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晨, 华启和, 花 明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13)
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探讨
黄晨,华启和,花明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13)
摘要: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思想是升华的社会意识形态,融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之中。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客观需要,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和建设者的社会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因此,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出发,结合每门课程的特点探讨如何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其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社会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
黄晨,华启和,花明.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2):167-171.
Huang Chen, Hua Qi-he, Hua Min.Discussion on carrying out the education of Eco-civilization ideology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35(2):167-17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1]。生态文明思想是关于这种社会形态的意识、观念的总和,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意识形态。而要进一步指导生态文明的建设,培养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接班人,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帮助他们理解生态文明思想是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意识形态,促使他们接受并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而指导他们形成有利于社会持续发展的行为方式。
1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
党在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将其摆在突出地位,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因此,我们所倡导的生态文明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思想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思想。
1.1政治层面的生态文明思想
政治层面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生态文明思想制度化,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措施上升到制度层面。通过制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将生态文明制度措施转变成基本国策,并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政治层面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制度安排来维系社会秩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来保障个人权益,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利益群体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由公共权力限制损害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生存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人民共享的自然资源,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会运用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
1.2经济层面的生态文明思想
经济层面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指经济建设的所有活动都应该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目标。在通过发展经济来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控制人口,保证我国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层面的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在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质”和“量”的关系,要在保证经济“质”的基础之上促进“量”的积累,切实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实现主要依靠管理创新、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来促进经济增长,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3文化层面的生态文明思想
文化层面的生态文明思想就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体现了自然万物存在价值的伦理观,强调用生态道德来作为人们行为判断标准的生态伦理文化。
文化层面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向世界的、面向未来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层面的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其中文明、和谐、公正、平等思想就是文化层面生态文明思想最好的体现。同时,生态文明思想强调要通过生态文化事业、生态文化产业、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4社会层面的生态文明思想
社会层面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运用生态文明理念处理好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打破原来的“先破坏后建设”的社会发展模式,走低碳、绿色、循环的生态文明之路。引导人们逐渐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建设美丽家园的生态文明理念。
社会层面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思想是要将保护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保障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通过加强对空气、水、土壤等污染的治理,来关注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和追求,把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作为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2.1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教育是以人类的本体自然为对象,改造体外自然的实践活动”[2]。要解决当前全球性的人与自然对抗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借助于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功能。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公众认识和培训是使人类和社会能够充分发挥潜力的途径。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3]。因此,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深层次根源在于人,在于人的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反思人的观念、提升人的素质、改变人的行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人[4]。而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富有创造力、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群体。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将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2.2高校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5]。而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作为一种通识教育,它强调从生态文明的综合视野出发,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理念、价值观教育,培养他们认识生态系统的科学态度和基本素质,同时培养他们作为社会公民的道德品质、并用这种符合生态价值观的道德来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和矛盾,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促进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同时,高校生态文明思想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首先就是帮助大学生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生态忧患意识。生态忧患意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激发起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是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大学生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所有公民的共同目标,每个公民都应该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只有帮助大学生形成了生态意识,才能促成他们付诸实践,并自觉地担负起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生态文明的思想融入其中,将会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有道德、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公民和建设者,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
国内多数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的关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而国家意识形态本身具有弥散性,决定了它渗透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因而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就必须与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6]。而生态文明思想本身就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生态文明的思想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内在一致性,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到政治理论教学之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
同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各不相同,对于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教育和要求也应该不同。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更先进的社会形态,而生态文明思想是这种社会形态上升到意识形态的系统化的升华。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时代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充分体现。
3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在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必要性之后,接下来就要探讨如何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之中。
3.1将生态文明的哲学观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之中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来看,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是极其深刻、丰富的理论体系。而生态文明的思想也是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之中的理论体系,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知识补充。
另外,生态文明思想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哲学基础之上,倡导在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核心体现。因此将生态文明的内容融入其中,更能帮助学生具体地理解物质发展规律及其辩证关系。同时,也从哲学角度证明了人与自然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客观规律。
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幸福需要同生态环境恶化现状的矛盾越来越凸显,这种社会现状促进我们反思,形成更科学的社会意识——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就是阐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因此,学习生态文明的哲学观能帮助大学生理解我们党为什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帮助他们理解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3.2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之中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从屈辱走向崛起,从衰败走向兴旺的历史。我们要学习这段历史,更要总结蕴含在社会兴衰发展中的历史规律。在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同时,还应该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文明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80年代所爆发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就是惨痛的历史教训。人类社会经过反思之后达成共识——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党顺应历史的发展,在十八大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同等高度,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建设布局,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7]。之后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中央政治局又相继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历史的高度,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8]。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9]。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大力建设生态文明,高瞻远瞩地提出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归根结底就是要顺应“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要着重介绍我们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和进程,就是要让大学生深刻理解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发展规律,激发起时代赋予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勇敢地担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责任。
3.3将生态文明的伦理道德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指导
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继承,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以儒释道的生态思想为代表,不管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佛家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思想,抑或是道家的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的思想都体现了一种对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的追求[10]。这和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生态和谐的社会形态是内在一致的,即人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状态。将生态伦理思想和思修课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教育大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同时,生态文明内在地包含了生态道德思想,即以“生态善恶”的标准判断人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生态道德的力量来约束人的行为,影响人的社会实践。这与思想道德修养所倡导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修课中,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层面,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就是要通过制度建设来推进生态文明的法制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可以结合环境法律法规教育,着重讲解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培养大学生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他们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
3.4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着重讲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内容
虽然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但从内容来看,只是简单介绍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生态文明理念及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并没有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意义。因此,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应该详细讲解生态文明的思想内涵,让大学生全面了解生态文明是一种更先进的社会形态,是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之中,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在系统地讲解生态文明的内容基础之上,帮助大学生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同时,在讲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该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重要内容[11]。同时,还应该向大学生讲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让他们明确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容和途径。并引导他们主动将自己的未来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促进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 廖小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进程中正义的进路及生态文明“观照” [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6.
[2] 刘责华.新世纪大学教育的“生态化”路向 [J].未来与发展,2001(1):52.
[3] 国家环境保护局.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297.
[4] 刘贵华,岳伟.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J]. 教育研究,2013(12):11.
[5] 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9.
[6] 李辽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规律探讨 [J].理论探讨,2008(2):130-133.
[7]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 人民日报,2015—11—04 (1).
[9]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N]. 人民日报,2015—12—01 (1).
[10] 华启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体验教育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0-163.
[11] 宋建勇,汤天伟,李翠珍. 普通高校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7-79.
收稿日期:2016-01-15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生态文明建设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接研究”(JXJG-13-6-20 )。
作者简介:黄晨(1984—),男,陕西南郑县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12(2016)02-0167-05
Discussion on Carrying out the Education of Eco-Civilization Ideology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HUANG Chen,HUA Qi-he,HUA Min
(JiangxiEco-CivilizationConstructionSystemResearchCenter,East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Eco-civilization is an advanced social formation. Eco-civilization ideology is a sublimation of social ideology,infused 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education of Eco-civilization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s an objective dema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co-civilization era,a social need to cultivate qualified socialist citizens and builders and the inner need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from the 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ourse,to explore how to integrate eco-civilization ideology into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The Eco- Civilization Ideology;Social Ideology;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