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大河镇南落凌小学 庞爱平
从古至今,一切先进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创新,而那些慢慢消亡的事物大都是因为缺乏创新精神而没落的,最终成了历史的碎片。当今社会,更是一个充满探索、改革与创新的时代,创新成为一个国家立足于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因素,而创新教育则历史性地落在了现代化教育上。我们所说的创新并不是单纯指发明创造,更是学生的一种品质,一种修养。是学生勇敢探索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敢于开拓新知识领域的良好学习风气,更是教师发掘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手段。
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一个直径五厘米的小圆圈,问六年级的学生,那是什么?学生千篇一律回答是一个圆,没有任何人质疑,因为老师刚讲了圆的概念。反过来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其答案五花八门,鸡蛋、小镜子、圆圆的月亮……为什么会反差这么大呢?
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学会了找到标准答案的方法,他们的一切答案都是老师设计好了的,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失去了寻找更多答案的创新思维。在现实生活中,不止一个答案的问题不计其数,而探索发现多个答案的行为就是创新。我们的教育者有培养创新精神的能力,也有扼杀创新精神的魔法。当学生回答问题和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教师就会认为是知识没掌握好;当学生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问题就认为学生“爱钻牛角尖儿”,不予理睬;当学生大胆的对老师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看法时,老师就认为这个学生“目无师长”。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还有什么创新可言。所以当务之急是改变这种现状,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成为科学家;让每个学生都坚信自己将来一定会对人类作出贡献;让每个学生都明白创造发明不是科学家的专利,也并没有什么可神秘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科学家牛顿不是在生活中因发现苹果落地而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吗?
第二,掌握青少年学生特点,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青少年求知欲强,思想开放,想象力丰富,精力充沛。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条件。在青少年时期,取得成就的事例屡见不鲜。英国科学家牛顿二十岁创立了微积分,二十四岁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二十一岁就取得了第一专利;我国唐代的两位大诗人王维和白居易,前者十七岁写了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者十六岁写了《赋得古原草送别》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只要我们能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
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欲是成功的基础。根据牛顿、爱迪生从小就有广泛的兴趣,就很容易触类旁通,具有了创新欲就有了创新的动力。由兴趣升华为欲望,成为支配人一生从事创造活动的动力。
第三,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我国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徐霞客走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分别写出了地理和文学名著《水经注》和《徐霞客游记》;创新的过程是十分艰难曲折的,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全心的投入,不知疲倦的思索,锲而不舍的努力,去跨越每个障碍,成功之路往往取决于“再坚持一会儿”。
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根据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研究报告中心研究表明,当代少年儿童有五大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法。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要重视对少年儿童创造思维的培养。创造思维是区别于一般的常规思维的培养人才出现的一种思维形式。正如贝尔所说:“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肯定就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教会学生寻求多个答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发散性思维。我们不妨换一种问法,有哪些答案,有哪些意思,就要从某个思考对象出发,将思维指向各个方向,以达到发现事物潜在的本质。当然有些学生的回答可能是离奇古怪的,会出现“气球飞上天是为了捉小鸟”的答案,但这不要紧,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他可以把复杂的事物想象得很简单,从中发现新规律,也可以把简单的事物想象的很复杂,从中发现新领域。
第二,教会学生“假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向思维。提出“假如”,可以破除思维定式,从反面思考问题能够开拓出新的思路。例如,按照常规,火箭应该向天上发射的,如果问一下,火箭朝地下发射又是什么东西呢?事实上这已不是幻想了,而是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钻井火箭如果能把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综合运用,其效果更是无可估量。例如我们在教授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一般情况是学生列错了方程,教师会指出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假设所列方程是正确,那么应用题应该如何改,进一步指出根据所列方程你能编一道应用题吗?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有的编出好几道应用题,有的编出的应用题还很有新意。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合理运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必须围绕创新思维进行教育,必须改变目前教育现状中的弊端,全面向素质教育转变。