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文龙
【摘 要】探讨“两先两后”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从备课、学生阅读课文感知文本、互评学案、重难点突破、课堂拓展延伸、课堂小结、课后反思七个环节展开教学。
【关键词】先学后教 先练后导 语文教学 尝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101-02
“两先两后”教学模式是谢仲卿教授提出的,是指“先学后教,先练后导”。教师先把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让学生学练的习题和探究的问题交给学生做,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讲课,从而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在一起,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提高了课堂效率。玉林市容县自良中学近年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始尝试应用“两先两后”教学模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语文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中学习的中心,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谢仲卿教授“两先两后教学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环节:阅读理解教材—讨论解决问题—师生讲解问题—学生尝试练习—师生评价指导。而容县自良中学在实际尝试过程中把这个教学过程分成了七个环节。
一、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1.备教材。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千法万法,读懂教材是妙法”。教师课前要充分研究教材,把握课文的内容、重难点,要求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落实教学内容。一是确定本课字词(生字词的音、形、义)积累。二是文学常识积累(作家作品或背景及有关文学常识)。三是用语文阅读的方法准确解读课文,完成语文课程标准对文本要求解决的教学目标。
2.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为学生设计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引领他们完成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每个班上的学生的个体素质有差异,班与班之间也有差距,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均学有所得。
3.备学案。每一节课前都应准备好学案,即学生的预习题、练习题。通常每一篇课文的学案由一个老师主备,其他老师在此老师备课的基础上提出意见,然后定稿。老师要有针对性地围绕课文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使得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去理解,有目的地去开展学习。习题的设计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让优等生较轻松摘得到“胜利的果实”,也要让中等生跳一跳也能摘得到“果实”,同时也要让后进生在别人的帮扶下也能分享到“果实”。学案的设计宜精不宜多、宜简单不宜复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学生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完成学案——先学先练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起始环节,老师在上课前将已经备好学案印发给学生预习、思考和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在课前读一读,想一想,练一练。做好新知识学习的充分准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老师平时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朗读、默读、速读、细读、品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并且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假若有弄不懂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例如,笔者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设计的学案第一部分先是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结合小字注解或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然后理清文章结构,提示根据小说情节的发展将全文分成四部分并概括大意。课堂上,学生有的默读、有的朗读、有的速读、有的边读边作笔记……十分钟后很多学生就有了答案,笔者又让他们通过小组交换意见的方式探讨他们的结果,结果又用三分钟学生就能解决了本文的生字词和结构,并且意见基本一致:
开端(1-7段):鲁达倾听金家父女的血泪控诉。
发展(8-9段):鲁达救助金氏父女逃离虎口。
高潮(10-20段):鲁达在郑屠肉铺前“三拳”打死镇关西。
结局(21段):鲁达奔出南门避祸去了。
三、互评学案——共同提高
同是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笔者设计的第二个环节“问题探究”如下:
1.阅读小说要注意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试结合课文中鲁达这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对他的性格特点做简要分析。
⒉鲁达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课文对这三拳进行了详细描绘,生动传神。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填写下列表格,体会比喻的作用。
⒊《水浒传》里有许多类似鲁达打抱不平的故事,你怎样评价这类故事?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应的预习题和练习题,然后通过学生个别回答、上讲台板演或者小组抢答的方式将问题的答案展示,其他学生在听或看的过程中如有疑问,则可以在学生回答后马上提出质疑,由作答的学生来解释,或者由其他学生点评、补充,老师点评、补充的方式来完成这一个环节。假若有的问题班上的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就由老师引导、点拨、讲解、补充去将问题解决,同时课后要反思这个问题设计是否合理、得当。这个环节,老师尽量不讲、少讲、精讲。力求由学生去自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
四、重点、难点的突破——后教后导
课堂教学是否成功要看这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准确与否,教学过程对重难点突破与否。经过前面几个环节,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或是理解不透彻,对于文本的重难点还是掌握不了的,这时老师要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对课文的重难点要加以分析,讲解,使学生理解通透,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当堂解决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山中避雨》一课中对“乐以教和”的理解、学生对“乐以教和”的意思理解没有问题,问题是文章从哪里体现出“乐以教和”。笔者引导学生“说说今天作者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学生答:“作者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这般的音乐趣味。”又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学生又找出两个女孩子心理的变化、三家村气氛的变化;笔者再补充作者的感情变化,三者使得作者体会到了音乐的真谛——音乐可以使人更加的和谐相处,这就是“乐以教和”。学生既从中找出了一条文章线索,又理解本文的主题。老师在此过程中不断巡视课堂,发现学生有疑难的、共性的问题,然后鼓励存在问题的学生去回答问题,让共性的问题体现出来,由学生自己纠正、讲解,对学生讲解未尽的问题其他同学再做进一步的补充,还未能解决的再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堂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学生在掌握一定文本的内容,能完成相应的预习、练习题之后,老师根据阅读理解出一些提高性、探究性的练习题供学生思考、练习,练习题要源于课文,宽于课文,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创新,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积累,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例如笔者教在《木兰诗》时,设计的拓展题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种情况可能吗?为什么?”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不可能,那么长的时间里肯定会露出女人的本性的;有同学说完全可能,木兰善武,战场上没有问题,生活上她是将军,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不会被发现的……然后笔者引入文章的主题——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作者设计木兰这一个姑娘形象表现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变得明白了许多。
六、课堂小结——回顾梳理
完整的课堂教学不能没有小结。小结就是简单回顾这一节的学习内容,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的作用,使得新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为后继学习和运用它们奠定基础,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为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提供导向,为学生亡羊补牢提供机会;对老师而言,课堂小结是老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简单梳理,以防有落漏,同时也是对教学的负责。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小结时,笔者让学生回顾:
1.文中有几处写到背影?分别是什么情况下写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别)(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课文哪两个地方是实写父亲的背影?
(1)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详写)
(2)父亲送子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略写)
3.回忆性散文的一般写法:开头感化性语言概述回忆,中间具体化回忆人或事,结尾深化感情。
七、课后反思——提升自我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反思,我们在“两先两后”教学尝试过程中要求老师每节课后必须写课后反思,反思的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落实的情况,针对每一个环节在设计与操作上是否有不顺畅的地方,对每个环节做效果评价,对效果有问题的环节进行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调整教案,方便以后教学更顺利地开展。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老师的教学水平就会得到不断地提升、教学效果就会得到不断地提高。笔者在上朱自清的《春》时感触很深。上课前笔者把课文当场背了下来,学生当时就被震撼了。笔者说:“我说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我很喜欢,所以就能背下来了。”通过课堂激趣,学生热血沸腾,跃跃欲试,笔者让学生说出有关春的诗词名句并且收集,在这种热情高涨的气氛下,让学生用朗朗的书声敲开了春天的大门,随之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春天,去赏析本文的结构美——盼春、绘春、赞春;赏析本文的语言美——文中的比喻、拟人佳句;领悟体验作者如何描绘春天、赞美春天。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如果让你写家乡的秋天,你该如何抓住秋天的特点去写?你会具体找哪里景物来写?”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学以致用,学生有了写作的冲动,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意识。
总之,“两先两后”教学方法很适合农村的学生,特别是语文学科,不但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锻炼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思宏,刘会良.教育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3]谢仲卿.春天的风采·岭南春风[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