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大同附属中学 白 杨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有一种误区时常出现,那就是写作辅导与阅读教学的分离,表现在课文教学集中于阅读理解的指导,而写作学习通常跟在综合性学习之后,在语文连堂课上进行。事实上,课本上的所有可能都能作为写作教学的基础材料,阅读教学可以作为写作教学的基础,写作教学可以作为阅读教学的衍生,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我们提倡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应该渗透融合。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有一些是经典文章,可以在确立中心、选择材料、适用体裁、布局谋篇、精选词句等等范畴内给学生树立写作的典范。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类方法,讲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渗透融合在一起。
学生对作文有一种畏惧情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好的写作素材,很多作文就成了俗语中所说的“无米之炊”。好的写作材料来源于什么地方呢?最好是学生从生活中观察、思考。很多身边的写作教材就在眼前,只是学生没有很好地拾取、吸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本,来激发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相似感受的事件,以情感带素材,以悟带感,形成能力。
我在讲解课文《背影》时,使用阅读、交流、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作者的父亲一直都是这样爱着儿子的,但是儿子一直不能理解,直到看到了父亲的背影,反观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不被发现和铭记于心的父爱在身边萦绕?
学生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明确了父母之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我们身边,然后通过探讨交流,相互激发灵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探讨中分享生活经历,收集写作素材。这样一来,学生的创作灵感也就源源不断地涌出了,不仅觉得有素材可用,更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此时布置课外练笔,就能在这种感情环境与创作环境中,帮助学生写出质量更高的文章。这节课的练笔题目为:我们的全部世界都是父母给与我们的,物质与精神、爱与关怀、喜怒与哀乐都是恩情的付出,那么哪一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你将其写成一篇文章。结果学生的文章突破了父母照顾生病的我或送我去医院、教我骑自行车、给我送水果和衣服等等老生常谈的素材,而是选择更细腻、角度更新颖的素材,其中的感情也是非常的真实和动人。
感情容易产生共鸣,而语言能力的形成并不容易。想让学生自如、准确地形容出自己的感情,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从语言中把握感情,将这些语言内化成能力。
学生作文的表达效果,与学生们所掌握词汇、句型的数量和质量很不开心。词汇量越大,水平越高,作文就越生动和出色。其实语文教材就有着大量典雅的词语和句子。教师们如果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就能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时间来引导学生积累如下几类内容:课文中的精彩词语、固定句式;修辞手法,如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人物描写中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环境描写句子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传世的古文、诗句;深刻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
在课文就《背影》的讲解过程中,我把“望父买橘”这一片断,作为丰富语言材料的教学材料。在课堂上我们要明确一些语言细节: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外貌描写中“黑布”“深青”能够暗示着“祖母”离世不久,“父亲”热孝当头,内心悲凉;父亲买橘时“蹒跚地走”“慢慢探身”“穿过”“爬上”等动作描写,不仅是他身材微胖的表现,更是表明了“父亲”年事已高。怎么“爬”描写的更细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其中的动词“攀”“缩”“微倾”等词语,细致地表现了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说明“父亲”动作之谨慎、速度之慢,也间接地表现了父亲的苍老。这些细心的品读,不仅能够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状,更能够穿过这些文字,感受到到作者深情凝视的目光。
本课的写作教学就建立在对人物的观察上,让学生回忆,有没有令你印象深刻的动作,动作是如何构成的,做动作的人又是有什么样的表情、外貌,你当时看到这个动作、现在回想这个动作的时候又有什么样的心情。
在教学中,教师的写作教学意识最重要,一定要做个有心人,讲作文知识与写作技巧穿插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渗透融合,从阅读教学摘取写作素材、积累语言材料、激发写作灵感,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