有技能基础的被试,先进行小段时间的内隐学习,再进行大段时间的外显学习,操作绩效最好;有一定基础的被试,先进行大段时间的内隐学习再进行小段时间的外显学习,操作绩效比较好[13]。这就是说,就项目的复杂性而言,当其复杂程度较高,学习者不宜把握时,应主要采用内隐学习,反之,则主要采用外显学习,并且在外显学习中所给出对于规则、要点的指导越精当越有利;就学习者是否有基础而言,当学习者已有一定基础时,应主要先进行大量内隐学习,再进行外显学习,反之,则应先进行小段内隐学习,再进行大段外显学习。
2.1运动技能教学应注重对内隐学习的驱动
与陈述性知识学习不同,内隐学习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占更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提高运动技能的教学就应该注重内隐学习的驱动。要驱动内隐学习就应创设引起内隐学习的情景和条件,而不能直接教授技能的规则和要点;同时,由于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的本质就是对肢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无意识的凝聚和沉淀,通过这些积累对动作、运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加强这种无意识最根本的途径就是不断的产生接触效应,不断的经历、不断的积累,从而使个体在通过肢体与环境作用时产生一种“感觉”或“惯性”。要达到以上目标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内隐学习的意识。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自己首先应了解内隐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内隐学习的理论、加强内隐学习的应用,只有树立起这样的重视意识,教师才可能在自己的技能学习过程中体验内隐学习,从而进一步把内隐学习渗透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否则,对内隐学习的应用只能是流于形式,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作用。
2)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内隐学习的应用。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根据内隐学习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适当减少外显的、直接的指导,增加内隐的指导。对于内隐的指导,可以采用暗示教学和类比教学等方法。暗示教学法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诺扎洛夫创立,在使用暗示教学法时,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手势、特殊语气等表情来强调技能的要点,同时,教师还应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对待所教的技能以及学生,这种非理性的方法往往能比外显指导起到更深刻的作用;类比教学就是指将运动技能所暗含的规则以一个“力学隐喻”呈现给学生。比如,可以在乒乓球上旋球正手攻球学习时以用球拍来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当球上升到三角形斜边时击球来指导学习者。类似地,内隐的指导无需教师说明技能的规则,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来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强调重点在哪里比重点是什么更为重要。
3)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内隐学习的发生。除了常规的教学外,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使用微格教学法,将多媒体的教学仪器运用到课程当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内隐和外显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4)开发隐性课程,注重体育文化,加深内隐学习的渗透。对于技能的传授,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海报、课外小知识等的形式展现,还可以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增加学生接触所要学的技能的机会,尽管学生在此过程中可能并没有有意识地学习,但仅仅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境下看到与技能相关的图片、视频、材料,或者只是接触到某种体育的思想、观点,就能够启动内隐学习。推而广之,要创建隐性课程,就要注重体育文化,通过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创建一种文化,使学生浸泡其中,驱动内隐学习,充分发挥内隐学习的优势。
5)勤于技能练习,反复发生内隐学习。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内隐学习是处于基础地位的,因此,练习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俗话说,熟能生巧,学习者只有通过不断刻苦练习,才能产生“接触效应”,才能在此过程中发生内隐学习,才能使动作技能更加精准、更加流畅,并在体验后慢慢领悟其中的要点,直到能灵活运用。因此,对于学习者而言,勤于练习,是进行内隐学习的核心。
2.2运动技能教学应注重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
如本文所言,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既存在协同效应,又存在权衡效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两者关系的规律进行教学,才能最大激发学习者的潜能,获得最佳的效果,节省更多的心理资源,使学习的过程效益最大化。
1)就所有技能学习而言,内隐学习在认知系统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如果在运动技能的外显认知前有一定量的内隐知识作为基础,就可以大大提高运动技能的认知训练效果。因此,在正式的新课程的教授之前,教师应布置一些例如观看技能的视频的作业,而不需要学生学习技能的概念、要领,只需初步观察、模仿,这样的一个预习过程会对后期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2)就运动项目的复杂程度而言,从Magill、Willingham、Russeler等人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到,相对复杂的运动技能如果采用内隐学习方式,效果较外显学习较好,因此,对于一些规则难以表述清楚、详细的技能比如开放性运动技能和项目,应先让学生进行内隐学习,慢慢积累体验,待学生有一定体验、感觉之后再给予外显指导,而对于一些较简单的技能和项目,应尽早的给予精当、准确的外显指导。3)就个体是否有基础而言,根据国内研究者宋修娟的实验结果,有一定基础的被试晚一点告知学习规律,没有基础的被试,早一点告知学习规律,效果更好。因此,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对于完全没有基础的学生,先让学生进行少量时间的自我探索,待有一定积累之后,再进行大量的外显指导,这将有助于已有的少量内隐知识的外化,并且能与教师教授的外显知识接轨,从而省掉无意识的摸索时间;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应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模仿、观察、体验,进行较长时间的内隐学习后再进行外显指导,由于运动技能在练习中存在高原现象,对于已经掌握部分技能的学生,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很好的避免已学的规则对后来的影响,从而提高运动技能成绩。
在运动技能教学领域中,要比认知领域的教学更重视内隐学习,应注重观念、方法、手段等的改变。但提出内隐学习并不是说完全不需要外显学习,相反地,既要重视内隐学习,也要重视外显学习,并且要根据两者在协同作用中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方法,在恰当的时机促进相应的学习,另外一种学习处于次级地位。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效率,激发运动潜能,使运动技能教学不断产生新的突破,达到新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A.S.Reber.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An Essay on the Cognitive Unconsciou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胡桂英.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特征、机制和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3]胡桂英,许百华,胡婷婷.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9(6).
[4]贾志明.复杂情境下运动技能内隐形学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范文杰,王晓玲.运动技能获得中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5).
[6]刘向阳,秦志辉.内隐视角下体育运动技能的获得[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6).
[7]Lam W K.The attentional demands of implicit motor learning[D].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8.
[8]方军,范文杰,刘芳,等.运动技能获得中的内隐学习本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
[9]Masters RSW,Maxwell J P.Stable implicit motor processes despite aerobic locomotors fatigue[J].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08.
[10]郭秀艳.内隐学习对技能类教学的启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11]Willingham D B,Geodert-Eschmann K.The relation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evidence for parallel development[J].Psychological Science,1999(6).
[12]Russeler J.Human error monitoring dur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a sensorimotor sequence[J].Neuroscience Research,2003(2).
[13]宋修娟.不同动作技能水平中学生内隐学习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Enlightenment of Implicit 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of Motor Skill
WANG Mei,YU Jian
Key words:implicit learning;explicit learning;motor skill;physical teaching
Abstract:Mainly correspond to procedural knowledge,motor skill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implicit learning.Therefore,by introducing the implicit learning into the teaching of motor skill,boosting the implicit learning in sports skill and adjusting teach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of implicit learning and explicit learning,we can not only take advantages of the implicit learning,making the training mor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but also inspire the potential and creative of the learner or the athlete,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otor skill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3X(2016)02-0139-03
收稿日期:2015-10-28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2015年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2015CX156)
第一作者简介:王媚(1990-),女,湖北仙桃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Hubei,44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